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自由
安详的老虎
如果日本再侵略中国,谁将成为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因为你们嘲笑爱国情怀,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知识和品德。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的这些话,真是掷地有声。在一个良知和灵魂普遍市场化的国度,人们就算没有成为侵略者的走狗,也容易沦落成金钱和权势的奴隶。不管是走狗,还是奴隶,灵魂都被别人拴着,当然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庄子认为,金钱和权势犹如牢笼,囚禁了的我们的自由,并让我们的灵魂最终变成一只“死乌龟”。
孟子认为,追名逐利之途让我们丧失起码的良知;一个有修养有境界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在龚自珍和鲁迅等先贤看来,专制的思想和制度,让我们的心灵扭曲变态,失去生气与活力,不再开拓与创造。
卢梭说:“人生来自由,而处处都在枷锁中。”
契诃夫意识到,每个人的身上都套着习惯、思想,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道德、法律、潜规则等形形色色的套子,阻碍着我们的心灵走向自由。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说人们能够接受的话,做人们能够认可的事,甚至连思想和潜意识都回被捆上各种绳索,自由当然也就只能是天方夜谭。
正如庄子把我们的心灵描述成井底之蛙一样,在德国诗人里尔克的笔下,我们的灵魂成了一只笼中豹,被坚固的铁栏杆围困得疲惫不堪,死气沉沉。
梁启超把奴隶分为身奴和心奴。被迫做奴隶是“身奴”,心甘情愿做精神奴隶是“心奴”。心奴表现为,崇拜古人,做先人的奴隶;苦乐随人,做世俗的奴隶;听天由命,做境遇的奴隶;放纵自己,做情欲的奴隶。解放身奴须要革命,解放心奴则须医治灵魂。
中国文化中,“修养”“涵养”“教养”的“养”字,都在暗示我们,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只容易祸害他人和社会的动物,是需要看管起来的。儒家的“克己复礼”,道家的“清心寡欲”,佛家的“明心见性”,都在强调对我们心灵的约束。
但对心灵的约束不是为了作茧自缚。电影《英雄》中说:剑术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眼中无剑,胸中亦无剑——那是内心一片祥和,世界一片和平。如果我们用心去解读传统文化,也会发现,在繁文缛节最多的儒家那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的道家那里,经过长期修炼,可以参透死生,融会物我,大象化为无形,心性返璞全真;在清规戒律众多的佛家那里,功德圆满之时,法无定法,众生一体,诸色通化,直至化无所化,表里俱澄澈,而后祥云绕绕,心花朵朵、满目光明。悟空抵达灵山之后,紧箍咒会自然消失,寓意正在于此。
对于一般人来说,儒佛道的境界太过玄妙。打两个更通俗的比方:优秀班主任管理学生,最初的严管是为了最终的不管——让学生走向自觉;优秀老师教书,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修身养性、战胜自己的目的,是心灵的通透圆融,是心灵的自由自在;是心灵不受约束,却能正气浩然,顶天立地,返璞归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