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4|回复: 2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5 17: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
  唯识宗从佛学渊源上讲,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因主张 万法唯识 ,故名唯识宗。唯识宗的创立者是玄奘及其嫡传弟子窥基,所依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六经十一论,代表著作为《成唯识论》。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 阿赖耶识 论和 种子说;(2) 四分 说与 三自性 论;(3) 五位百法 说。
  所谓 阿赖耶识 ,是唯识宗所立心法 八识 中的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在唯识论者看来,前六识为一类,其认识能力或了别能力是肤浅和片断性的,随着外境的转移而不能继续。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籍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 ①第六识比前五识有辅助作用,能促使五识生起,认识较五识深远,但与前五识同境同缘,同样具有间断性,故为一类。第七识为另一类范畴,它和前一类有别,并不以境界为对象,而是以内在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它的 境 ,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著第八识,思想为自我。这种执著是强烈而生动的,因为它执著的对象是永恒的第八识,所以它的执著也是永恒的,无间断性。所以说: 俱生我执……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我实我。 ① 第七深而不断.② 由有本识(第八识),故有末那。……执有相故,是先我执所生引故,令六识相传不脱。 ③第七识依赖第八识才能起作用,是联系前六识与第八识之间桥梁。因此,更重要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即第三类。第八识是前七识的最根本的共同的依据,所以又叫做 根本依.有了第八识,其他七识才能各司其职。第八识是其他一切识的统帅,具有发号施令、主持一切的作用,故而称之为 心.一切识都摄藏于阿赖耶识,由它生起。
  唯识宗根据 阿赖耶识 论,进而衍生出 种子 说。
  阿赖耶识意译为 藏识 ,因为它有三重涵义: 能藏 、 所藏 、 执藏.而 识 有两种状态,在它尚未显现时,它的潜在状态叫 种子.这种潜在状态有使它自身显现的趋势,一旦显现还成为 现行 的意识。 体相沈隐,名之为因,故唯在种;体用显现,立为果,名为见,故不在种。 ④阿赖耶识本身不是 种子 ,但能够把识的 种子 藏于此,即 能藏.从另一个角度讲,种子 能够藏在阿赖耶识中,因此是 种子 的 所藏.至于 执藏 ,是指第七识执著此识以为自我。
  在唯识宗看来,显现的、在当前的刹那发生的作用的现行的识,对于 种子 是有影响的,这就是 熏习. 种子 与 现行 的关系是 所熏 和 能熏 的关系,第八识为 所熏 ,前七识是 能熏.总之,一切意识都是围绕永恒的阿赖耶识作本识和依据的,以阿赖耶识这个精神本体为中心,八识便展开了相互之间的依存和流转,阿赖耶识 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 ①。
  ① 《成唯识论》卷七。
  ① 《成唯识论》卷一。
  ② 《成唯识论述记》卷四。
  ③ 《成唯识论述记》。
  ④ 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正藏》卷四十三。
  下面介绍唯识宗的第二个思想内容—— 四分 说和 三自性 论。
  所谓 四分 之说,是指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相分 ,就是所缘的 境.八个识的相分各不相同。前五识的相分是 如外观 的 内色 ,是一种 似所缘相 ,即人的认识过程中被认识的形相部分。第七识的相分就是第八识的 见分.见分是指识的了别能力,也指识的行相,所谓 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 , 故识行相,即是了别,了别就是识之见分 ②。可以看出,与 相分 相对待的心的能够认识的能力这一部分,就叫 见分 ,它是认识者属于具有认识能力的部分。
  在 见分 和 相分 的基础上,唯识宗又提出了 自证分 和 证自证分 的观念。
  自证分 就是 识体 ,是 见分 的见证者, 见分见 得如何,要由 自证分 来 证明.若没有 自记分 ,就不可能回 忆 起曾经 缘虑过的事情。可见, 自证分 是对 见分 和 相分 的自觉并为二者所依的自体。 相分,见分,自体三种,即所、能量、量果别也,如此配之。如以尺丈量于物时,物为所量,尺为能量,解数之智,名为量果。
  心等量境,类亦应然,故立三种。若无自证分,相、见二分无所依事故。①而 证自证分 又是对 自证分 的自觉,同理演绎,如果以 自证分 为能量 , 见分 、 相分 、为 所量 ,则必又有一个 量果.这个 量果 就是 证自证分 ,也就是最高认识的精神本体。如果没有这个 证自证分 ,自证分 缘境 时,便没有 量果 了。为了确保自证分也有 量果 ,必须得有 证自证分.那谁来 证 证自证分呢?这个任务由自证分来完成,即第三、四分 互证 ,所以不须再立第五分。
  除 四分 说以外,唯识宗还提出了 三自性 论。
  三自性论是唯识宗对于诸法实相(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性、本相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形成及其本质的根本看法。唯识宗认为一切事物的自性、自相有三种: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②这就是 三自性 ——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遍计执自性的涵义是什么呢?《成唯识论》的解释是: 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界、处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 ①这就是说,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依他起 法上,由于内心的 妄妄分别 ,便 周遍计度 、虚 妄执着它们为实 我 、实 法 ,以 无 为 有.意思是指人们视一切事物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的世俗认识,是妄认为的实有。
  ① 《成唯识论》卷三。
  ② 《成唯识论》卷二。
  ① 《成唯识论述记》卷十五。
  ② 《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卷三十一,45页。
  ① 《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卷三十一,45页。
  森罗万象的世界在唯识宗看来并非 实有 ,而是依他而起的: 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从缘而得起故。 ② 依他起 的 他 是谁呢?是指 法 或 缘 ,即依法起,依各种因缘而生起。这就是依他起自性。意思是依因缘而生的一切现象,体性本无。
  唯识宗建立 三自性 的目的,在于 圆成实自性.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 ③在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的 实我 、 实法 ,由此 二空 (我、法)
  所显示出来的 真如实性 ,就是 圆成实性.这种真如实性不但自身是 圆满 的,而且能够成就佛、菩萨的各种 功德 ,故名 圆成实自性.前两 性 是手段,后一 性 是目的。由此三性,即可成立 唯识无境.即: 依他起 是以心识为因缘而派生的现象界,对此现象界加以分别,认为客观实有,则名 遍计所执性 ;排除客观实有的观念,体认一切唯有识性,则契合 真如 ,叫 圆成实自性.唯识宗基本思想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 五位百法 说。这是唯识宗对现实世界及其设想的彼岸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繁琐的分类。我们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唯识宗对 五位百法 的排列是: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①所谓 心法 ,就是上文已经讲过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八识.所谓 心所有法 ,是从 心法派生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情、意志、思想倾向等等,共分六组51种。
  所谓 色法 ,是对自然现象所作的一种分析,包括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11种。
  所谓 不相应行法 ,即与其他四类不相似特别是与心的活动现象有区别。 不相应 是不相似的意思, 行 是迁流、造作的意思。这类法共有24种,如:得(成就)、命根(生命)、句身(连句)、生(出生)、相应(因果相称)、次第(自然和社会秩序)、时(时间)等等。
  所谓 无为法 是属于不产生也不消灭的法,共六种,有虚空无为(认识真理犹如虚空的精神境界)、择灭无为(得到至善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择无为(通过神秘直观得到佛教真理的精神境界、不动灭无为(通过深思静虚、不为苦乐所动的精神境界)、想受灭无为(断灭一切观念、感觉,以直观显现真理的精神境界)、真如无为(得到佛教真理的精神境界)。
  上述五位相加,共得百法。
  ② 《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卷三十一,46页。
  ③ 《成唯识论》卷八,《大正藏》卷三十一,46页。
  ①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大正藏》卷四十四,46页。
  在唯识宗看来,前四类皆有生有灭,有缺陷,所以是假象;第五类才是最圆满、最真实的实体。
  唯识宗是玄奘照搬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所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与唐王朝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缺乏长期生存的土壤。玄奘初创,窥基使其进入全盛,窥基后便迅速衰微下去。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日僧道昭入唐从玄奘学唯识宗义,开元年间,玄昉入唐从智周学法,先后将此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奈良时期(公元710-794年)、平安时期(公元794- 1192年)最有势力的宗派之一。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0-3-15 18: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明天的转帖{:em01:}
发表于 2010-3-16 10: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界唯心明白,万法唯识精彩,”禅院理念之一也。{:em04:}

感谢明天的分享,感恩玄奘大师的取经、译经、讲经!{:8_39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9-28 05:31 , Processed in 0.0978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