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81|回复: 17

中级人生宝典(一)白话解说/雪峰校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1 08: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级人生宝典(一)白话解说

      

按:此解说经雪峰先生校核。


执大象,天下往。

拥有了浑沌意识,沿着生命的大道前行,普天下的人们会乐于相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滋养万物。

没有看得见的形象,然而天地万物都从道中生发出来;无情无欲,然而宇宙、日月的运行都由来控制;没有名称,难以用语言描述,然而万物的滋长养育都与有关。


观宇宙万物运化之道,探索其运行之奥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以入道。

观察宇宙万物运行、转化的规律、法则,探索其中的奥妙,应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原理,切实遵守变易不易的法则,就可以入道。


常无欲可观道妙,常有欲可知道徼。

常常处于无的状态中,可领悟道的奥妙,常处于有的状态中,就可以观察到道的无穷变化和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运行范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是它所不能为的。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本来是非常平坦的,但人们却喜欢走邪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这个东西,看不清楚,没有固定的实体。虽然恍恍惚惚看不清楚啊,并不是没有象。虽然虚无缥缈摸不到啊,并不是无物。它是那样的微不可见,深不可测啊,其中却有微小之中最微小的精质,其中有宇宙神灵的信息。


同与道者,道亦乐得之。

心与道合的有道之人,道亦与之合,相得益彰。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用言语来表述“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道是清明纯一的,如果遮遮掩掩,其中必有诈伪;话既出口,又不想让人全部明白,还想让他人保密,其中必有是非。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

道如果可以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那就不是道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乱,乱则忧,忧则不救。

行道需心性专一,不宜纠缠于杂务,纠缠于杂务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产生困扰,产生困扰就会心生烦乱,心生烦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就是自身也拯救不了,更何况拯救国家。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一切有形的万物都含有道所赋予它的本性。


善为道者,不用目、不用耳、不用心、不用力。

得道的人,不用眼睛,因为道看不见;不用耳朵,因为道听不到;不用心,因为道心念感受不到;不用力,因为道摸不到。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

人类生活的世界就是道的世界,一切无不受道的支配,道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当然人本身也含有道性,要受道的支配。人与道的关系就好比是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鱼是离不开水的。水干了鱼就会死,离开了道人就会死。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人们之所以不能得道,原因就在于不能够排除虚妄之念。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实不虚,常久不变的道,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悟道得道的人,就能做到常清静了。


是道,则进;非道,快退。

合乎道的事情,则实行;不合乎道的事情,则不做。


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如若不难,满大街小巷都是神仙矣。

认识道容易,相信道难;相信道容易,按照道去实行难;实行道容易,得到道难;得到道容易,守持道难。如果不难,满大街小巷都是神仙了。


忘己之人,是之谓已入道。

心中没有的人,可以说是已经入道。


至道不可以情求矣。

最高的是不能用主观的欲望去追求的。


道深微妙,难以言传。

道是非常微妙的,用语言难以表达。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无思无想,心中没有妄念是开始懂得道,随遇而安、随性而动,不妄动是行为开始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定法、心中无道才是开始得道。


瞎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眼睛瞎的人善于听,耳朵聋的人善于看,虽然失去了一利,却取得了十倍的功效。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心念因物而生,却为物所制,不得解脱,关键在于执色相。人说眼见为实,却不知眼见的都是虚妄。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人之无仁而大仁至。

天道没有施恩于谁的意念,看似无恩却能生发出大恩;心中已经没有仁的意识,看似无仁之人,才会有有真正的大仁之心。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人之至私,其心必死。

天道没有为任何他人、他物着想的心念,是无私也是至私,却能够产生至公的效用;人如果是至私的,他的心也必是死寂的。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没有生就不会有死,生是死的因,死是生的果;没有死也不会有新的生命的诞生,死又是生的因,生则是死的果。生命通过轮回、转世,永恒存在。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正如祸与福能够互相转化、互为因果一样,恩与害也能够互相转化、互为因果。恩到极至就会成为害,害到极至则反成为恩。


为无为,则无不治。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能够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道的。因为物及必反。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敞,精神不散。

天与地相调和,顺应自然,合于天地之道,根据八风的机理、不骄纵各种世俗的欲望,无贪念怨恨之心,没有贪念,淡泊宁静,外不因做事而使身体劳累,内不因思虑过度而伤神,保持恬淡欢愉的心态,将悟道得道视为最大的收获,身体不做剧烈活动,内心安定,凝神定气,用心专一。

八风: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有思而远谋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天在我的身上就表现为德,地在我的身上则表现为气。德与气运行调和,就构成了生命。生命的本源称为精,两精调和相互搏击称为神,随着神而来回的称为魂,和精同进出的称为魄,以之作用于物称为心,心有所记忆称为意,意能够存持称为志,因志发生变化称为思,思能远谋称为虑,虑如果能够对物发生影响就是智。因此,智者养生,一定是根据季节、寒暑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节,调和喜怒心情变化,安适居住环境,调节阴阳刚柔。如此,则百邪不入、百毒不浸,可以长寿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神是生命的本源,失去了本源,必然枯竭而亡,生命连接着本源,就可以长久存活。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凡能引起欲望的事,只要视若无睹,可保持心的宁静、不迷乱。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去锐气,不露锋芒;解除纷扰,消解纷争;平和光耀,收敛光芒;混同尘世,融于凡俗。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最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得道的人,身和心居住于没有纷扰邪欲的地方,内心善于保持清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讲究真诚、友爱,说话能够格守信用,为政则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发挥人之所长,行动则善于把握时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自满自骄,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显露锋芒,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其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一时富贵就骄横不可一世,那是给自己留下祸根。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过刚强。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大智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而实际上是有“德”的;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失“德”,而实际是没有“德”的。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使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安身立命讲究敦厚、朴实,不居于浅薄、虚华。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最后才能作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可以看见的形象。道幽隐而不可说。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罪恶莫过于无穷无尽的贪欲,灾祸莫过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过于想占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求学的人,其知见智巧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知见智巧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处理复杂的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的小事做起。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小事开端。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为不妄为,就不会有失败;因为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东西会失去。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让有形的东西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用无形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人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青、黄、赤、白、黑这些各种各样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宫、商、角、徵、羽这些各种各样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酸、苦、甘、辛、咸这些各种各样的美味、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我之所以会感到荣辱,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荣辱呢?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果象珍惜自己的身体那样去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如果象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去爱惜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稀,搏之不得名曰微。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有功德;不自尊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走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让人看到缺点和过失;善于计算的,不需要使用计算的器具;善于关闭的,即使不用门栓,人们也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即使不用绳索,人们也不能解开。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做什么事,总担心会失败,总想“有所作为”,那么结果一定会失败;对天下唯恐失去,于是想方设法把持天下,到头来却一定会失去天下。


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是所谓的不符合“道”,不符合“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他人的是智者,能认识、了解自己的才称得上贤明。能战胜别人的算力士,能战胜自己的才称得上强者。知道满足的人才会富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是有志气的人。不失本分的人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仆;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带兵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冲锋陷阵的将军,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没有争强好胜的心;善于用人的人,最懂得为人谦卑、礼贤下士。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做人的缺点。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中国文化中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说法。“真人”就是能掌握、把握天地阴阳定数的人;“至人”就是能和于、同化于阴阳定数的人;“圣人”是能同于天地人间之道的人,也就是知道而行道的人;“贤人”则是能知于天地人间之道的人。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对所处的环境,即使简陋破败亦不觉得狭窄,随遇而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谵谵。

有大智慧的人广博豁达,谦卑包容,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斤斤计较,乐于在细枝末节纠缠;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发出光芒,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喋喋不休。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万物与我都是同一个本源,即都是道中生。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远古无镜子,人们对着盛有水的器皿照看就像今天照镜子一样,故有鉴于止水莫鉴于流水的说法。意即只有面对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心也静下来。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心神还在不停地运行。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内心。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知识智巧则产生于争斗。


人皆知有用之用,难知无用之用。

人们都知道看起来有用处的事物的功用,但难以知道那些看起来似乎没有用处的事物的功用。看起来似乎没有用处的事物往往有大功用。


久与圣人处,则无过。

长时间与圣人相处,就不会有过错。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有人的形貌,却没有人内在的七情六欲。有人的形体,所以能合与人群而没有人能察觉;没有人的七情六欲,所以不会惹上世俗间的是是非非。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

了解天道的运行,并且知道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那些嗜好和欲望太强的人,他们天生的神智也就很浅。即缺少智慧和灵性。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古时候的真人,将生死都看的很淡。生不知喜悦,死也不懂得厌恶。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会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会使人迷失本性。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凡人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仙人则以身殉道,道为恒,故仙人乃久。

俗人为了利可以去死,文人士大夫为了名可以献身,凡人为了家族可以不要命,圣人则为了天下可以慷慨捐躯。仙人则能做到以身殉道。道是永恒的,所以仙人的生命可超脱凡俗的生死界限,达到长久。


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以知也。

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经知道的。


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钦。

通晓大道因而万事自然完满成功,无心求什么因而鬼神敬佩钦服。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静空明的心境就不会具备;纯静空明的心境不具备,那么心神就不会专一安定;心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


执道者德全,执德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持守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身形才完整,身形完整的人心神才健全。心神健全才是圣人之道。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


上帝为宗,以神佛为主,以无为为常。圣人之道也。

以上帝为根本,以神佛为中心,以顺应无为为常规。这才是圣人之道。


至仁无亲,至知无谋,至信辟金。

最大的仁爱就是对任何人都不表示亲近,最高的智慧无须谋略,信念达到专一,其势不可挡。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

不带头去享福,不领头去闯祸,外有所感而后内有所应,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动。


哀莫大于心死。

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心灵的僵死,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气定神闲,心神始终不会改变。


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音,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形体动的时候不会产生新的形体,而是产生影像;声波振动的时候不会产生新的声波而是产生声音;发生变化不会生出而是生出


死之于生,一往一返。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乎?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以求生者非惑乎?吾又安知今生生非昔之死乎?

死对于生来说,好比是一来一去。因此,在这个地方死了的人,又怎么知道不是在另一个地方获得新生的人呢?生死大致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凭什么说那些想方设法求生的人不是糊涂的人呢?我们又凭什么知晓现在生的人不是过去死去的人呢?


大哉死乎!仙人升焉,君子归焉,小人伏焉。

死,真是伟大啊!得道的仙人终于可以超脱世俗升天了(进入千年界、万年界),人性完美、有修养的君子也可以回家了(进入千年界),那些为恶的小人也该去他们应该去的地方了(进入生命的下界)。


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也;取也,欲也,失其所也。

关键在于保持静,最好是虚。清静与虚无,便得到了事情的真谛;争取与欲求,反而会使道离之而远去。


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时随生,随时随死。往来衔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日似不易,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事物在那里减损了,却在这里有了盈余;在这里成长了,却在那里有了亏缺。减损、盈余、成长、亏缺,随时发生,随时消失。一往一来,头尾相接,一点间隙也看不出来,谁感觉到了呢?这也像人们从出生到衰老一样,容貌、肤色、智慧、体态,没有一夭不发生变化;并不是在婴孩时就停顿而不变化了。其间的变化一点觉察不到,等到衰老来到了才明白。


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不逆者。

最诚心的人,是可以感动万物的。可以感动天地,感动鬼神,横行天下而没有违抗的人。


凡顺则喜,逆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

凡遇到与道相合的情况就高兴,遇到逆道而行的情况则生气,这是有血气者的天性啊。


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福祸之乡。

要想刚硬,必须要坚守柔软;要想强大,必须要保持虚弱。柔软积聚多了一定刚硬,虚弱积聚多了一定坚强。看他所积聚的是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祸与福的发展方向。


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功妙,其功深,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者,始可学仙术矣。

一切有生命的气,一切有形状的物,都是虚幻的。创造万物的开始,阴阳之气的变化,叫做生,叫做死。懂得这个规律而顺应这种变化,根据具体情形而推移变易的,叫做化,叫做幻。造物主大能的奥妙,高深莫测,本来就难以全部了解和掌握。因为有具体形体的事物智巧显露,能量低浅,所以随时发生,又随时消灭。懂得了幻化与生死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可以开始学习修道成仙之术了。


人无信仰,其心必多诈、多贪。

人如果没有信仰,他的内心一定多有奸诈与贪婪。


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

钱财积攒得不多贪婪的人总是忧愁不乐,权势不高不大而私欲很盛的人便会悲伤哀叹。


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力量不够便作假,智巧不足就欺诈,财力不济便行盗。


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所不知而后知。

万物都有生却看不见它的本源,万物都有出现的时候却寻不到它出的门径。人们都尊崇靠自己的智巧所了解的知识,却不懂得凭借自己智巧所不知道的那些(如本源、门径),(只能通过感悟)然后才能知道。


穷则反,终则始。

两极相通,物极必反,终其所欲,即可新生。


天下大器也,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道看似千变万化,经常变易,实在不易其本,智慧高深莫测的人,能掌握道不易的特性,不会随着眼花缭乱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有道的人跟凡俗之人大不一样的地方。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

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


人有八疵:非其事而事之,谓之偬;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则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

人有八种毛病:不是自己职分以内的事也兜着去做,叫做揽;没人理会也说个没完,叫做佞;迎合对方的意图说话,叫做谄;不辨是非巴结奉承,叫做谀;喜欢背地说人坏话,叫做谗;离间故交挑拨亲友,叫做害;称誉伪诈败坏他人,叫做慝;不分善恶是非,笑里藏刀,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东西,叫做险。


事有四患: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狠;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事有四种祸患:喜欢干预国家大事,随意改变法度和常规,以求取功名,称作沽名钓誉;自恃聪明专断独行,侵占他人财物满足己用,称作利欲薰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变本加厉,称作刚愎自用;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称作矜夸自负。


能去八疵,无行四患,孺子可教。

能够清除八种毛病,不行四种祸患,方才可以教育。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真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不离开道的人,称做天人;不离开精质的人,叫做神人;不离开本真的人,叫做真人。以天为主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预见变化兆端的叫做圣人;视仁为恩德,视义为至理,行为举止讲究礼仪,用音乐来调和性情,表现温和而仁慈的叫做君子;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别人都争先,自己独居后;别人都求实惠,自己独求虚无缥缈;别人都祈求福佑,自己独委曲求全。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上与造物者同游,而下与超脱生死,无终始分别的人做朋友。


梦有正梦、噩梦、思梦、寐梦、喜梦、惧梦,梦非虚幻无迹,乃神之所示,前世后世过去未来之经验也。

从起因看,梦有六种,一是平时自然而然的梦,二是因惊愕而致梦,三是因思虑而致梦,四是因醒悟而致梦,五是因高兴而致梦,六是因畏惧而致梦。梦并不是虚幻、无迹可寻的,往往含有神灵的某种启示,或者前生后世过去未来的人生经验。


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一个人体魄的充实、空虚、亏损、增强,都与天地相通,与外物相应。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应该出生便出生了,这是天的福佑;应该死亡的便死亡了,这也是天的福佑。应该出生却没有出生,这是天的惩罚;应该死亡却没有死亡的,这也是天的惩罚。


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道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

深远没有边际,天道是自然会聚的;寂静没有界限,天道是自然运行的。天道不能违反它,圣明智慧不能干扰它,鬼魅不能欺骗它,自然之道,是无声无息而成就的,平常而安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知其所以然而不然,运也。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而这样的,这是命。知道理应这样却不这样,这是运。


善其人所不善,喜其人所不喜,乐其人所不乐,为其人所不为,信其人所不信,行其人所不行,是以道德备矣。

善待人们所不能善待的,喜欢人们所不喜欢的,乐于人们不以为乐的,做人们所不做的,信人们所不信的,推行人们不推行的,如此,则可以具备道德了。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正常应物,正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是名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私欲妄念,已经不生了,这就是真的清静。用那真常不变的道,来应付万事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便能得万物的道性。事来则应,心物合一,应与不应,心都清静。这就是常清净了。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已经称得上步入真道了。入了真道,便称做得道。虽称得道,实际上毫无所得。为度化众生,同达彼岸,称其为得道,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可以传圣人之道了。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上等的贤人,深明大义,无争斗之心。下等的愚人,执着己见,不察情理,争名夺利、争强好胜。上等有德的人,心中没有德的意识,即使于世于人有了功德、恩德,并不以为是德。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积德,作了一点利世利人的事,便自持有德。执德之人是不懂道德的真义的人。


常思我之身神,本从道生。道者清静,无所有,无有,乃变为神明,便有光明,依此光明生心意,便出智慧。

常想我的心神身体,本来都是从道中生发而成。道本清净,没有执持,无执,则心神明净,心神明净就可通神灵,映照万物,依此产生意识,就可生智慧。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思常渊。两机俱忘绝,众妙之门。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滓滓,合乎天伦。天地之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

不执著于眼见之事物,就会灵光充溢,神光普照,不执著于耳闻之事物,就会才思泉涌,心识弘深。如果色相声闻两种虚妄都能摒弃,就是通往道的门径。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纯一,全真,合乎宇宙的法则,寂然,混然,故能超今越古,出乎无伦。天地之大,靠道来维系,万物之众,靠道来支持。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天长地久。

无象之象乃实象,故历劫不坏,无体之体乃真体,故全其本真。纯一,谓之全。无伪,谓之真。全真相济,才能天长地久。


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后天而存,存而无体。然而无体,故曰不可思议。

先于宇宙万物而生,生却无形;后于宇宙万物而存在,存在却具体的存在方式。无形无体,所以说不可思议。


大道无相,故内其摄于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真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窟;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至静不动,至和不迁,慧照十方,虚变无为,不立有无,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无极,大道之理,可明矣。

大道没有相,内表现为有;真性不妄为,外不会生妄念。如果能如自然之道,就会广无边际。万物于心,如同照镜子,不执着镜中的虚妄,就不会沉于七情六欲之魔窟;居尘世间而超脱尘世外,不为万缘变化所左右。至静寂然不动,至和不会变化,灵光普照,虚而无为,不执有,也不执于无。心非本心、法是通往道的门径而非道,都可丢弃;心空性寂,如同太虚,则可无所不容。大道的理,可以明白了。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祸福没有门,都是人自己招致的。善恶之报应,如影随形。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人如果起了善心,虽然尚未为善,神佛就已经准备助他了,人如果起了恶念,虽然尚未做恶,魔鬼撒旦就已经准备帮他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真。

任何为恶的事都不要做,只要是善的事就去做,长久以往就能获得生命的本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好人说话有善意、看人有善心、做事则行善,一天有多种善,三年之后必有福份降临;坏人说话带恶意、看人带恶心、做事则为恶,一天有多种恶,三年之后必有灾祸临身;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

一点点的善,也能给人带来便利,一点点的恶,奉劝你不要去做。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顺其自然,则人生快乐。


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

何必去算命、问卦呢?欺人骗人招祸,宽以待人得福。上天有眼,洞察一切,时辰一到,一定会有报应的。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仙道贵实,人道贵华。仙道乐兮,太虚为家。

仙人看重生命,超度众生。仙人看重真实,世人多慕虚华。仙人很快乐,以太虚为家。


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知全,能知止则泰安定。

入道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守道的人懂得谨慎,行道的人知道从小处着眼。懂得从小处着眼则生智慧,懂得谨慎则能做到心道合一,知道适可而止则能保持安宁镇定。


人生在世,如在宝山。种种善缘,皆为宝也。身垢不净,以世水洗之;心垢不净,以法水洗之。

人生在世间,如在一座宝山中一般。种种善缘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如果沾染了污垢,用世间的水冲洗可也;人的心灵如果沾染了污垢,只能通过自己对自然之法的感悟,逐渐明心见性,去其污垢。


学道之士,清虚而容非,拯危而不济难。

学道的人,内心清静,虚怀若谷,能包容是非,意在拯救天下危难而不是一般的帮助解决小的困难。


我命在我不在天,天堂及地狱,一切由心造。(可不要以为天堂和地狱就在心里)。

自己的命运在于自己,不能怨天尤人。入天堂还是进地狱,都是由自己的作为导致的。


既登绝顶,其苦亦息,俯视一切,微妙玄同。

已经登上最高处,则千辛万苦都化为乌有,人生恩怨祸福都似过眼烟云,红尘世界却如无边苦海,俯视一切,则在悟道之后。


能存能亡,长乐无忧。

超脱生死,则长乐无忧。


人生九难:衣食逼迫、恩爱牵缠、利名萦绊、灾患横生、盲师约束、议论差别、志意懈怠、岁月蹉跎、时世乱离。

人生之难共有九种。衣食逼迫一难,妻子恩爱牵缠二难,名利萦绊三难,殃祸横生四难,不明事理的老师约束五难,议论差别六难,意志懈怠七难,岁月蹉跎八难。生逢乱世九难,只有能够排除这九难的干扰,经受住考验,才有希望成功。


人生十魔:六贼、富贵、情欲、恩爱、患难、聪明、刀兵、喜乐、女色、货利。

人生有十魔:六贼、富贵、情欲、恩爱、患难、聪明、刀兵、喜乐、女色、货利。六贼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独上高楼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茫茫世间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吕洞宾的诗《自泳》,大意是:独自登上高高的城楼极目眺望,天上黑云飘散,只有一轮清月,显得孤零零的。八都苍黄大地,人海茫茫,生灵万千,又有几个男儿可称得上是真丈夫呢?就如那天上的明月,形单影只,独自清光普照。


山惟静而已,故学道原不在山,处尘世隐修,方为大修之人。

山上不过是比较安静一些而已,学道的人本来没必要上山去修行修炼,只要内心清净,身处尘世之中修道,知道行道,济世救人,这才是大修之人。


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

形于外的表象没有什么功用,真正能够发挥功用的则是看不见的无形的。


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

盖忘精神者,虚极静笃,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无大道之学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本,火符以为用,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还虚;此以神御气之术也。学虚无大道者,虽不着于精气,然与道合真,神形俱妙,有无隐显,变化莫测,其寿无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举上而兼下也。以神御气,则着于精气矣;然保毓元和,运行不息,冲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于神,长生不死,乃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也。此二端虽大小不同,而皆有益于人,养生者所宜用,非旁门手术,劳而无成者比。


夫名利不可不求,求之自有定分,识破者自无萦绊;恩爱不可不济,济之自有缘分,识破者自无牵缠。

世人没有人不想追求名利,求名利的人自然有他们的因由,识破名利的人心中则不会再有萦绊;人间的恩恩爱爱无法逃避,耽于恩爱的人自有他的缘分,识破恩爱的人则不会为之所牵缠。


人生在世,不知道者,与草木无殊,与动物无异,谓之凡俗。凡人之中,有了然觉悟,知有大道,起心修学,欲求度世者,谓之道人。

人生在世,不懂道的人,和草木没有区别,与动物没有不同,称其为凡俗之人。凡人之中,有了然觉悟的,知道有大道,起心修道,并发愿想度化世人的,称其为道人。


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仙。

心受外物、环境的左右,这样的人是凡俗之人;心不受外物、环境的左右,能做到随时随刻能即能离一切外物、外境、自在毫无挂碍,这样的人就是仙人。


红尘多少事,不到白云中。仙心无岁月,佛心无空间。

世俗红尘中多少事生生灭灭,天上的云虽都历历在目,但白云又会为哪件事作片刻停留?达到仙人的境界,就不会受到岁月的束缚,成了佛,就没有空间的限制了。


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人如果能修身养性,回归本来心,就可知道得道,大智、大德则会自然从中生发出来。


修道者如推石上山,山愈高而进愈难。

修道的人好比是推着石头上山,越到最后,前进就越困难。


以法修道,道故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掌握了修道的要领,然后修道,就没什么难的了。悟道之后要想成仙,也只是轻而易举的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太虚、进仙家。

一个修行修炼想成仙的人,要先学做人。首先应正直坦荡,诸恶不做,众善奉行;然后要进行自我修养,追求完美的人性;然后敬老爱幼,夫倡妇随,家庭整顿有序;进而治理好他的国家;实现天下太平、国家安定繁荣。这样从悟道、行道到守道,才能真正做到心道合一,生命从而得到升华,进入仙界。


合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

符合做人的道,那么离仙人的道自然不远。


仙品有四: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人仙之下称鬼仙,亦称归仙。

仙根据其神通大小,有四个品级,即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人仙的下面是鬼仙,也称归仙。

人仙:生活在千年界的仙人。有肉身,但意识与常人不同,知晓宇宙结构、知晓36维空间,知晓宇宙、生命、人类的起源,知晓因果转化机理,知晓生命轮回的规律,是得道贤人,是具备了完美人性的人,他们没有私有财产,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对抗或竞争,凡事随缘而化、随遇而安、随机而做、随性而动,是依据完美的人性灵性而生活的人。人类社会中有万分之一的人具备人仙的素质,若能再进一步,就可以步入人仙的行列。

地仙:生活在万年界的仙人。寿命长、饮食少、无疾病、无烦恼、能水面行走、能穿墙而入、能在树尖上飞行、日行万里不疲倦。人间偶尔也有地仙出现,但普通人无法遇到和见到。

神仙:无法化身万千,但有神通变化,能腾云驾雾、隐形变型,可自由往来于阴阳两界,不食人间烟火,能查知过去未来,瞬间能行十万八千里的一百次方。神仙不愿群居,所以他们没有大本营,他们行于是,止于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除清凉界和天界外,他们无影无踪,随处可去,真可谓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天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能感应到宇宙各处的细微变化,能感应到上帝和神的意识,并能依据上帝和神的意识迅速做出快速反应。天仙能化有形于无形,无形于有形,有千变万化的神通,能化身万千,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生命空间。天仙的大本营就是极乐界的仙岛群岛洲

鬼仙:肉体已经死亡,但意识仍停留在人间的生命。一般是聪明绝顶、急于求成的人转化成的。


遇上品人,讲道行;遇中品人,讲因果;遇下品人,讲报应。

遇到灵性上等的人,可与其谈道;遇到灵性中等的人,可与其谈因果转化的机理;遇到灵性下等的人,则与其讲因果报应。


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则心修愈静,性天愈纯。

能够包容常人所不能包容的事,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那么心就会越来越清净,灵性也会越来越恢复到其本来的纯净。


散之于事则曰法,隐之于天则曰道。

上帝的灵散布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称为法,隐藏在宇宙自然运行的表象之内则称为道。


无心于事,则无事于心。故心静生慧,心动神昏。

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心有执著,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物,无意于事,心不执于事,就会随性而动,随缘而化,任何事都不会成为心的羁绊。心清净了则智慧生,心念躁动则心神迷乱,智慧则离之而远去。


修炼性命,法则归一。

通过修行修炼、摒弃情欲和伪性,返归纯朴天真。


须顺其自然,勿令其自然,勿任其自然。

学道修道讲心与道合,即顺其自然,没有心念的刻意追求,所以不是令其自然,也不是既无心亦无道的任其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自然就是道自在运行的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状态。


真空空不空,真色色不色。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天下如果有道,顺道而行,则是圣人成就事业的天下;天下如果无道,大道既隐,人们都弃绝了生命的大道,国乱民苦的时候,天会降下圣人,以拨乱反正。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不妄行、不妄言,以无为的原则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

圣人知道天地自然之道是不可违抗的,因而能够克制自己,内心清静不妄动,这样也就可以与本来就是至静的道相合。


圣人法天归真,不拘于俗。

圣人效法天地之道,回归人的本来心性,而不会拘泥于世俗之见。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虽然不出行却能够知晓事理,虽然见不到却能明了“道”的运行,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始终不贪图做大事,所以反能做成大事。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他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依道而行,而不会妄加干预。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守道,并以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有自知之明,不会随意自我表现、张扬;有自爱之心,不会自显尊贵、自我标榜。


圣人不积,既予于人己愈有,既予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用而不贪。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与人争,所需所用能知足,没有贪念。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不会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精神世界已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已经没有功德和事业,道德修养最高尚的“至人”则能够完全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圣人之道,用力少,见功多。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用力少可是成效显著。


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天地无全功。

圣人不是万能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用途,宇宙天地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功能。


圣人无两心,皇天无二道。

圣人没有两样的心,天地之间也不存在两种不同的道。道是唯一的。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圣人不会注重存亡或结果,而是注重探求造成结果的根源。


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圣人做事依道而行,而不会凭借聪明、小技俩。


命运皆自造,圣人知其理。

人生命运都是自己的心念、行为造成的,圣人知道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明此理者,可做雪兔耳。

内观其心,心念是虚妄的,本来心是静寂的,并无妄念产生;外观其形,形体是虚妄的,形无常形,形都在变化中,只不过许多变化我们察觉不到。再远观天下万物,天下万物也都是虚妄的,没有哪样物质不是生生灭灭,没有哪样物质不在变化、转化中;心,形,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形,物没有的原因,是自己明心见性,超然物外,不为浮欲所绕,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

再看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如果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它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无”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在,即不为真空,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常静。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说是悟道了。


夫名利不可不求,求之自有定分,识破者自无萦绊;恩爱不可不济,济之自有缘分,识破者自无牵缠。

世人没有人不想追求名利,求名利的人自然有他们的因由,识破名利的人心中则不会再有萦绊;人间的恩恩爱爱无法逃避,耽于恩爱的人自有他的缘分,识破恩爱的人则不会为之所牵缠。


人生在世,不知道者,与草木无殊,与动物无异,谓之凡俗。凡人之中,有了然觉悟,知有大道,起心修学,欲求度世者,谓之道人。

人生在世,不懂道的人,和草木没有区别,与动物没有不同,称其为凡俗之人。凡人之中,有了然觉悟的,知道有大道,起心修道,并发愿想度化世人的,称其为道人。


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仙。

心受外物、环境的左右,这样的人是凡俗之人;心不受外物、环境的左右,能做到随时随刻能即能离一切外物、外境、自在毫无挂碍,这样的人就是仙人。


红尘多少事,不到白云中。仙心无岁月,佛心无空间。

世俗红尘中多少事生生灭灭,天上的云虽都“历历在目”,但白云又会为哪件事作片刻停留?达到仙人的境界,就不会受到岁月的束缚,成了佛,就没有空间的限制了。


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人如果能修身养性,回归本来心,就可知道得道,大智、大德则会自然从中生发出来。


修道者如推石上山,山愈高而进愈难。

修道的人好比是推着石头上山,越到最后,前进就越困难。


以法修道,道故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掌握了修道的要领,然后修道,就没什么难的了。悟道之后要想成仙,也只是轻而易举的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太虚、进仙家。

一个修行修炼想成仙的人,要先学做人。首先应正直坦荡,诸恶不做,众善奉行;然后要进行自我修养,追求完美的人性;然后敬老爱幼,夫倡妇随,家庭整顿有序;进而治理好他的国家;实现天下太平、国家安定繁荣。这样从悟道、行道到守道,才能真正做到心道合一,生命从而得到升华,进入仙界。


合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

符合做人的道,那么离仙人的道自然不远。


仙品有四: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人仙之下称鬼仙,亦称归仙。

仙根据其神通大小,有四个品级,即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人仙的下面是鬼仙,也称归仙。

人仙:生活在千年界的仙人。有肉身,但意识与常人不同,知晓宇宙结构、知晓36维空间,知晓宇宙、生命、人类的起源,知晓因果转化机理,知晓生命轮回的规律,是得道贤人,是具备了完美人性的人,他们没有私有财产,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对抗或竞争,凡事随缘而化、随遇而安、随机而做、随性而动,是依据完美的人性灵性而生活的人。人类社会中有万分之一的人具备人仙的素质,若能再进一步,就可以步入人仙的行列。

地仙:生活在万年界的仙人。寿命长、饮食少、无疾病、无烦恼、能水面行走、能穿墙而入、能在树尖上飞行、日行万里不疲倦。人间偶尔也有地仙出现,但普通人无法遇到和见到。

神仙:无法化身万千,但有神通变化,能腾云驾雾、隐形变型,可自由往来于阴阳两界,不食人间烟火,能查知过去未来,瞬间能行十万八千里的一百次方。神仙不愿群居,所以他们没有大本营,他们“行于是,止于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除清凉界和天界外,他们无影无踪,随处可去,真可谓“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天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能感应到宇宙各处的细微变化,能感应到上帝和神的意识,并能依据上帝和神的意识迅速做出快速反应。天仙能化有形于无形,无形于有形,有千变万化的神通,能化身万千,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生命空间。天仙的大本营就是极乐界的“仙岛群岛洲”。

鬼仙:肉体已经死亡,但意识仍停留在人间的生命。一般是聪明绝顶、急于求成的人转化成的。


遇上品人,讲道行;遇中品人,讲因果;遇下品人,讲报应。

遇到灵性上等的人,可与其谈道;遇到灵性中等的人,可与其谈因果转化的机理;遇到灵性下等的人,则与其讲因果报应。


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则心修愈静,性天愈纯。

能够包容常人所不能包容的事,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那么心就会越来越清净,灵性也会越来越恢复到其本来的纯净。


散之于事则曰法,隐之于天则曰道。

上帝的灵散布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称为法,隐藏在宇宙自然运行的表象之内则称为道。


无心于事,则无事于心。故心静生慧,心动神昏。

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心有执著,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物,无意于事,心不执于事,就会随性而动,随缘而化,任何事都不会成为心的羁绊。心清净了则智慧生,心念躁动则心神迷乱,智慧则离之而远去。


修炼性命,法则归一。

通过修行修炼、摒弃情欲和伪性,返归纯朴天真。


须顺其自然,勿令其自然,勿任其自然。

学道修道讲心与道合,即顺其自然,没有心念的刻意追求,所以不是令其自然,也不是既无心亦无道的任其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自然就是道自在运行的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状态。


真空空不空,真色色不色。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天下如果有道,顺道而行,则是圣人成就事业的天下;天下如果无道,大道既隐,人们都弃绝了生命的大道,国乱民苦的时候,天会降下圣人,以拨乱反正。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不妄行、不妄言,以无为的原则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

圣人知道天地自然之道是不可违抗的,因而能够克制自己,内心清静不妄动,这样也就可以与本来就是至静的道相合。


圣人法天归真,不拘于俗。

圣人效法天地之道,回归人的本来心性,而不会拘泥于世俗之见。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虽然不出行却能够知晓事理,虽然见不到却能明了“道”的运行,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始终不贪图做大事,所以反能做成大事。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他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依道而行,而不会妄加干预。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守道,并以道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有自知之明,不会随意自我表现、张扬;有自爱之心,不会自显尊贵、自我标榜。


圣人不积,既予于人己愈有,既予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用而不贪。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与人争,所需所用能知足,没有贪念。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不会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精神世界已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已经没有功德和事业,道德修养最高尚的“至人”则能够完全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圣人之道,用力少,见功多。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用力少可是成效显著。


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天地无全功。

圣人不是万能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用途,宇宙天地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功能。


圣人无两心,皇天无二道。

圣人没有两样的心,天地之间也不存在两种不同的道。道是唯一的。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圣人不会注重存亡或结果,而是注重探求造成结果的根源。


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圣人做事依道而行,而不会凭借聪明、小技俩。


命运皆自造,圣人知其理。

人生命运都是自己的心念、行为造成的,圣人知道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明此理者,可做雪兔耳。

内观其心,心念是虚妄的,本来心是静寂的,并无妄念产生;外观其形,形体是虚妄的,形无常形,形都在变化中,只不过许多变化我们察觉不到。再远观天下万物,天下万物也都是虚妄的,没有哪样物质不是生生灭灭,没有哪样物质不在变化、转化中;心,形,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形,物没有的原因,是自己明心见性,超然物外,不为浮欲所绕,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

再看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如果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它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无”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在,即不为真空,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常静。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说是悟道了。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1-7-6 00: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6 01: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8_395:}
发表于 2011-7-18 22: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19 05: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8_395:}
发表于 2011-7-19 05: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d导游真高明
发表于 2011-8-6 17: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8_435:}
发表于 2011-11-2 14: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8_415:}解决当下的问题
发表于 2011-12-10 12: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讲解,用讲解!谢谢导游开示!{:8_395:}{:8_395:}
发表于 2012-2-24 13: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3-29 02:06 , Processed in 0.1149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