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没事笑一笑

科学论道(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9 08: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无中生有,真空不空
  
   当我们将现代宇宙科学理论与佛、道思想进行一些对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三者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归纳起来可以叫做“无中生有,真空不空”。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详细描绘了宇宙从一个零体积的奇点通过大爆炸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这种状况的过程。大爆炸理论并不是科学家无端的臆测,而是对一些宇宙现象综合分析后的合理推测。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先观测到一些星体谱线的红移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最直接解释就是:所有的星体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也就是说,宇宙处在不断的膨胀过程中。这种现象,其实也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之一。不过爱因斯坦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结论,于是引进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用来保持宇宙的稳定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经典宏观世界的偏爱。
  
   从相对论可以得出宇宙“无中生有”的结论,从量子理论又可以得出宇宙“真空不空”的结论。
  
  量子物理学家们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推测,真空潜藏着无限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称之为真空零点能。基于真空零点能的卡西米尔效应已得到实验证实,更深入的研究已成为物理学界一项非常前沿的课题。真空零点能的发现意味着真空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可以随时迸发出一些“物质”,如正负电子对,这样的电子对如果相遇,则会互相湮灭,消失得无影无踪。从科学的角度看,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物质世界,很有可能是从真空的“无”中产生出来的。
  
  如果我们熟悉老子的思想,对这样的观念将不会有陌生感。老子《道德经》中,对这种“无中生有”的思想有着详细的论述。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对“无”的状态也有详细描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看出,老子同样认为“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而是有“其中有精”,并且“其精甚真”。这和现代科学的结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但是如果我们只考察道家与科学中说到的“无”,往往难于理解,我们无法想象所谓的“无”是一种什么概念,而“无”中的能量又是如何而来?老子也许知道,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阐述。
  
  我们从佛学角度来分析,这一切都很容易理解了。在佛学中,现象世界的“有”,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如梦幻泡影,本质上只不过是真如因无明所起的幻象而已。所以是“空”或者“无”,但“空”中有蕴含着“妙有”,此“妙有”既是我们的真如自性,若没有真如自性的作用,现象的“有”不可能凭空而生。量子真空零点能就是真如自性无限潜能在现象界的一种显现。
  
   从科学家对真空中挠场性质的研究,可以佐证我们的这种看法。
  
   挠场是基于涡旋现象产生的一些效应的描述,涡旋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从微观的基本粒子自旋、超导体中的涡旋点阵,到宏观的等离子体加速、电化学点腐蚀、龙卷风、银河系、类星体、黑洞等都存在涡旋现象,整个宇宙通过涡旋而联系在一起。而这些涡旋所产生的一些效应,需要引进一种新的场来研究,这种场就是挠场。到目前为止关于挠场的文章大概有一万多篇,前苏联学者的研究工作占了很大比重。文献中指出,尽管挠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入,但从最基本的层次上,都可以纳入对物理真空这一概念的新的理解上。挠场具有许多特性,包括超光速性、全息性、记忆和滞后效应等。但是目前科学家只是了解挠场具有如此的效应,但却不知道其中的机理。
  
   我们从佛学角度来看,所有这些挠场的特性,正是真如本体无限潜能在分别心各层次的显现。也就是无明心念的功能。时间、空间、宇宙、物质、光速等等本身就是因无明妄想所产生的幻象,当我们执著幻象时,我们称之为无明心念。现象与无明心念是合一的,本是一体两面。正由于这个原因,心念的变化在现象界就会体现出全息性。而在宇宙空间时间中的任何变化,都是无明心念的反应,这种反应瞬间传遍整个宇宙现象界。所以又体现出超光速性。又由于无明心念的执著本性,任何变化都被执著而产生滞后效应。这种滞后效应在分别觉层次的体现就是我们产生前述错觉现象的机制。同时这种滞后效应也是意识记忆现象的基础。
  
  科学家对真空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真如空性的研究。然而从现象层面去研究,永远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状况。柏拉图说过一个影子的寓言:许多人住在一个巨大的山洞里,身上套着枷锁,无法任意动弹,只能面对洞壁。他们身后有个火堆,在他们与火堆中间,许多物体来来去去。火光将这些物体的身影投射在沿壁上,落在他们眼前。这些人错把影子当做物的真相,岁月就这么静静流逝。
  
   科学界对于现象的研究,类似于柏拉图洞中囚犯对影子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了解到现象的规律,但我们不可能通过现象的研究得到事实的真相。对于洞中的囚犯,只要他们转过身来,就可以看到事实的真相。而对于执著现象界的人们来说,同样需要一种“华丽的转身”,才能摆脱感觉的桎梏。
发表于 2010-5-9 08: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协同进化
  
  如果我们愿意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社会、自然以及人生,会发现许多谜团在新的视角下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答。下面,我们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自然的进化规则进行探讨。
  
   人从何而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关乎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最渴望得到解答的问题之一。而科学家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探寻。当今的主流科学界,普遍承认生命是由进化而来,进化的规则由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原则为主导。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远远称不上是一种完善的理论,对进化论的质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达尔文进化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相关重要进化阶段的化石证据严重缺失;无法解释一些物种大爆发现象;一些复杂器官,如眼睛的形成,很难用普通的自然选择机制来解释。进化论者如果固步自封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目前盛行的协同进化理论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协同进化论与普通进化论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在普通进化论中,一个物种往往被孤立地看待,环境以及其它相关物种被视为一成不变的背景。而协同进化论则强调不同的物种间在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共同进化。运用协同进化的观点,普通进化论所面临的难题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说明。如协同进化论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物种协同快速进化进而产生物种爆发现象是可能的,而这种短时间内的物种爆发也是化石缺失的原因。协同进化的动力同样是生物之间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所引发的结果却不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机械进化观所描述的那样,而是生物物种间以整体的形式进行进化。
  
  这种整体的进化观,以另一种形式在计算机中得到了再现。一些专家在计算机中模拟了大自然的竞争规则和环境,得出了令人感兴趣的结果。在计算机中模拟出的自然界可以称为是逻辑世界,因为这样的世界是依靠逻辑规则而建立,逻辑世界是怎样运行的呢?我们以其中最著名的Tierra世界(T世界)来说明。
发表于 2010-5-9 08: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逻辑世界与人工生命
  
   Tierra(西班牙语为“地球”)世界是由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托马斯.雷(Thomas.S.Ray)于1990年创建。雷教授是一位博物学家,热带植物学家。多年来,他一直在探寻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奥秘。后来,他想到了在计算机上创建不同于自然界生命的数字生命的构想。
  
   他设计的计算机实验是这样的:把关于生命进化的概念引进计算机领域,用数字计算机提供的资源(RAM单元,CPU时间以及操作系统)为数字生命提供一个生存环境,同时引进相应的机制,如死亡机制、变异机制,由此来探索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规律以及复杂系统的涌现行为。
  
   1990年1月9日,雷教授编写了一个指令长度为80的具有自复制能力和变异能力的汇编语言程序,随后将该程序置入计算机系统中。第二天,托马斯·雷惊喜地发现,Tierra果真生出许多生命体,并且在上千次计算机换代之后,物种通常呈现出多样性,有不同大小和不同规格,有不同寿命,不同的生态关系(独立性、寄生、共生等)。在Tierra的运行过程中,随着进化的推进,数字生命种类日益增多,“单细胞”逐渐进化为“多细胞”,形成自己的数字生态环境,同时也出现了类似于自然界中物种大爆发那样的物种爆发现象。此外,Tierra还能产生(对寄生物有免疫能力的)特定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还会产生数字社会。这种数字生命世界与真实生命世界之间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在我们的真实生命世界中,生命利用太阳获得自己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这些自然生命形式在地球的自然环境中诞生,然后不断进化。在Tierra中,数字生命(表现为具有自复制能力的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利用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时间去组织机器的存储空间。
  
   在自然界中,生命逐步进化,为食物、住所、配偶而开展生存竞争。那些留下较多后代的基因型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群体中适应度低的后代其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在Tierra世界中,数字生命经历同样的历程,这些(表现为自复制程序的)数字生命为争夺中央处理器时间和内存而开展竞争。它们不断变化自身策略以互相利用,那些能够获得更多时间和存储空间的程序可以留下更多的复制品(后代)。在自然界中,生命的生存、进化依赖于自然环境;在Tierra世界中,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内存构成进化过程赖以进行的物理环境(即赛场)。在自然界中,生命由碳水化合物有机合成;而Tierra世界的数字生命由机器的汇编语言编写的自复制程序所组成。因此,Tierra中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真实生命世界的生命形式的数字版本。换言之,与地球上真实生命相似的各种行为,自然进化中所有的特征,都可以出现在Tierra世界的合成数字生命的之中。
  
   Tierra世界中的数字生命,现在称之为“人工生命”。“人工生命”概念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生命的定义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些说起来只不过是一些程序的东西,能称得上是生命吗?如果不是,为何其形态以及发展进化规律与真正的自然生命如此相似?如果是的话?那它们与真正的生命到底有何区别?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人工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Tierra世界中的所有后来出现的生命都源于雷教授编写的第一条程序,此程序是所有生命的祖先。雷教授就是它们的“上帝”。不过雷教授这位“上帝”对我们来说并不神奇,任何一个有一点汇编语言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去当一回“上帝”,因为那段始祖程序实在是很简单。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这段程序究竟有何神奇的功能从而承担了生命始祖的角色呢?
  
   所谓的程序,不过是一些简单的规则和指令。程序根据规则和指令,要么复制自身,要么使自身产生变异。这段程序并没有“自我”的意识,它所做的只是一种机械的步骤。例如我们使用电饭锅做饭,饭做好了,电饭锅自动跳闸。电饭锅只不过机械的执行人们设定的程序,我们并不能说电饭锅具有“自我”意识或智能。又比如一颗精确制导炸弹,它根据事先设定的程序跟踪搜索目标并最终炸毁目标,这一切都是我们人为的设定,我们并不能说炸弹具有“自我”意识,会主动找寻目标并最后实施自杀攻击。“人工生命”也是一样,只不过机械的执行人的指令。指令的变化,反映在基础层面上,就是“0”和“1”或者说“开”与“关”两种状态的不断转换。这是一种纯粹机械的过程。但是奇怪的是,这种纯粹机械的,逻辑的操作过程,其结果和进程竟与现实自然世界的生命非常相似。
  
   我们注意到,在Tierra世界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缓慢的发展进程之中。然而在某个较短的时间内,Tierra世界里的物种会出现井喷式的大爆发,有时又会出现物种的大规模灭绝。在发展的某个形态,又会出现类似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这种现象称之为涌现(Emergence)。对于涌现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所谓涌现,就是在简单规则或行为的个体上没有,但随着时间序列的演化,在群体中会出现的一种个体所不具备的功能、属性、特征或行为的现象。涌现现象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的分形结构。
  
   在真实的自然界中,涌现现象普遍存在。比如蚁群,单只的蚂蚁其行为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按照几条简单的指令来行事,但是整体的蚁群却经常表现出超脱于个体的智慧。例如,单只的蚂蚁无法判断两条路径中的哪一条是捷径,但是一小群蚂蚁却总会选择最短的那条路把食物拉回巢穴。我们模仿蚁群的行为,设计出了一种特别的算法,就叫做蚁群算法。利用这种算法,可以使程序自动找到最短的路径。2000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货运业务遇到了麻烦。尽管飞机平均只用了7%的货舱空间,但有些机场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计划装载量的货物,这成了西南航空公司货运航线和搬运系统的瓶颈。后来他们学习了蚂蚁的经验,在最繁忙的货运站,货物转运率降低了80%之多,搬运工人的工作量减少了20%,每年因此节省的经费达上千万美元之多。
  
   在生物进化领域,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表明,生命在寒武纪有着大爆发的现象。即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物种呈现井喷式爆发。而在另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大量物种却突然灭绝,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恐龙的灭绝。这些令人难解之谜,在Tierra世界里竟然真实再现,并且这种规律表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态势。2000年,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些科学家研究了数千种水生生物化石,分析了这些生物在过去5亿年里多次灭绝的具体情况,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条生物灭绝规律。该规律是一种周期循环,其平均周期为6200万年。规律显示,地球每经历5900万年到6500万年,就会爆发一次灭绝生命运动。而上次灭绝就发生在6500万年前。这种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与佛家所描述的事物“成、住、坏、空”的周期性变化发展规律是吻合的。
  
   种种迹象表明,现实世界的生命爆发和灭绝现象极有可能也是涌现现象的表现之一。那么问题随之而来,难道我们现实世界的生命也是逻辑化的生命?难道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一段程序代码?难道真有一个上帝制造了那么一段源程序,然后任其在地球上自由发展?
  
   要回答以上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仔细比较现实世界与逻辑世界的异同点,如果完全相同,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很有可能就是一段程序。如果不同,那么不同点在哪儿?我们能否从这个不同点上找到生命真正的奥秘呢?
发表于 2010-5-9 08: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两个世界的区别
  
   现实世界中的生命,与逻辑世界中的人工生命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行为都遵从一定的规则。小到微生物,大到人类自身,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行动。这种规则简而言之就是趋利避害。由于所有的生命几乎都有这样的逻辑特性,那么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生命爆发和灭绝等涌现现象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即,这是个体生命趋利避害的逻辑行为在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涌现现象。很显然,我们的现实世界有逻辑世界的属性。
  
   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在现实世界里的生命与计算机系统里的人工生命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不同点。
  
   我们用人类自身来作说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可能都会比较有规律,比如白天上班上课,晚上看看电视然后睡觉。碰上便宜,许多人都爱捡,碰上危险,大多数都避之不及。这样的生活就是有规律,符合逻辑的生活。不过仔细想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过着这么机械和逻辑化的生活。人类有着人工生命所没有的自由意志。并不是每个人捡了钱包就往自己口袋里塞,也有会主动交还的人。并不是每个人碰上危险就逃之夭夭,还有许多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出现。即使许多人在行为上遵从着自己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在心里面,都会赞赏那些大公无私,舍身成仁的英雄好汉。
  
   人类的自由意志表现在多方面,比如绘画、音乐、联想、诗歌、精神、感情、道德、感悟以及最重要的爱。所有这些都不是用逻辑语言可以描述的,也不是逻辑条件下可以产生出来的。事实上,自由意志与逻辑规则是格格不入的一对矛盾。规则意味着束缚,而自由就是没有束缚。我们的自由意志不受任何规则束缚,我们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我们能够欣赏美,也能够感悟生命,这一切都超脱于逻辑系统之外。
  
   我们人人都渴望自由,人人都渴望打破一切规则的束缚,这种本能的需求,其来源在逻辑上一定是先于束缚本身。例如,人工生命的祖先是一段逻辑语言写的程序,那么这段程序的后代只可能继承祖先的逻辑体系和规则,而不可能发展出自由意志。在逻辑的土壤里,长不出非逻辑的东西。无论人工生命进化多少代,其后代的行为仍然遵从一定的逻辑规则。只不过会由于涌现现象的发生,在整体上会表现出一种超越个体的智能。然而这种智能终究是属于一种逻辑体系下的物理现象,正如蚁群的智能一样,这种智能与人类个体的自由意志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我们可以模仿规则在计算机里重现蚁群的智能,但我们却无法在计算机中模拟人类或任何一种动物的自由意志。
  
   我们继续考察逻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在Tierra这个逻辑世界里,我们发现其现象包括竞争、冲突、利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在现实世界,我们发现除了有上述逻辑世界的所有现象外,还包括友爱、互助、分享、舍己为人等等在逻辑系统下无法解释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种世界的这种差别呢?
  逻辑世界,本质上看,是一种虚拟的世界。在逻辑世界里的人工生命,并没有任何实在性。还原到最后,只不过是根据一定顺序不断打在显示屏上的光学信号,这些光学信号不断生灭,在我们看来,就是一幅连续生动的图景。就像我们看电影,电影画面中的人物不管如何逼真,终究不过是光影的幻象,电影中的人物永远不可能会有自由意志,在哪天看电影的时候,突然从荧幕中走下来,这种事情只可能发生在科幻小说里。虚拟的人工生命不可能会有自由意志,但却的确表现出了某种与真实生命非常类似的行为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最初的原始程序就被赋予了真实生命的行为模式。二是逻辑系统之外的能源供应保证了整个逻辑系统的运行,人工生命的演化因为有了能量的支持而得到维系。能源一旦切断,人工生命和逻辑世界将立刻烟消云散,一切复归虚无的本质。
  
   因此,逻辑世界只是现实世界某一方面的模仿。虽然只是一种模仿,但却可以给我们提供极大的启示作用。首先,我们发现,现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种种规律,其实是个体生命体基于“趋利避害”行为规则下所体现出的综合规律。这些综合规律表现为多种现象如涌现现象、自组织现象、进化现象等等。这些现象和规律,是逻辑行为下的一种必然规律,与物理化学当中的定律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为物种大爆发和物种灭绝现象去寻找更多其它的原因,只要生命体遵循“趋利避害”的逻辑行为法则,类似的物种爆发和灭绝现象就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必然规律。
  
   其次,如果我们从佛学的角度来看,现实自然世界的这些规律产生的原因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我们之前了解到,在佛家看来,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一个逼真的虚幻三维幻象,而幻象形成的原因正是我们自己的无明分别心使然。佛家所说的分别,与计算机中逻辑世界的成因是“0”和“1”或“开”和“关”的区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有“0”和“1”的区别,逻辑世界得以生成,有分别心和执著念,现实世界也得以生成。虚拟的逻辑世界需要有虚拟世界之外的能量支持才能得以运转,而现实世界也需要世界“之外”的“能量”来维持,这个“能量”就是真如所具有的无限潜能。因为有真如的作用,现象世界得以生成,而现象世界的演化,同样有赖于真如的作用。真如是自性,同时真如又象是所有人都要回归的共同家园。我们因为无明妄执,误认为虚幻的现象世界是我们的家园,只有当我们回归本心,体认到自性真如,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家园。
  
   由于基于分别心所形成的现象世界本质上与逻辑世界是相同的,所以现象世界自然也就表现出与逻辑世界类似的规律和现象。然而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真如本心原本是绝对自由的,虽然我们都被虚幻的身体所束缚,但我们的心却始终渴望终极的自由。我们的心念不会受到逻辑规则的束缚,因为我们的本心不是逻辑规则所创造,相反,逻辑规则是由无明妄心所成,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在这个充满竞争、冲突、弱肉强食的逻辑世界里,常常感觉到痛苦和矛盾,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真正的“我”是绝对自由的,而我们却迷执于逻辑世界的虚假幻象,认为逻辑世界里具有色身的我才是真我,绝对自由的真我与被逻辑世界的规则束缚的假我由此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是假我产生痛苦、烦恼、悲伤、愤怒、恐惧等等负面情绪的根源。当假我暂时克服一些束缚,就会获得暂时的轻松和快乐,然而这种快乐犹如饮鸩止渴,只会使我们更加迷执于虚假的逻辑幻象。
发表于 2010-5-9 08: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意识界的互联互通
  
   从佛家的角度看协同进化理论,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目前的协同进化理论还仅仅停留在对进化现象的描述上,对协同进化的根本机理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国际广义进化论研究小组负责人E·拉兹洛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全息隐能量场”作为协同进化的动力源。“全息隐能量场”的概念可以较为完美的解释协同进化的机理,实际上,如果把拉兹洛的“全息隐能量场”看成是一种意识场,那么这种理论与佛家的学说就是雷同的。
  
   真如自性原本是绝对清静和自由的,由于无明和执著,阿赖耶识和现象世界同时生起。阿赖耶识可以理解为一种潜藏于最深处然而却是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意识场,阿赖耶识含藏着一切现象、思维、意识的种子。而阿赖耶识之后,有末那识,末那识从某方面看与荣格所称的“集体潜意识”有些类似。而个体潜意识则还属于末那识之后的概念(事实上,这些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的方便说法,不同系统的概念并不能完全等同)。阿赖耶识与其它识的区别,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一个机械钟表,有秒针、分针和时针,发条中的能量首先传递给连接时针的大齿轮,大齿轮将能量传递给连接分针的中齿轮,而中齿轮再将能量传递给连接连接秒针的小齿轮。这样,小齿轮快速的转动带动秒针的走动,而秒针的走动相当于我们分别识快速的生灭,快速的生灭形成了幻象,但这一切寻根究底,还要归结于阿赖耶识,就像秒针的转动最终要归因于大齿轮的带动一样。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阿赖耶识与其它识的关系并不是这么简单机械,事实上,阿赖耶识与其他识及现象界是互为因果,几个概念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人为的划分仅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与钟表上的齿轮不同的是,阿赖耶识这个“大齿轮”带动了无量无数的“小齿轮”在转动,每个生命体就是一个“小齿轮”,“小齿轮”的转动——生灭,形成了现象界的幻象。现象界的幻象虽然各不相同,但在究竟上,所有的“小齿轮”之间以及“小齿轮”与阿赖耶识之间都是互联互通的。由于这种深层次上的互联互通,在现象界,往往就表现为超越时空的联系。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在双胞胎之间存在“心灵感应”现象,这是意识界互联互通的一种表现,其实这样的表现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在生物进化领域,协同进化就是最好的例子。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昆虫,都有同样精细且结构异常复杂的眼睛,设想如果眼睛这样的器官是互不关联的单独进化的话,很难想象所有的进化结果都是一致的。另据科学家对蜘蛛基因的研究,同样证实世界各地的蜘蛛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很难设想,如果不是协同进化的话,世界各地各个角落的蜘蛛何以都会一样的吐丝本领,并且吐出的丝都是一样的化学结构。这种协同进化的例子有许多,不再一一赘述。
  
   意识界的互联互通还表现在多个方面。一些相似的科学理论,往往被不同的科学家几乎同时且独立的发现或发明。最有名的例子要数微积分的发明,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的建立了微积分理论,二者并没有彼此交换意见。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分别由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各自独立发现,二者的表述不同,但实质一样。费尔和克鲁伯格因同时各自独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理效应-巨磁电阻效应而分享了200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艾滋病毒的发现权之争甚至引发了两位科学家蒙塔格尼尔和盖洛之间的官司大战,不过后来的事实表明,蒙塔格尼尔与盖洛的确是分别独立的发现了HIV病毒。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意识界互联互通的一个体现。大家知道,大约在2500年前,地球的三大文明: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几乎同时在各自的土壤上发端。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这些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伟人,几乎同时出现于世,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已。从小的方面来说,情绪的传染,也是意识界互连互通的一种体现。
  
   人们普遍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个人打哈欠时,周围的人就会纷纷跟着他一起打。已有科学实验证明哈欠具有传染性:42%-55%的人在观看人们打哈欠的录像时,会随着屏幕上的人一起打哈欠。由英国斯特林大学詹姆斯·安德森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类似的实验中黑猩猩也有与人同样的反应。研究人员为6只成年黑猩猩和3只幼猩放映其同类打哈欠或龇牙笑的录像,结果发现2只成年黑猩猩打哈欠的频率显著增高。研究人员解释说,虽然受感染的黑猩猩比例约为33%,比人类略低,但由于黑猩猩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实验中,因此这个实验得出的数据更加客观。这种“传染”现象,其实是个体受到某种暗示而自发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接受暗示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是潜意识中的一种互联互通现象。
  
   不仅仅哈欠行为会通过意识“传染”,一些传染性疾病也存在意识“传染”的可能性。在非典结束后,俄罗斯《生命与安全》杂志2003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萨斯——远远不仅是病毒”的文章,从社会生态学角度对萨斯(非典)的流行进行了解释。文章作者固班诺夫B.B,是一位俄罗斯社会生态学国际研究院的学者,他表示,通过一系列试验和实践,他们得出了独特而有趣的科学结论。他在文章中写道:通过研究发现,病毒“实际上是一种载有精神道德方面资讯的生物,而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才是我们了解的生物(物质)的方面。所以现代的医学只是在试图治疗病毒的生物(物质)的一面。而不是清除病毒的根本。”他表示:通过对于爱滋病、肝炎包括萨斯等流行病的独一无二的产生及流行方式的研究发现,病毒总是能够在本来健康的身体上自主的产生、发展。而被感染的人很多都没有接触过感染源的。这位俄罗斯学者最后得出自己的研究结果:任何疾病,都是患者精神道德方面溃败的结果,其次才是患者机体外壳损伤的开始。轻微的疾病,这只是患者在精神道德方面有问题的暴露。
  
发表于 2010-5-9 08: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潜意识的力量
  
   正统的医学专家恐怕很难接受固班诺夫的结论,毕竟这是一种颠覆常规的认知。然而,任何一个医学专家都很难否认意识对疾病所发挥的作用。在现代医药科研中,必须排除临床实验过程中的“安慰剂效应”,因此往往以科学实验必须遵循的双盲实验为基本原则,以排除心理原因所导致的不确定因素。这几乎是世界各大药厂研究开发所有新药,要投放医药市场前的必要实验。没有这样的实验证明,药物是不可能被政府药检部门批准的。这些实验使大量被认为极有市场前景的新药遭淘汰,原因并不是这些新药在临床治疗时没有效果,而是败在与对照组使用假药(没有药物成分的普通糖丸)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别上。安慰剂之所以起效,并不是安慰剂中的成分有效,而是在给病人服用“安慰剂”时,给病人提供的相应讯息在起效。这些讯息包括“新药”、“特效药”、“独特作用”、“最新成果”等等,这些讯息使病人在潜意识中接受到某种暗示,这些暗示的内容类似于“吃了药病就会好”、“这次一定会有效”等等,在潜意识中接受了这种暗示后,就会产生相应的作用 ,最终使疾病得到相应的控制。
  
   潜意识能治病也能致病。在伊昂.马德莫与乔索夫.欧可诺合著的《我越来越健康》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
  
   这个例子发生在1987年美国加州的蒙特利公园的一场美式足球赛中。有四个观众无明显原因地病倒了。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诊治医生经过了解,发现这四个人都喝了看台下面的自动售饮料机中的饮料。如果机器遭受污染的话,要避免更多的人得病,最稳妥的办法是立即通过播音告诉全场的观众,不要去买这些机器所售的饮料,以免引起更多的人中毒。主办单位十分负责,马上播音通知全场观众。可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看台四处的人们一听到广播,不少人开始呕吐昏倒,许多人逃离比赛现场,将近200人突然病得无法移动,加州五家医院的救护车被紧急调动抢救病人,总共有近100人接受住院治疗。可调查化验后发现自动饮料机中的饮料没有任何问题。当这个消息一宣布,尚未被救护车拉走的“病人”立即康复了,而医院里的病人也好转出院了。
  
   从佛家的角度来看,现象界的本质不过是幻象,本来就是阿赖耶识所主导的一种虚幻假象,因此,意识对现象界起作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我们说意识起作用,并不是指浅表的思想意识。我们的浅表意识每时每刻变换不定,所起的作用很小,而越是深层次的意识,所起的作用越大,同样的,越是深层次的意识越难以改变。世界级的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过:“潜意识的力量是意识的3万倍以上。”这种数字当然不是准确的,但却的确说明了浅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和所起的作用。
  
   2004年11月,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向科学挑战”的文章。其主要内容是科学家在探索人体奥秘时通过严格的实验发现,意念能对身体产生巨大的作用。
      
   科学家的第一个实验是在比利时的列日大学附属医院做的,医生们用“催眠麻醉术”成功地为一名 60岁的老人摘除了身体左侧皮下的脂肪瘤。然而在开刀时,医生却没给他施用任何麻醉药剂,只是在一名女士的语言暗示下完成了切除、缝合的整个过程。但老人在一小时的手术中,竟没有感到一点疼痛。自1992年这个医院引进催眠麻醉技术以来,已有4300多名病人接受过这种状态下的手术。采用此种麻醉方式不仅仅是负作用小,更主要的是刀口部位出血也少。
      
   科学家的第二个实验是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诊所做的,生理学家指导一批志愿者用意念假想自己的一个小指去推动一件巨大的重物。经三个月的训练以后,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人小指肌肉的力量竟增加了 35%。实验证明,仅用思维的方式同样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这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及卧床不起的重病患者来说无疑也算是个福音。
  
   科学家的第三个实验,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教授芭芭拉 · 安德森设计进行的,他对 114名患有乳腺癌的病人实施了每周一个半小时的良性诱导教育。四个月后发现,她们T细胞(在抗癌中起关键作用的白血球)的增殖能力已趋于稳定或得到了加强,这充分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己被调动起来开始工作。科学家们还对另100名患同样病但没有实施过良性诱导教育的病人进行了采血化验,结果显示她们的免疫力仍然十分微弱。
      
   科学家们的第四个实验是在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学院做的,医生让 50名患有高血压的青年每天进行15分钟的静坐冥想,而让另50名同样患有高血压的青年每天上食品卫生课。四个月后沉思冥想的青年血压平均下降了5毫米汞柱,而另50名青年的血压基本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科学家的第五个实验是在科罗拉多大学医院的手术室进行的,他们给一名患有帕金森病的男人在头部开了四个很小的刀口,并告诉患者已为他植入了可治疗帕金森病的胎儿神经元。但实际上医生并没有给真正他植入,这只是在病人不知实情的“谎言”下为他做了一个虚假的安慰手术,而奇怪的是患者的疾病在以后的日子里确实得到了好转和控制。为得到进一步证实,科学家们又找了40名患有此病的志愿者并在其中20人中植入了胎儿神经元,而另20人只做了虚假手术。但这40人中,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真正做了植入手术。一段时间后,坚信自己被植入胎儿神经元的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而认为自己没有植入的患者病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恶化。
      
   科学家们做的另外两项实验其中一个是用意念治疗哮喘病的,另一个是如何用虚拟空间减轻被严重烧伤患者的疼痛。同样结果,两项实验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潜意识的作用在催眠状态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一个在催眠状态的人,在催眠师的语言暗示下,身体会有奇妙的变化。如,催眠师暗示“身体变硬”,被催眠者的身体甚至可以坚硬到能承受数人对其腰部的重压。有催眠师做过实验,用木块接触被催眠者的皮肤,给予的暗示是烧红的烙铁,结果被催眠者的皮肤竟然会出现灼伤。而当催眠师把燃烧的物体靠近实验者的皮肤,并对他发出“你感到寒冷”的暗示时,人们发现实验者的皮肤竟然没有被灼伤。所有这些催眠实验都可以重复并得到检验。
发表于 2010-5-9 08: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境随心转
  
   潜意识能够对人体自身发挥巨大力量,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潜意识或意念能否改变自身以外的现象界呢?从佛法的角度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只要心识转变,外境就会随心而转。
  
   日本的医学博士江本胜因一次偶然的实验,发现水结晶似乎能看懂人类的语言,贴上不同话语标签的水,所结晶的形状都不相同。江本胜因此作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写成《水知道答案》一书。这本书一问世,随即成为了畅销书,被称为是一本与《时间简史》同样神奇的科普读物。书中列出了122幅水结晶图片,这些图片显示,带有「善良、感谢、神圣」等的美好讯息,会让水结晶成美丽的图形,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讯息,会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
  
   事实上,并不是水能够读懂语言文字,而是人的意念改变了水结晶的形态。江本胜在书中还提到一个米饭实验:取两份米饭,每天对其中一份表达爱与感恩等正面、积极的意念,对另一份则表达厌恶、辱骂等负面意念,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接受正面意念的米饭比较不容易发霉变质,而接受负面意念的米饭则很快生长出霉菌并发臭。这一实验简单易行,因此有许多人去亲自验证,从网络上搜索“米饭实验”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人的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结果。这一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意念的确可以改变外境,佛家所说的“境随心转”是有确实证据的。
  
   从以上一些实验可以得到启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善良、感恩等积极的心态,身体会比较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容易恢复健康。相反,若是一个人的心量狭小,心中总是充满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身体自然也会处在不健康的状态中。
  
   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包括中国的儒道两家,都非常推崇道德、感恩、关爱等等教化,这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也许有人会说,道德的教化,虽然对个人的养生、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和谐有作用,但现实的世界就是一个弱肉强食、你争我夺,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如果我讲道德,别人却只讲利益不讲道德,自己不就是吃亏吗?表面上看来,的确如此,但我们深入分析,却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发表于 2010-5-9 0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博弈之道
  
   说到竞争,学术上的词叫做博弈。博弈这个词,一些人也许会比较陌生,这个词在经济学领域比较热门,但博弈其实是一种日常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的博弈的局面。各种棋类游戏,如象棋、围棋、五子棋等;牌类游戏,如纸牌、麻将等,都属于博弈。博弈论的英文为“game theory”,直译过来就是“游戏理论”,可以说,游戏就是博弈的典型体现。
  
   当然博弈并不仅仅是游戏,从夫妻、家庭成员的关系协调,到公司之间利益的争夺,再到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都属于博弈概念的范筹。可以说,博弈就是人类生活的主题。因此,认识博弈,了解博弈显得非常重要。中国人很早就对博弈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典型的就是《孙子兵法》一书,此书不仅详细列举了各种兵家博弈的局面,并给出了各种破解的方法,可以说,是一本博弈论专著。现在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并不仅仅是言兵之书,若能领会孙子兵法的精神,在经济活动、国家的政治交往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助益。
  
   《孙子兵法》中的策略,大家都比较好懂,但是其中博弈的规律,则需要有较高的悟性才能把握。在《孙子兵法》的首篇中实际上已点明了全书所阐述的用兵之道,在“始计第一”篇中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从这段话,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原理,孙子兵法正是老子思想的具体演绎。
  
   的确如此,老子道德经中有同样的用兵之道,如第六十八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九篇继续阐述:“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正由于这两篇的内容,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甚至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兵书。当然,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老子道德经的重点是阐述“道”的原理,而用兵之道,只是“道”的一种运用。事实上,老子是根本反对用兵的。如在第三十一章中说道:“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第四十六章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可以看出,老子本质上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战争是古时候最重要的博弈活动,老子反对战争,是因为战争本身是失道的表现。老子并非不懂战争这种博弈之道,相反,老子深知战争的规律是与道相符。老子所谈的用兵之道,只是用来阐述道的原理,其目的不是教人如何用兵。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博弈之道,就是老子之道的具体体现。那么,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老子的理论,有没有现实意义?或者说,老子之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呢?
发表于 2010-5-9 08: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囚徒困境
  
   现代的博弈理论,最为人熟知要数纳什(John Nash)的经典故事“囚徒的困境”。故事是这样的: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指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对方将判监十年。
    若二人都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一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五年。
  
   囚徒困境的故事有一个前提,就是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的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那么,在本例中,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完全相信对方的决定。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来选择,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双方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最佳选择。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的结果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五年。这种策略就叫做纳什均衡。1994年,纳什因这一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虽然是个体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经过仔细衡量得出的结果,然而以整体利益而言,却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一年,无论是个体利益还是整体利益,都要高于基于自私前提下的理性选择。个体出于自私的角度考虑,却得出并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这就是“困境”所在。
  
   那么有没有一种思路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呢?我们可以结合老子思想来看看。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道,其主要原理就在于“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我们要顺应这种规律去思维和行动,就是符合道的规律,是最正确的选择。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详细的描述了这种思维方法:“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意思是说,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胜过刚强。
  
   那么,现在假设囚徒困境中的两位囚徒都深明老子思想的道理,那他们会作何选择呢?他们会这么考虑:
  若希望获得最有利的结果,也就是要只服刑一年的话,必须按照得到最坏的结果的方向来指导行动。也就是说,若对方背叛,我保持沉默是最坏的结果,所以选择沉默。若对方沉默,我也保持沉默,仍然比选择背叛的结果更坏。所以选择沉默。这样,双方经过同样的老子式思维后,都选择了沉默,结果两人都只获刑一年,而这个结果无论对于个体还是集体而言,都是最好的结果。
  
   用老子的思维方法,得到了最优的结果。这似乎给我们一些启示,即,当我们都是自私的理性人时,大家在一起博弈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双方都得不到最佳的利益。反之,如果我们大家都可以以老子之道来指导行动,那么出发点是利他的,但结果却会是自利利他,是最优的结果。这种利他的思维,与儒家的观点也非常的契合。如孔子主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很好的破解“囚徒困境”的困局,使个人和社会都得到最大的利益。儒家思想无疑是古人对社会矛盾进行深入思索后的智慧结晶,虽历千年而历久弥坚,值得今人仔细的回味。
  
   严格的来说,用老子的思维方式运用于“囚徒困境”的状况并不合适。因为老子所言的道,是一种综合式的最优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老子之道,是对现实社会所有各种博弈情况的总体规律的总结。现实的人,不会象“囚徒困境”中假定的那样,一定是自私的理性人。现实的人,除了有自私的囚徒心理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非理性心理,人的行为,往往是各种心理综合影响后的结果。
  
   在现实世界中,人除了受自私的理性思维支配自己的行动之外,还受一种很重要的非理性的思维——感性思维支配自己的行为。比如囚徒困境的局面如果发生在现实中,两个囚徒有可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彼此都信任对方。或者,彼此都在为对方的利益在考虑,那么,他们很可能都会选择沉默而不是背叛,这样他们都可以获得最好的结果。在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每个人都多少与别人有着亲疏远近的关系,人与人就因这种关系而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和群体。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种关系的影响,这种关系可以是基于理性思维的利益关系,也可以是基于感性思维的情感关系。举个例子,在婆婆和媳妇之间,如何做好丈夫与儿子的角色,就是一种基于感性思维的博弈局面。如果不能在母亲与妻子之间找到微妙的“纳什平衡点”,家庭的关系就会显得混乱而无序。
  
   博弈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有时会出现崩溃,这就是失信行为。失信行为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比如各种骗子的行为都是主动的失信行为。而企业之间的合同以及债务纠纷,往往都是被动失信行为,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而导致信用丧失。无论是主动失信行为还是被动失信行为,都会对均衡的博弈状况造成破坏。
  
   除了上述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两种主要的思维心理外,还有一种赌徒心理,在社会大众中普遍存在。所谓赌徒心理,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会对自己不清楚的局面或事态作出非理性的判断和预测。一些常去赌场的赌徒,就快输光自己的家当了,可是仍然自我安慰:说不定最后一把就能赢回来。而这种情况下,往往都是输得更加彻底。其实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这样的赌徒心理,完全做到理性思维的人非常少。比如各种彩票,大家都清楚,中奖的概率很小,一定是输多赢少,但多数人都会忍不住想试一试自己的运气。又比如股市,股市是一种零和博弈,参与博弈的各方所争夺的利益总和为零。也就是说,有人挣钱了,必然有人输了同样多的钱。那么,在现如今全民炒股的年代,大家都去炒股,那么大家是在挣谁的钱呢?实际上,无论有多少人参与炒股,获利的总是少部分,而亏损的总是大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二八法则”。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再进入股市就会理性得多。然而大多数人进入股市都是希望自己成为那少部分人,这就是一种赌徒的心理。
发表于 2010-5-9 08: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报还一报
  
   现实社会的博弈局面往往是复杂的,对博弈局面产生影响的要素非常多,并且具有重复性和持续性。为了对重复和持续的博弈局面进行研究,从而选出最优的博弈方案,美国科学院院士,行为学家阿克塞尔罗德对所谓的“重复囚徒困境”进行了研究。
  
   阿克塞尔罗德及其研究小组利用著名的“囚徒困境”游戏,设计了跨国界的程序竞赛,在6个国家中征集了62个对策程序,其作者包括对策论教授到普通的计算机爱好者,进行两两对阵,每个程序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高的分数,也就是最好的收益。通过无数次的自动计算,找出最优对策程序。该游戏的目的,就是模仿在现实社会中,在理性思维影响下,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是能够在长期而残酷的竞争中获胜。实验结果很出人意料,获胜的并不是那些复杂的程序,而是一种叫“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的最简单的程序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一报还一报”的原理是这样的:第一次采取合作态度,随后的行为则根据第一次的结果来判断,如果对方也是合作,则继续合作,若对方选择背叛,下一次就选择不合作。这样一个简单的程序,在与其它62个程序捉对博弈,经过一千代的进化后,程序份额从原来的1/63上升并稳定在24%,而其它一些程序或者份额减少,或者彻底消失。
  
   阿克塞尔罗德发现“一报还一报”策略的成功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一报还一报”程序是“善良”的,即,从不主动背叛对方;其次,对背叛行为采取必要的反应,即“可激怒性”;再次,“宽容性”,即别人背叛了一次,适可而止的报复就可以了,不能没完没了的报复下去。最后,程序模式简单行为,容易被别人识别和学习。
  
   阿克塞尔罗德总结的这些特点,在程序成绩的排名中也得到了证实。因为63人中的前15名里,只有第8名的哈灵顿程序是“不善良的”,后15名中,只有1个总是合作的是“善良的”。可激怒性和宽容性也得到了证明。当游戏中考虑到随机干扰,即对策者由于误会而开始互相背叛的情形时,阿克塞尔罗德的著作《合作的进化》一书的中文译者吴坚忠博士经研究发现,采用修正的“一报还一报”,即以一定的概率不报复对方的背叛,和“悔过的一报还一报”,以一定的概率主动停止背叛,这样的策略使群体所有成员处理随机环境的能力更强。
  从阿克塞尔罗德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报还一报”是理性社会中经过自然选择而必然形成的人类的一种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或者可以认为是理性“进化”的结果,因此,这种行为准则具有某种客观规律的特性,它并不会因某个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而改变。只要社会中大多数是理性人的话,这样的规律必然形成。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策略的模拟演化来说明这种规律性。
  
   假设在一个孤岛上生活着一群猴子,猴子的头上身上有许多虱子,猴子光凭自己的力量没办法抓自己身上的虱子,因此需要别的猴子帮忙。但这群猴子有三种类型:骗子、傻瓜和小气鬼。骗子的策略是,只希望别的猴子给自己抓虱子,却从不帮别的猴子抓虱子。傻瓜的策略是,不管是谁要帮忙绝不拒绝。小气鬼的策略就是“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即自己首先无偿帮别人,但下一次是否帮忙就要看第一次的结果。如果你回报了我,我就再帮你,但如果你没有回报我,我就不再帮你。假定每只猴子头上的虱子多到一定数目就会死亡,那么这三种策略博弈的最终结果会怎样呢?
  
   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对三种策略的博弈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开始模拟时,傻瓜占大多数,小气鬼占少数,骗子也属于少数,与小气鬼的比例相仿。骗子对傻瓜进行无情的剥削,在傻瓜种群中引发了剧烈的崩溃。骗子的激增随着最后一个傻瓜的死去而达到高峰。这时,骗子还要应付小气鬼。在傻瓜激剧减少时,小气鬼在日益取得优势的骗子的打击下也缓慢地减少,但仍能勉强地维持下去。在最后一个傻瓜死去之后,骗子不再能够跟以前一样那么随心所欲地进行剥削。小气鬼在抗拒骗子剥削的情况下开始缓慢地增加,并逐渐取得稳步上升的势头。接着小气鬼突然激增,骗子从此处于劣势并逐渐接近灭绝的边缘。由于处于少数派的有利地位同时因受到小气鬼怀恨的机会相对地减少,骗子这时得以苟延残喘。不过,骗子的覆灭是不可挽回的。它们最终慢慢地相继死去,留下小气鬼独占整个种群。道金斯的结论同样证明了“一报还一报”是理性环境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种“一报还一报”行为规律,中国人并不陌生。民间的说法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开篇即是,“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可见,这种一报还一报的思想早已深入民间。这种思想,应该看作是人类对自身社会行为特征的自然总结,是人类思维的结晶,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不是简单的斥之为封建迷信。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是在理性环境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行为方式,但是,却不一定是最优的行为方式。以上无论是阿克塞尔罗德还是道金斯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种纯逻辑环境下的模拟,而自然社会中的个人,正如前文所述,其行为方式是复杂的。而所谓的利益,在每一个人的眼中可能并不相同。有人追求物质利益,有人追求精神享受,有人追求欲望的满足,有人追求道德的完美,有人追求刺激,有人追求安稳。可以说,什么是利益,在每一个人的角度看来,并不相同,或者说,程度并不相同。社会中常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好人,他们是不爱财,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我想并不是这样。应该说,他们所追求的道德、正义要高于一般的物质利益,在好人的眼里,这些才是最大的利益。金钱、生命与道德、正义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古德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并非不需要物质利益,而是与道义相比,道义才是更大的利益。
  
   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引发不同的行为模式,而这是计算机的逻辑系统所无法模拟的。在计算机的系统里,不可能自发产生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行为方式,因为从行为的进化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首先被淘汰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科技多么先进,时代多么进步,对完美的道德,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这样的目标,使得人类社会与计算机内的逻辑世界区别开来,同样的,这样的目标也把人的理性与动物的理性区别开来。
  
   动物的理性表现在对食物的需求以及繁衍的欲望。动物的所有行为都是以这些基本的需求为动力。如果说动物的行为也是有理性的话,那么动物的理性是一种非常低级的理性,因为这种理性仅仅是以自身生理需求来引导而产生的理性,也就是说是完全以自私自利以及趋利避害为原则原则的理性。人作为最高级的生物,同样也具有这种以自私自利和趋利避害为原则的动物理性,在“囚徒困境”中,正是假定人是完全自私的,由动物理性所支配理性人。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自然有不同于普通动物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人有高于普通动物的理性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衡量一种行为的结果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小利还是大利,是大利还是大害。比如竭泽而渔的行为从动物理性的角度上看是得利,但从人类理性的角度看是得小利失大利的行为,反而是有害的。又比如,为了发展经济而把森林过度砍伐,使环境破坏,从动物理性的角度看是得利,但从人类理性的角度看却是有害的。任何一种行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会产生利弊不同的结果,是利大还是弊大则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看,这就是辩证分析的方法。事实上,辩证法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只有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事物,才可能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可能使人类得到最大的利益。
  
   我们可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看“一报还一报”这种行为方式是不是现实社会中人类行为的最优策略。
  
   由于每个自然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动物理性,在生活中难免因利益冲突发生矛盾,从动物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行动的话,一场争斗在所难免。所谓争斗,其实就是彼此伤害,和自己伤害自己所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假使强者获胜,弱者落败,弱者会纠集其它弱者一起组成强者,这样与前面的强者再次争斗。同样的,结果不是两败俱伤就是失利者再次积蓄力量寻求反击。这样的争斗游戏可以无止境的进行下去,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样的行为模式从动物理性的角度看是理所应当的,但从人类的理性来看,这是一种自我伤害和自我毁灭的行为,因此是大害。虽然是大害,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时时处处都上演者这样的互相伤害的争斗游戏。从小孩子之间因为一块糖果引起的争斗打闹,到公司里为了奖金职位进行的勾心斗角游戏,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为能源、土地而发动的战争,无不是这种动物理性思维的演化,同时也是“一报还一报”策略的在现实当中反复运用的结果。如果对这样的思维不加以控制,小小的冲突也会发展成为大的战争。《吕氏春秋.察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她们在做游戏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当地的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夷以后才离去。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国的大夫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国。
  
   从做游戏踩伤脚,一直到两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吴军攻入郢都,中间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所有人的行为模式都遵从着“一报还一报”的动物理性思维。很明显,这种策略,只会使人们不断的陷入新的逐渐升级的争斗之中,结果是互相伤害和互相毁灭,因此并不是现实社会中最优的行为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9-28 07:23 , Processed in 0.07754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