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29|回复: 31

莫干山裸心谷度假村:心向自然,返璞归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3 08: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干山裸心谷度假村:心向自然,返璞归真
2013/05/21 @Sunny


到过不少世外桃源式的度假酒店,但如裸心谷般兼具豪华住宿享受和浓厚乡土气息的,实在并不多见。这个距离杭州个半小时车程的全新度假村,位于浙江省莫干山深山内,四周是稻田、竹林和茶园,有如清幽宁静的隐世乐土,难得还具备写意的度假设施,在此豪华避世,倍感心旷神怡。

裸心谷的夯土小屋


虽说树顶别墅宽敞舒适,可是裸心谷的夯土小屋,更是教我印象更深。这些特色小屋外形满有非洲的粗犷气息,除屋顶就地取材以地道竹叶搭建,还运用具可持续建筑技术的夯土墙构建,这种专利的SIRE夯土墙身,混合水泥、钢筋、混凝土及隔热物料制成,不但富有浓烈色彩,更具备保温节能等环保效用,是全中国首家选用这种环保建筑方法的度假村。整个裸心谷,其实也以环保概念构建,如采用太阳能电热板、省电的LED灯及设有污水处理池等等,最特别是度假村为让客人能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提高珍惜资源的意识,现正在客房内装设能源消耗计算器,藉以显示别墅内的水、电用量,负责人更指若客人的耗用量能低于标准,更可获得房价优惠呢!

除大卖环保概念,度假村也顾及当地小区,像聘用的员工不少便是原居当地的村民,至于度假村的餐饮美食,也多采用当地的新鲜食材炮制,不少菜式,更极富地道农家菜的风味呢!

这家在2011年10月开幕的全新度假酒店,位处莫干山的私人山谷里面,据说来自南非的度假村主人Grant Horsfield,到访莫干山后一见钟情,更在数年前选址于此,开设首家度假村,那便是由八幢农舍构成的裸心乡。至于最新登场的裸心谷,规模除较前者大得多,环境还更见奢华,六十英亩的度假村范围内,建有四十家风格独特的夯土小屋之余,还有三十幢两房至四房的独立树顶别墅。我跟同行友人入住后者,甫进室内,即发现大厅中除具农村风味的特色布置,满室木饰还带来点点北欧风情,不过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周遭美景,我除可在房间内边浸浴边细赏窗外景致,还体验过在偌大露台的Jacuzzi居高临下饱览莫干山绿林世界的滋味,特别是晚上有星光相伴,感觉更具诗意呢!

别以为入住裸心谷豪华避世,便只可隐匿山间无事可作,度假村特别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炮制了不同的体验活动,让你融入这里的自然世界。

由于这里设有能容纳二十匹骏马及完备设施的马术中心,故客人入住于此,总不错过在草坪上策马驰骋;不过更让我喜爱的,却是跟度假村教练走入绿林,享受健行乐趣。我们沿着村落小径而行,初段已被见群鹅田间漫行的动人风景,不过深入丛林之中,才更感这里的恬静诗意,原来深山内竟是竹林之地,四周环境令人想起《卧虎藏龙》的比武场景,林中竹树不但数目众多,更有不同品种,只见部分竹树枝干便粗如手臂,教人直想在竹林中坐下品茗,细意感受这里清幽宁静的气息,据教练所说,不少外国的游客便跟他每天深入山中远足呢!度假村其实还将设山地单车径及多个户外泳池,而住客除可享受户外活动,村中更有不同的体验玩意,村中更打造了四幢裸心小馆,当中包括了茶艺馆、竹艺馆及陶艺馆等等,让住客享受认识当地的著名工艺。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有关裸心谷

“‘裸心’意味着回归本质,过简单的生活。它象征着全面的身心健康,从城市的繁重压力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自然的怀抱。”
——建筑设计师叶凯欣

位于浙江湖州莫干山上的两处“裸心理念”度假村,是建筑设计师叶凯欣和丈夫高天成细心呵护的理想园。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土地上,他们于2007年建造了半山腰上由八栋农家小屋组成的“裸心乡”,而主打可持续豪华养生和牧马自然保护区“裸心谷”项目也已在2011年10月正式开业。“裸心谷”度假村是女主人打造的私密空间,这里没有钢筋混凝土,有的只是树顶别墅、夯土小屋,伴以水库、翠竹和茶林。

为了减少碳排放,他们在周围的村子里寻找旧家具,拆房剩下的雕花木梁、石礅、马槽都成了他们的装修材料。最具创意的是对马槽的使用,下面凿了个下水孔,成了一个双人使用的洗手盆。“没有空调没有煤气,夏天靠电风扇,冬天靠每个房间安装的火炉,烧的是本地废木料、木屑压缩制成的柴禾。门前有蓄水池承接雨水,须得循环使用。垃圾要分类,树叶、苹果皮会埋在地下。”

“树顶别墅采用结构隔热板建造,这是一种加入了隔热层的复合预制板材,具有减少浪费、安装快速、保温性良好等优点。我们是中国首个采用这一先进环保建筑方法的项目。” 叶凯欣将树顶别墅比喻成了“宜家”一样的别墅,为了尽可能不在山谷上施工,这些别墅皆为在外定制的半成品,运至山顶后,“像组装宜家家具那样,把别墅搭建起来”。

让建筑师津津乐道的“裸心谷”会所与40栋夯土小屋则采用了新型可持续建筑技术—夯土墙体(SIRE墙体),这是以当地的泥土混合钢筋、水泥及隔热材料制成,具有独特的彩色条纹视觉效果。小屋顶上盖上当地的茅草,非洲土著小屋的影子顿现。每栋树顶别墅及夯土小屋均配有能源记录表,可以为客人记录耗电量及环境足迹,耗电量低于标准的甚至还可以获得房费折扣。

树顶别墅和融合亚非风格的室内设计均出自benwood Studio Shanghai的知名建筑师叶凯欣之手。由benwood Studio Shanghai负责的知名大型项目包括集餐饮和娱乐于一体的上海新天地等。夯土小屋则是由上海本土环保建筑设计师A00 Architects操刀。匠心独运的室内外设计,令秀美的山野景观更显迷人,带来返璞归真的自然体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

来自美国的LEED系统是全球最著名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而裸心谷也已经获得LEED国际绿色建筑白金级认证,有幸成为国内首家获此殊荣的生态度假村。作为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认证,LEED系统从节水、节能、可持续选址等方面着手,提供了一个尊重自然、高效节能的环保型建筑框架,与裸心谷“心向自然,返璞归真”的“裸心”生态旅游理念不谋而合。

隐藏在林木深处的裸叶水疗中心,是一个让身、心、灵得以修复的地方。度假村内有占地750平方米的养生水疗中心,16间理疗室置身竹林内的高脚屋。通过度假村里的各项设施,中心提供各式健康谘询及后续的配套理疗、整体的养身规划、瑜珈修炼、静坐冥想、饮食和运动相配合的健身计划等针对个人需求的服务。一片未经修饰的纯净自然。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百科:

SIRE墙体是一种模板系统和使用该模板建造夯土墙的方法。该模板包含端板,该端板能快速组装成支持侧板而不需要通孔的末端挡板,并能快速拆卸。该端板包含一体的抓手用来达到模板的整个高度。该端板可摞在一起,可转动并且可互换,这样可使用一整套模板,产生若干不同的墙体构型。建成的墙体包含内部支承结构和隔热芯,不含通孔。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自然建筑的缘起和内涵
2013/05/19 @Sunny


自然建筑(Natural building),源于1960年代起的国际自然建筑运动。主要的建筑精神,包含师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天人合一、历史与传统智慧、与土地为善、强调个人直观与创造力。
自然建筑最重要的前提,不在于建筑技术的研发,而在于回归自然简单的生活。



自然建筑的概念,和绿建筑、生态建筑、有机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等,都是相通的,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人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和谐。
自然建筑的概念,师法于天地万物的生存活动,亦即就地取材,安居落户。本来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祖先曾经非常擅长于建立与当地风土人情最相宜的建筑。但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与建筑营造方式,在工业化后全盘改观。工业革命,带来生活的便利,却也使人类远离自然、失去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人自身也因为现代建筑
的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城市过度拥挤等问题,而饱尝苦果。

自然建筑在营建方式上,希望脱离传统工业建筑的问题(例如:工业材料无法以原貌重回自然界大循环、大型施工机械过度破坏土地,及以金钱交换成品的消费习惯),而回到以人力劳动和周遭环境、土地、自然材料产生紧密联系来换取一个根本上无污染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者对建筑营造过程的主导性。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源起
1960至70年代间,快速工业化的美国本土,兴起了一股回归土地的运动,数以千计的美国人选择就地取材,以非专业施工、低技术与低成本的方式自力造屋,1970年代中期的能源危机,更让大众开始注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以及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问题。关于低耗能建筑、替代能源系统以及永续资源使用的研究与文章于此时期大量出现。


由于政府政策以及大众的漠不关心,这股热潮于1980年代复归沉寂。虽然脱离了镁光灯的关注焦点,不少有心于保存传统的建造者仍持续进行着各种实验性的努力。于1980年代晚期,较为人熟知的有比如:


  • Matts Myrhman 和Judy Nnox 于美国西南部 Tucson 创立的“Out On Bale”,致力推广草捆(Straw Bale)建筑;
  • 同时期Ianto Evans和Linda Smiley 受到英国传统捏土(Cob)建筑的启发,于俄勒冈州创立“the Cob Cottage Company”,迄今受教者遍布全球;
  • Robert Laporte于爱荷华州开设工作坊,教授日式与欧洲传统木构架结合德国木屑/草杆裹泥浆(light-clay)填充物、土作地坪以及墙面灰作的课程;
  • 波斯建筑师Nader Khalili 于南加州创立“Cal-Earth”中心,致力于土袋(earthbag) 建筑的发展、教育以及适法性的推动。

到了1990年代,美国本土境内已有不少致力于研究、应用及推广另类建筑的个人与团体。这些人在各自的角落分别努力,彼此间却多不相识。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
“Earthship”发起人,新墨西哥州建筑师Michael Reynolds以废弃轮胎与空汽水罐为电影明星Dennis Weaver建造一栋住宅后才改变。顿时这股新的建筑潮流开始吸引国家级主流媒体的注意。各式各样的实作课程于此时在全美各地纷纷出现,这些原先各自孤立的先驱者与教学者才开始互通声息。

用旧轮胎、废弃饮料瓶和粘土等建造的Earthship(大地之舟)


1994年,Cob Cottage Company召集了第一次的另类建筑大会,邀请全美各地的自然建筑人与教学者于俄勒冈州齐聚一周,彼此认识、分享各自擅长的工法,并开始将各人不同的哲学思考及经验融合为一整合的知识体系。自此,每年举办的Natural Building Colloquium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们了解及体验自然建筑的机会,透过演讲、幻灯片介绍、实作示范,无数革新者呈现分享各自于结构试验、建筑法规、物质能源循环设备系统、以及其他数百个不同主题的工作成果。

从历次研讨会所播下的种子当中,一个全新的社会运动于此诞生。原本看似分散而互不相关的行动,至此汇聚成为同一的理念,并有了一个易懂的名字“natural building”,亦即自然建筑。对于物质文明的反省,开始反映于住居空间上,自然建筑运动于美国应运而生,并于极短时间内遍及世界各大洲。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皆可应用
随着时间的进程,这项运动在发达国家及开发中国家之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在高度开发的地区,人们经过现代文明洗礼,充分享用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好处,却也开始承受过度开发的恶果,其中有部份人因此开始思索与反省,乃至于返朴归真,重新向自然学习,回归自然简单、劳动的生活。

而在发展缓慢的地区,虽然主流价值仍对物质文明的普遍向往,然而在经济能力较差、缺乏条件支持现代科技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地区,人们转而向古老的智慧学习,从在地自然材料、以及传统工法改良或创新之中,寻求改善生活条件的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内涵

自然建筑运动之所以成形继而形成一股力量,主要并非为其虽古犹新的独特建筑方式,更不为制造更多的建筑物,而是为了作为食衣住行育乐各方面整体生活实践的一部份,从而体现简单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生命与生活的追寻与探索,并探求人类居住空间的另类可能性。

从根本来说,如果居住与生活的方式可以自然又简单,其实就没有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而建筑物是生活的容器,但凡为满足生活中一切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及设施,均是建筑设计与营造的主题。因此自然建筑关注处理的范畴不只在建筑物本身,而且同时包含其周边土地上生活所及的范围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要法则

在广义的概念上,自然建筑包涵各种想像得到的不同材料与工法,其唯一须奉行的原则即——所采行的作法是否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耗用的能源和资源最少、对环境的冲击最小。

材料的选用上,就地取材是最需要遵循的原则,尽可能使用在地的材料、天然材料,如需购买时亦尽量选用最少加工的材料,并多利用回收的废弃材料。施工前需要很早就开始逐步收集材料并适当贮放。

施工方式上,以人力及手工具为主要的动力与工具,尽少使用大型机械。建筑者依个人条件选用合适的建筑方法,原则上以技术门槛低、大部份工作人人都可轻易上手、自己可以动手完成为主要评估基准。

能源使用上,基本应用的手法包括:了解当地地理环境条件,以营造舒适与最低耗能的环境;建立物质与能源的循环系统,如厨余落叶堆肥、干湿分离式堆肥厕所雨水收集、中水回收;结合再生能源科技,如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发电,以满足生活需求。

建筑材料的回收方面,一旦人不再需要一栋建筑物时,其组成的每一份材料,除了回收利用的工业化材料以外,应能很快地重新回归自然的循环之中。此外,如使用回收之工业化材料,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亦应不耗能,亦不污染土地。即便是自然建材,也需要慎重选择。比如,土壤虽是陆地上再普遍不过的物质,却须经过长久的地质时间才得以形成,而其中可耕的沃土更仅分布于特定区域的薄薄地表。以如此珍贵的土壤作为建材当考虑:其一,如作为建材的一部份,当使用周期结束时,其中的土是否仍可轻易地分离出来,再度回到田园之中,抑或只有进入废弃物掩埋场的命运;其二,重新回归田园的土壤是否干净如初,可供安心种植健康的农作物。

自然建筑虽然向传统建筑汲取了很多智慧,却无传统建筑的框架限制。
只要创意所及,于造屋者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充满了各种作法模式上的可能性,可说是一种试验性极强的建筑方式。

自然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只取自己所需,只创造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空间超出这个底限的建设,即使使用自然材料或回收材料,都不过是借由“自然建筑”的名义而实施的另一种形式的浪费。

自然建筑运动强调自力造屋,而不是花钱就能买房子,提倡重新找回人与其住所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9: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材料与工法

自然建筑的材料和建造方法非常多样化——

■在基础部分采取碎石沟(rubble trench)、 卵石/块石干砌(dry stone)、浆砌石块、废弃混凝土块(urbanite)叠砌、土袋(rammed earthbag)等。
■在墙体部分采取捏土(cob)、木屑/草杆裹泥浆(bale cob/light-clay)、夯土(rammed earth)、土墼(adobe)、编木藤夹泥(wattle and daub)、编竹夹泥、草捆(straw bale)、土袋(earthbag)、cordwood、木构架-榫接(timber framing- mortise-and-tenon joints)、剖半竹仰合交叠、细竹编、芦苇、麻、废纸浆、石头、废弃轮胎、空汽水罐、玻璃瓶等。
■在表面处理部分采取粘土(clay)、黏土粉光(earthen plaster)、石灰粉光(lime plaster)、石膏粉光(gypsum plaster)、硅石(silica)等。
■在屋架部分采取竹(榫接、竹钉、藤皮绑束)、圆木、方木等。
■在屋面部分采取草皮(sod)、覆草(thatch)、木瓦(cedar shingles)、石板瓦(slate)、叶瓦、剖半竹仰合交叠等。
■在地坪部分采取土地坪等。
在物质能源循环设计与设备系统部分,采取自然力应用,透过了解顺应与善用地理环境条件以营造舒适与最低耗能的环境、厨余落叶堆肥、干湿分离式堆肥厕所、雨水及中下水处理及回收再利用系统,结合再生能源科技,如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应用、火箭炉(Rocket Stove)、土窑(Earth Oven)、土浴缸(Earth Tub)等。

在这当中,土与竹子的复兴可说是自然建筑界中的明星。除了非洲的小土屋与其外观特殊的色彩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竹材更摇身一变而为近年来最受青睐的新兴建材。运用这种重新被发现与重视的材料与创新专利的接头工法,在全球各地尤其东南亚地区如印度、泰国及印尼等地正进行各种大型的建筑计划。



学习与实践途径

目前常见的作法包括由专业人员于定点基地分别为自力造屋者、业余有兴趣的人、或有意投入专业从事者开设各类长短期间不一的课程。培训课程通常搭配有工地实习,于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分派学院至各地、跟随有经验的专家继续磨练至能独当一面。缺乏经验的自力造屋者,除了努力自我进修以具备主导工程的能力以外,亦经常邀请专业人员至其工地开设工作坊。

自然建筑相关组织

国外的相关组织

■Natural Building Network (
http://nbnetwork.org)
■Green Home (
http://www.greenhomebuilding.com)
■Cob Cottage Company (
http://www.cobcottage.com)
■Groundswell International (
http://www.groundswellinternational.org)
■First Earth (
http://www.davidsheen.com/firstearth)
■Earthship (
http://www.earthship.com)

国内相关组织
台湾花莲朴门部落、家园计划、自然之友低碳家庭项目、乡村建筑工作室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11-17 07:12 , Processed in 0.0791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