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8|回复: 6

老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4 06: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老子使者

    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禅悟发现了宇宙奥妙的人,虽然《道德经》对“道”的解释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但从全文来理解,他肯定已知晓了“道”的所有内涵和外延,并接近了上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尚未诞生之前,已经有一个物“混成”了,这个物是什么呢?它“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上帝就是这个天地母。若论羽化成仙,老子就是第一个成仙之人。


    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知足者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生入死,”“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等等道出了无数的奥妙,他是生命禅院必须始终要敬奉的人。


详情:*生命禅院概览
楼主热帖
信即真理,爱即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06: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 主要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另老子一词在口语中有多种用法。

【老子简介】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老子标准像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老子哲学】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太极阴阳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这里举几个例子以助理解: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
  解析:好的方法是可以变通的(不德:没有固定的方法,指可以变通),坏的方法是不会变通的。因为方法来源于事物的规律,所以了解规律比了解方法更好。
  原文:“善用人者,为之下。”“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解析:越是放低身姿的人,越会被人敬仰尊重。即是“下”与“上”的转化。
  原文:“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解析:当政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越是不治)而去遵从老百姓的思想,越是能治理好国家。即是“不治”与“治”的转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问礼 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神(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太极八卦图
  即使是老子的思想亦无法摆脱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即是相信宇宙的运行必然要由神来推动。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没必要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信即真理,爱即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06: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故里】
  安徽涡阳老子故里。涡阳天静宫,又称老子庙。
  (气势辉煌,堪称华夏道观之首的天静宫今年拟上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是保护九龙井,
  恢复古流星园,再现老子出生时的情景。目前天静宫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
  施,提升服务功能,不久的将来,老子故里将成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
  楼观台
  楼观台在今陕西西安周至县,是老子修行说经传道之地。
  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李白《谒老子庙》与涡阳天静宫
  
  涡阳地处素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的皖北平原。秦代为下城父聚。西汉时在境内设山桑县。三国时代涡阳县境属魏。北魏时设涡阳县(故城在今蒙城县境内涡河北岸香山乡)。唐代在涡阳今义门镇建置真源县。《元和郡县志》说“亳州真源县,东至州59里”,属亳州谯郡。及至宋元明清屡次变迁,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复建涡阳县。
  涡阳老子庙建成后,从曹魏至隋唐,直至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曾多次圣驾恭临涡水之滨,拜谒老子降诞圣地,一表钦崇,并颁旨敕建,屡加册封。仅唐代就有高宗、玄宗两位皇帝三次前往老子庙朝谒。
  史料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被引荐到了长安,其旷世才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礼遇隆重,“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
  然而,踌躇满志的李白看到一些能够接近皇帝的宦官依仗权势骄纵腐败,唐王朝在繁华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使他感受到极大的压抑和前途的无望,加之同僚的嫉恨和诋毁,对仕途心灰意冷,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查《新唐书·李白传》,其中记述李白的生平语焉不详。后人经过整理散落的史料考证,描述出李白晚年的行踪。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被玄宗“送金归山”的李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一路东行来到向往已久的道祖故里----老子庙。这里西距真源县(今涡阳义门镇)仅20里。汉代所建老子庙已然580年。然而,李白眼前的老子庙已失去了78年前高宗朝谒时的辉煌与壮丽,兵燹战火,风雨侵蚀,使这座原本殿宇巍峨、道气清严的老君庙,变成了一片废墟。李白思绪万千,挥笔写下了《谒老君庙》,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当时老子庙的冷落和荒芜,“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寓意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联想到自己虽然和唐王朝同宗同姓,却遭到排斥疏远,不由得感叹道:“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后来,李白又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遇到同样不得志、“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商丘开封一带)会面,访道求仙。李杜又一次分手后,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
  今安徽涡阳的“老子中太清宫”,初叫老子祠、老子庙,元朝据老子思想改称“天静宫”——系全国道观中唯一之称,因介于今河南省鹿邑县(距涡阳县城直西90公里)的“西太清宫”和今安徽涡阳城直东30里的“东太清宫”和之间。又俗称“中太清宫”——又是全国唯一之称。在涡河北岸符合史籍和“文物”-《大明一统志卷七.凤阳府》、《大清一统志.颖州府》、《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四十八》、东汉陈相边韶《老子铭》碑均载:天静宫在毫州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荒芜,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是说老子出生在涡河北岸)。《魏修老子庙诏》直说:涡水北有老子庙”。(今属鹿邑地境的“老子西太清宫”在涡河南岸。)



【老子轶事】
  1、老子降生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公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公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2、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3、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4、孔子问礼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5、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清代太清宫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6、函谷著书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7、点化阳子居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安居何处?”
  阳于居道:“沛(今江苏沛县)。”
  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 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聃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8、论养生经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 ,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 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 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 ,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蹦先?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 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 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 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9、再授孔丘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10、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还有一种说法: 老子当年出关去到了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在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11、圣人辞世
  老聃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
  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道教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 ’,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文化】
   老子他的著作、他的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尼采曾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世界道教协会和美国环星公司经过六年的精心筹备,于今年4月份开始拍摄《道德经》电视系列片。近期,该片摄制组莅临涡阳进行了历时3天的实景拍摄。
  这次拍摄主要以老子故里在涡阳的历史证据为主线,拍摄的内容有:天静宫、九龙井、东岳庙、武家河、出土文物、道家人物遗迹等。世界道教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李锋来到涡阳天静宫,不无感慨的说:“我走过很多风水大宝地,经过认真的研究,以确凿的证据论证,老子故里就在安徽省涡阳县。”据悉,该片的拍摄,将用大手笔、大气魄,通过解读古今中外的大事件和典型史实人物故事,诠释老子的经典语录。让受众者以史通“道”、以事明“德”、以理悟“经”,感悟老子的睿智和《道德经》的玄妙。《道德经》电视系列片共30集,制作完成后,将在央视、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并精编制作成汉、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语等对国际发行,让老子的伟大思想在全世界发扬广大。
信即真理,爱即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0: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即真理,爱即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0: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之海若本——迄今已知最准确的校订本与注释

  

《道德经法要》

  《法经》
  天地万物,有物之物,同源为有。是有为无,是为无物之物。亦有亦无,亦无亦恒。生万物而通之,宗万物而牧之,是名曰大道。

  故,大道生混沌,混沌生阴阳,阴阳相成相动,是生天地气虚。天地气虚复合阴阳,契大道,是万物生。
  故,大道以生,阴阳以成。故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是以气不可失冲;物物莫不彼阴而此阳,是以美不可偏得。
  故,大道不可离脱,阴阳不可分偏,其正曰和。内失其和,损亦损,益亦损,不若无欲,复与道相合;外失其正,毁亦毁,成亦毁,不若无为,复与道相契。
  故,失和者不生,失正者不宜。其不得已焉,或灭或返。是以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以弱者道之用。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明止于正,正同于道。
  故,和者,天下之大正;阴阳者,众理之大系;道者,万物之奥稽。故道和天下,同有无,一阴阳,是谓无极。无极之妙,善然无物,往,来,遐,迩。故得者亦得,失者亦失,是谓袭常。
  故其居也,莫不相宜;其制也,莫不属是;其牧也,莫不自然。故万物处之而不知所与,性而不知所以,生而不知所恃。生生然自成,适适然自性,是谓玄同。玄同之义,与道不更,物,我,人,众。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是以,唯道可从,唯道是从。见其居,知勿争;见其制,知勿妄;见其牧,知勿为。故能大行不害,大成不弊,大治不败。返其天性,归其大正,无为而无不为,功成而弗敢居。
  既已无为,亦将不欲。故和则生正,正则复和。内外契合,与道同行,是为至德。
  故行道不殆,知道不惑。知行复相济,常德不脱,是为圣人。


  《要经》
  天下皆圣人,则天下道矣;天下皆愚者,则天下亦可得而道矣。
  然则,以悟观之,人尽可圣;以智观之,人尽不愚。可圣而未圣,不愚而有塞,则民皆俗矣。以时观之,事尽道合;以刻观之,事尽道左。可合而未致,不离而有左,则物皆不当正矣。是谓流水存河,传薪存火,左右而存道也。
  故道无不是,而无物当道,是以不可不为也;德无不及,而无人在德,是以不可不教也。
  夫民生者,道之大用也,天下之大性也;而病害饥寒老死不免,则名利声色福寿亦不禁矣。由是,则知识技能也必成,智巧伪诈也必滋。而贤者权天下以民生,奇者挟天下以自利,或治之于不得已,或治之于必得已。夫民之为人也少,为己也多,则事于善者也少,不善者也多,尔况得失损益之固不可相偿乎!是以治乱复相甚焉!
  故,天下其灶,道德其光,治者其薪,乱者其火;薪传而火不灭,则仁义礼法制度者递相堆烬矣。是以天下常不离道,亦常不当正。噫!仁义相继,纯朴日远,世其必自丧也如是焉!
  若夫果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则天下将复古而民生亦将复蹇矣。上古之安者,蹇而不得已也。群而无主,求生乎天也;傥而有帝,禅让乎贤也。是以古者民寡,事约,智钝,物缺,所以能天道大化者,贤王与清静相复也。尔况民生不可灭,民心不可夺,民力不可拘,吾是以知欲返天下于安蹇也,亦不可致之矣!人民滋众,知识滋巧,政经滋繁,主国者弃禅而从袭矣,是以三代而下者,豪强与乱世相猖也。人民不觉,贫富相缺,天下五裂,世道其于踯躅之中累继而进也,亦不可退之矣!夫唯累进以极,吾是以知万世之后道方将大返焉:民寡,事约,智锐,物多,将之谓曰大觉之世!
  故,民生者,匡世之基;民心者,测世之准;民力者,衡世之权。人道其外,天道其中。是以圣人持道谨德,缮性养息,顺时迁移,不厉不迂。为之于不得已,动之于因循然。得其时则行,不得其时则葆,是谓豁达。
  故大人之治,不愚民,亦不必狡民,全生和性以为德;不伐生,亦不必助性,周世济危以为务。不可不道,亦不可凭天;不可不德,亦不可由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不逆流,不助澜。常使天下安顺近正而不远,民自生就善而不邪也。
  是以,道可周乎一身,而不能必备天下;德可完乎一心,而不能必化万民。虽然,唯道可周身不殆,唯德可完心不尤。死生万世不免,而道恒真不易,不亦天下之至贵乎?故求可以得,罪可以免者,唯乎道德。
  故,圣人之于己也,不蹈危,不取福,不挠心,不嗜欲,恬淡而内宁。内宁,故能外不争,循常性,因天然,顺时宜,契大象,平素而德。是以体健身安,心明德浑,是谓完善。
  曰:本道而行,含真而生,与众相宜,与物相济,玄通而至极。



  < 道道经>

  [一 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三 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四 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 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 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 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八 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勤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矣。
  [九 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
  [十 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合,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 一 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 二 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 三 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十 四 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 五 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十 六 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 七 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 八 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 九 章]绝礼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父不足,故另有所嘱:现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 十 章]绝学,无忧。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 十 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伐,果而勿矜,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多,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曰朴。虽小,天下莫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若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归于江海。
  [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作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四 十 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一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着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乎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 十 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生而动,动晋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盍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吾将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也哉?以此。
  [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智,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复。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 十 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矣。
  [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故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故天下乐推而不厌。非以其不争耶?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七 十 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矣,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若民常畏死,则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现贤也。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伤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八 十 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此版本转摘自<老子网>乃学术圈内深受《道德经》研究者们推崇的校订版本,主要体现在:
  1,订正了大量各类版本(包括帛书本子)的通假字,并代之以现在通用文字,如“太/泰,邪/耶,见/现”等等,更加易于理解原文含义。
  2,订正了大量各类版本(包括帛书本子)的讹谬字,尤其独家校订“美/善,晋/皆,服/复,易/伤”四处难以解读的讹谬之处。
  3,增加了通行本的不少遗漏的必要文字,使语法更完整,词义更准确。
  4,调整个别段落错讹。
  5,订正各处常见断句错误,并按照现代文字语言习惯完善了标点运用。

  注释: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辞)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满堂,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而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上也,辱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14]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揗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沌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久?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新成。
  [16]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傍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之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也】。
  [18][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父未足,故令之有所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恍)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独泊焉,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咳。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兮;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兮。沕(惚/ 澹)兮,其若海;望(恍/ 飃)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恍)唯沕(惚)。沕(惚)兮望(恍)兮,中有象兮;望(恍)兮沕(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中有精兮。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哉】?以此。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示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22]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示,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潇兮漻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讌)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而大迷,是谓要妙。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以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31]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憺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恒无名<曰>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与江海。
  [33]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34]道泛<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爱养万物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乎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36]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正。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欤?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41]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费(靅/ 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40]反(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我>,<我>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敩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赢若绌【,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47]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弗为而成。
  [4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49]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5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阅(穴),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阅(穴),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53]使我介(芥)【然】有知也,【吾将】行于大道,唯施(~迤)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也哉?以此。
  [55]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阅(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7]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曜(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60]治大邦,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民>)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62]道者,万物之注(/ 澳~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有】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64]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几】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敩)不学(/~敩),而复众人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65]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多】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7]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69]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70]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矣,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71]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72]民之不畏畏(威),则大畏(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73]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75]人之饥也,以其取食哾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挺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77]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伤)之也。故水(/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80]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矣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信即真理,爱即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0: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道經》修真版

  德篇
  第一章 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 聞道(41)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 立戒(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 請靚(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
  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 知足(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 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十章 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遠。其知也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 德善(49)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第十三章 生死(50)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第十四章 尊貴(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而恆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十五章 守母(52)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閉其門。終身不堇。
  啓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第十六章 盜桍(53)
  毋道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桍。
  盜桍。非道也。

  第十七章 善觀(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

  第十八章 含德(55)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地弗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十九章 玄同(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第二十章 治邦(57)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奇物茲起。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

  第二十一章 爲正(58)
  其正。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訞。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絏。光而不耀。

  第二十二章 長生(59)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以服。服胃之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 居位(60)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二十四章 處下(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

  第二十五章 道注(62)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第二十六章 无難(63)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

  第二十七章 輔物(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第二十八章 玄德(65)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二十九章 江海(66)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佳而弗猒也。非以其无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三十一章 不積(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

  第三十二章 三寶(67)
  天下皆謂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
  我恆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長。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檢且廣。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三十三章 不爭(68)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第三十四章 用兵(69)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進寸而芮尺。
  是謂行无行。攘无臂。執无兵。乃无敵矣。
  莫大於无適。无適近亡吾寶矣。
  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三十五章 懷玉(70)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三十六章 知病(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 畏畏(72)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猒。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第三十八章 天網(73)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九章 司殺(74)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
  若民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第四十章 貴生(75)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饑。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貴生。

  第四十一章 柔弱(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
  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第四十二章 天道(77)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四十三章 水德(7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第四十四章 右介(79)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
  夫天道无親。恆與善人。
   
   
  道篇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第四十六章 觀噭(2)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 安民(3)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 道用(4)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 用中(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蹱而俞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 浴神(6)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五十一章 无私(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尢。

  第五十三章 持盈(9)
  而盈之。不若其已。
  而允之。不可常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10)
  戴營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第五十五章 玄中(11)
  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第五十六章 爲腹(12)
  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

  第五十七章 寵辱(13)
  人。寵辱若驚。貴大梡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第五十八章 道紀(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爲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五十九章 不盈(15)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呵。其若浴。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第六十章 歸根(16)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

  第六十一章 知有(17)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

  第六十二章 四有(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知快出。案有大僞。
  六親不和。案有畜慈。
  邦家亂。案有貞臣。

  第六十三章 樸素(19)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絕學无憂。

  第六十四章 食母(20)

  第六十五章 從道(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
    呵。鳴呵。中有請吔。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
  吾何以知眾父之祭。以此。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第六十八章 同道(23)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第六十九章 昆成(25)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七十章 輜重(26)
  重爲巠根。清爲趮君。
  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甾重。
  唯有環官。燕處則昭。
  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巠於天下。
  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第七十一章 曳明(27)
  善行者无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檮。善閉者无籥而不可啓也。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第七十二章 恆德(28)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恆德不。德不。復歸於无極。
  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无割。

  第七十三章 自然(29)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吹或炅。或強或。或坯或橢。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

  第七十四章 不強(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

  第七十五章 貴左(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龐爲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七十六章 知止(32)
  道恆无名。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第七十七章 盡己(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第七十八章 成大(34)
  道渢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則恆无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第七十九章 大象(35)
  執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
  友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八十一章 无名(37)
  道恆无名。
  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而欲作。吾將貞之以无名之
  貞之以无名之。夫將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www.taoismcn.com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纍呵。似无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呵。鬻人蔡蔡。我獨呵。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信即真理,爱即生命。

14

主题

891

回帖

2880

积分

积分
2880
发表于 2010-3-3 17: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5-7-5 05:44 , Processed in 0.1252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