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1|回复: 1

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2 22: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主要是从善恶因果上,说明“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提醒人们断恶修善,破除妄想分别执著,以便成就圣人之伟业。

   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知”是识心,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知美为美”是分别美,执著美,不明了真美与假美,如贪图五欲六尘,把五欲六尘当作美,以为财(钱)是美的、色是美的、名是美的、味是美的、睡(居)是美的。因为执著美,所以贪图美,钱财图多多的,美色图新的厌旧的,官位图高大的,吃食图厚味的,居住图豪华的,佛法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不要说五条,只要有一条,就不能出轮回。又,知美之为美在顺境中则起贪心,知美之为美在逆境中则起嗔心,知美之为美在不明事理中则起痴心。因为有贪、嗔、痴三毒,所以有三恶道。一念嗔心起,就是地狱;一念贪心起,就是饿鬼;一念痴心起,就是畜牲;这是说的三恶道之原因。故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说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三业:贪、嗔、痴,身三业杀、盗、邪淫,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上品十恶是地狱道,中品十恶是饿鬼道,下品十恶是畜牲道。十恶不犯了就是十善,上品十善是天道,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修罗道。“知”是有,是识心,是起心动念,是理体所起的作用。“善”是所,“为善”是作善,知善之为善,是有所作为,又称“有为法”。有为法的特点是处于相互联系,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以生、住、异、灭为其四有现相,有生有灭为其特征。《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老子说:“斯不善已”,不是真善,它有生有灭,不能脱离六道生死相续,那么,什么才是真善?《坛经》里面六祖对惠明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什么是惠明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真善,不执著恶,不著执善,不分别不执著的,才叫真善、真美。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面斯恶已,斯不善已是缘,这一段是果,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六入、触、受”,无明、行是缘,识乃至受是果,故“有无相生”,“有”是宇宙人生的作用,是人的识心,是起心动念,是分别执著,“无”是宇宙人生的理体,有理体,有作用,那么就有不同的现相发生,佛法讲:“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所现的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故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有无相生是缘,难易相成是果,这个果是指人在法界中的不同生活状况,有的法界就会很苦,有的法界就会很快乐,即是在同一个法界中也有难易不同,有的人赚钱就很难,生活会很苦,有的人赚钱就很容易,生活会很快乐。为什么会有这难易之不同,佛法说:“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无畏布施得长寿。财富是从布施中来,例如有一个红教的喇嘛,喇嘛是和尚的异名,在西藏称和尚叫喇嘛,这个喇嘛很有修持,很多人都不远千里来供养他。他住在山上,雨天时住在大树下,下雪则住小树下,他的周围几公里以内住满了跟他修学的喇嘛,每一个喇嘛找一棵树、一个山岩,或一个洞修持。经常有来自各地朝拜他的信徒,带不少供品来供养他。这个喇嘛的神通有多大?等这些供养的钱、食物够分配了,他晓得每个跟他修学的喇嘛有什么需要,他只要往空中一洒,就可以自动地分给每个喇嘛所需要的。

     在他修持的山下有个乞丐,这个乞丐每天从早到晚,都要每个村庄挨家逐户地乞讨,若不乞讨就没得吃。他看到喇嘛如此广受供养就眼红,心想:“你看那个喇嘛!一天到晚坐那儿,四时不拈香,什么事也不做,人家把钱、供品各种好食物都送给他,还说:“求您老人家太慈大悲接受。”接受了还要跟他磕头说:“喇嘛!多谢您的慈悲,受我微薄的供养。”而我呀!还要跟人家磕头,求爷爷告奶奶,希望人家给我一口饭吃。”他愈想就愈不平,愈想就愈难过。于是有一天,他就上山去找喇嘛评评理。

     他对喇嘛说:“喇嘛!喇嘛!您一天到晚坐在这儿,什么事也不做,好吃懒做,人家都来供养您,请您老人家接受,供养您后,还要跟您磕头;而我每天从早到晚,由这村乞到那村,要跟人家磕头,人家才给我一口饭吃,我们俩的际遇怎么差这么远呢?”

     喇嘛听了以后:“你说怎么办呢?孩子!”乞丐想想也没话答,就说:“我有什么办法呢?那是个人的业报,您看!我好苦啊!假如您能把一天的供养给我,我这一生的生活就没问题了。”喇嘛说:“可以!可以!”乞丐一听,精神就来了:“真的吗?”喇嘛说:“真的!你选择一个日子好了。”乞丐想想:“今天已过大半天,而后天又太远,干脆明天吧!”喇嘛:“可以!可以!你今天就住这儿,不要下山了。”

     于是乞丐晚上就坐在喇咻旁边,等到明天一到,好收供养。因为大喇嘛非常有修持,所以平常送供品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乞丐想到这么多人送各种供品来,心里很高兴:“明天这些供养都是我的了,我有这么多供养,以后就不必再乞讨,我的生活会好了。”他跟喇嘛约定,第二天过了半夜以后,供品就是他的。等呀等!等呀等!从早等到中午,没见一个人来供养,再等到太阳快西落时,也没见有人来供养。他愈想愈感奇怪,愈想愈难过,想来想去,不禁悲从中来,嚎淘大哭,哭泣不止。喇嘛很悲悯他:“孩子!不要哭了,山下送供养已经到了。我们等一等,他子时以前一定会到。”

     他就一劲地等到深夜,看到有一个人扛著一张大牛皮来,到了大喇嘛面前,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并呈上牛皮,说:“喇嘛呀!我是个可怜人,没什么东西供养您老人家。我是个牛皮贩子,挑了一张最好的牛皮来供养您,求您老人家慈悲接受。”大喇嘛就跟乞丐讲:“孩子!收下吧!”乞丐一看,实在是太痛苦了,就嚎啕大哭。喇嘛也不管他,等他哭完了,就说:“哭够了吗?孩子!你有什么好哭的呢?你是个最会做生意的人,一本万利,还不满足啊!干嘛还哭呢?”

     他这一讲,喇嘛周围的人及牛皮贩子、乞丐都感到奇怪。于是喇嘛就继续讲:“你听著,凡世间的事,都是有因有果的。你前生是个栽缝,这个牛皮贩子前生也是个乞丐,他曾经向你乞讨一个顶针(汉人妇女做针线活时,手指戴一铜环,以便行针穿线,而藏人是用牛皮做顶针)。你想想,一个顶针所需的牛皮不过一点点面积,他跟你讨一个顶针,你给予他一个,你以那一小块牛皮换来这么大一张牛皮,还不满足,还不够吗?你是个最会做生意的人,真可以说是一本万利啊!孩子!收下吧!”可见万事都有因果。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长短相形”是众生在不同法界中,所拥有的不同形体,人在法界中的长相有高低、胖瘦、美丑等不同,在十法界中长相较好的,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都与人的不同用心有关系。“高下相倾”是众生在法界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在社会中有地位差别,有种族差别,有贫富差别,所享受的待遇也有差别,妄想执著少一点,生活待遇会好一点,妄想执著多一点,生活待遇会差一点。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对前面四句话的总结,《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恶之报,有如音与声相和,形与影相随。祸福从何而来?自作自受,这是感应的根本原理。佛法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悟是能召,苦乐是所召;智乐是福,迷苦是祸。我们要想祈福避祸,一味地向外求佛菩萨、求神明保佑,赦免我们的罪过,这些做法是迷信,与感应之理不相契合。

     自己修善,就得福;自己造恶,不能回头,就得祸。所以,佛法讲“佛不度众生”,众生如何得度?众生是自悟、自修、自度,这就是“惟人自召”。三善道是业力所招感,堕落三恶道,也是自己造作业力招来的果报。佛菩萨将祸福的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让我们觉悟,不再造恶业,祸就远离;努力行善,福就现前,这是佛菩萨的真实教诲,也是说明感应道交的原理。

     《坛经》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与这里说的“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一个意思。“方寸”就是我们的念头,起心动念就感得吉凶祸福,小的果报称为“吉凶”,大的果报称为“祸福”。佛法说,吉凶祸福皆由心造。祸福苦乐都是“身语意”三业的造作所招感的果报。明白这个道理,就要自求多福;不明白这个道理,随顺自己的烦恼、妄想,必定招感灾祸。

     如果我们的妄想念头,随顺嗔恚、嫉妒、邪淫,地狱的现象就会现前。随顺悭贪,贪而无厌,舍不得放下自己拥有的,鬼道的境界就会现前。随顺愚痴,愚痴就是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甚至将善恶、利害都会颠倒,那么畜牲道的境界就会现前,这是说三恶道。如果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能够遵守五戒十善,这是得人身之业。再把十善业道向上提升,做得非常圆满,就是天道。三善道里,阿修罗虽然心行与十善业道相应,但是傲慢习气太重,脾气太大,好胜心太强,所以他堕阿修罗道。

     佛法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教人断恶修善,目的就是保证来生不堕恶道,得人天福报,但是没有能力超越三界、六道轮回。更聪明的人知道,三善道也没有从根本解决,所以要再向上提升超越三界。阿罗汉知道人我事实真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放弃对“我”的执著,就是佛法讲的无我,老子说的无为。也就是说,有我有为,就有六道轮回;无我无为,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就证阿罗汉果。

     若更进一步,了解宇宙之间的现象,六道、十法界都是缘起性空,甚至执著的习气也舍弃了,就能证辟支佛果。觉悟人空,学习六度,又能发心帮助一切众生,所行的就是菩萨业。若断除极其微细的妄想,以真诚的慈悲,平等的慈悲,自行化他,这就是佛业,是佛的所作所为。佛是人作的,菩萨也是人作的,只要一念回心就超凡入圣。学习佛菩萨是大吉大利,有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祸福无门”,无门就是没有定门,无有定法,吉凶祸福都在人心一念之间。正报是自己的一念,依报是自己的生活环境,正报转了,依报就会随着转。《华严经》所说的华藏世界,那是毗卢遮那佛的生活环境;所说的极乐世界,那是阿弥陀佛的生活环境,所谓香台宝树、清净庄严,都是从真诚慈悲平等之心中所召感变现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一段是说的圣人的因果。“无为之事” 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圣人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没有四相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教”,就离言语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是对自性理体的形容,佛法说:“唯心所变,唯心所现”,众生有什么识心,心性“无”就现什么形状,就起什么作用,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么来的。“不辞”是不推辞,不障碍。“生而不有”,大道心性,虽然显现一切万物,但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大道虽能显现万物,但大道不自恃其能。“功成而不居”,大道虽有显现万物之功德,但大道不居功自傲,不居是不执著,心里不落印象,不落一点痕迹。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弗居”是不执著,是无所住心,“不去”是不生不灭。《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断恶修善中,如果能做到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惟有做到“不居”,才会同圣人一样,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功德才会永垂不朽。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0-12-23 00: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11-24 06:43 , Processed in 0.0672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