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禅的智慧2(转)

热度 3已有 672 次阅读2011-1-2 23:03

 

禅的智慧(二)
    逆境、事业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快乐的活在当下。
    局部的失败是肯定的,但要相信今后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不因一次小小的失误而低头,而意志消沉。
    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我们可千万不要自甘堕落,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每一个人的价值,都是绝对的。坚持自己崇高的价值,接纳自己,磨砺自己。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无价之宝”。生命中的每个挫折、每个伤痛、每个打击,都有它的意义。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人不免有一点小错,就心理健康的法则来看,要懂得原谅自己。小错只要改正就行,用不着太在意。太在意就失去宽阔的心胸,无法超然物外,直证真空妙有的法性。
    竹密岂防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迷思而非过失,解除了迷思,也自然减少了过失。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勇敢接受。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自我、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实践。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在身心磨炼之下,精神自然升华,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明心见性。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开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
    有人以为参禅,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修行不是懒惰的接口,劳作乃万事之本,应有这种“不作不食”的精神。
    做事如修行,不是靠嘴上说的。表面上做虚渺之举,必是无得无悟之举,故,行到才是功夫,实施才是本源。
    自尊改变命运,行动成就伟业。
    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一个人不把生活照顾好,禅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修禅在悟,应真的去实践、去冥想。
    禅就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会无往不利。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只把聪明停留在嘴巴上面,这种聪明是结不出累累硕果的。
    生活要实事求是,需要有务实的精神。掩饰太多,就会很累。
    到处是路,可是哪一条是正路,并不是人人能找得到的。
    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人更是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要修炼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准则,而这些都可以再禅心中找到答案。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生的好坏成败,关键是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
    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确定和实现我们真正的目的,而贪婪会使我们忘记真正的目标。
    明知自己的目标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为了成就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偏离了目标,便要立刻改正。
    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个人信心十足地朝目标迈进,他终究会获得成功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等待是一种经历,你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若自己并无真正才学,又何以强入他门?不但不能收益,终落得残局而归,实为不当。不如待到真正有所才能之时,再踏入这个门槛也不迟。
    若有一面才学,又为何掩藏,羞涩于展现呢?
    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或者更多的层次。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呢?秘诀就是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以最节省的途径向目标迈进。目标既是成功的方向,更是成功的捷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责任感时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都是佛祖。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听说、时间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舌生于自己的口中,我们应该要做到的是成为舌的主宰者,而不是让它去主宰自己的心灵,要说得其所,要说得智慧。这样,便不会因祸福而受牵制。
    我们必须使用智慧,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说话的艺术在于轻声细语有礼貌,不可以莽撞无礼。假如我们要避免争执或批评,就必须学习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习性乃长年而形成,又何以一时之念,而狂言心已成空,为世人讥笑之料。而接受他人,更不能将他人言语信以为真,对彼对己都是一种大不利。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与伤害。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运用?
    只会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明师,能批评我们,启示我们的,这才是明师,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复。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至少你该学着忘记。
    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纠正自己的缺点。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是否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变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第二种人看到世间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怠慢。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
    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禅中所谓的“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有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
    人生无处不是在一连串的“现在”中所积累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握好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去的不能重新找回,将来的还遥遥无期,唯一能把握、利用的,也只有现在了!
    生命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体证了生命的精髓。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
    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最重要的时间莫过于当下,它是唯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边的人快乐。缘起缘灭,起灭之中,唯有当下。为达目的者,积极进取创造条件,而唯一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当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个好和尚就要认真地撞钟。
    当下每刻只是去做的是心是十分重要的。当下的心是没有主体和客体,你只是在这刻清晰的运作。
    人生在世,把握了今天,就等于拥有了明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只有不断地努力,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一味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人,怎么会领悟到等待的那种复杂、彷徨、甜美的滋味呢?等待也赋予了人生别样的魅力。在等待中,我们体味艰辛,咀嚼痛苦,感受无奈,沐浴忧伤……学会等待,实际上是学会珍惜自己,珍惜生命对我们的馈赠。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安往当下,无弃无求。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与事。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待人、处事
    为人处世,退一步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要知道拳头总是要先收回来,然后才能给对手致命一击。退,不是一种畏缩,不是一种妥协。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练达的生活态度,也是进的必然选择。
    上司部属、父子婆媳,不去计较一定要对方恭敬顺从,用关怀的心,服务别人的观念,彼此就能水乳交融。
    点灯照亮别人,更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爱惜东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诚实无欺,就是不虚妄,不做假,履行承诺,实事求是。诚实,是人格的一种坚守。
    吃饱肚子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却能激励人的一生。
    独乐不如众乐,儒家如此,禅者也如此。
    若有大功德的长者给予意见,万不可轻蔑对之,应充分汲取其好的经验方法,必可解当前之惑。若自傲不羁,惑执迷不悟,必久困不得其解。
    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真谛,然而谦让并不是坏事。对别人的谦让,不必苛求回报,达此境界方得解脱于此烦恼。
    在心里消除差别,对待众生才能不执着。
    人应该与自己的主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做长辈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晚辈身上,晚辈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可能更好!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地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
    自他一体,能所不二。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多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任何的成就。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方正存心,圆通处世。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禅心就是包容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禅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惭愧的心。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的人生,从平实生活中体验感情和认知的乐趣,才能发现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合乎佛法的事。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度一切的心。
    人的心胸就好比芥子,能包容世间的一切。胸襟宽阔、气度非凡的人会产生出超常的精神力量和旺盛的斗志。真正做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需要有宽大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
    人的心既可浩如大海,又可微如缝隙。悟大则大,悟小择校,并无定数。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大地,且人人本具禅心如宝藏,应善于开发,用禅心去体会人生,渐渐地净化为一颗大彻大悟的平常心。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心中装着别人,装着衣食父母、亲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装着需要照顾、需要超度的芸芸众生,“肚子”能不大吗?笑容能不爽朗吗?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人要学会接受,学会懂得品尝各种遭遇和生活的个中滋味。甜蜜、酸涩、苦楚、淡薄,我们都要学会坦诚面对。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怎样包容他才是。
    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学会包容,若总是想着改变对方,结果将会是对方不快乐,自己也不开心,彼此可能会陷进一个水火不容的境地。
    “心宽人自轻,眼明心自静”,“人不会害你,害你的只是自己的心”。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禅说,时间人都是因为心有疑虑,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气,有决心地去完成所有的事。
    为人处世,应先认识自己,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代之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见性、心态
    见性——春来草自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化入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禅,离性无别禅。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返璞归真。
    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内心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学会自觉去悟的道理。佛说一切皆空。禅可以说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要想让自己的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
    “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需要的只是把心灵擦拭干净,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禅追求的是“天然无饰,便是本性”,是把生活看成了一种天然的运动状态。用一颗本真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一切为空,只有在这个彻底的否定中,才能得到绝对的肯定。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粮食。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执迷不悟,实为自性所不悟,便难以遇佛,难以得度,可叹可怜。所谓回头是岸,定要自醒自悟,解惑便是在此。
    即心即佛,心性如一,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
    如果说肉眼是用来观察世界的,那么心眼则是用来思考人生的。借人一双慧眼不如安己一颗慧心。
    “心”者,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扬眉瞬目)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此离一切相之心体,说有即不对,说无也是过。
    禅说,感知到另一个境界的美好,教会你去感悟这个世界,感悟你自己的内心,而这一切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
    禅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所谓“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其随心净,即佛土净”。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心若改变,态度跟着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
    心态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生的命运。同样的环境和遭遇,如果想法和做法不同就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不定的心态难以成事,既然难以抚定如此之心,那只可为不定之事。
    修禅其实就是学做人,会做人了,禅性也就出来了。
    有了胆识,一个人就有了主心骨,不会手足无措,而是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创造新的奇迹——这正是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真谛。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种有疑处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学会不在意,就可以放旷而行,少忧绝恼,心理自然清闲,神情自然自在,福分无比。
    矛盾是万物不可去除的,但如何调节它是关键。心可以平和的面对事物的种种反差,那自然也就不受矛盾的影响了。
    凡事皆在心态,积极的心态激励正面的行为,通常获得理想的结果。危机在人的生命道路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把握好时机,逆向而行,往往会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被字面上的意思所束缚,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智慧起来。
    “布施有度,细水长流”,人生如果能够把握“度”的关节,自然万事顺畅,心态祥和。
    坚定的意志最重要,有了它,外在的束缚就不会放在心上,挂念和忧虑就不会占据内心,自然会在宇宙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定力是一个人意志的忍耐程度,它是和勇气恰为互补的意志元素。一个人的定力越高,就越能从容面对种种诱惑。
    所谓“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佛境界。到无碍的境界,命运、风水也就都没有了。心造法界,念变法界。
    禅者总是放旷达观,随遇而安。而能否旷达,完全要看是否能够承担生活上的种种;接纳它,包容它,欢喜它。禅经上说“悟无生忍”,无非就是一种承担的能力。
   不开心不旷达的人,最主要的关键在于不能承担。不能承担就表示没有能力。能够承担的人,不管他遭遇到什么变局,是好是坏,是顺是逆,他都能定中生慧,凡事迎刃而解。肯承担的人,没有埋怨,没有嫉妒。心中常保悠游自在,活力自然日增,生活也比较活波不拘泥。放下心来,走出郊外,豁达一二些,高歌一曲,也许便可从中生慧。
    人生要坚守住自己的内心。 
    平常心就是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平和的心态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给迷惑了,“大悟”就是这个道理。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拥有一颗平常心。
    僧人有心,即是佛前游客。游客无心,即是佛前僧人。心不定,浮萍一生;心坚定,神佛可成。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在现实的泥泞中偶然昂起头来喘几口气的超脱,是在对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质有了充分把握之后做出的一种抉择。只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遇事想得开、想得透、提得起、放得下,处世清楚、为人豁达、虽宠辱而不惊,虽毁誉而不计。
    生活之道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诚流露与实践的问题。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如果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操纵作为。
    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是主观的意识所造成的。不过禅者所重视的是觉醒与自在。待人处事,总是在失去主动,不能自拔,或无能为力时,才感到自己发生了困扰。那时自己是无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执著的、不能接受事实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属于被境转,内心同样不安。愤怒伤人与惧怕退却,两者都是受心所牵,都是心病的根源,所谓“一心有滞,诸法不通”。自在就是真正的觉醒,真正的自由,真正从许多虚幻中解脱出来,才能去过现实的人生,喜悦的生活。
    对外境增一份定力,就减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的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的煎熬。无心,日日如沐春风,时时清凉无忧。
    妄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外物、欲望
    高僧之所以能够在道业上取得那样高的成就,这与他们甘愿吃苦,摒去物质享受有着绝对的因果关系。
    若在外境上分别执着,便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灰尘,何必抵死相争。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清明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宝,它使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充实,不受世俗伤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乐。
    禅的智能是发自自己内心的。
    “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我们为什么不能认识在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久被尘劳封锁。好比明镜,尘埃遮盖,哪里能显现明镜的光照?
    为事之道固然不可执着于一事一物,才能凌驾于万物之上,有此心境者必可独超事外,千法而对一题,万事可悟得自解。
    世间之事,求则不得,不求则得之,故而不得求之。仅空了不行,还要把这个空的境界在净空,如非絮窝,空空如是。
    钱财之物,生不可带,死不可取。财不可积,要散,愈散愈多,愈多愈散,决定不能积,久积成病、成恶。
    禅不容许产生分别心,真正的禅师自己无心地自然行动。即不执着于理、不执着于物,才是真正的禅之体验。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再为了身外之物的牺牲而在意,不再因为与他人的比较,而毁坏自己宝贵的快乐心情,不再为生活中悲欢离合的丰富多彩形式而喜怒无常……那么,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幸福不快乐呢?
    心,住在哪里才好,无生国就是无住生心,以无住而住。心不能安住在五蕴之身或六尘之境上,以为这死水里不能藏龙。
    反常,要有反常的实力;矛盾,要有矛盾的统一。空色——乱花欲迷眼。禅花非锦绣,身处色法空,春秋化作雨,法界如虚空。若抛尽虚渺的名利,必能换回那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乐意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人对金钱的欲望一旦无休无止的膨胀起来就会迷失自己的心性。
    人的生活本来是自由的,但为了追求欲望,往往牺牲那珍贵的自由。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本质,而求得一时的名利;情愿出卖自己仁厚的本性,违背自己高贵的本质,当一个随波逐流的流浪汉。当人们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必然已经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情操。
    人有六根,生而有之我们不能断却六根,我们不能切断感官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感官之外下功夫,使我们的心不染万境,不受外界的影响,达到真性常自在。心不受他人干扰,以静制动,以定制恶,故而就不会苦惑于外界的任何侵入。
    生活中,既要追求事业、物质和权利,也要注意内在心灵的成长与提升,才能保持生活的平衡、满足和愉悦。
    世间的虚名假利、权势爱欲,就像水泡一样变幻不常,无法掌握。过度的追逐它们,只会陷入痛苦的深渊。面对五彩的水珍珠,我们要能清明的欣赏它的光彩,而不迷惑于他的绚丽。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这种虚假不实、瞬间即逝的东西上,到头来必然一无所得。
    健康的人生是一个有欲望、有意识的情性生活。人不但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也同时要生活在有情的生命现象——爱及意识。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世人能做到舍弃名利的又有几个呢!
    化繁为简,淡泊名利,往往能够透彻理解人生的真谛。在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中,化复杂为简单方能做到入而能出,往而能返,才能活的自由、畅快、游刃有余、潇洒轻松。
    自己的欲望往往压制了本身的智慧,执迷于其中,上下所求,反而更是不得其解。人总是怀念着过去,期盼着将来而没有在意过现在,真切地过着现在,才算是体会人生的人。
    追求着、痛苦着,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着。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合为一体,欲望就像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这就是痛苦。
    人为事而转,皆因绳未断。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4-27 12:33 , Processed in 0.1332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