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十五)

热度 1已有 330 次阅读2011-10-2 15:52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十五)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

      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到了命终的时候,即可蒙佛接引往生,一生彼国,便可高登三种不退。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这是世尊慈悲,要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又对当机说道:汝舍利弗,又当注意:十方念佛的众生,一经生到极乐世界,都可以圆证三不退的,因为这样,所以说:“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梵语阿裨跋致,华言译为不退转地。就是生到极乐世界,一生即可成佛,永远不会退转失为凡夫和二乘。

      不退又有三义:⑴大乘不退。念佛的众生,不论二乘的根性,一经生到彼国,唯有进趣大乘,更不退转为二乘;⑵已得不退。如果从前已经得到的功德,不管是什么功德,但能得生彼国,更永不退失原来所得的功德;⑶未得不退,若是这种功德还没有得到,但能生到彼国,凡是作前没有得到的功德,都可以得到,更不会退转而不得。这里所说不退,不但指彼国的久修上士,就是初生到彼国的众生,同样是不退的。进一步说,即使五逆十恶的人,如果发心念佛,成就十念,带业往生,居下下品的,也可以证此三不退的。这都是阿弥陀佛的不思议愿行之力,与众生持名的奇功,才有这种殊胜利益。

      《起信论》说:“生彼国者,常见佛故,终得不退”。我们要知道,我们住在这个悲苦的娑婆世界,修行特别困难,因为处处都有障道的恶因恶缘,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是你不发道心则罢,如果发道心的话,往往就有魔事来捣乱,令人身心不安。如舍利弗尊者,过去劫中,曾经发心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密时,有人来乞他的眼,舍利弗说:眼无所住,为什么要我的眼睛?如果须要我的身体或者财物,给你行不行?回答说:不须你的身体以及财物,只需要你的眼睛。如果你是真修布施的人,当以眼睛给我。舍利弗挖出一个眼睛给他。对方得到眼眼睛后,在舍利弗面前嗅了嗅,说眼太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踏。舍利弗心理想:如此粗弊之人,真是难度,要我的眼实无有用,而又强索之,既然得到了,而又弃于地下,又以脚踩蹹,为何这么粗弊!如此之人,实在难度,不如自己度自己,早脱生死算了。由于布施之心已退,所以于菩萨道退到了小乘,经过无数劫中,都在声闻道中。这和一生彼国即证三不退,相去何止万千里?所以古德说:“修行以念佛最为稳当”。就是一生西方,即可圆证三不退的缘故。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说。

      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佛位的菩萨,很多很多,不是我们凡夫的心量所能测度得到的。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中,即是三不退之中。在三不退里面,有补处佛位的菩萨很多很多,一生就可以成佛,其数目多至非是世间的算法数目,所能算得出来的,但可以用无量无边阿僧衹来总称之。所以说:“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衹说”。无量无边阿僧衹,是十大数中前面三个数目。从百洛义百洛义成一个“阿僧衹”,这是第一个大数,再从阿僧衹阿僧衹成一个“无量”,这是第二个大数;再从无量无量成一个“无边”,这是第三个大数;从无边无边成一个“无等”,这是第四个大数;从无等无等成一个“不可数”,这是第五个大数;从不可数不可数,成一个“不可称”,这是第六个大数;从不可称不可称成一个“不可思”,这是第七个大数;从不可思不可思,成一个“不可量”,这是第八个大数;从不可量不可量成一个“不可说”,这是第九个大数;第十个大数,即是“不可说不可说”。今言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衹说,说明其数目之多,不可局定其数。

      根据大本所说:“佛告弥勒菩萨,娑婆世界里面,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发愿当生彼国。这些菩萨,在久远劫前,已曾供养无央数佛,位位都是宿植德本”。此外,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也都发愿当生彼国;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菩萨;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菩萨,以及无量佛刹的菩萨,也同样发愿往生彼国。由这可以证明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了。

      这里有个疑问,就补处菩萨位居亚圣(次佛一等,叫做等觉),何得说为数甚多呢?因为彼国只有观音补弥陀的佛位,大势至补观音的佛位。诸经所说不外如此。其余的补处菩萨,诸经没有说明什么菩萨,什么时候补什么佛位。既然这样,何得说一生补处的菩萨,其数甚多呢?

      这确实是个问题,但解答这个问题,说来劫很简单。须知十方有无量世界,即有无量诸佛,诸佛入涅槃时,当有无量菩萨补佛之位,何必定补极乐世界的佛位呢?这是略说补处上士莫测。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是世尊慈悲,要我们脱离生死的痛苦,特别劝导我们念佛,发愿求生净土,可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则熏闻有自,成佛就没有困难。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本师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众生发真实愿,愿生彼佛的国土,所以特告舍利弗说:倘有众生闻我上面所说,但得往生,便得与诸上善人俱会在一起,皆得不退转者,就应当好好发真实大愿,愿念佛,往生彼国,如果一生彼国,即可圆证三不退。因为这样,所以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细究应当二字,便可以知道如来的苦口婆心,叮咛告诫我们众生,惟恐众生听后,如风过耳,不肯从闻生信,由信发愿,依愿起行,一心念佛。信、愿、行三者,为修净土的资粮。若要往生净土,对这三者必须具足。就因这样,所以先陈述合正庄严以起信,次即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愿的力量很大,须知极乐世界,也是愿力所成的。念佛念得生净土,全仗愿的力量。所以《普贤菩萨行愿品》说:“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惟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愿的力量很大,不可思议。不但往生净土要仗愿力,就是世间的士农工商,没有一事不是愿力所成的。比方说:一个愿意读书的人,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愿意贸易的人,一定可以成为经商的人士;愿意耕种的人,不难成为农业专家;愿意学习技艺,不难成为技术人才,一一莫不随意所成。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如此,所以愿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不希望往生极乐则已,如果希望往生的话,那就要深信切愿,一心念佛了。

      “所以者何?”这是世尊自行徵释;为什么我说:众生闻者,应当发真实愿,愿生彼国,所以然的道理,在於何处?这是徵问,下即解释。

      “得与如上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解释愿生彼国的所以然。世尊对当机说道:我所以要你们愿生彼国者,就因为一生彼国之后,就可与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如是”这样多的诸上善人大家俱会在一处。如果这样,道心自然坚固,菩提也就天天增长,不致退失的了。这就是我要你们愿生彼国的缘故。因为这样,所以说:“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略说特劝应求生以发愿。

      这一段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这是世尊正式晓示会众,既闻极乐依正的庄严,而生深信切愿,愿生彼国。就得从愿起行,一心执持弥陀的圣号,以此作为往生的正行,以其他的功德事业为助行,由正助二行,将来往生时,品位一定是很高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现在所读这行经文,是区别念佛不同于其他参禅、修观,乃至不同持咒等行门,是以专心念佛为行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承接上文一生彼国,即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来。但要得生彼国,亲近诸上善人,必须有多善根、多福德的殊胜因缘方才可以成就的。若以少善根和少福德的因缘,决定不能往生彼国的。所以佛又告诉舍利弗,一定要多善根和多福德,不可以少善根和少福德得生彼国的。

      什么是善根呢?所谓善根是指能生一切善法的根本。《俱舍论》说,善根是指修行人进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它以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以人天二道来说,因为“我相”没有破除,还有贪、嗔、痴,所以人天二道没有善根,但人天修福很积极,由于没有破除贪嗔痴,故所修的福德都是有漏之福德,有漏福德,属于少福德,“漏”就是有贪嗔痴烦恼。二乘圣人也就是小果圣人,贪、嗔、痴已经破除,有三善根,但由于其“住于空地”,贪着自己所修之善法,使修行者丧失智慧眼,而不再精进修其他善法,故所修的善根不够,属于少善根。

      所以善根要以智慧为先导,有了智慧,然后发菩提心,精进念佛,名多善根,也是亲因,也叫正因。兼修前五度,求生极乐,万善庄严,名多福德,这是助缘,也叫助行。以此正助二行为殊胜因缘。所以因缘有胜有劣。如种善根的人,但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就是少善根,其因则劣;如修福德,但求人天乐,不求极乐世界,就是少福德,其缘也劣。如果这样,就不能成就净业,得生彼国。现在特告舍利弗:念佛乃善中善,福中福,所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求生彼国,这才是殊胜的因缘。

      什么叫善中善呢?那就是《智度论》所说:具足五种菩提心:

      ⑴发心菩提,何以叫发心菩提呢?就是说:我们在生死的苦海中,能发广大的菩提心,而一心持佛的名号。此即於凡夫生死心中发起觉悟的心来,能够这样,就叫发心菩提。

       ⑵伏心菩提,那就是降伏妄心,断诸烦恼,而一心持名念佛。当一心念佛时,正念昭彰,烦恼自灭,这就叫做伏心菩提。

      ⑶明心菩提,就是明了诸法,不出众生现在一念之心。明了此理之后,心心念佛,净念相继,这就叫做明心菩提。

       ⑷出到菩提,这是已得无生忍的圣者,已经出离三界,到了萨婆若海,一心念佛,就可以证得三种忍。所谓三忍,就是身、口、意能行忍辱。由于三业能行忍故,就能捷超生死,趣一切智。因为这样,所以叫做出到菩提。

      ⑸无上菩提,这是说:能在十方世界坐大道场,成等正觉。而持名念佛,能得不退转地,直至成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因为具足上面所说五种菩提,所以叫做善中善,也是经文所说的多善根因缘。

      又什么是福中福呢?就是除了念佛为正行之外,还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种种福德。所以福中福,就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作种种福业为助行。如果能够这样,才是福中福,名为多福。

      不过能一心念佛,也可以说是善中善,福中之福。藕益大师说:“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最高教理原则,都在里许。一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检点,若干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妄想驰逐,犹未除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所以念佛若能念到一心不乱,那就六度全该,万行具备了。

      不过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之分。凡是念佛念至伏烦恼,乃至断烦恼都是事一心不乱,念至明心见性,是理一心不乱。伏烦恼也叫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三昧高下浅深,差别很多。就是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我们一般凡夫得这个念佛三昧是很可能得到的。至于说到事一心不乱,是念佛高等的三昧;理一心不乱,是最高的念佛三昧;我们一般人在一生当中未必能够得到。因为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这是最低的,生凡圣同居土。

      功夫成片的特点,是先得“轻安”的感觉,就是你很自在、很舒畅,感觉得很快乐;这个快乐是法喜,不是从外面的刺激,是从内心生出来的欢喜、快乐。我们念佛人往往有这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保持的时间不长。如果能保持,你就是得到轻安了。什么时候这个境界会现前?我们念佛念得很专注的时候、很专心的时候,没有妄想、没有分别,心里面这些忧虑、牵挂,暂时统统放下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行跟佛相应,“轻安”就现前。可是一起分别执着,这个境界就失掉了。这个轻安的境界能够常常保持,就叫“功夫成片”,这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是你念佛功夫得力,把烦恼暂时伏下去,轻安的境界现前,这是很好的享受。

      功夫成片是功夫打成一片,所谓打成一片,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你念这句佛号,都能把你的烦恼压住,这叫成片。而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中断,这不叫做一片,为什么?没能把烦恼伏住。随时随地都能把烦恼伏住,这叫一片。一片是从这上面说的,能念到一片,所以他才决定能往生。譬如我们念佛的时候,烦恼伏住了,不念佛的时候,烦恼又起来了,这不叫一片。念佛的时候烦恼没有,不念佛的时候烦恼也没有,这个力量能够把它长久伏住,这叫一片。所以一片,即使于早晚十念,都是一片,能在早晚十念的功夫,这个力量能够保持二十四小时叫烦恼不起现行,虽然念得少,也是念佛成片,这是我们要明白的道理。

      然而持名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这有什么根据呢?当然有根据的。在《大悲经》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又《大般若经》说:“若人散心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散心念佛,尚且如此,何况定心念佛,得福更多,更不可思议了。这就是持名念佛多善根、多福德的证明。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4 11:50 , Processed in 0.0454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