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十三)

热度 1已有 337 次阅读2011-9-23 10:39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十三)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善,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勤”是勤奋,是努力,是发愤,是向上,是精进。这里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正”,世间人对事也挺勤奋的,他的勤奋正不正?佛法讲求正,正的标准是要断恶,要修善。勤奋的断恶,这是正当的、正确的,勤奋的修善,也是正当的,所以称为“正勤”。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必须清楚。一切利益别人,利益大众的是善,一切利益自己的是恶。如果我们要真正断恶修善,一定要断绝一切为自己的这种念头、思想、行为,念念为众生想、为社会想、为大众想,就是真正修善。

      念佛法门主张“持名念佛”。这句佛号就是性德的名号,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但是念佛人真正知道这桩事的人不多。念佛法门,声声佛号都与自性相应,由此可知念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的,真正是中国儒家所讲的“止于至善”,圆满的至善。善达到了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欠缺,就是一心称念佛号。我们读了许多大乘经论,能明白、体会这个真实。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

      佛法是以“戒律”为标准,“戒”与“善”不同,善的目的是得福,戒的目的是得定。福报不能出三界,在三界六道享福,戒可以出三界。经论里讲,证阿罗汉果就超出三界,阿罗汉修的是定,他所修的是第九定。定分层次,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前面八种定都在世间,不能出三界,所以称作世间禅定。第九定往上是出世间禅定,超越三界。戒能得定,善生福,目标不同。譬如,十善里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目的是得福;五戒里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目的在得定。名称一样,修学境界不同,我们应当辨别清楚。持戒是一种方法,目的是断烦恼。修善的目的并不要断烦恼,只是得福报,所以不同。绝对的标准在佛法里确实有,佛在大乘经里讲得很清楚,凡是与真心自性相应的就是善,与自性违背的就是恶,这是佛法善恶的真正标准。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了。“如意”,就是要回头,佛门常说“回头是岸”,中国古圣先贤常教训我们“回首如意”。过去中国富贵人家,手上习惯的拿一个如意,多半是用玉做的玉如意。如意的头是转回来的,拿在手上是提醒自己,无论什么事,不要做得太过分,应该回头,一回头就如意了。回首如意,也是表法的,要懂得回头。

      “一欲如意足”。“欲”是欲望,无论是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都要知足,就得自在。生活享受,不要去追求。一味在物质生活上追求,没有不造业,没有不折福的;纵然有福报,也折尽了。如果我们将念头转过来,为众生造福,为社会造福,完全不为自己,那就乐在其中,真乐。自己有得失,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乐,又时常忧虑不能保住。患得患失,没有得到时,拼命去追求,求到之后又怕失掉,很痛苦。我们为社会,为大众,不为自己,自己没有得失。成功,大众有福,我们很快乐。失败,我们问心无愧,已经尽心尽力,缘不具足,大众没有福报,不是自己没有尽心尽力,所以心安理得,没有不自在的。欲望要知足。

      “二精进如意足”。“如意”也是自在的意思,“足”是圆满的意思。古人对于四如意足的解释很多,但是很难体会,我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大家很容易明白。“欲如意足”就是知足,“精进如意足”就是常乐,这两句就是“知足常乐”。唯有乐才会精进不止,假如没有乐,怎么可能精进?在修学上一定有体会、有领悟,你就有乐趣,这是修持善。从古今中外的典籍里摘取最好的教训,编成小册子,利益现代的大众,也是乐趣。许多人纵然不能读到原书,而书本里最好的教训都读到了,也能生无量的欢喜,使我们精进不懈,不疲不厌,愈做愈欢喜。

      “三心如意足”。有的翻成“念如意足”,与“心如意足”是一个意思,就是“心安”。

      “四思惟如意足”。这就是“理得”。我用这几个字,大家很容易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清楚了,不迷惑,心就安,就定了。思惟就是理明白,理透彻了,这可以说是一个人真实幸福的来源。心安,理明白了,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人。这一生活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一生没有空过,无过于念佛往生之人,那是决定真实的。不但在这一生中超越三界,而且在一生中圆成佛道,佛法任何法门都不能和它相比,念佛是无比的殊胜,真正第一胜殊。

      什么叫做五根呢?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根”有两个意思,都是从比喻来讲的,譬如草木有根,根以能生为义,有继续不断成长的意思。例如一株大树,如果里面有根,就能生长枝、叶、花、果。古德注解,有能保持的意思。能生长、能保持,所以称它作“根”。“五力”,信、进、念、定、慧,名称完全相同,先有根而后才有力,力是长成,能产生力量。没有长成时,称之为根。这五种非常重要,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西方世界的人,无论从那个世界去往生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品位,从下下品至上上品,都要修这五根,五根、五力都不能缺少,要修学念佛法门,可见念佛法门非常深广。

      (一)信根:五根里面,信根列在第一。这意味着念佛法门,非信不能上成就,其实一切法门,不论大乘小乘,都要以信为首的。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这个意思。

      “信”就是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生在那里的人,但受诸乐,无有众苦;信有弥陀天天在那里为众生说法,接引念佛的人往生彼国;信发愿求生净土,但能一心念佛,到了临命终时,一定可以蒙佛接引;信释迦世尊决无妄语,弥陀也无虚愿,六方诸佛更无谬赞。若能如是深信,那一切的功德法财,自然可以生长。这是约事论信;若约理论信,应该这样自释:即信西方的依正二报,本来不出众生念佛之心。因为无边的刹土,本来不隔毫端的,何况从这里到西方,只有十万亿佛土呢?同时信净土,本是唯心的净土,弥陀是自性的弥陀。但这两句成语,应当好好体会,不然的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是抹煞没有净土和弥陀,而是说明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一一都不离开心性之外,因为心性非常广大,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而极乐世界岂在太空之外吗?因为如此,所以说“净土是唯心的净土,弥陀是自性的弥陀”。上是约事论信,这是约理论信,是生起事理二种信心。所以叫做信根。

      (二)进根。“进”就是进趋的意思。既然深信净土法门,就必须依信而发愿,依愿而立行,精进勇猛的一心念佛。因为这样,所以叫做进根。

      (三)念根。“念”就是明记不忘的意思。即通常所谓“念念不忘,念兹在兹”。既然发愿求生净土,那就必须精勤念佛。天天念,时时念,刹那念,不可将这句佛号忘记才对。因为这样,所以叫做念根。

      (四)定根。“定”就是不乱的意思。因为既能时刻念佛,专意系缘净土,则万念俱消,一心不乱,所以就叫定根。

      (五)慧根。“慧”就是观照的意思。慧有决择之功,灭恶生善之德。既然定心成就,慧照自能现前。功夫到了这个程度,便能不住有念,不落无记。这可比喻阴阳和适,能令诸根增长,所以名叫五根。这里略释五根。其次再说五力。

      所谓“五力”不是别的东西,就是上面所说的五根,各根增长起来,具大力用。“五力”有二义:⑴不为它伏。这是由于念佛之人,对于净土法门,有相当的认识,信心非常坚固,不为它法所摇动,所制伏;⑵能够伏它。这是因为念佛的的信心很是坚强,天天念,时时念,刹那念,久而久之,念力成就,自然具大威力,故能摧伏一切烦恼等它法。所以称为五力。

      (一)信力。就是深信现在念佛,将来必定可以成佛。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因果是相契不离的。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果信根增长,就可断除疑惑。疑惑心既断除,则对净土念佛的法门,自无丝毫的怀疑,所谓“信心清净”。若能如是深信,就叫信根增长,即有广大的力用,既有广大的力用,自然不为它法所动摇,所以叫做信力。

      (二)进力。就是勇猛精进,一心念佛,没有懈怠之心,不敢丝毫苟且,很认真的念着。因为念佛之人,深知懈怠,不但不能成就净业,而且很容易退失下来,所以夜以继日,二六时中,不断地执持名号。若能如是念佛,就叫进根增长。进根既得增长,那就有广大的力用,所以叫做进力。

      (三)念力。就念根增长,力量很是坚强,不但不为烦恼所牵,而且可以破内心的邪念,正念时时现前,专心一意持名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因此就叫念力。

      (四)定力。就是定根增长,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不分别人我、是非、善恶、好坏,惟是心心念佛,念念忆佛,念兹在兹,没有其他的杂念。如此念佛,就叫定根增长,所以名为定力。

      (五)慧力。慧力没有别的体性,就是慧根增长,因为定能生慧。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时慧性自然发生,有了决择的慧力,就可以破除诸邪说,不被邪说所诱惑。同时了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正确。因为如此,所以叫做慧力。关于五力的道理,略说就是这样。

      至于七菩提分呢?七菩提分,也叫七觉支。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话叫做“觉”。分是部分。明显地说:就是将“菩提”分成七个部分,所以叫七菩提分。根据瑜珈所说:“诸已证入正位者,如实觉慧,用以为支”。就是说,一般已证入菩提正位的圣者,就他所证的真实智慧便能觉照一切诸法,以此来支配一切诸法,不为诸法所支配,优哉游哉,清闲自在。这是由上面根力坚固,后面须以决择的觉慧,两者合而运用,方得彼此相宜,不致有所退失。

      (一)择觉分。就是用觉照的智慧,观察诸法的邪正,拣别真实与虚伪,不随便盲从而修学。今於八万四千法门之中,拣择念佛这一法,不但简便容易修学,而且最为直捷与圆顿,诚为不思议的法门。什么道理呢?因为念佛这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一生即可取办)费力少而得效速(一生西方便可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念佛叫做不思议法门。

      (二)进觉分。这是由念佛之人,有了觉照的决择智,在进修道法的时候,不致误入歧途,而修无益的苦行,但依净土法门,尽形寿修习着,希望命终蒙佛来接引,所以勇猛精进地念佛,寒暑不间,风雨无阻,因而叫做进觉分。

      (三)喜觉分。这是由念佛的众生,因闻净土殊胜的法门,心中感到无限的愉快,能以慧照觉了世间一切幻化相,不随幻相而生颠倒,常常心生欢喜,依教修持,一心持念佛的圣号。所以就叫喜觉分。

      (四)除觉分。这是念佛之人,因为他有正确的知见,能除诸见不善的烦恼,善能觉了诸见虚伪,以念佛的法门来断除它,令不损真正的善根。所以叫做除觉分。

      (五)舍觉分。这是由念佛的众生,念到功夫得力时,能舍诸见的妄境,觉了所舍是虚伪,因此永不去追忆。因一心念佛的缘故,所以众缘俱舍,对於娑婆深生厌离。因为如此,故名舍觉分。

      (六)定觉分。这是因念佛之人,念到一心不乱,定境现前,定能生慧。定境既然现前,智慧自然发生,这时便能觉了定境虚假,不生贪恋取著,唯以净念相继,心心寂然,而不动乱,所以叫做定觉分。

      (七)念觉分。这是因为念佛之人,发心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昏沉、掉举,都能障碍我们的净业,因而常令定慧均平。如果心沉没时,就用择、进、喜三觉支来观察之,务使定慧得以现前;若心浮动时,就用除、舍、定三觉支来摄伏它,务使定境不失。如是观察,不着空、有二边。若住有念,便是有边,即用除、舍、定三觉支来调伏之;若住无念,就是无边,即用择、进、喜三觉支来对治之,常令定慧均平,不偏不倚,中中流入萨婆若海。古德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果能跳出有无两关,则终日念佛,终日无佛可念。功夫做到如此,真是难能可贵,不可多得。这是略说七觉分(七菩提分)。其次再说八圣道。

      什么叫八圣道呢?八圣道分,也叫八正道分。“圣”就是无漏的圣德。这无漏的圣德,是由前面择法觉分而来的。由择法觉法的力量,才能进入正道。但正道究竟是怎样的呢?正就是不偏不倚。“道”就是能通为义。所谓:“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盘为道”。可以分做八个部分:

      (一)正见。若以普通的说法,是由修行的人,常以无漏的智慧,觉照的谛理,今天这样觉照,明天这样觉照,天天这样觉照,时时这样觉照,久而久之,见理自然分明。见理既然分明,那就不生错乱。这是普通的说法。若以净土的法门而论,则由念佛之人,深信念佛法门,实为径中的捷径,可以横超三界,永脱轮回,因能如此,所以叫正见。

      (二)正思惟。这是念佛之人,常常以无漏慧,断除一切邪思惟,安住清净正意业中,系缘净土,愿求往生,不求世间名利,不求人天福报,因为如此,所以叫正思惟。

      (三)正语。修行净业的人,要以正语为进道之本,常用无漏的智慧,摄诸不善的口业,安住清净正语业中,若能做到如此,自会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因能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无意义的话,所以叫正语。

      (四)正业。发心念佛之人,常以无漏的清净慧,断除一切不正的身业,安住清净身业中。若能这样,自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叫正业。

      (五)正命。念佛之人,必须除去五种邪命,安住于清净的正命,不求利养恭敬,一切都要放下,一心念佛名号。能够这样,那就叫做工命的了。五种邪命是什么?一就是为求利养,出现种种奇特之相,以此欺骗他人的利养。二、为了贪求个人的利养,自说本身的功德,如云我每天拜多少佛,诵多少经……以此来求名誉利益,受人礼拜恭敬,如果这样,就叫邪命的了。(若为度人起见,内心清净,没有希望,那就不叫做邪命),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这不是为人讲说佛法,而是为人解说吉凶的邪法。如说“张三”之相是吉的,“李四之相是凶的。以此来求利养。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在广场群众的面前,现出一副像有威势的假面孔,说了一套自欺欺人的壮语,究他的功机,无非在于取人的利养而已。五、说得供养,以动人心。如说我所到之处,备受地方上长官绅士,那种盛情的欢迎招待,可说史无前例,盛况空前。某某长官送多少美金。某某绅士,供养多少贵重之物,以此打动人心,让人知道他是一位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一言以蔽之,目的在于取求利养。以此五种邪法来活身命,所以叫做邪命。现在念佛求生净土的,要离开五种邪命,而安住於正命,因为这样,所以才叫正命。

      (六)正精进。这是念佛之人,常以无漏的智慧,时时警觉,除诸懈怠,勤行精进,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夜以继日,念兹在兹,因为这样,所以叫正精进。

      (七)正念。念佛之人,要以正慧为本,以无漏的正慧,断除内心不正的杂念,专心一意持佛的名号,作为往生净土的正行,而以一切诸善为助行,由这正助二行,发愿求生净土,心心念念没有退失。如永明寿禅师,每天念佛十万,兼修一切善行来庄严净土。

      (八)正定。这是发心勤修净业的人,常以无漏智慧观察,断除散乱的杂念,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天天这样,决定不移,念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内遗根身,外忘世界,用功到了这个程度,三昧自然现前,所以叫做正定。这是略说八圣道。关于上面所说四科二十五法,略说就是如此。

      “如是等法”,这是总结上面所说四科二十五法。如是二字,即指上面根、力、觉、道四科而说的。“等”是包含其它的四摄法和六度万行等。然而此经何以不列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消灭,未生善令善,已生善令增长),及四神足(欲神足、心神足、勤神足、慧神足)呢?这有二个原因:⑴有些道品生在极乐世界的人,已不再需要。民四念处里面,第一身念处,就是观身不净。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从莲花清净化身的,极为相好庄严,不需要作不净观。第二受念处,就是观受是苦。但极乐世界的人,没有种种的痛苦,但受一切的安乐,那也不需要观苦受了。又如在四正勤里,就有未生恶令勿生,已生恶令消灭。但生在极乐世的人,都和诸上善人俱会在一起,不至生恶的了。当然没有恶法可断了。还有四神足:第一就是欲神足。所谓“於所求境,希望即得”,但极乐世界的人,由于众生厌秽欣净,厌苦求乐,净业成就,已得往生净土,那一向所求的心愿,现在已经心满意足,不必更求欲乐。⑵有些道品,如四正勤里的“已生善令增长”,以及其余的神足等,也是包在“等”字里面了。因为如此,所以此经不列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三科,但举根、力、觉、道四科二十五品。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彼国的众生,听闻众鸟法音之后,人人都发心称念三宝之名,因此获得很大的利益,故科名闻音获益。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其”是指极乐世界而说。生在极乐国“土”的众生,听闻众鸟所说法音后,大家不约而同,都发心称念佛、法、僧三宝,足见极乐世界说法有方,教导得法,善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为什么佛、法、僧都称为宝呢?因其可贵的缘故。如佛福慧具足,为两足尊;法则离欲清净,为离欲尊;僧是众生福田,为众中尊。因而佛、法、僧皆称为宝。

     又三宝有住持、一体的分别。所谓住持,就是世间有目共睹的三宝。例如现在各处所供养的金、银、土、木雕铸塑绘的佛像,这就是佛宝;用纸墨印成三藏圣教的,就是法宝;剃须发,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僧宝。这是保持在世间受人求福求慧的三宝。至於一体三宝,就是众生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自性三宝。所谓“灵觉体性,圆明照了一切,是为自性的佛宝;众生心中具足恒沙功德,是为自性的法宝;理智不二,和合无失,是为自性的僧宝”。一体三宝,略说就是这样。住持是相,这相不是别的,就是性中本具之相;一体是性,此性也非他物,那是相中所依之性。性相一如,不分而分,二而不二的。

      我们又要知道,这里称念三宝,也有自他不同,不可不知。所谓念他:就是称念弥陀愿力广大,变化种种奇妙诸鸟,能这样念,即是念佛;念法音宣流,能令闻者生解,能这样念,即是念法;念菩萨所修的行门,有无量差别,能这样念,那便是念僧了。这是略说念他的道理。至於念自者,不是别的东西,即念真如本觉的佛性,一切众生悉皆具足,能这样念,即名念佛;念一真法界之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此心,能这样念,即是念法;又念心法虽有二名,可是心法从来不分,和合不二,能这样念,那便是念僧了。这是略说念自的道理。若但念他而不念自,犹是未悟真理,必须念念还归自性。能这样念,才是真念三宝。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上面是闻说法音得到实益,这是分别解释疑难。佛恐会众有人心生怀疑,以为极乐国土种种的庄严胜妙境界,既然是弥陀因中的愿行所成,念佛众生的净业所感,为什么还有由恶业所生的众鸟呢?为防这种疑难,所以世尊自行分别解释说:“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这是佛陀怕人误会,谓法藏比丘,在第一个大愿即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牲者,不取正觉”。

       现在国中有种种鸟,岂非自语相违?为要除此疑问,故佛告诫当机尊者说道:舍利弗,汝切勿误会,谓此众鸟,实是由罪报所生的,切不可作如是说,当知是诸众鸟,非但不同世间的鸟,因为世间的鸟,完全是以愚痴为因,不能说法;而且不同诸天的鸟,因为诸天的鸟,虽然能说五戒、十善等法,但是未离业报,都是恶业所生的;极乐世界的鸟,不是以愚痴为因,也不是恶业所生,这是你应该知道的。“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这佛陀微释极乐国土没有恶道的名字,故佛微而释之。“所以”不可说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者,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有特殊的因缘,因为“彼佛”愿力广大,成就“国土无量庄严”,没有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因为这样,所以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因为三恶道中的地狱道,是以五逆十恶为因的。因中广造五逆十恶,果上感生地狱。三恶道中的饿鬼道,是以悭贪嫉妒为因的。自己有财不肯布施,看见别人的财贪求无厌,并且看见他人有胜事,他便心里生起嫉妒来,由于因中悭贪嫉妒,所以果上感生饿鬼。三恶道中的畜牲道,是以愚痴暗昧为因的。凡是不明事理,作事不光明的人,都叫愚痴暗昧。由于因中愚痴暗昧,所以果上就做畜牲,受人宰杀吞啖。这是略说三恶道的因果。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佛又对当机说道:舍利弗,当知阿弥陀佛的国土,尚且没有三恶道的假名,那里还有实由业报所生的鸟呢?“何况”二字,是反显之意,显其必无罪报所生之鸟,不但目所不见,而且耳所不闻。因为这样,所以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是说出众鸟的由来。彼国既无恶道之名,为什么现在有诸众鸟呢?当知“是诸众鸟”,都是阿弥陀佛愿行所成,欲令法音宣扬流布整个极乐世界,令那里的众生,常闻净土的法门,故以不思议的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这不是业报所生的鸟。所以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根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在极乐国土里面,有一种珠叫做如意珠王,能涌出金色的微妙光明来,然后从光明化出百宝色的鸟,此鸟和鸣时,它的音声非常幽雅,常常称赞念佛、念法、念僧”,但如意珠王,也是彼阿弥陀佛不思议神力所变化的。然而,在法藏比丘愿文后面有偈云:“地狱、饿鬼、畜牲,皆生我刹中”。今云何说尚无恶道之名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解答这个问题,说来却很简单,因为你但知偈语作如是说,而不知偈后还有如是之文云:“一切来生者,修习清净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由此看来,就可知道未生到极乐世界以前,早已培植众缘;既生彼国以后,皆成诸上善人,相好已同佛陀,那里还有恶道之形体呢?这是略说众鸟演说法音。
                                                                                               (未完待续)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4 05:14 , Processed in 0.0594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