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十)

已有 373 次阅读2011-8-25 13:24

(接上续)

      至于八部众:第一就是提婆,梵语提婆,华言叫天。第二那伽,华言称为龙。第三夜叉,此云勇健。因为他的身形非常勇猛强健,能够飞行自在,守护天宫。第四乾达婆,此云嗅香神。因为这神以香为食,所以叫做嗅香。也名香阴,以香来资养五阴身故。为天帝释的欲乐神。帝释要听乐的时候,只须烧沉水香(或其他的香),这神即寻香而往。

     第五阿修罗,梵语阿修罗,华言叫无端正,也叫非天。因为阿修罗王福报很大,与天不差上下,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天人禀性慈善,不敢杀生害命,所谓天有好生之德。修罗禀性凶恶好杀,没有天人的道德观念,所以叫做非天。

     阿修罗又译“无酒”,阿修罗本来很欢喜饮酒的,同时也欢喜世界全人类都饮酒。既然这样,为什么翻无酒呢?因为它采取了四大部洲所有的名花,放在四海里面,用了一种咒术,希望在七天内,可以把四大海的水都变成美酒,从此可以醉尽全世界人类。阿修罗虽然这样的希望,可是海里鱼龙的业力,胜过“修罗”的咒力,修罗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不能把海水变成美酒#因此老羞成怒,他就发誓永不饮酒了。因为这段因缘,所以阿修罗义译又叫无酒。

     第六迦楼罗,梵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这种鸟力量很大,一举能飞万里,它是以龙为食的,每次入海吃龙的时候,长张开两只翅膀,把海水分为两边,从容入海吃龙。它吃龙时,如吃面条相似。龙王目睹眷属被它所吃,心中感到非常不安,於是向佛陀求救。佛陀以身上所披袈裟,剪了一角给与龙王,叫它回去后,把袈裟撕开,每条龙头顶系以袈裟一线,即可安全无事。龙王感谢佛陀的慈悲,然后回归龙宫,依佛的救命,后来金翅鸟入海吃龙,发现协角系有佛的袈裟,因此就不敢吃。但它一向是以龙为食的,现在没有龙吃,怎么办呢?因此它也到佛所求救。世尊对金翅鸟说道:“因你向来以龙为食,所以龙前来求我搭救,你没有人吃,为什么也要我搭救?”金翅鸟现出很痛苦的样子对佛答道:“世尊!虽然没有人吃我,但我一向以龙为食,现在世尊救了龙,我没有龙吃,岂不是把我活活饿死吗?所以我也前来求救。佛听完后,觉得也有道理,於是佛陀为金翅鸟受三皈依,同时教它持不杀戒,佛银午斋之时,即施其食。现在各处的禅寺,或佛堂精舍,银逢中午供佛出食时,即念大鹏金翅鸟,就是根据这种意思。

     第七紧那罗,此云疑神,它的身形长得持别奇怪,说它是人,但 它头顶有角。说它不是人,可是四肢百骸,与人没有两样。因它似人非人,令人见后都生怀疑,所以叫做疑神。

     第八摩候罗伽,梵语摩候罗伽,译成华言叫大蟒神,行路时把腹伏在地上,如蛇行路相似。这是略说八部大众的道理。除了上面所说的八部众以外,还有四天王所统领的八部鬼神,那就是“非人等”了。

     这里有一个疑问:因为天、人、八部都得见佛闻法,经文皆有列出,但地狱道,何以经文没有列出呢?我们要晓得,六道的升沉,由戒律之持犯。见佛不见佛,由乘的急缓。但持戒有粗细的差别,所以受报有优劣的不同。持乘持乘有大小的殊异,所以见佛有权实的分别。今将戒乘的急缓略略把它分析如后。先以四句的分别,然后各各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样比较清楚些,不至于太笼统的了。

     ⑴戒乘俱急。⑵戒缓乘急。⑶戒急乘缓。⑷戒乘俱缓。戒乘又有通别的不同。如果通途来说:则一切的善法,一切的观慧,都得称为戒,也都可以称为乘。犹如人天等的五乘法及定共戒、道共戒,都可称为戒乘,这是约通途说。若是约别而论,那就以三皈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和定共、道共,凡是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天报的,都叫戒。若是听经闻法,了解道理之后,用观慧推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以及生灭、无生、无量、无作、能破烦恼,运出生死的,都叫乘。

     第一先说戒乘俱急:若持下品的戒持得很急,而且对於小乘的教法,它也很用心去研究,或到处听人讲说,如果这样,那他来生所得的果报,就在人道里面,得着一个美满的人生,以这美满的人生,听闻佛陀说的小乘法;若复有人,除了受持下品戒外,对中乘法信得很急,日夜读诵,风雨无阻,寒暑不断,若有人讲说此经,他也发心至彼听受,果能如是,则此人来生所得的果报,可以得个美满的人生,听闻佛陀说的通教大乘初门;倘若有人,除了受持下品戒持得很急,对於大乘佛法,如华严、楞严、法华等经,自己天天读诵,有时遇着法师讲解此等诸经,他去听闻,如果这样,则他来生的果报,比前更为殊胜,不但可以得个美满的人生,同时也可闻到法华、华严及诸圆顿的经典,并且听后就能明白,为人解说。这是略说持下品的戒乘。

     至于持中品的戒乘又当怎样呢?如有人平时对於如来的制戒,持得非常严格,一点不敢马虎,因为他常在社会做事,有时迫不得已,他就稍微方便,如果这样,就叫持中品戒。除了持中品戒外,他对小乘的经典,也信得非常急,每天自己读诵研究,若有讲经的法会,所讲的是人天因果和声闻苦、集、灭、道的四谛法,他很欢喜,即到那里听闻,如果这样,那他来生的果报,就可以生到六欲天,以六欲天身,得闻佛陀说小乘教;如果又有人,对於如来所说的戒法,虽然持得很是严格,但是发心并不十分殊胜,有时也有马虎的地方,这也叫持中品戒,除了持中品戒外,这人对於佛陀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很有信心,没有丝毫的怀疑#则此人生命结束后,便可生於六欲天中,得闻如来说的中乘十二因缘教,一听以能明白;如果有人,发心受持佛陀所说的戒法,当他受戒的时候,发心非常殊胜,念念欢喜,没有一念反悔之心,及至受戒,他也同样欢喜,可是到了受戒之后,似乎有点反悔,虽然这样,但他还能如法奉持,因为受持佛的禁戒,初中后时,不能完全一致,殊胜时多,后悔时少,这也叫持中品戒急。除了持中品戒外,并且对於大乘的经典,很生深信,除了听闻读诵以外,还能自己发心研究,如果这样,此人来生的果报,比前更为殊胜了,可以生在六欲天,听闻如来说大乘法。这是略说中品戒乘。

     若持上品戒持得很急,兼修世间的禅定外,对於佛教的小乘经典,他深生信仰,如果这样,这人命终以后,可以生在色界和无色界天,以其因中信小乘法,对於大中乘的佛法,他就无缘听闻。如果有人,不但能持上品戒,和修世间禅定,而且能信中乘的佛教典籍,那他未来的果报,也可同样个在色界、无色界天中,得闻世尊说中乘佛法。若复有人,能发心受持上品的戒乘,又能勤修四禅八定,以他未来的果报,当然更为殊胜了,除化生在色界和无色界天外,还可以见佛听闻大乘法。这是解释第一句,戒乘俱急的道理。

     次说第二句,戒缓乘急的义相,假若有这样根性的人,对於佛陀所说的上中下三品的戒法,没有丝毫的信心,胡作乱为,但他对佛所说的小乘法,却信得非常急,日夜都能发心持诵。如果这样,则他命终之后,受报定在三途(地狱有刀途之苦,饿鬼有火途之苦,畜牲有血途之苦)。因他在因地的时候,深信小乘佛教,虽然报在三恶道,而能见佛听闻小乘法。

     又若有人对於上中下三品戒法,无丝毫的信心,但对佛的中乘法,却有很深的信仰,不但 能够发心读诵遇有讲解此经,也能发心前去听闻。因为戒缓没有信心,将来受报定在地狱、饿鬼、畜牲的要恶道里。因为乘急,深信佛的中乘法,故在三恶道里面,而能听闻佛说的中乘法。

     倘然有人对三品(上中下)的戒法,他不感兴趣,但对佛陀所说的大乘法,他却信得很急,不但读诵、研究、书写,而且在在处处,遇有法师,或在家菩萨,不论路途远近,在可能之下,都到那里听闻,听后还能思惟其义,悉心研究,这样的人,虽然戒缓招感三途的恶报,但他深信佛教的大乘法,故在三途还能听闻佛说大乘法。这是略说第二句,戒缓乘急的义相。

     再说第三句,戒急乘缓的道理。复有这样根性的人,对於释迦世尊制定的戒律,信心非常具足,乃至受持以后,在直到了命终,数十年如一日,没有丝毫的违犯,这叫持上品戒。到未来的果报,当然是很殊胜的。可以生在色、无色界天,享受禅定的快乐。但是,他对世尊所说的三乘法,从来没有重视,因为这样,虽在天上,但永远不能见佛闻法。

     复有这样根性的人,对佛所制定的戒条,不论大乘戒和小乘戒,信心虽然很好,既能禀受又能奉持,可是后来信心不如以前;虽然信心稍差,还能照常奉持,这叫做持中品戒,这种众生到了生命结束,受报稍差,不能生在色、无色界,但可以生在六欲天中,享受五欲的胜报。但由因中不重视三乘的教法,虽能享受天福,但绝对不能见佛闻法,不但大中乘法不能听闻,即便小乘法也是无法听闻的。

     如果有人,对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止恶防非的戒律,虽有信心也能奉持,但他发心不够殊胜,有时持得很急,有时便松弛下来,这叫持下品戒急,若持下品戒急的人,将来生命结束,不但不能化生天上,就是一个美满的人生,恐怕他也是得不到的,只可做普通的小市民。但他在生命未结束以前,向来不重视佛法,三乘的圣典从来没有听闻读诵,就因为这样,虽能做个普通的人,却永远不能见佛闻法。这是略说第三句,戒急乘缓的道理。

     最后说第四句,戒乘俱缓的义相。如果有这样的人,他对佛陀的戒法,不但不当一回事,就是佛陀一生所说的妙法,他也毫不在意,不但戒乘都不重视,有时还说出诽谤佛教的言论来。如果这样的人,到了他的生命结束,了就苦不可言,不但不能见佛闻法,而且还要堕落地狱、饿鬼、畜牲道,受无量的痛苦了。这是最后第四句,略说戒乘俱缓解义相。根据上面所说,就可知道不但持戒很关重要,对于读诵要乘的圣典,尤其是听经闻法更要发心,不可忽略。为什么?因为持戒得好,信得急,固然可以生天为人,享受天上人间的福乐。然而若不听经闻法,虽在人道、天道中,永远不能见佛闻法。因为不能见佛闻法的缘故,对於善恶的因果律一定不能知道,既不能知道善恶的因果律,绝对不能去恶向善的。如果这样,到了人天的福报享尽,还要堕落三恶道,受极大的痛苦!这不是听经闻法更为重要,更要发心吗?我们当知,经中不列地狱众生,就因为此道众生,过去不信佛的戒法,不重视佛的言教,所以现在堕落地狱受大痛苦,也不能见佛闻法。所以经中就不列地狱众。由这看来,更可明了因果的重要性,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丝毫不会错乱的。

     其他的经或有列者,这是约乘急的机。如果在会诸位,知道这种道理,对于自己听经闻法的有缘无缘和三世的因果律,也都可了然於心了。上面解释通序已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上面是通序,这是别序。别是各别不同,序是叙述因缘。因为各经都有它因缘。如《金刚经》,则以世尊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为它的因缘。这部《阿弥陀经》,便以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为它的因缘,因缘各别差别不同,所以叙述也就不能一致,故叫别序。也叫发起序。此经的发起,是因净土不思议法门(门以能通为义,由这六字洪名的法门,可以作娑婆的秽土,通到极乐的净土),会中的众生没有人问,由如来的权智,鉴定众生的机宜,应闻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道理,方可得到实在的利益,所以世尊无问自说,直唱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为此经的发起。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尔时就是六种成就之时。在这时候,听闻念佛求生净土的众生,因缘已经成熟,非开弥陀法会不可,故佛特告诉我老舍利弗说:“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东方行到西方,如是经过十万亿个佛土,在那里有一个世界,它的国号叫极乐。在这个国土里面有一尊佛,他的别号叫阿弥陀佛。这尊阿弥陀佛,如今现身在极乐世界说法”。众生闻佛说法之后,大家都很欢喜,而且生出念佛念法念僧的信心来。因为这样,所以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里先说依报,作为下面正宗分中,广陈正报妙果的张本。依报就是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行愿所成,念佛众生的净业所感,大家共同依止的报土,所以叫做依报。也叫佛土。合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因为世界有大、中、小的不同,现在先从小世界说起。

     一个小小的世界,有一个大海,大海里面有一个须弥山。须弥是梵语,华言译为妙高。因为此地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故叫妙。同时这山超出群峰,故叫高。在须弥山的外面,还有七重香水海和七个金山。每一个香水海,隔一个金山,在七金山外,就有一个很广大的咸水海,须弥山就在咸水海的中心。同时在咸水海的上面,浮有东、南、西、北四大部洲,每一大洲里面,还有很多的小洲,在无量小洲中,又有无量的国土。又在咸水海的外面,有一个大铁围山,围住这个咸水海,同一日月所照,名叫“一四天下”,也叫小世界。上面有六欲天,为初禅天所覆盖。合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二禅天所覆盖,名叫小千世界。再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三禅天所覆盖,名叫中千世界。这样再合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四禅天所覆盖,名叫大千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经过三次言千,所以就叫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三千大千世界范围内,有一百亿个须弥山,一百亿个四天下,为一佛的化土。

     什么叫做世界呢?“世”以迁流不停为义的,这是从时间方面说,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界”是以方位为义的,这是从空间方面说,空间有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个方位。因为时空合称,所以叫做世界。世界是依报,弥陀是正报。依报是环境,像我们今天说的世界、星球、星系、太空等,这都是依报。正报属于根身,正报是我们的身体,是根身,自己身体是正报,也是弥陀的行愿所成,是念佛众生的净业所感,是各人正受的果报体,所以叫正报。身体以外的一直到太虚空, 都是属於依报。

     以上依正二报,都是现在所有,非同化城权现,的的确确标出实境。当知胜缘难遇,大家必须深信切愿,求生极乐,亲近弥陀。但要求生净土,又当持名念佛,方可契合彼佛的本愿。如果不是这样,将来命终的时候,就无法蒙佛接引往生了。

     这里短短几句经文,寓有劝信、劝愿、劝行之意,故古人判为发起序,即发起下文正宗分三资粮的道理。

     释迦世尊,他老人家的大慈大悲心,可说无微不至,深知末法的众生,若不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绝对不能一生取办,了脱生死,所以不待会众请问,自己宣说,即三藏十二部经里面,属于无问自说部。此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部分。序分略说已竟。

     舍利弗:彼土命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上面说的的序分,叙说此发起的因缘。从此以下是正宗分。是说出此经的修行真正宗要。此经以什么为它的正宗呢?此经的正宗,是信、愿、行三资粮。因为正宗文相很长,所以分为三科。现在所念这段经文,是征释极乐,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征释西方极乐世界的立名所以。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这是世尊自行征起发问之词。故叫当机一声,舍利弗:彼佛的国土,有什么缘故,名字叫做极乐呢?汝舍利弗知道不知道?这是世尊征问当机。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上是征问,此是解释。解释里面,分做两段:第一先就正报众生解释极乐。第二是约依报世界解释极乐。现在先从正报众生解释极乐说起。什么叫做众生?那就是众缘和合而生。因为这个身体,外有地、火、水、风四大色阴,内有受、想、行、识四阴,由这个内外八法和合而生,所以叫做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位位都有大善根,多福德。由这大善根,多福德的因缘,方能生到彼国。一经生到彼国,没有一切生、老、病、死的痛苦事,但受种种如意的快乐。因为这样所以彼佛的国土,名字就叫极乐了。“苦”以逼恼身心为义。“众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1、什么是三苦呢?所谓三苦,第一就是苦苦。苦苦是从苦上又生苦,指有情众生现在所受这个身心,乃属于有漏身心,有漏的身心,当然就不能得到自在,既然不能得到自在,本来已经很痛苦了,但在苦上,再加上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即是苦上加苦,故称为苦苦。

     第二就是坏苦,坏苦又称变异苦,是指对所爱之人或物,因死亡或者毁坏等,变化所生起之苦受。又身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互侵、互坏之苦,亦称坏苦。此外,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亦称坏苦,如六欲诸天,他们所享受的衣食住等,都是现成如意的,所谓思衣得衣,想食食至。所住的宫殿,都是随身的,他们要到那里,宫殿便随他们到那里,凡是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如意的。又如禅天,初禅叫“离生喜乐定”,此天的人,已经离开欲界,不来欲界受生,所以这些众生都很欢喜,欢喜初入定的快乐;二禅天叫“定生喜乐定”,此天的人已经摆脱初禅粗定之喜,得生二禅细定之乐;三禅名叫“离喜妙乐定”,此天的人摆脱了初禅、二禅有觉有观的喜相,并且所得的定,极为深妙,在有漏定中,此天定乐最为殊胜。虽然如是,但是凡属于有漏的果报,和有漏的禅定,总有变坏的时候,一经定乐变坏,那就苦不堪言。这可比仰天射箭一样,如果箭的势力尽了,箭头还要坠落到地,这就叫做坏苦。

     第三是行苦,行是迁流不息俗话说:青春不常驻,这就是行苦。一个人的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刹那在衰老。人从生下来那一天起,就勇猛精进,一分一秒都不耽误,一直往坟墓里走,谁肯停一停?这是真话,是事实,这就是行苦。就是四禅天的人,而得到舍定,能在非苦非乐的境界里,享受舍定的快乐,但岁月不饶人,你的寿命,将会一天一天的流失过去,寿终的时候,还要堕入轮回,流浪于生死,这就叫“行苦”。

     2、什么叫八苦呢?那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现在先作生苦说起:

     ⑴生苦。就是人类最初在母胎,这时居住的地方,就在母亲生熟二脏的中间,很是狭小,叫做胎狱。这已经很辛苦,还有母亲饮食下去的东西,化为大小便的时候,一定要从胎儿的身上经过,那种臭味真是难闻。有时母亲吃凉东西,他就感到非常寒冷,这种泠法,犹如寒冰的地狱;母亲吃热时,他感觉很痛苦,这种苦好像镬汤的地狱;如果母亲肚子饿了,他对紧张起来,这种紧张如同悬空一般;到了母亲肚子饱了,它也同样痛苦,这种苦况,则如大石压在身上;有时母亲弯下腰来,他更感觉难受,这种难受,则如倒吊似的;有时母亲生起气来,他也同样受累,这种苦况,便同烈火炙身;同时胎儿的呼吸,要随母亲的气息出入,如果母亲伤风、头痛、鼻塞,呼吸不通,他就闷得要命;到了住胎月满,从母亲的便道生时,那种痛苦更甚,好像两山夹着身体;一旦落地之后,被那外面寒热的空气侵袭,就同利刀割肉,种种痛苦,不一而足。所以古人有句话说:“生如白马剥皮”。因为这样,所以每个小孩出世就要哭,故叫生苦。

     ⑵老苦。一切人类,包括非人类的一切动物,从母亲生出以后,自婴儿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人若到了老年晚境,难皮鹤发,行步龙钟,目看不清,耳听不明,而且牙齿一个个的先后脱落,吃起东西如同嚼蜡,没有味道。除此之外,还要失眠。一般来说,凡是年纪老迈的人,多数都是贫血,如果精血不足,往往就会失眠。因为精血不足,抵抗力也就弱了,因此冬天怕冷,夏天畏热。有时气候不调,更感腰酸骨痛,所以年老的人,痛苦特多。故名老苦。

     ⑶病苦。人世之间,缺陷事多。一经有了生老,便有疾病接踵而来。因为人身既由四大合成,如果一大失调,百病就会丛生。地大失调,筋骨便会酸痛,有时疽痈外症,皮肉也就朽烂;水火失调,通身浮肿;火大失调,遍体如同火烧,热得要命,而且喉干口渴;风大失调,鼻息就会闭塞,同时脚手也会坚硬,行起路来,都很辛苦。由此看来,病的痛苦,实在令人可怕,因为这样,所以叫做病苦。

     ⑷死苦。人身既由地、水、火、四大和合而成,当然不能永久存在,必有散坏的时候。如果大限到来,地、水、火、风四大,各各分散,生死便告隔绝(一般生存的人,就和死者永远隔绝)。这时不但死者苦楚万分,就是生存的人(指死者的六亲眷属),也是痛苦无量。而且这事看不开,那件放不下,我的娇妻美妾,田园产业,洋楼生意,现款股票,谁能代我料理?小子还未婚,幼女还未嫁。这时将死的人,口要说而不能,手要写也不得,气息奄奄,如上煤山相似。并且一生所造的善恶诸业,这时都要一一显现。如果生前作善还可,假定生平为恶,可能地狱相现;还有冤家债主,前来索命。这时无论如何怎样好的娇妻美妾,不能为你分担;纵有孝子贤孙,皆难与你代替。这种痛苦,不是笔墨所能形容。上面说过,生苦如白马剥皮,这里死苦,则如“乌龟脱壳”。还有那种痛苦比得了它呢?

     ⑸爱别离苦。爱的范围很广,如果把它约略说来,可以分做三种:就是恩爱、慈爱、和情爱。世间的恩爱最深,那就要算儿女对于父母了。因为儿女受父母养育的深恩,谁也不肯离开的的;慈爱的最重,那就要算父母对于儿女了。因为父母亲生的儿女,谁都不愿意分散;情爱最亲密,那就算夫妇之间,大家都希望百年谐老,夫唱妇随,谁也不想彼此舍离的。然而在客观环境的支配下,或因生活问题,或因意外发生,本地不能居住,非到外处不可,当此之时,彼此不感痛苦吗?肯舍吗?可是,离不得也要离,舍不得也要舍。这种痛苦,比吃黄连实有过而无不及。这不过是生离罢了。生离尚且如此,又何况死别呢?所谓“欲合偏离”。

     ⑹怨憎会苦。我们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不愉快的事,常常会发生。比方说:张三和李四二人本来感情很好,有事互相帮助,一旦发生了意见,不但朋友的情谊断绝,而且你不饶我,我同样对你不好过,甚至大家结下大怨,从前是知友,现在成仇人。如果在路中相遇,大家就同烈火烧着,张三想报仇,李四要抵抗,彼此杀心勃勃。这种痛苦,比谁都还厉害。是的,怨家路窄,欲避偏逢。

     ⑺求不得苦。不如意事,十中常有八九,你希望得,却偏要不得。犹如世间做买卖的人,本来希望赚钱,可是偏要亏本。没有子女的希望子女,却又偏偏不得;无功名的,想求功名,却偏偏不遂,讲到这里,我可讲一故事,证明求功不遂的道理。

     从前吕纯阳(即吕洞宾)上京赴考,连考三次都告失败,他就收拾行李准备回家,行到中途,这时汉钟离,知道他学仙的因缘已到,先到旅店等他。到了太阳刚要下山的时候,吕纯阳也就来到旅店寄宿了。因为连考三次名落孙山,所以吕纯阳闷闷不乐。汉钟离知道这事,就向他问道:“相公,你为什么愁眉苦脸,莫非功名不遂吗?须知功名这事,原属有定,如果得了,也勿欢喜;纵然失了,也免忧愁”。汉钟离说完这话,拿了一个枕头,很真诚的给吕纯阳,同时又对他说:“相公,你今天行路很辛苦,可以早点休息,无须太过忧虑”。

     吕纯阳因汉钟离的一番诚意劝慰,当然愿意接受,所以很早就入睡了。在睡眼中,做了一个好梦,梦见给有钱人做子,在幼年读书的时候,非常聪明,同学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到了壮年就登科第。他的命理很好,一帆风顺,官运享通,后来做到宰相。“美服受人指,高明逼神恶”。人情就是这样,如果地位太高,往往会遭人暗算。因为他的地位高,做事又认真,因此引起一般奸臣的反感,卒被他们所陷害。说他有篡位的阴谋,皇帝信以为真,把他判以死罪。及至行刑之时,被刑官一刀斩下头颅,吓得通身出汗而醒。醒后细味梦里的事,始知人生实在太危险!后来他看破一切,跟汉钟离学仙,同时改名为“洞宾”。即现在一般道教徒所称的吕祖。

    他学道的动机,由求功名不遂才发心的。犹如求寿不得寿,求平安不得平安,求发财不得发财,求妻不得妻,求家门兴旺不得兴旺……求不得的事,多得说不尽,现在只略举几样常见的事证明。所谓“欲得偏失”,也是痛苦。

     ⑻五阴炽盛苦。前面七种是苦果,这个五阴炽盛苦是苦因。什么是五阴炽盛苦呢?“五阴”是指我们的身心即: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是形容造作得非常旺盛,时时刻刻不停。由于身心的造作,从而感得前面七种苦果。所以当生理与心理起造作时,一天到晚打妄想,心起贪、嗔、痴、慢,身造杀、盗、淫、妄,这样不停的造作,就会带来很多的痛苦。所以说它的力量很大,能把我们功德林烧光,能坏我们的菩提种,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上面所陈述的八苦,大概就是这样。至于无量的诸苦,那就是现在我们日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里面都含有痛苦的因素,不过我们心粗不觉罢了。但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一切的众苦,但受一切的快乐。因为这样,所以彼佛的国土,名叫极乐。所以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未完待续)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4 05:08 , Processed in 0.0619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