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八)

已有 388 次阅读2011-8-18 21:21

(接上续)

     “罗候罗”,翻为覆障。因这尊者的前身,塞住鼠穴六天,有此不良的前因,故感今生在母胎六年始生的果报,因此就叫覆障。可见因果的可畏,在因只有六天,在果便须六年。由此看来,恶因不得不断,善因不可种,这比商人一本万利还有过之而不及。所以《俱舍论》上说:“以物布施畜牲,可以得百倍果;若施犯戒人,可得千倍果;若施持戒人,可得亿倍果”。关于因果的道理,经论里面皆有明文。

     佛在家为太子的时候,到了十七岁,父王就为他纳妃,经过二年的时间,夫妻同床异梦,只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到了太子十九岁,益感人生太苦,希望早日出家,跳出这个生死火宅,因此向父王请愿。王到宫中对他说到:“王儿!王儿!你不顾及后代吗?现在你的妃子耶输陀罗,和你结婚两年,还没生下儿女,就向我请愿要出家,这话你说得出口吗?如果你有儿女,那时我当满足你的愿望,允许你出家,你还是听父王的话,好好保养身体”。(这当然还是安慰的话,净饭王那里愿意太子出家呢?)他的父王一边说,一边流着眼泪。

     在这时候,悉达太子用手指着耶输陀罗的腹部说道:“现在不是有子了吗?耶输陀罗吃了一惊,便觉身中有孕。

     后来太子出家,罗候罗六年始生,因此恶声盈路,凡是释种的人,没有一人不恨着她(耶输陀罗),大家要治其罪,认为她是和人私通,不然的话,太子出家已经六年,子从何来?

     这时耶输陀罗,一方面有诸天善神的保护,一方面自知本身的清白,并未作出不可见人的事,所以身心非常镇定。但是恨无人可以证明。因纯要雪不白之冤,故向祖父请愿,投焚火坑。祖父也略知这事,无奈众口一词,如果不允许她的请愿,无法洗清罪名,于是一口答应下来。

     耶输陀罗既蒙祖父允许,即着抱爱子罗候罗,一同跳落火坑。临跳时当众发出誓言:“我若为非,母子俱灭,若真是遗体,天当为证”。说完话后,抱子跳下。真金不怕火炼。因为耶输陀罗本身清白,故跳火时,火坑当下变成莲池,还有莲花扶着他们母子,没有受伤。这时国里的人始信真是太子的遗体(这是指腹成胎,非是精血所生)。后来太子与佛,回国先度父王与母后。这时耶输陀罗令子罗云(即罗候罗),以百味饮食和欢喜丸奉上世尊。但罗云年纪还很幼雅,根本不懂人事,不知谁是佛陀,在大众中从容径持上佛。佛用神力变成五百罗汉,位位与佛同样的面孔,可是罗云送食直到佛所,诸比丘都空钵而坐。耶输陀罗因此息谤。谤因子有,故名覆障。

     从此以后,祖父很是欢喜,常常自己说:“虽失其父,而得其子,将来孙为轮王,我也可以无恨。希望罗云长大,以光宗耀祖”。可是佛陀又要罗云出家,父王不许。因为这样,他的父王和耶输陀罗非常不安,很是害怕。每天把罗云藏在高楼,不允许去外面行走。

     佛见父王妃子不允许罗云出家,每天把他藏在高楼,不允许他在外面行走,就叫目连以神通力,飞空把罗云抱去。佛度罗云出家,给舍利弗做弟子。罗云既然出家,因此王位也失,故名覆障。

     这样一来,耶输陀罗极生怨恨,放声大哭道:“这样没有良心,自己弃妻出家,又将爱子罗云索去,有什么慈悲,有什么孝义?” 耶输陀罗出此怨言之后,即时空中有声答云:“你在定光佛的时候,我和你买花供佛,你愿意生生世世做我的妻子,一切好丑都不离我,乃至色身给我出卖也所愿意,现在我度罗云出家,本是一件好事,何得了这怨言呢?”耶输陀罗听这话后,怨言之声始息,故名覆障。

     罗云当沙弥的时候,欢喜说假话。一天国里的王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都来求见世尊,世尊本来在家,罗云偏说不在,令很多人不得见佛,不得闻法。这是障碍旁人,故名覆障。

     因为罗云欢喜妄语,即受佛陀呵责。同时佛叫罗云打水给佛洗脚,佛用脚挑洗脚盆覆地,然后叫罗云倒水在盆,罗云说道:“盆覆不能住水”。佛言:“你也这样,你如覆盆,于佛法中,法水不住,从今以后,应当实语,切莫妄语”。

     罗云经过这样呵责,心里极生惭愧,从在此勇猛精进,用功办道,虽是这样,仍然不能证果。因此请问佛陀,佛对他说:“你曾为人说五阴法否?”答道:“没有”。佛说:“你当为人说五阴法”。罗云依佛教诫,即为人说五阴法,说后仍然没有证果,再问佛陀。佛说:“你曾为人说十二入法?”答道:“没有”。佛说:“你当为人说十二入法,因为说法是得道的先决条件,如果你要证道,应该为人广说佛法”。自此以后,罗云为人广说很多佛法。因为为人广说佛法的缘故,不久就证道果。由这看来,我们不希望早证道果则已,如果要希望早证道果,就非为人广说佛法不可了。但要为人广说佛法,必须先自己明白佛法。因为自己明白佛法之后,方可为人说解。但要明白佛法,又非要亲近明白佛法之人不可。为什么呢?因为明白佛法的人,方可为你解说啊!

     因为罗云为人广说佛法之后,才证道果,故名覆障。罗云既已证果,见思烦恼当然断尽,三界分段生死也就没有,三界生因便不能牵累了。

     佛命四大罗汉(大迦叶、宾头卢、罗云、军奢钵汉),不得现在灭度,须得佛的教法完全灭尽,那时才可以灭度。由这看来,这尊者远住在世间,尚没有入于无馀涅槃。在声闻弟子里面,这尊者是密行第一。

     “梵波提”,华言为牛呞(司)。牛虽然没有吃草,可是常常虚哨,因此叫做牛呞。为什么这尊者立名为呞呢?因为这尊者在过去久远劫前,那时有一圣僧读诵大乘经典,年老没有牙齿,所以读起来,不大清楚,而且上下的嘴唇,哈呐哈呐响着。他就轻弄圣僧说道:“我看你诵经,好像老牛吃草一般”。因他轻弄圣僧,罪过是很大很大的。

     圣僧这时听说,知道这是堕狱之因,所以叫他好好忏悔。这尊者也知道自己不对,即生惭愧的心,向那尊者忏悔。圣僧虽然很慈悲受他忏悔,犹感五百世堕落牛身。可见一言之失,关系很大,所以古人教人“守口如瓶”,不可多说闲话,因为言多必失。这尊者现在圆证圣果,可是馀报未尽,时时仍是虚哨,即口里常常嚼食,如在吃草一样。所以叫做呞。佛恐世间的人,但知见相不知观德,可能讥笑遭愆,所以叫他居在天上,勿住下界。因为天人见德不观相,只要你有实德,那怕你的外表长得怎样不好,天人是同样恭敬的。

     说到这里,我有一种感想,在人世之间,这副外表是很关重要的,如果外相长得比较好,无论什么人见了,大家都是很欢喜的,因而自然对你生出好感,当你有时遇着什么困难的事,大家一定很愿意帮助的。反过来说,如果外表长得不好,或独眼,或歪嘴,或伛偻,或拐脚等,就不免处处令人生厌了。大家既都讨厌,就算你有财有势,人家也未必对你有好感。这样如果遇有困难的事,人家就不一定帮你的忙了。由此而论,人的这副外表,也是重要的。但要外相长得比较完整,应该怎样呢?根据佛经的说法,就要多做功德,多作三宝事业;尤其是庄严佛相和买花供佛等的事,更不可缺少。如果这样那你来生的外相,一定可以长得成样。

     但修福不如避祸,对恶事必须尽量断除,如果不做恶事,身、口、意三业清净,比做世间任何有漏的福业,不知要超过多少倍呢。我们可以看看这位呞尊者,他只一言之失,轻弄圣僧诵经如牛吃草,就感五百世堕落牛身,后来虽得人身而证道果,因为馀报未尽,还有呞的恶习存在。由这也就证明修福不如避祸这一句话,乃是千真万确的。总之,我们要希望将来这副外相长得好看,就必具足两个条件,一方面尽量断除诸恶,一方面尽量奉行众善。如果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使你不希望长得成样的外相,也是不可能的。正像如果你吃了饭,肚子一定会饱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道理原来就是这样,丝毫错乱不了的。我们如果知道因果定律的道理,“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我们就该避祸修福,隐恶扬善才对。

     一次,佛和五百比丘,受阿耆达王之请,在国中安居,因为宿业所感,佛和五百比丘都吃马麦,但这尊者独在天上的尸利沙园(慧琳音义八曰:尸利沙,此云吉祥,即合昏树,俗名夜合树)受天王供养。

     佛灭度后,大迦叶召集了一千位大阿罗汉,遣一年轻的下座僧到天上请这尊者。尊者问下座僧说:“佛与和尚(舍利弗)现在还住世间,还已入灭?”下座僧说:“佛与和尚,现在都已入灭”。尊者听完这话,对下座僧说:“如果佛法出世时,我也同佛出世;佛住世间,我也同佛住在世间;现在佛已入灭,我也随佛入灭了。”尊者说完这话,忽然现出四道流水,从天上注落大迦叶的住处,水说偈云:“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这尊者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梵语宾头卢,此云不动。梵语颇罗堕,华言叫做利根。不动是名,利根是姓。一般来说:人们必先立姓,然后始称名字。但尊者为什么先称其名,然后方立姓氏?因为这尊者同族的人较多,为了便于简别同族的人,所以先称其名后立姓。佛在世的时候,有一长者名叫树提,树提长者一向未见过佛僧显神通,心里有点仰慕,就以旃檀钵叫人放在精舍最高的顶上,对大众僧说道:“如果有人以神通力上去拿钵,这钵就供养此人。这尊者听后即现神通上去拿钵。佛陀知道这事,把他呵斥了一顿之后,不允许他入涅槃,应留在来世受人供养。这尊者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因为这尊者的身形,生得很粗陋而且身黑,即六群比丘之一(也叫恶性比丘),因佛未制止弟子们夜行乞食以前,这尊者常常在夜里到处乞食。本来在白天时,有人见到尊者的粗黑身形,就有三分害怕,何况在夜里呢?当然更是令人害怕了。

     一次,尊者在夜里到各处乞食,这时正遇阴天下雨,满天乌云,天色特别黑,尊者到一孕妇家里乞食,忽然天打雷电,孕妇目睹尊者周身粗黑,吃了一惊便告落孕。妇即问云:“你是鬼耶?”尊者答云:“我不是鬼,我是佛的弟子,来到这里乞食”。妇即恶口骂他。后来佛知道这事,即禁止(制戒)比丘夜行,禁止过中食。因佛深知未法的比丘,多数有这些恶习。这尊者承佛使命,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这是印度话,译华言叫房宿(音秀)。因为父母没有子女,后来祷告于房星,方得生子。因为有此因缘,所以就以房宿来名其子。这尊者最初出家,因为从来没见过佛,第一次要到佛所,听闻法要。但尊者的住处和佛的住处,隔离相当遥远,非是一天可以行到,而且那天夜下大雨,因而寄宿陶师的房里,二人同住一房。先来的比丘即分一部分草给后来的比丘敷座而坐。在半夜的时候,二人相问,后来的比丘问先来的比丘要去要去那里?先来的比丘答云:“要去见佛听闻法要。”后来的比丘即为他广说法要(法语在《阿含经》中)。先来的比丘听闻法后,豁然开悟,得证道果。当知后来的比丘,就是释迦牟尼佛。因这尊者与佛同住一房寄宿,得见法身,从得道处立名,所以叫房宿。

     在《杂阿含经》上说:“佛有因缘到舍卫城,那时天落微雨。佛命阿难了盖覆灯,随佛而行。行到一个地方,佛就对着阿难微笑。阿难以为佛陀每次微笑,都有特别的事,因此请问佛陀。佛因阿难请问,即告诉他:不是没有因缘,现在你持盖灯随我而行;但梵王和你同样,也持盖灯随桥陈如比丘后行,帝释也持盖灯随着迦叶后行;乃至此方的毗沙门天王,也持盖灯随劫宾那后行。因为毗沙门天王是星宿的主人,主人既然持盖灯侍奉,星宿怎能例外?因此就叫房宿”。这尊者善能占卜星宿,并且认识图像,从得解而立名,故人人叫这尊者为房宿。《增一阿含经》说:“我佛弟子中,善知星宿日月,劫宾那为第一。”

     “薄拘罗”,译义善容。因为这尊者的身形,长得非常端正,面貌也很俊美,所以叫做善容。这由过去多生多世持不杀戒,所以九十一劫长寿无病。另一方面以诃利勒果(译为天主将来,五药之一。《毗奈耶杂事》第一页说:“馀甘子,诃梨勒、毗醯勒、毕钵梨、胡椒。这五种药,有病无病,时与非时,随意可食”)布施病僧,故又感得五不死。因为这尊者初生的时候,很是奇异,他的母亲以为怪物,把他置在熬盘,用烈火熬之不死,又把他放在釜里,用滚汤煮之不死,又将他沉落海里,大鱼吞之。后来大鱼被人所捕,渔夫剖开鱼腹,见腹内有一小孩,渔夫把小孩抱出,也是不死。因为火不能炮,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伤,刀不能害,故名五不死。由这看来,也就可见持不杀戒的功德殊胜,以及布施病僧得福的不可思议了。

     这尊者的禀性很静默,平时很少说话,到了出家以后,常居住寂静处,很不欢喜在大众中,并且眼不欢喜见玄、黄、朱、绿等色,耳不欢喜听世间杂染之声,鼻不贪嗅世间的香味,口从没对人说过一、二句世间的无意义的话,所谓:“六根不染六尘”。每天都在禅定,心不散乱。乃至入灭以后,有人发心为他修舍利塔,他也欢喜在寂静处。

     当时阿育王,因为深信佛法,敬重三宝,所以各处礼阿罗汉塔。到了这尊者的舍利塔时,写了一首偈语云:“虽身练无明,于世少利益,今只略敬意,供二十贝子”(在《阿含经》说:“布施一钱”。)因尊者不肯接受,贝子从塔飞出,来着阿育王的足。诸臣目睹这事,大家口里啧啧称奇:“闲静少欲,乃至其塔,犹有是力”。这尊者寿命很长。所以在《增一阿含经》上说:“寿命极长,(享寿一百六十岁),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薄拘罗第一。”

     “阿那楼陀”,也叫阿那律陀。他的译义有两种:一是无贫,一是如意。因为在过去无量劫前,这尊者那时是一个贫农,每天到田中工作时,为着减少来往的麻烦,节省时间,每次都拿一饭包,中午田中充饥,天天这样。

     在从前的旧社会,本来农村已够辛苦,丰年的时候,吃的也不过两餐淡饭蔬菜,穿的只是粗布麻衣。有时逢年过节,才到市上买鱼肉之类,拜祭祖先,然后吃顿好些,尽其量不过如此,这是丰年的事。如果遇到饥岁,那更是苦不堪言。

     尊者那时既是一个贫农,当然生活很简单,丰年也不过如此,淡饭蔬菜充饥,粗布麻衣遮身。有一次,遇到天旱,很久没有落雨,因此赤地千里,造成饥岁荒年,人人都是自顾不暇,那里还有力量布施出家人呢?

     恰在这个时候,贫农耕地的附近,有一个修行的出家人,很有道德,已证辟支佛果,故有这种忍力,七天下了乞食一次,每次只乞七家,不论乞有乞无,乞到七家为止。

     礼生有馀。做功德事,要看人家环境怎样,人家的环境好,生活过得去,才有力量做功德。否则,自己生活尚成问题,怎有力量做功德,供养出家人呢?因为世间的凡夫,本来就是这样,要自己生活能够解决,然后方能顾及他人,供养三宝,布施贫民。这时田园没有收获,人人自顾不了,怎能顾及这位出家人呢?就因为人人顾不了他,所以这次下山乞食托钵,七家都没有力量布施。在这情形之下,贫农目睹师傅空钵而回,心里非常难过,这样想着:师傅很用功,极有道德,七天才乞食一次,每次只乞七家,不论乞有乞无,乞到七家为止,今次空钵而回,不是要饿七天吗?一个人经过七天,没有一点东西入肚,还能活着?心里很是难过,自己又没有力量,怎么办呢?想了又想,总想不出办法。后来打定主意,愿意今天自己受饿,将这包饭供养师傅。

     辟支师有他心通,知道贫农发心殊胜,因此受他供养,吃完稗饭之后,就为贫农祝福道:“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有乐布施,后必得安乐。”

     因为这尊者在过去饥岁时,供养辟支佛一碗稗饭,从此以后,生生世世,得大福报,九十一个小劫,常常在天上人间,享受福乐,不受贫穷饥饿,而且事事都得如意,没有一件违背他的事。因有这段因缘,故这尊者的名叫做无贫,也叫如意。由此也可以知道供养圣僧的功德很大,得福不可限量。

     说到这里,我可讲一些故事证明:过去无量劫前,燃灯古佛的前身,收一个小徒弟(即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每天限小徒弟学多少经,都有一定的。而且天天要下山化斋供养师傅,很是严格,一点马虎不得。

     有一天,经文特别不好学,读起来不但很拗口,并且生字多,因此小徒弟很不愉快。一般来说,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尤其是年轻的人,天真无邪,心里有什么事,更容易露出外表。

     因为别的时候,下山到长者家里化斋,每次都很欢喜,没有不愉快的表现,可是今天就不然了,不但面无笑容,而且现出很难过的样子来。因此长者问他:“你每次到我家里来,不是很欢喜吗?为什么今天这样不愉快,是不是师傅打你了,还是你的身体不舒服呢?”他就告诉长者:“不是的,不是我的身体不舒服,也不是师傅打我,而是今天的经文不好懂,生字特别多,读起来很拗口;经文还没读熟,又要下山化斋,如果今天这段经文读不熟,师傅一定要责骂我的,因为这样,我的心里就很害怕”。

     长者听后,即时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你快些回去,好好学经,从今天起,以后不用你来化斋,时间一到,我叫人送斋上山好了”。小徒弟听后,很欢喜的感谢长者。小沙弥既然不用下山化斋,就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学经,不久之间,就把所要学的经都读熟了。

     在会诸位一晓得,小沙弥的师傅,就是过去的燃灯古佛。沙弥的本身,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长者的后身,就是现在的阿难尊者。因为长者成就沙弥学经,所以得到多闻第一。由此可以证明,供养名符其实的出家人功德很殊胜。尤其是成就人家用功办道,读诵大乘经典,果报更是不可思议,不但可以得福,而且可以获慧。

     在劫初的时候,各处都是大水,没有水陆之分,也没有高山平地,一片都是汪洋大海,后来旋风吹着大水,遂凝结成世界。既然有了世界,就有水陆之分,也有高山平地,这样一来,天地自然分判的了。那时大地没有人命,人种是从光音天来的。因为光音天的人命终了,复化生为人(可是这人已不是光音天的人了),周身都有光明,并且能够飞行自在,很欢喜吃东西,没有男女相,也没有尊卑和胜劣,大家共在一起,很是和气,没有是非诤讼等事。因为众人共生一处,因此叫做众生。众生的名称,就是从此而有。

     当时并无五谷、花果、菜蔬等食物,大家唯吃地味,非常好吃,味如醍醐。但多吃的人,身便失光,形容憔悴,而且不能飞行自在了。一般少吃的人,身上还有光泽,虽然身有光泽,可是不能飞行了。从此以后,大家便有胜劣。这样一来,是非也就同时发生。因为大家互相是非,地味就告没有。地味失去,大家便吃自然地皮,味道比较地味相差很远。这是由于大家互相是非的恶业使然。

     大家吃了地皮,道德的观念便愈来愈下。因此转相轻慢,胜的轻视少劣的,劣的高慢胜的。因为这样,所以地皮就失去。地皮失去后,大家复吃地肤,味道更差。因吃地肤之故,恶念从此发生。由于恶念生起,地肤同时也失。既然没有地肤,即取自然粳米代替,其味更加不如。

     因吃自然粳米,便有男女二根,少吃的人就变为男,多吃的人便成为女。有了男女的分别,从此即生恋爱,夫妇也就去由此产生。既有夫妻之名,便有夫妻之实。那时没有房舍,因此露天行淫。既无墙壁遮蔽,就很容易被人发觉。因为被人发觉很觉羞耻。后来便造舍宅,一有舍宅,那贪心就一天比一天增盛,因为贪心增盛的缘故,大家就多蓄自然粳米。这样一来,粳米遂生糠,割后不再生长,都呈现出枯槁之状。这时大家目睹粳米生糠,割后不再生长,因此非常害怕,大家都这样说着:“这还了得!这还了得!”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彼此分地各人自耕。怎知彼此自耕,偷盗便接踵而起。由于“张三”盗“李四”的粳米、“李四”偷“张三”的禾苗,因此大家互相谩骂(那时还没有发生殴斗)。由于大家互相谩骂,于是便立一能者为田主,负责管理诤讼称做“民主”。民主有子叫珍宝,珍宝生子名叫好味。自民主初创以后,都是金轮圣王相继统一天下四大部洲的。自好味到了善思,善思生懿摩,至净饭王的四代,都是铁轮王统一南赡部洲,合计起来,有八万四千二百一十个国王。

     根据《十二游经》上说:在久远劫前,有一国王很早没有父母,他把国家所有一切的土地、人民,完全交给他的弟弟管理,发心跟婆罗门学道。婆罗门对王说道:“你要跟我学道,要把国王的服装解除,认瞿昙的姓为姓,这是跟我学道的先决条件”。国王听完这话,应声答云:“当随师教”。国王既解服装,又认瞿昙为姓,所以当时的人,都叫他做小瞿昙,在甘蔗园居住。说来真是不幸,他在家时很早没有父母,出家以后,不久又被人陷害。不幸的事发生了,略说就是这样:他跟婆罗门出家后,住在甘蔗园的旁边。因为盗贼劫掠他人的东西,从这甘蔗园经过,盗贼遗物在这园地,捕贼的人身寻至此,发觉原赃之物,遂疑小瞿昙所为,捉之而去,后来把小瞿昙射死。大瞿昙知道此事,极生悲悼,就取其血回甘蔗园,盛在盆里,分这左右,大瞿昙以咒咒之:“这瞿昙若是真诚,没有偷盗东西,天神明鉴,变血为人”。果如其说,经过十月的时间,左边的血变为一男,右边的血变为一女,故以瞿昙立为姓氏。梵语瞿昙,华言叫做纯淑,也叫舍夷。这是从师立姓。因为古人尊师重道,凡是弟子,都以师的姓氏为姓的。举个例子说:竺道生,本来不是姓竺,因为他礼竺法汰为师,因此就叫竺道生了。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到了东晋的时候,襄阳道安法师,主张凡是佛的弟子,该用释氏为姓。安师一倡,人皆依之。后来《十诵律》译到中国,打开律本一看,也有这种意思。律云:“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释种”。

     在仁贤劫的时候,当宝藏如来出现世间,这时瞿昙便托生在这个世界,如果根据此意,那就自从民主以来,即姓瞿昙的了。

     懿摩王所生的四子,第一叫做酉光,第二叫做象食,第三叫做路指,第四叫做庄严。都是次母所生,素为大母所忌,因此四个儿子都移在雪山的北部居住。当时住在直树林中的人,都很愿意跟他,后来便成为国。因为这样,他的父王很赞叹他:“我子很有才能。”因此四子皆以释迦为姓。还有一种意思,就是这里的释迦树最为茂盛。释迦是印度旧时的话,翻译成中国话叫做直林。既在直林建国,就以直林为姓。外国的话,尤其是当时的印度,往往一句话包含几种意思,所以释迦译义又叫直林,又翻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现在净饭王所承的老祖宗,即庄严王,庄严王的后代,就是鸟头。鸟头生鸟头罗,鸟头罗生尼求罗,尼求罗生尸休罗,尸休罗就是净饭王的父狮子颊,狮子颊生三个儿子,长子净饭王,次子白饭王,三子斛饭王。斛饭王生下二子,长子叫摩诃男,幼子叫阿那楼陀。阿那楼陀是净饭王的侄儿,斛饭王的次子,世尊的堂弟,阿难的堂兄,罗候罗的叔父,不是一般普通的人。犹如周公所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於天下非贱人也。”

     根据《贤愚因缘经》所说:在弗沙佛的末法时期,那时风雨不调,世多饥馑,有辟支佛名叫“利咤”,因为乞食困难,空钵回山。途中遇一贫人,见而悲悼,贫人对辟支佛说:“胜士!我没好的供养,唯有一碗稗饭,胜士若不嫌弃,便受我这微供”。贫人说完这话,就以至诚的心,将此饭奉上辟支佛。因为贫人发至诚心,辟支佛便接受他的供养,将饭吃完,升上虚空现十八变,所谓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贫人见后很是欢喜。后更上山采稗,忽然来了一只白兔,跳在他的背上,无论贫人怎样赶它,白兔始终不动,没有法子,只有回家叫人把它拿下,这时白兔变成金人。

      说来真是奇怪,这金人和一般的金人不同,一般的金人,用去就告没有,可是贫人所得的金人,就不是这样,用去依然还有,当贫人拔金人的手指时,它便即时生出手指来,拔脚它便生脚,无论取它身上的哪一部分,它都能及时生出,所以用之没有穷尽。后来这事被人知道,国内一般不良的分子,大家都想打它的主意。

     我们要晓得,福报是由各人自己努力修来的,不是可以侥幸夺得的。虽然恶王恶人都要向它打主意,可是大家没有这福分,每次来夺它的金人,但见金人是个臭不可近的死尸。这不是福报是由各人自己努力修来的铁证吗?

     这尊者九十一小劫,果报殊胜,没有贫穷,所以叫做无贫。佛陀每次为大众说法,尊者常在会中睡眠,因此被佛呵斥:“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因为他被佛陀呵为蛤类,感觉万分惭愧,作此发愤用功,经过七夜七日,精进行道,没有睡眠。然而,眼是靠睡眠来养息的,如果不是修行证果的圣者,只要你是凡夫,不论你的精神怎样充足,一定非睡眠不可。尊者那时还没有证果,经过七日夜不睡眠,因此双眼遂告失明。佛陀见他眼已失明,很怜悯他。于是教他修持一种法门,名叫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如果这法门修得成功,可得到天眼。因为他的肉眼既已失明,所希望就是天眼,现在佛陀教修这法门可以得着天眼,他就依教奉行,日夜苦修。由于他日夜苦修的缘故,不久要功德相应,忽然得到半头天眼,明见一切,不但能见障内色,同时障外的色,这尊者也复能见;不但能见明暗的色,远近的色同样见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的障碍。所以这尊者对梵王说道:“吾见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手掌里的庵摩罗果似的(生熟难分,桃李相似,说它是李既不是李,说它是桃又不是桃。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没有,所以没有翻译,仍存梵音)。”《增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见者,阿那楼陀比丘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这句经文,是总结上面十六尊者的文。十六尊者的略史,讲到这里已经讲完,故以“如是等”来总结之。如是二字,是指上面所列的十六位尊者。等字是指其他未列出来的听众。“诸大弟子”,古德解释弟子二字,都是这样的:谓学在师后叫弟,解从师生名子,这种解释很好。但弟子上面,又用一个大字,这就是说,以上所列的十六位尊者,位位都是大比丘僧,个个都是大阿罗汉,都能绍隆佛法,助佛转轮,妙堪遗嘱,不是一般自了汉的比丘;更不是中不会说一句法的慧解脱人,位位都能广说佛法,辩才很好的。

     这十六位尊者排列在这个地方的目的,是为了劝信。本经主要以信愿行为资粮。我们对于修西方净土,求生极乐世界,自己有没有信心呢?如果说聪明,靠自己聪明就行了,舍利弗比我们更聪明,人家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向他看齐,向他学习。如果说笨,恐怕不能去,那么周利槃陀伽你跟他比比,你比他强得太多了,他都能成功,你为什么不能成功?所以这十六位尊者所代表的是各种不同的才艺,修学这个法门都能圆满成就,足以激发我们自己求愿往生的信心。所以这十六个人主要是劝信。

                                                                            (未完待续)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0 18:39 , Processed in 0.0368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