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三)

已有 314 次阅读2011-8-9 09:26

                二、叙说译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这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的,原本是梵文。后来经过罗什法师的翻译,方有此经来到中国。

    姚秦就是翻译此经的时候,因为秦朝张分有嬴秦、苻秦、姚秦三种。今言姚秦,就是区别不是嬴秦与苻秦,乃是后秦姚兴在位的时候,如果论其到正统,当说东晋才对。因为译经在秦,所以叫姚秦。

    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因为经能契合众生的心,所以叫定学藏;律能规矩身、口,意三业,所以叫戒学藏;论能分别邪正,所以叫慧藏。因此,因此经律论三藏,也可以称为戒、定、慧三学。法师就是能以三藏大法为师,所谓如说修行;不但自己能以三藏大法为师,同时也能以三藏大法师人,教化众生。这位罗什法师,具足自行化他二种功德,故以三藏法师称之。大凡能够弘扬佛法的出家人,都可以称为法师。

    鸠摩罗什是译经人的名字。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翻为童寿。因为这位法师,在童年的时候,就有耆宿的作风,所以叫童寿。法师的父亲,名叫鸠摩罗炎,出身中印度人。因为印度分东西南北中五部。鸠摩罗炎身份很高,他的祖父做过宰相,他本人将嗣相位时,就告弃官出家,各处游学,经过东印度的葱岭,到了龟兹国的领土,龟兹国就是现在云南的边境。龟兹国王敬仰他的高尚品德,能够弃官出家,而且道高学富,就强以妹嫁他,结婚之后生下什师。

    罗什法师在母胎时,就能增加母亲的智慧辩才。后来他的母亲又生下一子,名叫弗沙提婆。他的母亲素来很有道心,而且欢喜苦行,自从生下什弟之后,不久就去出家,这时罗什法师年仅七岁,也就发心出家,一家几代都有佛根,真是难能可贵。

    一次罗什法师跟他的母亲到一寺中拜佛,看见寺里有个大铁钵,心里感到非常欢喜,遂将这钵戴在头顶,不久之间,他的心里暗想:我是一个七岁的儿童,力量很少的,怎能戴起这个大铁钵?说来真是奇怪,当他不起分别心的时候,不知这钵的轻重,一经起了分别心,铁钵就重了起来,因此力不胜任,跌在地上。

    起身之后,就悟“万法唯心”之旨,从此智慧更加广大。一日能诵一千首偈,偈中的道理都能一一通达。

    什师在九岁时候,跟他的母亲到跟他的母亲到罽宾国,礼拜盘头达多为师,学习小乘经论,只有三年,就把小乘经论统统学好。

     从前印度外道很多,常常和罗什法师辩论道理,都辩不过法师。因为罗什法师德学兼优,所以那时罽宾国的国王,非常恭敬他,每日以上等的食物供养法师,同时寺里所住的出家人,有大僧五人,沙弥十人,专门负责清洁法师所住的地方,好像弟子服侍师傅一样,这都是法师的道德学问所感动。

     什师到了二十岁,又跟他的母亲回到龟兹国,途中经过沙勒国,沙勒国王很欢喜,请什师升座说法。什师在闲暇的时候,参阅外道的学说,四韦陀典、五明诸论以及阴阳星算,没有一样不通达的。法师为人率直,作事大方,不拘小节,因此一般修行的人,有不少心里很生怀疑。法师外表虽然没有什么拘束,但内心无贪恋世间五欲之意。

    在那时候,罽宾国有一位法师,名叫须耶利苏摩,素来专门弘扬大乘佛法。这时候什师学习大乘的因缘已经成熟,故亦宗而奉之。什师自从研读大乘佛法之后,始知大乘的伟大,一心钻研方等,熟诵《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龟兹国王本来就很敬仰什师的德学,现在既知什师又学大乘佛法,就更加仰慕他,於是请什师回到龟兹国讲说大乘。什师每逢讲经,龟兹国王和一班大臣,都是环跪而听的。

    什师受具足戒后,这时已经二十岁,又跟卑摩罗叉法师(译义无垢眼,见梁僧传三卷)学《十诵律》。这时他的母亲已证三果,将要离开龟兹国往印度的时候,对什师说:“方等大乘佛法,很适合中国人,应到那里弘扬,不过对你本身有点不利!”什师答云:“菩萨的宗旨,唯在利益众生,如果大乘佛法能够适合中国人,就到那里弘扬,纵然牺牲了自己,也极愿意的”。所以他的母亲独自个人回到印度,法师仍留在龟兹国的止新王寺。后来在寺旁边的故宫中,得着一部《放光般若经》,开卷一读,魔来捣乱,遮蔽经文,但见白纸不见经文。什师有大智慧,知道这是魔来扰乱,信心愈加坚固,魔见什师信心坚固,无可奈何,隐形而去。魔去后经文复现。这是什师首次见到般若经。

    什师自从阅读《放光般若经》后,对於大乘佛法更加崇拜,因此益加钻研,所以什师对于大乘方等经论,都能通达其秘奥。因为什师有大智慧,有大福德,龟兹国王特为什师造了一个金狮子座,用大秦国的锦褥铺座,请什师升座说法。

    当时盘头达多法师(从前什师的小乘法师),闻知这事,不远千里而来,听闻什师说大乘佛法。什师本来就想见他,和他讲说大乘佛法的奥妙道理。现在达多法师既然自己到来,什师怎不欢喜呢?因此就和达多法师辩论大小乘的道理,每到重要的地方,什师更为反复详说,这样经过月余,达多法师才被他说服,方信大乘佛法伟大极了。从此以后,达多法师也一心钻研大乘,同时礼拜什师为大乘法师。说道:“我是和尚的小乘师,和尚是我的大乘师。”这等於唐代的印宗大师,为六祖出家的剃度师后,反而礼拜六祖为法师。古人重道不重人,如果你有道德,有佛法,我就可以拜你做师傅,所谓“依法不依人”。

    从此以后,罗什法师的道风,一天比一天昭著,印度各国的学者,没有一人不崇拜他。同时他的声誉也流入东土,我国的学者也非常景仰他。

    什师每到各国讲经说法,各国的国王都是我跪在座旁听的,甚至有以身为床座的,这样敬重法师,可说史无前例。

    在苻秦建元九年,有一异星现于西域的分野,苻秦的太师见后,知道不久之间,必有大智慧人来辅助中国,于是入朝奏知苻坚。苻坚说:“朕闻龟兹国有鸠摩罗什,是不是此人呢?”因此苻坚就命吕光将军,率领大兵七万伐龟兹国,当吕光将要去时,苻坚对他说:“朕不是贪地而用兵,我之所以用兵者,唯一的愿望,就是迎请罗什法师来中国,如果得龟兹国王的同意,允许什师来中国,你就可以收兵回国。”

    吕光率兵到了龟兹国的首都,就把首都统统围住,然后派人以苻坚的诏书递给龟兹国王。龟兹国王看后,虽然不愿意什师来中国,但因兵力不足,没有法子可以抵抗,不得已劝法师入秦。法师既得龟兹国王劝他入秦,当然很愿意的,正好藉此因缘把大乘佛法传入中国,利益此方的人。

    吕光既然得了罗什法师,目的已经达到,因此也就收兵回国。不料来到西凉,苻坚就被姚苌所杀。吕光知道这事,便自占据西凉,即三河的王位。(历史称后凉)姚苌则据占关中僭号大秦,也名后秦。

    姚苌素闻什师的大名,故自僭号以后,屡次请师入关,无奈吕光不允。到了姚苌死后,其子姚兴即位,复请不允。过了一个时期,这时吕光也死了。吕光没有儿子,由他的侄吕隆接位,因为吕隆的智勇不及吕光,在这时候,姚兴乘机率兵往伐西凉,把西凉平后,迎接什师到长安,并且以国师之礼待他,请师住在西明阁的草堂寺译经。同时广集沙门的大德八百余人,跟罗什法师学习。

    自从汉朝历至魏晋之间,凡所译出的经论,往往文滞义格,多与梵本不大相应。什师遂与僧略、僧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先译出《大品》,姚兴也持经校对。凡是旧时文义不容易明白的,经过什师这次的重译,都能一一畅通无碍,所以大家都很欢喜。除了什师所译外,姚兴自己也著有三世的因果论,以示因果的不昧。

    那时朝廷的王臣,都很敬仰什师的道德,没有一人不是闻风下拜的。就因为大家都敬仰什师的道风,所以常常请什师在长安讲经说法。什师出身虽在印度,可是对于汉语也能博通。他先后译出的经论,总数有三百九十余卷、九十八部。现在所讲的这本《阿弥陀经》,即什师所译的一种。我们能得此经受持,能知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能识持名念佛的法门,都是什师慈悲翻译的功德,大家当生稀有想,感恩想。

    罗什法师,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译经法师,也是七佛以来的译经法师。我们怎能知道呢?因为从前道宣律师,他的苦行很是卓著,戒律也极严净。在中国一般学佛者,可说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的。他有一次行路失足跌倒,这时有天人陆玄畅,素来敬仰道宣律师的戒行,所以把他扶起。我们能持一戒,就有五神保护。道宣律师所以得到天人扶持,就因为严持戒律的缘故。道宣律师既见天人陆玄畅,因此就向他问道:“中国流通的经典,多数是什师所翻译,他是弘扬佛法的大德,人人都很欢喜弘扬他所译的经典,这是什么道理呢?”天人陆玄畅答云:“什师所译的经典,不但是释迦佛,就是七佛的经典,也是由他翻译的,深能畅佛本怀,丝毫没有错谬,因为这样,所以人人都很欢喜弘扬”。

    在那个时候,大名鼎鼎的高僧“道生”法师,他的智慧很是深广,经论中的微妙道理,都能明了知道。这样的名僧,尚且时时入关向什师请教。鼎山的高僧慧远,也是智慧高深的大德,也常常致书请教什师决疑经义。

    姚兴因为护法心切,顾虑到法种的断绝,因此就强以伎女十人,跟什师学习经义。从此以后,什师很少住在僧寺,别立官舍居住。法师每逢讲经时候,常常自己先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取莲花,勿取臭泥”。当时有一般人,目睹什师常和女人处在一起,不知什师的内心,大家都生怀疑。什师知道这事,遂拿了一把针,当堂对众说:“在会诸人,如果吞得这针,就可以学我和女人相处,不然的话,那就不能学我和女人相处了”。什师说完这话,没有一人敢吞这针。

    什师目睹大众没有一人吞得这针,自己一口咽下。大家吃了一惊,始知什师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而是大菩萨化身,从此疑惑始息。由此看来,可见什师为着弘扬佛法,不得不权示方便。如果从表面看,什师似乎不大如法,违背佛制;实际上,什师确是乘愿再来,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

    什师在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那天,化缘已毕,就告示寂。他将入灭的时候,广集很多的徒众,当众发出了誓言:“我很是惭愧,没有什么道德,也没有什么智慧,像我这样愚痴,而敢谬充翻译,真是太不自量了,如果得佛慈光加被,所译经论没有错谬,当我火化之时,身根焚去,舌根不坏”。到了入灭火化之时,果如什师所言,身形完全焚去,舌根仍然存在。由此可知,凡是什师所翻译的经论,决定没有错谬了。

    这本佛说的《阿弥陀经》,既然是什师所翻译,当然同样没有错谬的。所以在会诸位,要深生信仰,不可有丝毫的怀疑。如果能够这样,才可以得到实在的利益。至于什师一生的事实,在古人的著述中,虽然说得颇详,可是众说纷纭,不能一致,现在把他略为说明。

    我们对罗什法师一生译经的事,所当注意的,可以分做两方面:

    甲、翻译经论有两大派。

    (一)罗什法师派。什师一生所译的经论,融会经论的含义,用汉文的体裁来贯通,所以他的译本,往往字句和章法,虽不能与梵本尽同,但是说理极为明显,令人一目了然,不用再加思索;不但说理明显,而且陈事没有不彰,如果东方的人读之,更觉适合口味,真是应机之教。若以四依来说,叫做依义不依文,现在的人称为译意。这是什师的译派。

    (二)玄奘法师派。玄奘法师所译的经论,拘守梦文的格式,不顺汉文的体裁。所以他所译的经论,文句和章法,虽然与梦本吻合,可是说理不大明显,述事也很难彰,使人看之又看,道理还不易清楚,我们东方的人读之,殊觉格格不入,殆有望洋兴叹之慨,现在的人叫做直译。这是奘师的译派。本人认为弘扬佛法,最重要是宣通其义,并非研究梵文。由此而论,要派所译的经论,哪一派比较契得此方的机宜,那就要算罗什法师了。

    乙、另一方面。在罗什法师以前,因为译本不善,不但微妙高深的道理不能畅达,即浅近的述事,也都不能圆满,故当时的士大夫们,对佛学不感兴趣。就因这样,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很少。到了什师的一般文人哲士,信仰佛法有如旭日初升,雨后春笋那样,大家都欢喜钻研学习。到唐朝的时候,国人信仰之盛,则如日丽中天,普照大地。所以佛法自从印度流入东土,直至罗什法师,方能普遍显杨。如果没有罗什法师,虽然当时有道安,后有慧远两大高僧,未必就有这样的盛况。为什么呢?因为根据旧译的经论,一方面不多,另一方面说理和述事都不大明显的缘故。

    什师是菩萨乘愿再来,又有很多的弟子,如僧睿、僧肇等辈,都是学问高深的人,在中国学术界中,他们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对于老庄的学说,尤其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因秦火失去,故存五经),没有一样不通达的。因为师徒都是高僧,故其所译的经论,说理既然明显,述事又复周详,深契东方的文化。有这两大原因,所以佛法才能普遍流传,深入人心。

    自从宋代以后,佛法由盛而衰,直到现在,佛法的衰微,已不可收拾了!但那时有什师师徒极力弘扬,佛法因此而大兴,人心由此得到改善,国家由此渐获太平,人民由此亦渐得安居尔业。讲到这里,我有一种观感,如果世界要获得真正和平,天下无事,大家过着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日子,那就非改善人心,提倡道德不可了。但要改善人心提倡道德,首先应佛法昌明,如果佛法能得昌明,使全世界每一角落的人类,都知道佛法的真义,依佛法所说的五戒、十善和因果道理去做人,那世界就可以永远一和平,天下安宁,大家过着幸福的日子。

    但要佛法的昌明,必须佛教的同人,尤其出家的二众(比丘、比丘尼),发心钻研教义,到了明白教义之后,大家努力弘扬。这样佛法昌明才有希望。不外的话,那佛教的前途,可能不堪设想了!

    什师既然是七佛以来的译经法师,深得佛心,没有错误,我们就要深信景仰,奉持此经,读诵此经,讲解此经,劝导他人。这是叙说译经的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0 22:33 , Processed in 0.0236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