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二)

已有 289 次阅读2011-8-9 09:19

                     佛说阿弥陀经讲议 定因法师讲  (二)

    现在依天台宗所立的家法,以五重玄义来解释经题:五重玄义,第一就是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论用,第五判教相。这是天台的家法。若不用这五重玄义解释,可能含糊不清。故必须依此解释可能比较清楚。如果根性利的,听过经题之后,对于全经的概况,就可以知道过半了。所以要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

    “经”梵语修多罗。翻成华言叫做“契经”。因为上能契合诸佛所说的妙理,下能契合众生所具的机宜。能够契理契机,所以叫“契经”。此经是释迦如来亲口所说的,因此称之为“经”。

    古德用四义解释“经”字。四义就是:贯、摄、常、法。贯就是贯穿的意思,贯穿什么东西呢?贯穿如来广大无边的法义;摄,就是摄持佛所应度的机宜;常就是三世不能易其说;法,就是十方众生所共遵。因为具含以上所说四义,所以称之为“经”。又“经”者,径也,就是修行的路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乡,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慈父,若不能认识慈父所住的地址,就不知道回家的路径。若能知道路径,才可以回到家乡,去见慈父,故“经”又是我们念佛修行的路径。

    又“经”者典也,就是摄化群生的定典。因为时至今日,叫做末法时代,苟不发心度生则不待言,如果要发大心,广度众生的话,那就要弘扬净土的法门,因为一般普通的根性,比较容易接受,得到实益,故说摄化群生的定典,这是略释通题。通别合称,故名“佛说阿弥陀经”。五重玄义里面,第一重释名就是如此。

    第二显体。上面释名是假名,现在显体是实体。世间生灭的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佛法既非生灭的法,故有假名必有实体,这是因为假名不离实体的缘故。如果没有实体,假名不能建立,所以名是假名,体是实体。一切诸经都是如此的。比如《法华经》则以诸法实相为体;《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诸经都是以无作无为的妙理为经的正体。然则此经以什么法为体呢?根据古人的解释,此经也是以实相为体的。虽然此经所诠的道理,多半是赞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事相,所以此经多谈事相,少论理性。但是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全是理性所本具,这叫做“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理性和事相不二,依报和正报不二,性德和修德不二,一切不离实相,所以说此经也是以实相为它的正体。下面即是明宗。

    第三明宗。宗就是宗旨。此经以什么为宗呢?此经是以深信、切愿、持名念佛为修行的宗旨。如经中所说:“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六方诸佛劝令众生生信,故知第一信字,最关重要。第二愿字。愿是志愿,愿是希望的意思。我们念佛的人,要发坚定的誓愿,愿生极乐世界,愿成无上菩提。如经中所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行字,行就是持名念佛。关于念佛,有四种念法不同,即所谓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

    什么叫实相念佛呢?所谓实相念佛,就是要先明悟诸法实相的真理。明理之后,方才念佛(念自性的本觉佛)。且明悟实相的真理后,本来是一心圆修空、假、中三观。现在先把这种道理说明。如果在未明悟实相的真理以前,决定不能一心圆修三观的,这是什么缘故?因为圆修空、假、中的观法,一切都是从理性中讲的。如果明悟真理以后,用起功来,自然任运相应,而且任运圆妙。如《华严经》所说:“不於一法而起攀缘,恒以一法观一切法”。如果能这样,那就在于动静闲忙,举手下足,於一切法,决定不起攀缘的心了。工夫到这种地步,就可以圆伏见思、尘沙、无明三种烦恼。既然不於一法而起攀缘,则心心念念都能遍观诸法,没有一法不能观到的。这样就可以观一法即观一切法,观一切法即观一法了。同时能观即所观,所观即能观,能观所观,一体圆融,没有二相了。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明悟真理之后,其心不再起分别。攀缘外境,全在于分别的妄心。现在心中既然不起分别,哪有攀缘外境的事呢?这样观法,即是心心念念圆修三观的境界。这种修法,并非由於学习讲解而得的,是由于明悟真理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

    如果在未明悟实相的真理以前,就必须用讲解,以便从解起行。然而讲解但知名相和义解而已,对于实相的真实体用,仍然不能了知。但明悟真理之后就不同了,明悟真理之后,无论一切时处,心心念念都是在圆妙观境之中,再也用不着名相和义解了。因此永明禅师说:“心明教便息,性显言自空。”就是这种意思。这是略说“实相念佛”的 道理。

    什么叫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呢?这在十六观经说得非常详细。该经对于观像、观想、持名三种念佛,都有详细的说明。如第一观日,属于观像念佛。总而言之,由眼见过形象,而心缘其境的,都叫观像念佛,因有形象可见故。如果眼未见过形象,心中想起其境的,那就叫做观想念佛了。这两种念佛,若是功夫用到家,也可以往生净土的。但这种根性,从前印度不乏其人,在中国方面,这种根性就很少很少了。最普遍的,就是持名念佛。所谓持名念佛,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有单念“阿弥陀佛”四字的。当口里称念的时候,要声声接续,字字分明,天天这样,没有间断,专心诚意,时间久了,功夫自然纯熟,烦恼自然减少,心光渐渐开放,智慧渐渐发生,这时若再加紧用功,就可以降伏烦恼。如果能够这样,将来命终的时候,功夫才有把握,不至于心意颠倒,心意既不颠倒,即可蒙佛接引往生。

    在小本的《阿弥陀经》里,一向教人持名念佛。如经中所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为此经,是以真信切,持名念佛为宗。此经之用,是临终往生。既有深信切愿,又能精进持名,到了善根成熟,因缘时至,命终往生西方,这是必然的事。所以净土法门,最要紧的就是信、愿、行的三种资粮。

    什么叫做资粮呢?“资”就是资助。“粮”就是食粮。这是一种比喻,比喻我们要到远方,必须具备种种的食粮,如面包或饼干等物,以便中途可以充饥,这样才可以达到目的地。否则,就有饥饿的危险;如果饥饿到了极点,不但寸步难行,且有死亡的可能。哪能达到目的地呢?所以资粮最关重要。我们要到远方是这样,往生净土也是这样,必须具备信、愿、行三种食粮来资助他,将来往生才有希望,如果没有这三种资粮,那就无从往生了。所以信、愿、行三种资粮,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如果有信,没有愿、行,或有愿、行,没有信心,都不能往生的。所以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必须以信愿来引导行持,以行持来实现信愿,若能如此,方可以达到预期往生的目的。

    如果信心不足,愿力不坚强,叫你持名念佛,你一定不肯发心多念,或今天念,明天就不肯念。如果这样,虽能发心念佛,只可得点人间少微福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原因就是信心不具足,愿力不坚强,所以必须信心具足,愿力坚强,方能勇猛精进,日日行持,风雨无阻,寒暑无间,这样念下去,将来命终的时候,一定可以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早证无生法忍,乃至圆成佛道了。所以必当深信切愿,持名念佛,将来命终时,方可蒙佛接引。

    所谓深信,就是信心很充足,一点不生疑惑,若有一丝一毫的疑惑,那不叫深信了。即《金刚经》所说:“信心清净”。什么叫“信心清净”呢?要信六方诸佛,决定不会欺诳我们众生,弥陀没有虚发的誓愿;要信从这里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要坚信阿弥陀佛,成佛以来,确实已有十劫之久,具足广大慈悲、智慧,广大誓愿,专门接引信心念佛的人;要信弥陀在因地中,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愿愿都是真实不虚,经过历劫的修行,现在因缘果满,毕竟成佛,具足广大的神通,广度无量的众生,脱离生成的痛苦,得证涅的安乐;要信西方极乐世界,确有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更有七宝的大莲池,池里还有八种功得水,具足种种微妙清净庄严。同时要确信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但受种种的快乐,没有三灾八难的痛苦;要确信西方极乐世界,水、鸟、风、林都能演出微妙法音,使极乐世界的人闻法之后,都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信心来。如果能够具有这样的信念,才能信心清净,才能真正的深信了。

    或者有人这样的问:你上面所讲的事实,我样样都相信,但我知道极乐世界,和我们的这个世界隔得很远很远,现在只知道阿弥陀佛的名义,但不知道阿弥陀佛到底是人身还是天身,还是高大的佛身,还是低矮的佛身?

    这真是一个问题。但解答这个问题,说来很简单。当知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同样,都是应身佛,应众生之机而示现的。所不同的,释迦牟尼佛的应身只有六丈,阿弥陀佛的应身,那就高大的多了。有如须弥山的高大,故释迦牟尼佛称为劣应身,阿弥陀佛称为胜应身。劣应身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胜应身则有八万四千相好。所以释迦佛的应身,是相当低矮的;阿弥陀佛的应身,那就相当高大了。释迦牟尼佛的应身低矮,乃是随缘示现,阿弥陀佛的应身高大,也是随缘示现。虽有高大低矮的不同,但彼此都是应身则无二致。

    我们又要坚信娑婆世界确实是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苦。极乐世界确实是乐,所谓常闻弥陀说法乐,水鸟风林演出微妙音声乐,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乐。所以我们都要相信,勿生疑惑。

    又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愿愿都是身体力行,而且满足,我们要相信,不可疑惑。如果这样的信,名叫深信,也叫正信。最要紧的,是要坚决相信凡是持名念佛的人,命终决定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悟无生忍。

    既有正信,就要发坚定的誓愿,愿离娑婆,愿生极乐,愿心极关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愿心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愿心,什么事都做不成功的。世间的事尚且要有愿心,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更加要有愿心了。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心,纵然你信得诚,念得勤,将来临命终时,也不能蒙佛接引你去的。这并不是佛不来接引你去,是你自己没有求佛接引你的愿心。所以除了深信之外,还要有坚定的愿心。所谓“愿不切不生极乐”。故要深信、切愿、持名念佛,三者具足,才可以往生。这是说明此经的宗旨。宗旨既明;再来论用。

    第四论用。用就是力用。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力用;如果没有力用,就不能成为这种事物。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例如牛有耕田的力用,马有远行的力用,狗有守门的力用,鸡有叫更的力用。如果没有这些力用,那就不能成为牛、马、猫、狗、鸡了。世间的事物是如此,此经也是如此的。

    那么此经是以什么为力用呢?此经是以“临终往生”为其力用。因为有了真信和切愿,再加上精进持名,念到一心不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临命终时,自然可以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的。所以此经是以临终往生为其力用。力用既已说明,再来判教相。

    第五判教相。教相是教法之相状差别,即种种教义之特征或差异。若就此教相加以探讨、阐释、区别者,即称教相判释,略称判教。此经是以什么为教相呢?根据古人所说,此经说在方等的时候,方等属于大乘,所以此经以大乘为其教相。什么叫方等呢?就是四教并谈谓之方,四门同入真理谓之等。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时教中,经过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来判释,可说尽善尽美。什么是五时呢?那就是第一华严时,第二阿含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时。什么是八教呢?即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就是如来教化众生的仪式。化法就是教化众生的法则,有一定的规矩。化仪四教,乃是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别、圆。这部《阿弥陀经》,是在第三方等时说的,故以方等大乘为其教相。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0 22:18 , Processed in 0.0687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