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道可道非常道与宇宙人生的真相

热度 1已有 527 次阅读2011-1-1 17:55 |

 道可道非常道与宇宙人生的真相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段老子言简意赅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理体、作用和现相,然后巧妙的引导人们从离有到离无,然后回归到众妙之门,使本有的智慧德能得以显现,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最高的改善。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宇宙人生的理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理体”就是现代哲学所讲的宇宙万物的本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离一切相,离言语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如佛经所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坛经》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都是讲的本体。因为本体离言语相,所以,用言语说不出来;离心缘相,所以,用心念想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怎么才能知道,佛法说“唯证方知”,只有自己亲证,才能够明了;虽然明了了,但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个理体,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不是物质,就无办法形容它,即是精密的仪器,也不能探测到它,用现在的科学、哲学,高科技、高等数学,这东西都达不到。不是精神,用心念就不能思想到它,即是高深的推算,也不能发现它。所以科学、哲学里面,对於宇宙本体只能说一个大概,说得比较近似一点。但真正的都没见到过,都是在猜测,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
       所以,“道”是宇宙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整篇《道德经》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就是一个“道”;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用一段话来表述,就第一章经;如果用一整篇来表述,就是五千言《道德经》。
       “可道”是指宇宙个生的作用,“可”是可以,是能够,因为“可”字里面含有功能,含有作用,如《道德经》说:当“道”变现为车时,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当“道”变现为器时,老子说当其无有器之用;当“道”变现为屋时,老子说当其无有屋之用;同样当“道”变现为人时,则当其无有人之用;乃至四圣法界,六凡法界,三善道与三恶道,都是一个道理,故称“可道”是道的作用。
       “非常道”是指宇宙人生的现相,因为天地万物的现相有生灭变化,如天地有春、夏、秋、冬,矿物有成、住、坏、空,植物有生、住、异、灭,动物有生、老、病、死,因为有变化,故称非常道。又非常而非非常,无常而无不常。为什么说“非常”,因为万物是缘生,当缘没有的时候,万物自然灭;为什么说“非非常”,因为要离非常(断)之见,现相虽然没有了,但理体还存在。为什么说“无常”,因为有人、天等六道不常定;为什么说“无不常”,因为离相之后,一切众生都是常,都是道。所以,虽然表面上有生灭,有无常,但理体上无生灭,无无常。人的肉体有生灭,但人的真体无生灭。这就是事实真相。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分开来说,“道”是宇宙人生的理体,“可道”是宇宙人生的作用,“非常道”是宇宙人生的现相。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体,三即是一,一即是三。道是可道与非常道的理体,可道是道与非常道的作用,非常道是道与可道的现相。宇宙人生是什么?“宇”是空间,“宙”时间,“人生”是人在不同时空中的生活状态,“人生”用佛法来讲,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说是人在十法界中的生活状况。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法界;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法界。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若用佛法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用一句话来说,也是讲的这一句“阿弥陀佛”。若用一小段话来说,就是《阿弥陀经》,用一大段话来说,就《无量寿经》、《华严经》,用具体的来说,就是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所以,佛教与道教之间只是学术用语不同,若论意思佛、道不二。
       “阿弥陀佛”与道可道非常道一样,都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阿”是无,是宇宙人生的理体,“弥陀”是量,是宇宙人生的现相,“佛”的意思是觉悟,是宇宙人生的作用。这个作用如果是“住”在现相(有)上,就是凡夫;如果是“住”在理体(无)上,就是二乘圣人;如果是有、无都不“住”,体相不二,圆融如一,那么就是大乘圣人,佛法中称为佛菩萨。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佛和菩萨的区别是,菩萨是佛的分段修学,佛是菩萨的圆满修学,菩萨修学圆满了就是佛,佛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和觉悟。以佛法的修行法门来讲,如果是从理体入门,则叫实相念佛法门;如果是从现相入门,则叫观相念佛法门;如果是从作用入门,则叫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法门。
       智慧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明了宇宙人生的本体“道”,即万物理体的智慧,佛法里面常说“万法皆空”,这是指本体,明了本体的智慧叫一切智。“道种智”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现相“非常道” ,即万物的种种现相的智慧,“道”是道理,“种”是种类,天地万有、森罗万象,什么道理发生的?什么过程发展出来的?对于这些事情完全明了,那个智慧叫道种智。“一切种智”是明宇宙人生的作用“可道”,即体、相不二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无妄想、无分别、无执著,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起作用就是觉悟,觉悟分自觉、觉他、觉满,自觉是对理体的觉悟,觉他是对现相的觉悟、觉满是对理体、现相究竟圆满的觉悟。觉悟的人就是圣人,没有觉悟的人就是凡夫。凡夫和圣人的区别是觉与迷的不同,因为凡夫迷了,所以不知道整个宇宙人生是一个自己,因为不知道是一个自己,所以才有贪心、有嗔心、有痴心,有错误的思想,有错误的行为。凡夫如果不迷了,把错误的行为改正了,那么就是圣人。

    “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名相,“道”是一个名字,“可道”与“非常道”都是一个名字。名字不是常住的,它会随不同的条件,而有所改变。譬如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名字,在家里称之为主人,在外边就会被称之为客人,在学校被称之为老师或者学生,在医院就会被称之为医生或者病人。因为名字会随因缘而变化,所以,对名字不能有所执著。在宗教之间也是如此,虽然有不同的学术名词,但代表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例如,一个“道”字,不同的宗教中,有称之为佛、有称之为真主,着称之为上帝等。“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是以“道”来作命名,如果以佛法中之“心”来命名称呼,那么“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道”的意思就是本心,“可道”的意思就是识心,“非常道”的意思就是肉团心。“本心”是道之理体,《六祖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识心”是道之作用,眼识用来分别色的形状;耳识用来分别声音;鼻识用来分别香臭;舌识用来分别酸甜苦辣;身识用来分别冷暖;意识用来分别万法。另外还有七识执著、八识储存,识心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著。这是以凡夫染识来说明,如果以圣人来说,则是净识,净识是转识成智,净识是心的别名,心与识的区别是,识清净了就是心,心混浊了就是识,圣人是转八识成四智。“肉团心”是指这个肉身,肉身是道之现相,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不是常住之道。
       如果以佛法中之“身”来作命名,那么“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中,“道”的意思就是法身,“可道”的意思就是报身,“非常道”的意思就是应化身。“法身”是道之理体,佛法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清净平等,微妙难思,绝待圆融,在圣人无增,在凡夫无减,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但不可以言语、分别之所能知。“报身”是道之作用,报身在圣人是智慧报身,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的作用是,能具足究竟圆满的智慧,能得到宇宙人生最高的享受,能随类化身,能随众生心,现所知量,帮助一切众生,出离三界痛苦;报身在凡夫是业报身,是烦恼业报之身,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著,他的作用是流浪生死,长处轮回,八苦相煎,生生不息。“化身”是道之现相,现相有生有灭,不过圣人的化身,是随类现身,随众生之感,而现其身,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圣人到人间来,到任何一道来,他都没有障碍,自由自在,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来去自由;而凡夫的应化身,则是应善恶业力感应,所感而得的身,有三苦八苦,有无量诸苦。
如果以佛法中之“智慧”来作命名,那么“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中,道的意思就是一切智,“可道”的意思就是一切种智,“非常道”的意思就是道种智。“一切智”是明了理体的智慧,明了天地万物的本体,佛法里面常说“万法皆空”,这是指本体,明了本体的智慧叫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明了作用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体相不二,无妄想执著,究竟圆满的智慧。“道种智”是明了现相的智慧,“道”是道理,“种”是种类,天地万有、森罗万象,什么道理发生的?什么过程发展出来的?对于这些事情完全明了,那个智慧叫道种智。
       如果以佛法中之“般若”来作命名,那么“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中,道的意思就是实相般若,“可道”的意思就是观照般若,“非常道”的意思就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道之理体,观照般若是道之作用,文字般若是道之现相。依般若修行,那么方法是,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再从观照般若入到实相般若。整个修行的过程,所依的主要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仅用于道场修行,而且还会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人们明了五蕴皆空,明了诸法空相,而自然离开挂碍恐怖,离开颠倒梦想,渐入菩提之路。如下面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日本有个一休和尚,从小就很聪明。在他八、九岁时,一天他的师父出去了。他就去玩,跑到方丈室,看见师兄在那儿哭,师兄比他大几岁,哭得很伤心,他说:“我们是学禅的人应无所怕,不应该哭,你哭什么呢?”师兄说:“你不知道,我这儿不得了了,师父就是这个盒子最宝贵,从来不许我看,不许我动,不知是什么东西?我老想看看,今天师父出去了,我把这个盒子偷偷打开来看,见是一件瓮器,我不小心给摔了,师父回来该怎么办呢?我今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哭了。”一休说:“你不要哭了,就说是我摔的。”师兄说:“那我对不起你,你要受责打怎么办呢?”后来他们商定,今天师兄应得的馒头给一休吃,让一休承认瓮器是他摔的,他拿著一包碎瓮走了。师父回来了,问一休:“在干什么?又在玩?”答:“没有,我在参禅呢!我参究问题,我在用功。”师父问:“你参什么?”一休说:“我参一切都无常啊!究竟有没有一个人能够不死呢?如果能够,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呢?”师父笑了说:“咳,糊涂啊!没有,都是无常,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老活,没有的事情。”一休又问:“噢,是这样。人是这样,东西呢?”师父说:“东西也不能常存,法是一样的,都是无常,没有一样东西常有的。”一休又问:“是这样,咱们最心爱最喜欢的东西要是坏了呢?”师父说:“那也没办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时节因缘到了它就要坏,那有什么办法。”一休交出一个布包说:“师父,这儿就有一个时节因缘到了,坏了的东西。……”师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没话可说。如果不是观照的作用,那么这位日本僧人可能会大发脾气,或许打这孩子一顿,这便是恼害众生。由于一休提醒了一切无常,这样一来,老和尚就只好一笑了。很显然,这就是观照的作用。如果我们心中有了智慧,碰到忍耐不住或割舍不得的事情,也就会很平静。从这个小事,我们可以体会般若观照的妙用。我们在生活中,能根据这些道理对待一切事物,我们就会比一般人,比其他不学佛的人减轻很多烦恼痛苦。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在佛法中称为“空”,这里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空”也不是顽空,这个“空无”是指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天地之始”是天地未生前本来面目,佛法称之为“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因为它无名无相,所以称作“无名天地之始”。“有”是指道的作用和现相,道的作用和现相都属于“有”,道的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变现无量无边的现相,能生天地万物,故说“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一句话是培养一切智。培养一切智的好处,可以解脱对生死的恐怖,可以解脱对得失的痛苦,可以解脱对烦恼的挂碍,可以成就小乘圣人的修行学位。“常”是常住之“道”,具足常、乐、我、净四种性德。常,意为常住不变,不生不灭;乐,意为无有诸苦,人生快乐;我,意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主宰之真我;净,意为身心清净,无有烦恼之染污。
       “常无”是指性德理体无名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理体在佛法中称之为“空”,如《心经》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无色至无意识界,是说空中无众;无无明至无苦集灭道,是说空中无小乘圣人;无智无得,是说空中无大乘圣人。里面无佛无众生,这就是常无的真相。“欲以”是指用意,“观”是智慧,“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理体。
       常无欲以观其妙,如果以佛法四宏誓愿来讲,那就是前两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众生的特点是见思烦恼,“见”烦恼是错误见解,如身见,身见是执著这个五阴假身为我。如果身不是我,那么这个身又是什么呢?身是我所有的而不是我。我所有的关系,比较我就比较疏远了,譬如说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把身体跟衣服看作一样,那么衣服脏了,你可以换一件新的,很容易的就换一件,身体坏了马上再换一个新的身体,就像换衣服一样,就不会有恐惧,也不会有痛苦。然而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就是我,所以你要叫他换个身体,那就会感到十分的痛苦,死去活来,真的是舍不得。执著了这个就叫迷惑,执著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另外还有人见、边见、成见、邪见等,邪见是不相信因果。“思”烦恼是错误思想,因为有身见,执身为我,所以有自私自利,有贪欲、有嗔恨,有贪嗔痴慢疑等。因为有错误的见解,有错误的思想,所以就导致了错误的行为,如杀盗邪淫妄语等。烦恼障碍破除了,才是常无的境界,才能出离三界生死。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是常乐我净四种性德,“有”是常乐我净四德,有无量无边的作用,有无量无边的现相,如佛法所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一切作用,一切现相,不是别人都是自己,是自己本有的智慧德相。佛法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执著”就是烦恼障,可以用“常无”欲以破除;“妄想”就是所知障,可以用“常有”欲以破除。不过这个妄想,不是指凡夫的起心动念,而是指二乘圣人的执空之见。“烦恼障”是凡夫“执有”,把生老病死,无常乐我净之假有,执为真有,所以才有贪心,才有欲望,故佛法称为凡夫的四种颠倒;“所知障”是小乘圣人“执空”,又称偏空之见,二乘圣人把不生不灭的常乐我净之“真有”,执为无常乐我净,成为空见,佛法称为二乘圣人的四种颠倒。什么叫偏空呢?偏是相对圆讲的,偏是不圆满,偏在一边,而执著空见,执著空也是错误。当二障破除之后,自己的本有智慧德相,就可以显现出来。同时,自己的平等大爱,也可以显现出来,因为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爱护自己。这样自己的对立的观念就没有了,好恶的观念也没有了,不会我喜欢这个或者讨厌那个。喜欢他人,就是喜欢自己,讨厌他人,就是讨厌自己,因为自他不二。我们今天,心不能清净,不能平等,不能与人融合,就是因为在境界里面,在自他里面,还有妄想、有执着,不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自己。所以,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以智慧讲,就是培养道种智;如果以佛法四宏誓愿讲,就是后两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徼”是边际的意思,意指一切作用,一切现相。万事万物不同的种类,万事万物不同的现相,佛法大致将它归纳为十个种类,即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罗汉)、缘觉(辟支佛);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道的现相,都是道的作用。这些道理是怎么发生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把这些事情的原因都明了了,就会培植自己的道种智,就会有相应的对治方法。如《观经》所说的三福:一是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是人、天两道的修学标准。二是受三归,具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是二乘圣人的修学标准。三是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劝进行者,这四句是大乘圣人的修学标准。修学大乘圣人,在佛法中称行菩萨道,菩萨道有六个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是放下;持戒是遵守标准原则;忍辱是忍耐;精进是天天进步;定是内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禅是外不著相,不被境界所扰乱;智慧是清净心。智慧起作用就是大觉,大觉是佛的别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有了不同的修学标准,就能成就不同的修学成果。道的理体是离一切相,道的作用是能显现一切相。佛法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俗话说:“没有作不到,只有想不到。”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唯识所变,唯心所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句是培养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佛法不二之门,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如《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两者”是指“无”与“有”,“无”是道之理体,“有”是道之作用和现相。“同出”是两者同出一个常,即同出一个“常乐我净”,二者是常乐我净的两个不同名字。“同谓之玄”,“玄”是深奥不可思议,意为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无”是理体,是离一切相,不生不灭,深奥不可思议;“有”是作用和现相,作用无量无边,现相无量无边,也是深奥不可思议。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是修玄的第一步功夫,即破除烦恼障;“又玄”是修玄的第二步功夫,即破除所之障。当所知障碍破除之后,就是“众妙之门”。“众”是无量无边的现相,“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理体,众妙之门是现相和理体融为一体的不二法门。门是门径,是修行的方法。在佛法修行中是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圆融为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从念佛“功夫成片”伏烦恼,到“事一心不乱”断烦恼,然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著“有”相,“无念而念”不著“无”相,有、无都不著,自然成就众妙之门。这个功夫是理一心不乱功夫,“理”就是心性,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这是回归自性的第一妙门。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1 04:42 , Processed in 0.0618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