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五十九至六十二章之浅见

热度 3已有 309 次阅读2010-9-14 21:47

对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之浅见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段说明格物致知,积植德行,离欲复性,为长治久安为圣为贤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治人是治人的物欲,事天是恢复人的性德。儒家称为:“格物致知”。印光大师说:“格物致知,乃群圣传授之心法。以人欲之物,乃由外境而生,必须格除净尽,而吾心固有之良知,自可全体显现。”老子说治人事天,最好的方法莫若啬。“啬”意为有而不用,俗话说:“节俭”,佛法称之为“惜福”。吕祖说:“凡人有福不可享尽,有财不可使尽,有势不可逞尽,总要惜福,子孙方得长久。若使徒事奢华,不肯分半济人,恐享用太尽,他日子孙必受贫贱,自己来生亦终堕落矣。”。圣人在位,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其财物美女,声色货利,充盈于前,而圣人以道自守,视之若无,澹然无欲,虽有而不用。如尧舜有天下而不与,即以啬而治。圣人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不以思虑劳神,而伤其性真,所谓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以此方法,恢复性德,又称早服,服是顺从,早一点随顺自性。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早服谓之重积德。早服的意思是重积德,《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所以,能重积德,则无不克。克是克敌制胜,即儒家所说:克己复礼之克。这样性德日日增厚,物欲自然日日消融。所过者自然而化,无物与敌。其性德高大广明,无人能知其极点,故说:“莫知其极”。

圣人之内德既全,虽说无心于天下,但以天下为己身,同众生为一体,全心全意的服务于众生,以大爱托于天下,以天下为国家。故说:“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以此大道,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无始无终,而为国之母,故说“可以长久”。此即是古人所说:深根蒂固,长生久视之道。

对道德经第六十章之浅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其德交归焉。  

这一段讲以无为执政之利益,无为而可福利于民,有为则有害于人民。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国家如同烹小鱼,举动要谨慎,不能乱折腾,不能大折腾。烹小鲜的原则:一是不能来回翻动,否则就烂成一团了;二是火候要掌握精准,否则很容易烧焦或者不熟;三是不必多加作料,可以品尝小鲜的原味。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治理国家,以安静无扰为主,能行其无事,则人民生活,自然安居乐业,而蒙其福利。经济建设与发展,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应做到不扰民,少扰民,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不仅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抱怨,也经受不起历史的检验。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对于一个国家,如果能以清净无为之大道来治理天下,那么妖魔鬼怪,歪风邪气,就会销声匿迹,无法兴风作浪,天下就会清净太平,就会和气呈祥。故说:“其鬼不神”。鬼为三恶道之一,代表的是邪恶的东西。代表非“道”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鬼”对具体的人和事产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有非“道”的因素存在。如果以道德来主导天下,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佑护百姓,如保赤子。那么邪恶的东西,就不敢明目张胆地去为害于百姓。“不神”是不能伤害于人民。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其德交归焉”。不是其邪恶的东西不能伤人,是因为在太平盛世的时代,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这些邪恶的东西会被压制,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不能显露出对人民的杀伤力,故说“其神不伤人。”又非其神不伤人,不是这些鬼神不能显露他们的杀伤力,是因为邪不压正,是因为有清净无为之圣人莅任天下,有道的圣人以无为执政,普化群民,以正直淳朴的教化施行天下,不对人民横加干涉,不发号施令,更不用酷刑,不荼毒苍生,这样人民就会免遭苛政侵害,自然而然的得到安宁,得到快乐。鬼神不伤人,圣人不伤人,其两不相伤,众以无为而自化,自然之德性都回归于人民,故说:“其德交归焉”。这是以无为之德,而造福于人民。

对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之浅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故大者宜为下。

这一章讲国与国之外交政策,要以道德为原则,以不动静胜为主导,不可以武力来相取。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有容则为“大”,如海纳百川,是众水所归之处。这是因为大海是最低下的地方,所以天下众川才能汇归于此。大国也是如此,要如大海一样,如果能够对小国谦下,对小国包容,那么就会取得天下之小国之信赖,众多的小国就会自然来归顺。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万物之理性称之为“牝”,万物之表相称之为“牡”。又理性属于本心,表性属于识心,本心静而识心动,静能现万物,动能变万物,故佛法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变则有生有灭,不变则不生不灭。故理性之牝则以静,以不变而战胜表相牡之动。理性常处阴面,静而谦下,这是比喻自性之德,比喻大道之性德。然而道为天下之牝,以天下众生,衣食皆赖之以生,官禄皆赖之以荣。所以,大道无为,而皆任其所欲,各遂其所生。所谓万物皆往之所资,而不匮乏,故说牝以静胜牡。是则静为群动之所归趋,故说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故大者宜为下”。 国家不论大小,主权一律平等,这个概念是近代国际法的基础。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能以大道无为的标准,来制定外交原则,则会取得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国泰民安。所以说,大国对小国谦下,如母育子,要有容人之心,就会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如子奉母,要有所忍之心,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信任佑助,相得益障,这样才能无妄动之过,而相互交归。

    大国对小国的目的,不过是兼并畜养,如果没有包容,则不能成其为大。小国对大国的目的,不过是息事宁人,如果没有容忍,则无济其事。两者各得其所,对于大国来说,更应该先做出一个好榜样,放下大国的尊容,所以老子特别勉之。这是老子在当时的背景下,见到大国,征伐小国,以武力而不以道德,以动不以静,不知下之一字,在外交中的重要性,才使对方相服之困难,而特别加以论之。

对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之浅见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这一段说明大道为天下之最贵,告诫人们应当勉力而求之。

“道者,万物之奥”。道名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遍一切处,细入微尘,非空非有,无内无外,悟之可为四圣,迷之则为六凡。浩渺无边,渊深莫测。天下离之而不有,万物依之而为生。又道在万物,深藏不露,施之于日用寻常之间,众生日用而不知,故称“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在万物,人性皆同。佛法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大道平等,善人不多增一点,不善人也不多减一点。虽有善恶之差别,但大道心性而无差异。所以,善人依之而能成佛,不善之人也可保之而能生。故说:道者,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如果没有道之所保,则不善人将同瓦石而无情。由此观道,天下没有可弃之人。不过虽然大道无异,但心之习性则有差别,佛法说:“自心修善,能令身安乐,自心作恶,能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佛有众生也!”此金刚心与心性即是老子说的“道者”。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美好的言语,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使他人仰慕,而去效仿。而大道之尊贵,岂是美好的言语行与之相比。性德平等,性德在善人不多一分,性德在不善人也不少一分。善恶虽有别,性德无有别。所以见到善人,我们应当尊敬,见到不善的人,也应该以礼待之。不善人虽然物欲未化,烦恼未断,而有罪于道德,而其道源没有差异,性德没有变化。所以对于不善的人,只要用心去感化,都可转化成为善良的人。古德说:“大道无弃物,圣贤无弃人”。如宋朝莹珂法师,他是一位出家人,不守清规,破戒犯斋,造了很多过恶,后来他害怕自己将来堕地狱,就生大恐怖。他向同参道友,请教求救的方法,同参道友就送一本《往生传》给他,他看了之后深受感动,就关起房门念阿弥陀佛。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不停的念佛,果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你好好的修行,到你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你往生”。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说:“我的烦恼习气太重,怕控制不了,再造罪业,所以,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阿弥陀佛告诉他:“那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你”。莹珂法师说:“行,三天不造业还能控制得住”。然后他告诉大众,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大家听了之后,不太相信,但是看他的口气又不像是妄语,反正三天的时间不长,大家就等着瞧。到第三天,果然他请这些道友念佛给他送行,他真的往生了。故说:“不善之人,又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这一句是老子引用古语所说,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其意如同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机构,以及这些机构中的最高管理者。“拱璧”为天子礼天之器,代表珍贵之物。“驷马”为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这一段是说,即是拥有天子的尊位,拥有朝廷中三公的厚禄,也不足为尊贵;前有稀世宝玉,后有驷马乘驾的厚礼重仪,也不足为荣观;这些都比不上真正去修行此大道。

究竟其原因,老子解释说:“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古人把修行此道,看得如此贵重的原因,对于此大道,不但求之可以得到,而且纵然是有了罪过,亦可以免之,而后还可以成就无上正觉。像唐朝的张善和,一辈子杀牛,当临终牛来讨债时,生忏悔心,一心念佛,而往生净土。又如《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恶之罪,临终也是生忏悔心,一心念佛,十念往生,而且品位还是很高。佛告诉我们,阿闍世王往生的时候,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视造作恶业的人,也许他的善根发现,临终一念往生,他那个功夫比我们一生修行还要高,这的确是不能够轻视的人。为什么会是这样?《净修捷要》告诉我们:“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又说:“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不仅是自性之名,也是大道之名,只要能回心向道,能一心念佛,即可诸罪消灭,而且求之以得,立地超凡。这样“道”才被人们称为天下之尊贵。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4 08:53 , Processed in 0.1098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