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五十七至五十八章之浅见

热度 2已有 269 次阅读2010-7-22 15:33

对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之浅见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些章说明治理天下的时候,应当以清净无欲为正,而不能用奇巧之方法,来诱惑众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正”是正道,佛法将正道分为八个方面: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依戒、定、慧三学来分,前五个部分为戒,正念为定,正定为慧。又“正”是清静的意思,老子在第37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在45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在57章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净包括身口意三业,身清净则没有错误的行为,如杀盗邪淫;口清净则没有错误的言语,如妄语、绮语,花言巧语欺骗人;意清净则没有错误的思想和见解,如贪嗔痴欲等。用清静三业,来治理国家,众生自然而能被感化。“以奇用兵”,奇是正的反义词,管子白心篇说:“奇身名废”意为:“奇,邪不正”。又奇是奇巧诈术,俗话说:兵不厌诈。兵家说:“兵者,诡道也。”战争的精华在于出“奇”制胜,战场上不讲究正道,不讲究仁义。用兵的目的在于取得胜利,为了取得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奇只可用之于兵,而不可以用于治国。故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然而兵者为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是那些好事者而常用之法,这不是度化众生之法。所以说以无事取天下,当战事没有的时候,经济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吾何以知无事可以取天下之然哉,以此”。“此”是老子说明以上观点的依据,一共有以下四点:一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二是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三是人多技巧,奇物滋起。四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忌是禁止不能作,讳是禁止不能说。忌讳是对众生的诸多限制,忌讳多了,众生的自由就少了。众生本来可以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式的,如果国家规定一定的发展方式,只允许他在一定的模式里发展,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众生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整个社会的财富不能多元化的发展,众生被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手脚,其结果就是“民弥贫”。

以此天下扰扰而不安。是皆有为忘动,有事多欲之过也。故古之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宜矣。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利器在这里的意思是兵器,为什么人间会有诸多“利器”?其原因可能是安全保障,也可能是国家崇尚武力、或者说可能是法律缺乏制约等等。但无论如何,“利器”多是用来进行暴力活动的,“利器”最应该出现的场所是在军队或者战场上。如果“利器”在国家的范围普及了,就意味着整个国家都成了战场,每个人随时准备战斗,每个人都没有最基础的安全保障,国家可能失去控制,暴力可能会随时挑战国家的权威性。国家无正道,民间多利器,所以国家就会逐渐变得混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如果社会不崇尚道德、不崇尚人性,而崇尚技巧、崇尚智能,那么急功近利的现象就会较多,吭蒙拐骗的事情就会滋生,人们凭借着各自的技巧、智能去争夺财富、功名、权位,也有人凭着技巧、智能去犯罪,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出恶性发展的现象。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立法的速度赶不上犯罪技巧更新的速度。所以,人间多欲好奇,人心雕琢,技巧日生。技巧日生,而奇物滋起。奇物滋起,则贪欲愈甚。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治理国家不从改善人心的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而只是强调从外在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舍本逐末的方法。立法越多,违法的就越多。往往违法的、受到法律制裁的,不一定就是立法真正本意要打击的对象,反而真正存心戏弄法律的人,可以凭借他的智巧不断地,去游离于法律的打击以外。法令法规越多,人心就越堕落。每个人都在被动地服从法律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就没有人性的光辉了。故说:“法令滋彰,而盗贼多”。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说:“自己没有烦恼障碍时,众生才会服从教化;自己的心清净的时候,众生才会正直诚信;自己无欲无事的时候,众生才会丰衣足食;我无私无欲,众生才会质朴纯真。”

对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之浅见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一章显示如以无为法治世,众生则能无为而自化。以有为治世,民风道德会随着缺失。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德说:“政者正也”,以己正正人之不正也。其政闷闷”,以无为来执政,无知无我,浑浑沌沌,不与物辨,无欲无争。虽然无知无我,但不是愚人之心,而是为政者自我约束,居于下位,远离浮华奢靡。这就是老子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无欲,则民负轻而自富;我好静无妄,则民不乱而自正。能这样执政,天下百姓则不会为苛政所苦,不为杂税所累,各安其位,各谋其事,民风自然就会淳朴厚实

其政察察”,与闷闷相对的是察察,其政事烦琐,励精图治,竭力谋为,苛刻明察,设立层层管制,到处干预,到处限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有时候随着地位、权势等欲望的上升,还要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战争等方法,到处扩张资源,为的是什么?高官权贵,威风排场;出则舆马,入则高堂;堂上一呼,阶下百应;政令一出,莫敢不从。当为政由无为变成有为时,自然地就会对民众的生活造成影响。修陵墓、营宫室、外出巡游、出兵打仗,其中的物力,要由民众来负;其中的人力,要由民众来担。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缺缺”,民众缺吃穿,缺生产力,同时为了生存,也会逃避苛政,斗争算计,也在所难免,所以,民众的社会道德、淳朴厚道等也会随之缺乏。

所以,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的道理和修身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后者的延伸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为政难不如说修身难,难就难在于要敢于修正自我,不让自己的欲望通过权力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环节放大,而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祸与幸福二者相互依靠,相互转变,祸会转变成福,福也会转变成祸,灾祸会常常蕴藏在幸福的里面。古德说:祸福转变之机,在于人的起心动念。如果一念善,则祸会转变为福;如一念不善,则福会转变为祸。由于人的念头不息,则祸福的转变如也不会停止。而现在有谁能知道这个机关呢?如果能知道这个机关,则能主宰祸福,使祸转变成福,而得到自在快乐;如果不知道这个机关,则会被祸福主宰,受祸福的约束,而不能得到自在。故孔子说:“知机其神乎”。 然而祸福之如此循环转变,已无人真正的去觉察觉悟了。

现在世道衰微,人心不古,邪正不分,善恶颠倒,本来属于正直的东西,人们反而会认为是奇邪,本来属于善良的东西,人们会认为是妖恶。故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们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往往偏执一端,迷失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正所谓“人之迷,其日固久”,人迷的太深了,太久了,纵然有圣人之教,亦很难使其清醒过来。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游历世间,普化万民,贵在和光同尘,浑然无迹。“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方”是方正,“廉”是清廉,“割”是分别,“刿”是刻意妄为。显示圣人自性方正,而不分别执著;圣人处世清廉,而不刻意妄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直”是正直,“肆”是指肆无顾忌,“光”是自性光明。圣人所用的是正直,而不是肆无顾忌;圣人所修的是自性光明,而不显耀在外。此为圣人性德深厚之处,故为天下贵。正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安,我无欲而民自朴。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4 09:49 , Processed in 0.0577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