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至五十四章之浅见

热度 3已有 280 次阅读2010-7-10 21:24

对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之浅见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哉。 

   这一章让众生远离名闻利养,放下自我,放下自私,才能行入正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使”是假使;“介然”是间隔分别,介然有知是有分别心执著心;“施”是布施,意思是舍得放下;“畏”是畏难。假使自己有分别心,有执著心,那么在修行大道中,就会很难,就会舍不得放下自我,舍不得放下五欲享受,舍不得放下名闻利养,故说:“唯施是畏”,唯有放下最畏难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很难,因为没有看破;如果看破,放下就容易。看破是智慧、是学问,放下才是真正的功夫。我们初学只知道得把财物、把身外之物放下舍掉;其实,菩萨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内心的烦恼布施掉。把烦恼、把忧虑、把牵挂放下,统统布施掉。把病痛布施掉,身体就健康了。我们有生死,生死也布施掉,就能不生不死。这才是布施的真实含义。

祖师大德常说,要把身心世界放下,不搞贪嗔痴,不造三途六道之业,能老实念佛,才能真正消除自己的业障。要经常想想,这一生究竟是去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下三恶道做畜生、饿鬼、堕地狱?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由我们自己选择。如果我们能遵照祖师的劝免,将一句阿弥陀佛,直下念去,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当然在初学时会有难关,念着、念着,就会打磕睡,会提不起精神,会头昏脑涨,会感觉支持不下去,要知道这些难关,都是自己的业障,要拼命克服,能够克服过去就能得自在,能突破困境,前面就会有光明。真拼命就会真有感应,对这一句佛号,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坚定的毅力,不贪生怕死,不贪图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只有一念,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有这个决心,才是真正发愿“愿生彼国”,这样才能成功。

所以修道要学会放下,怎么才能放下?祖师大德常教导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自己这一生在这个世间,没有第二个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见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现在还没去,没法子离开这里,暂住在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不相干,他好也好,坏也好,好我也不喜欢,坏我也不讨厌,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统统与自己不相干,既然自己将要是彼岸的人了,何必还去争这个争那个,什么也不必争,你们对我好也好,对我不好我也好,我也跟你笑笑,不会生气,不会生烦恼

修行先要学会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九祖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给我们说:“能诚心实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能发心,才能一向专念,能专念,才能有成就。被鸠摩罗什大师称为“东方护法菩萨”的晋代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专修念佛法门,达成一百二十三人,个个都有瑞相,全部往生净土。被称为大势至菩萨化身的近代印光大师,194011月初四预知时至,在往生时嘱咐大家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志诚,没有不蒙佛接引,而带业往生”。在说完“念佛见佛,决定生西。”之后,面西端座椅上,一心念佛,如入禅定,含笑安祥往生。往生后火化得五色舍利球一百多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多粒,牙齿全部留存,顶骨裂开五瓣,如莲花一样。

宋朝的莹珂法师,他知道自己的业障重,习气深,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向道友请教救他的方法,道友送他一本《往生传》,他看后深受感动,就关起房门念阿弥陀佛,由于生死心切,救命要紧,念了三天三夜,结果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你好好的修行,到你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你往生。”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说:“我的烦恼习气太重,我控制不了,禁不起外面诱惑,这十年我还不知要造多少罪业,所以,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阿弥陀佛慈悲接受,告诉他:“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说:“行,三天不造业,能控制得住。”他打开房门,告诉大家,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寺庙的人对他很了解,他无恶不作,破戒犯规,三天怎能往生?但是看他的口气又不像是妄语,好像是真的,反正三天的时间不长,大家就等着瞧。到第三天,果然他请这些道友念佛给他送行,真的就往生了。这证明《弥陀经》上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就能成功,一点都不假。

湖南潭州的黄铁匠,明朝初年,朱洪武兴兵作战,需要很多兵器,黄打铁奉命赶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一个僧人经过他家,向他乞食,黄施饭后,僧人对他说:“今承布施,无以为报,有一言相赠。”黄打铁请他说,僧人说:“你为何不修行呢?”黄说:“修行虽是好事,无奈我终日忙碌,怎么修呢?”僧人说:“有一念佛法门,虽然忙碌一样能修,你能打一锤,念一声佛,拉一下风箱,也念一声佛,长期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日命终,必将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依教奉行,一面打铁,一面念佛,终日打铁,终日念佛,不觉疲劳,反觉轻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渐有悟入,后将命终,预知时至,遍向亲友辞别,自言往生西方佛土。至时把家务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铁炉边打铁数下,即说偈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当时异香满室,天乐鸣空,远近闻见,无不感化

妙逝居士学的不好,不过也有一感应事,可给大家作一汇报,居士的岳父是农科院一名工人,自幼文盲,老人退休后,即劝他念阿弥陀佛,当老人一九九五年得了一场病后,念佛便更加精进,当年腊月初六日,预知时至,告诉说腊月初七早上八点,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居士想了想说,你能不能再等一天,到腊月初八走,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可以作个纪念,老人想了之后,便答应下来,后来在腊月初八的早上八点钟,在病床上,面带微笑,安详往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夷”是平坦;朝是朝日。这一段的意思是,大道确实很平坦,很直捷,清净自在,但民心邪僻,背道而驰,目光短浅,贪欲心重,好走小径,急功近利。由于民心不清净,所以一天天的过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复一生,故说:“朝甚除”,这样不停的奔劳,佛法称之为:“生死疲劳”。看看功德田里面,菩提粮不长,却长满了烦恼草,田地荒芜,故说:“田甚芜”,生生世世,所修的功德,都是有漏功德,都被贪嗔痴三毒烦恼给漏掉了,所以说:“仓甚虚”,仓库没有畜积功德,而且还有很多的过失。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奢侈),非道哉”。“服文彩”是悬玉带配,穿华美的衣服;“带利剑”,古代贵族常以利剑为尊贵,这是感到自己很尊贵,张杨自己的地位权势;“厌饮食”比喻对一般的饮食已吃的厌倦了,如现在所说的:“一顿饭吃头牛,一支烟二两油,一部小车一座楼”这是对现代贪欲人的说法;“财货”指金银珠宝等。所以,舍本逐末,贪财色,贪名利,贪享受,佛法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根就能被拉下地狱,何况五欲具足,所以要晓得,这些绝对都不是好东西,决定不能在这上面起心动念。真的聪明人听到佛说的话,说的这个有道理,他自然就断掉了,为什么?不想堕地狱,不愿意走这条路。所以,不把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弃掉,要想不堕三恶道真是太难了。老子将这些称之为“盗夸”,夸是指奢侈品,这些奢侈品,借六根来盗自己的功德法财。佛法将此称之为六贼,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借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而劫掠自家功德法财。所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大道,老子称之为“非道”。 

《楞严经》讲“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所以一切万物是随我们的心在转,我们的心善,我们的环境就善,我们的心不善思想不善、行为不善,山河大地就会跟着不善,不善的现象就是天灾人祸。说实在的,天也没有灾,人也没有祸,都是不善业,感召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己净业成就的,是净业所感得的。我们的心不清净,行不清净,就不能生净土。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就是净心、净意、净行。身语意都清净,我们就能自在往生净土。若是口念弥陀,心里面不清净,起心动念还是贪瞋痴慢,还是烦恼习气,还是心浮气燥,还是烦恼起现行,不是智慧起现行,这样念佛就不能往生。古德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自己身语意三业不清净,所以不能成就。

对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之浅见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一章主要说明知修德,还要知守德,能守德不失,才能成就一真之业。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建者不拔,是修建功德;善抱者不脱,是守护自己的功德。如果只道知修德,而不知道守德,那么所修的德,就会失脱。《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要想保全功德,忍辱波罗密就不能不修。经上常说:“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是指瞋恚之火。如果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所以,修积功德,相当不容易。如果想知道自己修积了多少功德,则要看看有多长时间,没动过瞋恚心。古德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如果是念佛人,若在临命终时发脾气,就会影响他所修的功德。这就是说当人临终时,为什么教我们在八个小时之内,尽量不要去碰他,因为一般人,临终时虽然断气了,但八个小时之内,神识没有离开,你要去触摸他,害怕他发脾气。所修的功德,是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乱。一发脾气,功夫成片没有了,一心不乱就更没有了。这时功德就变成了福德,福德不会失掉,但福德是有尽的,福德不能帮人了生死。帮人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功德内包括福德,福德内无有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果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法是福德,无为法是功德。所以,功德随时可以失掉,功德很难畜积,功德很难保持,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

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清净心,是定与慧。一发脾气,定慧都没有了。至于福德,是我们讲的财富和聪明,世间的聪明,是法布施的果报。戒是福德,因戒得定,戒就是功德,如果戒持得很好,没有得定,没有开智慧,那个持戒就是福德。功德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生死大事,能开悟能证果。福德不行,福德所感得的是来生的福报。福报小一点在人间得富贵。福报大一点的,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报环境,所以就到天上,一层天四王天,二层天忉利天。如果是三层夜摩天以上,还要有一点定功,定功没有修成功,在佛法叫未到定,这是考试不及格。上面的四层天,都是欲界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是修定不及格。如果定修成功了,就不在欲界了,而到色界天去享福,这个绝对要知道。定修成是把烦恼伏住了,有时候像是断了,但不是真的断,是伏断。古人讲是用石头压草,没有除根,但是它暂时不起作用,暂时伏住了,伏住是在六道,还不能出三界。如果烦恼真的断了,他就不在六道了,他所证的,是出三界果,是阿罗汉果,这是我们修学的真正目的。

我们在修行菩提道时,冤家债主常常会来作对。这是因为他们的报复心很强烈,看到我们修行要成就了,成就之后,他就永远不能再报复了,所以总是想方设法来障碍,来阻扰。这些障碍阻扰的方法,就是叫我们把自己的功德毁掉,火烧功德林。自己要不肯毁掉,任何外面的境缘,对我们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有些人会遇到境缘,境是环境,缘是人事。物质人事环境,常常叫我们不满意。不满意时就发脾气,一发脾气,就把自己的功德烧掉。是谁叫我们不满意的,可能都是冤亲债主,在那里作祟。借着人事物质环境的缘,他在那里挑拨。所谓说话的人也许是无心的,只是自己有意听到了,就会感到不舒服,会感到难过。不要说表面上发作,你心里稍有嗔意,功德就没有了。只是小小的瞋恚,为什么功德就没有了?原因是清净心失掉了。所以,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在忍辱,都在定功。“定”不但是出世法修行的枢纽,“定”在世间法也是少不了的。

这些境界对修行人来讲,属于逆境修行,常有人来找麻烦,有些事叫自己不如意,这都是来帮助自己修行的。如果不在逆境里去修,“定”就很难修得成功。所以当逆境现前,逆缘现前,正是自己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是修忍辱波罗密的机会。所以感谢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抱怨?怎么可以发脾气?这正是锻炼自己功夫的时候。如果听到后不发怒,这是定慧现前,如果听到后生气了,则是业障现前。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是定慧现前?还是业障现前?自己都要清楚。

古人锻炼一个学生,首先用的方法,就是教他修“忍辱波罗密”。看到这个人是个法器,是可以教的学生,对他就没有好脸色。会处处有意去找麻烦,好像很讨厌,这是看他能不能忍受,有意的去折磨他。他如果不能忍受,离开了,就算了。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虽然其他的方面很优秀,不能忍辱其成就也有限。

有一位老和尚折磨他的学生,就是完全不讲理的。一见面就骂、就呵斥。有一次洗脚,洗脚水就泼在学生的身上,学生还是不走,还是要赖在这个地方。以后老和尚实在生气了,赶他迁单,不让他住在这里。学生没法子,不能住了,于是就住在远远的走廊下。老和尚讲经说法时,他在窗户外一心谛听,不让老和尚看到。过了一年,老和尚要退休,要传法,要推选一位新的住持来继承他,大家不知道老和尚要选什么人,老和尚要大家把在外面听经的那个人找过来,传法给他,把住持的位让给他。大家才知道,这么多年来,老和尚是为了要锻炼他。

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这是个真正道场,是有道学可以学的,打都打不走。他没有学到手,怎么肯走?什么样的侮辱都甘心承受。为什么?必须学到手之后才肯走,没有学到手,是决定不肯走的,这是真正求学的人。

“子孙祭祀不辍”。这是所修功德,流传万世,泽及无穷,福及子孙,相继不断,故说:“祭祀不辍”《了凡四训》说:“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印光大师常赞叹说,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着想。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会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如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老夫子的后代,会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十世之德,在中国像清朝传了十代,从顺治到宣统,如果祖先不积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权谋,有智慧,这些想法都错误了。祖宗积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应道交,就会有同样德行的人走到一家,才能够保得住。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学道之人,能发现自身的过失,并且能改正过失,这叫修行。妄想执着是业障,妄想执着一天比一天少,业障就会渐渐消除,智慧就能天天增长,身体也会随着健康,而精神会饱满,会感到很快乐。如果这几样都没有,则是业障还很重,心里有烦恼,心里有忧虑,心里有牵挂,心里有胡思乱想。怎么才能消除,最好的方法还是一心念佛,把念头放下,心里清净了,业障就没有了。念佛的关键,是要看破要放下,佛法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说:“凡是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让看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让放下。在佛眼睛里看,造业受报就像天天做恶梦,在恶梦里受罪,堕地狱,变畜生,变魔鬼,统统是在做梦。如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如何解脱,一切方法当中,最园满的究竟方便,无过于持名念佛的妙法。把心死在念佛上,二六时中,所有的念头,都归在阿弥陀佛这一念上,就这么简单容易,如果不能相信,这还是属于业障。业障有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没有时,自身才能真。所以,修之于家,以自己念佛,来带动一家人念佛,自身的德行就会有余。带动一乡人念佛,其德乃长;带动一国人念佛,其德乃丰;带动全天下人念佛,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真正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以身观身,身与身不二;以家观家,家与家不二;以乡观乡,乡与乡不二;以国观国,国与国不二;以天下观天下,则全天下是一家。性同而形忘,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以此观家则家和,以此观乡则乡睦,以此观国则国治,以此观天下则天下太平。所谓以性融物,则天下自化。融会万物为一己,则天下自归一,故其德乃普。是以圣人一真之外,无有他事,唯有“以此”不二为一真。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4 04:55 , Processed in 0.0701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