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五十章之浅见

热度 3已有 268 次阅读2010-5-18 07:54

对道德经第五十章之浅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一章说明,圣人之所以能超出生死者,是以恬澹无欲,忘形之至,善得无我,无我则无生,无生则无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不停的走入死亡。佛法说:“因缘所生,当体皆空”。庄子说:“本无生死,形气相变”。其实在人们身上,每时每分,都在不停的进行着生死转换,当运行到一定的时候,一个过程自然就会结束。由于众生不知道人本无生死,生死只不过是一个不同维度空间的转换,不懂得生本无生之道理,所以只知道养形以贪生,又因为贪生而使自己走向死亡。

只所以使自入于死地的,是因为出于求生的原因。这就是众生迷惑,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有生死,而有无量的痛苦。在众生中,因迷惑到造业,因造业到死亡的人,大约占有十分之九。而不迷的人,不造业、不入生死的人,只有十分之一,这是人们所不知道的。

在十分之九中,“生之徒者”,修善求福,善于养生,而能得到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死之徒者”,不知道修善求福,被欲望牵制,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些舍命求财,因财色而死亡的人,也占十分之三。“动之死地者”,醉生梦死,嗜欲妄为,杀生害命,而又无所避忌,这一类的人,也占十分之三。对于这三类人,他们都不能免于生死,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出于贪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为什么?“以其生生之厚”,原因就是为了生活得更舒服,财富来得更丰厚。这些只知道养生,但不知道养生之主,不知道“自性”、不知道“本心”。《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知道养生之主,不了解大道,学法就不能出离生死,就不能属于善于养生的人。

什么是“本心”,什么是“学法”?所谓“本心”,这不是假借父母四大和合,刹那生灭的“肉团心”,也不是用分别意识,向外驰求的“缘虑心”,而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亘古今而不变,绝待圆融,生佛平等的“常住真心”。“学法”,为道日损,转烦恼成菩提,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所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实乃修行人之一大前提。无论何种宗派,何种法门,都不能离开这个核心。如果离开这个“核心”,必然会误入岐途。为什么?求来生福报。因为来生有隔阴之迷,这一生修得不错,来生肯定享福,享福的人哪个不迷惑?我们现前这个世间,大富大贵的人家,过去都是修行人,如果不是修行人,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富贵。这一生修行,如果不能往生净土,来生就会大富大贵,会跟他们一样,迷惑颠倒,会造很多恶业。等前世修那点福报享完之后,三恶道里头会受更大苦报,这个在佛门叫三世怨。

佛菩萨慈悲心切,为了方便度生,对众生有求必应,只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而已。遗憾的是:不少人未领此意,总是含着欲钩。年复一年,始终不肯放下。一进寺院,就向佛菩萨伸手要这要那,很少奉献,去帮助别人。如果所求如意,则贪心更大,无有止境,时时患得患失。在做佛事上,互相攀比、互相斗富;倘所求不遂,则埋怨佛法不灵,肆意诽谤,自招罪戾。故古德有“亡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名魔业。

当年释迦牟尼佛,为了解决生死问题,毅然舍弃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出皇宫入雪山,艰苦修行,直至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以舍弃五欲为前提的,可是有不少修行人,总是舍不得五欲,甚至凭藉权势,谋取更多的五欲。在五欲中,色欲为最,能令生死相续,难出轮回。正所谓“万恶淫为首”。因欲伤身,又杀生以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起。更有一种人,羡慕神通,追随邪师,依为眷属,没入泥沼,不能自拔。

另有一种人喜欢谈玄说妙,口上说说得头头是道,就是不肯踏实修学。一进入寺院,不知道礼佛,更别说戒杀、吃素念佛了。更有甚者,轻视佛行,拨无因果,破佛戒律,抵毁老实念佛的人,为愚夫愚妇。这些人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但其著作,却错误百出,流入世间,有害百姓。

又有一种人,因为不明因果贯通三世,总是埋怨恶人何以得计,持戒者为何吃亏?别人比我富欲,自己心不甘,别人比我聪明,自己熬不得。他们就是不知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的道理。专以镜子来照别人,不肯回光反照,又怎能解脱烦恼枷锁,因此与自性背道而驰,自甘堕落。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若要不受轮回苦,当净诸妄想,妄想若净,则轮回自息。故心迷名为众生,心觉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觉一迷而有不同。当知此灵明觉知之本心,即自然佛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坛经》中,六祖大师一开始就明示我们:“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善摄生者,是指善于养生的人。他们不养其生,而是养其生之主。有其生者是外形,主其生者是自性。性为生之主,性得所养,才能恢复其真。能恢复其真,则外形自忘。形忘则我自空,我空则无物与其相敌。所以,陆行不遇(音四,类似犀牛的一种异兽)虎,入军不避甲兵。

    五欲财色名食睡,超过兕虎甲兵。以无我故,纵然遇上亦无可伤。所以说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亦无所容其刃。为什么?以其无死地,无我则无有生亦无有死。我为生之寄,生为死之地。无我则无生,又何惧其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知生本无生,则知死亦不死,非超出生死之外的人,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4 22:31 , Processed in 0.0691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