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四十三至四十五章之浅见

热度 3已有 311 次阅读2010-5-12 20:53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一章主要讲无为之利益,让众生明了离言说教的好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自由出入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道体,莫过于自性,道体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称“无有”,道体无有,而无所不有,道体无为,而无所不为。“无间”,不但空间上的没有间隙,而且时间上也没有间断,没有间歇。入无间是指道体,无所不为,无所不入。从而我们可以得知,离言语、离文字、离心缘相的无为道体,这是天下一切万事万物,都难以比拟的东西。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为”离因缘造作,离生灭变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法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得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则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所以无为的好处有无量无边,故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可思不可议,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一心不乱,清净而不动,这种教法才可让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故老子说:“天下希及之”,是天下最稀有的教法。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一章用名利得失与生命相比较,让人懂得生命的价值,以此来破除贪嗔痴慢,树立知足长乐的观念,使人生活的更自在,更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身”是指自己的生命,“货”是指财富利益。这一段的意思是,名利、财富、得失,与自己的生命相比较,哪一项都没有自己的生命重要。执着于名利与得失的人,必然要消耗太多的精神,消费太多的心机,故说:“甚爱必大费”,而且积藏的财物越多,失去的东西就越多,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严、品德等等,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会越多,最后将自己的生命也要失去,故老子说:“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在人与财富、名利、得失的辩证关系中,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过失莫大于放纵欲望。所以,知足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人的一生,要有颗平常心,要懂得知足,才会活的快乐。与之贪得而身亡,不如身存而离贪。然而,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贪得无厌,忘掉了老子的告诫,掉进了罪恶的深渊,演绎了一幕幕“多藏必厚亡”的悲剧:

明朝大贪官严嵩父子权倾朝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结党营私,大肆敛财,富可敌国。但到头来却落了个客死他乡的可耻下场;清朝大贪官和珅更是削尖脑袋,追逐名利,弄权敛财,胡作非为,贪得无厌。嘉庆四年被抄家,查抄清单主要有:房屋2000间,田地8000顷,银号10处、本银60万两。当铺10处,本银80万两。金库内赤金5.8万两。银库内银元宝95.5万个,其他珠宝、绸缎不计其数,其家产总计8亿万两白银,超过了当时朝廷十年收入的总和。和珅最后的结局是被嘉庆皇帝诏令自尽,财产没收。家破人亡,身死名灭这些都是不知止足之过失。故说:“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一段是说明,圣人以大道无为,修清静正法,以清静正法,与道合一,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者。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佛法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离一切相,即是“大成”;即一切法,即是“若缺”。“若缺”,在外表看,好像是缺少这个东西,其实他是将自我变成了一切,如易经所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就是道体,是本心自性,道体将自己,曲成了万事万物。天地万物是在道的作用下而产生,故说:“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道体在外表看,如同冲弱之气,至虚无为,其实他可以充塞天地,遍一切处,无处不至,无物不足,究竟圆满,故称之为大盈。大盈即是究竟圆满,但其体冲虚而不可见。如果其体能够看见,则将会用之有尽。因为若冲,至虚无为,无量无边,无穷无尽,故说:“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在外表看,好像是如水一样,弯弯曲曲,其实他是随顺,是无心无为无我,是无上正直之心,无上正直之心,是大直心,《楞严经》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大直是万法之本,由于大直潜伏隐微,委曲随和,细入无间,故说:“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在外面看很笨拙,但在心里面是大巧,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大智若愚”。表面看来好象很愚笨,很是糊涂,其实他的智慧很高,不露锋芒,不炫耀自己,不惯于矫饰,不到处张扬,不斤斤计较,达观大度,不拘小节。如我国唐代慧能法师,外面看他不识字,是一个文盲,但他能讲经,能说法,能办佛事,能顿悟成佛。另外龙裤国师也是一个不识字人,是个文盲,但他也有不平凡的经历。

龙裤国师,姓郭法号樵云,是福建漳州东乡人。不识字,没有上过学,出家后,学经迟钝,丢前忘后,没有读诵性,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另外就是在寺内做苦力。龙裤常常向寺内主持请法,每次请法主持总是说:“你只能作点苦力,以此消消业障,其他都不是你能够学到的。”有一次龙裤遇到寺内一运水师,向其请法,运水师看到龙裤根性不聪明,但他了生死心很切,道志坚强,很是器重。即为其开示古德修行人,穴处岩居,涧饮木食,以乐其道,并跟他说:“道之一字,理极难明。如能躬行实践,道必能达。师如果能真实修道,念佛法门,为横超之捷径,比修参禅容易,而且还没有魔业干扰。如果能信愿持名,并且能效法古人,则将来念佛三昧,可指日而证”。

在运水师启发下,龙裤师入三峰石窟修行,隐居山林,住岩洞修苦行,清苦自若。因为生活很苦,外甥送些衣服和粮食给他,他也不理睬。过了十多年,外甥再去看他,见到衣服还是放在那里,都放烂了。他一天到晚就是打坐念佛,不移也不动。他穿的裤子破裂,膝盖上的肉也磨红了,自己对自己安慰说:“此时能度且暂度。待我他日受国师礼,与你穿龙裤”所以,布者自布,堆作尘土。裤者自裤,破而不补。身心彻底放下,不著一尘。龙裤国师得道后,就下山自利利人,跟大众广结善缘,于是在漳州一个三岔路旁,搭了一个茅蓬,布施茶水。供奉三年,曾不告疲。

有一天,有个卖杂货的人,路过此地,因天下雨,避雨其舍,肚子饿了,向师求食,龙裤师让他去拾些小石头过来,师将小石头,散到锅内,加一点水,然后让他烧煮。烧了不大会儿,龙裤师说芋熟了,打开盖一看,果然芋卵满盛,个个如初所拾者,形无有异。吃的时候,其味香美。两人同食,犹尚不尽。

等到万历皇太后去世的时候,给皇帝托梦,让皇帝请有得道高僧为其拔苦。但当时京在找不到大德,后来皇太后又托梦,说福建有位高僧,那时皇帝自己也得了一身疮,痒得难熬,到处请医生来看,都无法医好,于是派人到福建漳州,迎请一百多位和尚到京里来念经及医病。和尚们高高兴兴地进京去了,恰巧路过茶亭,龙裤师便问:“你们这样高兴,有什么好事呀?”和尚们说:“我们奉旨进京,给皇帝的母亲做佛事。”龙裤师说:“我跟着去行不行呢?”和尚说:“你这个模样,又不会念经,去干什么?”龙裤师说:“我不会念经,但可以替你们挑行李呀!”和尚说:“好吧!”于是就帮助这些和尚挑着行李进京去了。

但皇帝有个要求,就是要试探每一位和尚,看是不是高僧,于是将《金刚经》埋在门槛下,看看这些和尚是怎样过门的。和尚们哪里知道呢,通通都跨过门槛进去了,唯有龙裤师走到门口,合掌跪下说:“地下有金刚。”皇帝知道了便下圣旨让他过去,他闻圣旨后,便两手扑地,两脚朝天,翻一个筋斗,就翻进去了。

皇帝还想试验龙裤师的定力,便问:“师父浴身不浴?”师说:“浴身我不会”。皇帝笑笑说:“不会,令诸宫女给浴”。师默默不语。皇帝请师入内休息。然后嘱诸宫女说:“汝等为圣师浴身时,可密视其人,在洗澡时,观其戒定力如何,方来报明”。当诸宫女为师浴及下身时,都不好意思去擦洗。龙裤师明知故问说:“这一块肉不是肉吗?何必妄加分别?”宫女免强以毛巾浴之。浴毕,将穿内衣时,而见其男根不现,只能看到如一堆旋螺形,因是奏上。称赞此师真是圣僧,寂然不动情欲,甚为稀有。皇帝闻益嘉其梵行,疑必圣果位中人,就以国师之礼待之。

皇帝问龙裤师说:“你准备用啥经忏超度太后?”师说:“经忏我不会,我只会念佛。”皇帝说:“既能念佛,亦是超度,不知你坛事如何安排?”师说:“可筑一台式坛场,高一丈许,用以安灵位。并制一个招魂幡”。皇帝问何日使用?师说:“来日早朝”。皇帝心想为什么这么简单?不知如何所为。

  他做佛事很简单,拿着幡在台上扬了几扬,至灵前说:“我本不来,是你故爱,一念无生,超升天界。”讲完这几句话,念三声阿弥陀佛,便把幡放下,告皇帝说,佛事已经做完。皇帝还不相信,心想那有这样简单,当他正在疑惑的时候,太后在空中发出声音说:“蒙圣僧法力,今获上升天上。儿可为我礼谢三宝及圣师恩德”。帝看到圣母,站立云端,疑心顿消。国师又用些香灰在皇帝身上擦了擦说:“好了好了!”皇帝的病真的就好了。

法事做完了以后,皇帝携着龙裤师的手一起走下坛,又以百千金珠宝等物,供奉国师,国师一概不受,又赐紫衣法具,师亦不受纳,惟有看着皇帝所穿的龙裤,好似依依不舍,目不转睛,皇帝问国师:“你如果喜欢此服,可以相赠”。国师一笑说:过去修行时候,看到裤子破了,感到对不起两条腿,就起了一个妄念,说以后还你一条龙裤。皇帝一听,就要给国师制一条新裤,国师说:“你穿这个就行了,只不过是打消一个念头。”皇帝便把裤子脱下来赠给他,并拜他做师父,又封他为“龙裤国师”。

皇帝又带他到御花园游玩,园内有一个宝塔,国师见了很是赞叹,皇帝就说:“国师你喜欢这个宝塔,我就让人把宝塔给你运去。”国师说:“你只要说给我,不用劳工运送”。然后在宝塔的周围转了三圈,然后把宝塔往袖子里一塞,身涌空中,向皇帝告辞,准备归去。皇帝看到师现大神通,知道师是圣非凡,马上叩头,让师留其宫中,三番礼请,师皆不受,亦不下地,皇帝就问说:“圣人准备往哪里去?”国师说:“往福建三峰石窟去”。言毕,足步虚空,还本所住处。

“大辩若讷”,“讷”是口讷,形容言语迟钝,口齿笨拙。大辩若讷是表面上看,好像是嘴很笨,不善于讲话,其实他很有辩才,只是在口上不露锋芒,如天地一样,无言胜有言。古德说:天地不言而万物成,圣人不言而教化行。以圣人效法天地而用,故以不言之教,无为之化,似乎不胜,而万物无能胜之。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躁是躁动,动能胜寒,但不能胜热;静能胜热,但不能胜寒。这些都是有所胜,而有所不胜。圣人不取动静,而以清静为天下正,“静”是戒定,“清”是智慧。《楞严经》观音菩萨圆通法门说:“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清静在观音法门,就是以闻思修,入三摩地,以闻思修,为天下修行的正法。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4 12:03 , Processed in 0.0541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