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四十一至四十二章之浅见

热度 6已有 343 次阅读2010-5-6 16:59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这一段说明大道超出世间常情,非一般凡夫之所能知,必须断烦恼,破无明,方可而入。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为上根利器之人,在佛法中为菩萨之异称。《释氏要览》说:“菩萨远离迷执邪见,正见法理,乃圆满自利利他之行,故称上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无自利利他者,名下士”。中士如同佛法中所说之二乘圣者,下士应该是指凡夫。上根之人,志与道合,一有所闻,便身体而力行之。如观音大士,从闻思修三慧起修,闻思修三慧是在同一个时间完成,而不是先修闻,再修思,然后再修慧。三慧不同于三学,戒定慧三学,可以分开修,先修戒,由戒到定,再由定到慧。故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如果是中根人之资质,则且信且疑,如二乘圣人,二乘圣人有德,主要是不再执著有为法,但反过来又执著空无,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而执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称为二乘四种颠倒。故说:“若存若亡”。

如果是下根人士,因不能断烦恼,故不能自利;不能度众生,故不能利他。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执著为“常乐我净”,于名闻利养,追逐不放,成为凡夫四种颠倒。所以致心于名利,即使有所闻道,因与自己志向不同,故大笑之。因大道超出常人之情,非愚人之所测知。如果此辈不笑,则不足以成为大道。以其道与常情,每每相反而已,何以能知之。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贞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是老子引出古德十三句建言,用古德之言辞,来说明与常情相反之意思。

“明道若昧”,指圣人有光而不外耀,俗话说:“大智若愚”。圣人智慧出众,聪明睿智,而能守之以愚,不处处表现在外,故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指圣人精进行道功德覆盖天下,而以礼让相先;勇力震撼世间,而以怯懦自居;拥有四海财富,而以谦下自守,以卑微自牧。“夷道若类”,指圣人心与道合,混同世俗,和光同尘,才华内蕴,不露锋芒,故说: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谷意为大海。指圣人心包天地,德无不容,如海纳百川,正所谓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故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真正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而以污垢为自鉴,以不足来自居,从不恃才高傲,不盛气凌人,不装腔作势,故说: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德被群生,而不自以为功高,总以不足而自处,故说: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真正的道德,则是潜行密用,密而不宣,凡有为人所布施的功德,惟恐别人知道。故说:建德若偷。“质贞若渝”,是指圣人以不变之心,随缘与世,变化无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大方无隅”,“大方”指如来正知正见,“无隅”如来正知正见,是说明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最客观、最全面,而没有主观片面性。“大器晚成”,圣人深畜厚养,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迫不得已而后应,乘运而出,必为天下之利器。故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道之音,寂静无声,非常情之所易闻。大象无形”,大道之相,无长短方圆之形,非常情之所易见。“道隐无名”,大道无名,非常情之所易知。

    “夫惟道,善贷且成”。大道广大难测,竖穷三世,横遍十方,遍一切处,随顺天下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曲成万物而不遗。故说:“善贷且成”。圣人如是能随顺大道,成就圆满道业,是一般世人所不可而解的,由于不解,而轻笑之。如果不笑,则不能显出道之无限的深奥。

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一章是说明,大道实相为天地万物之本源,整个宇宙人生是一个圆融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己是大道中的一分子,告诉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中,要以大道为本怀,助人即助己,损人即损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道生一”,大道本无名字,大道本不生不灭,那么道为什么会生“一”?道本无名,老子为了教学需要,将这个不知其名,不生不灭,能生万物之物,强名为“道”,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既然有“道”字的出现,那么跟着就涉及到真假、是非、常非常、理事、性相、本心识心等方面。从各大圣人所证来说,本心、真道、理体、常道、心性等只有一个,如果是多个则为事相、非常道、识心、假相等,那么这个“一”就是这样产生的,以一代表道体、代表本心、代表常道,代表一真法界;以多代表事相、代表识心、代表万物。

道生一,一是道的理体;道生万物,万物是多,万物是道的现相。“一”在佛法中称之为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本心、自性、金刚身等,这都是从道不生不灭的理体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句话用佛法来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强名为道,这是指道体,道体是一,道体是一念。

“一生二”,这是一念不觉,由于一念不觉,一念不觉又叫起心动念,是在一念上又起一念。道本来是无念,无念就是一念,在无念或者说在一念上,又起一念,这就变成了二念,二念就是妄念,二念就是无明,故《楞严经》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佛或者道是“一知见”,是一念或者说是无念,“立知”是在一知见上又加一知见,这就变成二念,变成了无明,变成了一念不觉。

“二生三”,二是无明,无明不觉里面包含三个内容,佛法称生三细,三细就是:一念不觉、见相、境相。一念不觉是起心动念,故又称为动相,见相是自心相,故三细又可理解为:动相、心相、境相三相。

“三生万物”,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识心为缘而有名色,名色为缘而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借助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六识。六识分别而成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心生万物,这是著相,如果离一切相,即是法身,法身即是一体,一体是由万物回归,而成为“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是指道之理体;“阳”是道之现相;“负”是依靠,是借助;“抱”是孵现,是变现。天地一切万物,都是依靠道之理体,而变现出一切现相。“冲气以为和”,冲气是指道之理体,《金刚经》中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天地万物是一合相,如大浪是水堆积起来的一个合相。天是一合相,地是一合相,万物都是一合相。既然是一合相,则万事不离一,故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孤寡”都是一,代表道之无为无我之理体。“不谷”的意思是不善,自我批评,是谦下用语。人一般都好说自己的长处,而不愿意说自己的缺点,因为孤寡不谷,是人间不美之语,是自损之辞,故人们都不愿意用这个词语来说自己。“而王公以为称”,这是君王自我谦下之用语,正因为君王能谦下用语,能作自我批评,能以道德无为无我而正天下,所以才得到了天下人民的归顺。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万物有得就有失,反过来有舍就有得,释迦牟尼佛舍一国太子而不要,日食一麻一麦,苦行六年,虽然对自己的有损,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与世万古长生,这是损之而益。反过来,纣王则以天下奉一己,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暴戾恣睢,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所以虽有天下,而天下而叛之,这是自益者而人损之,故说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是人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但在日用中而不知,所以,需要教教而后能。古德之人是这样教的,我亦这样传授给大家。惟有不善于修养的人,才会增长己见,才有傲慢之气,才会争强好胜;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争强好胜的人,将会遇到强敌,而不能得到好的结果。我只知教人以日损其欲,谦虚自守,以保全冲气合和之德。故说“我将以为教父”,这是老子以己德,教化来教化天下人,使天下人都能具有谦下之德。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3 14:10 , Processed in 0.0681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