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三十二至三十五章之浅见

热度 5已有 267 次阅读2010-4-18 15:22

对道德经三十二至三十五章之浅见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这一章告诉世人,如果能以大道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天地自然相合,风调雨顺,天下众生自然会归顺,人民和合,安居乐业,利济无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只要是有名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而迁流变化。道之所以常住不变,是因为道无名。“朴”是指没有被加工成器的木料,依朴成器,器器皆朴。故朴无名意为器之理体,用朴比喻道之理体。道之理体虽然很微小,眼见不到,耳闻不到,而为天下万物之根本,被天下万物尊之为最上,天下万事万物,无不臣服在“道理”的脚下,说:“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侯王是古代中央政权对各国领导人,所分封的的统称。这是借助领导人来比喻,如果能随顺大道无为来处理事物,则天下万物自然归顺,而服从领导。不但万物都会来归顺,而且还会和气致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民不用命令,而会自然调顺,各遂其生,安乐自在。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无名之大道,能有如此的利益,告诉侯王要顺道而善用。如果散朴为器,起始制作则有名相出生。而且从无名到有名,从有名到多名,一个事物会有形状不同,多个名字的出现。用这个事物来比喻,当人们起心动念之后,会随着对不同名相的分别执著,而越来越迷,贪图名闻利养,逐末忘本,使自己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差,而不知其返。故老子告诫说:“亦将知止”而自足,“止”是停止一切妄念,停止分别执著,使心回归于大道之状态。如果不知止足,则会有危险,而使自己不得安宁。故说,“知止,所以不殆”,不殆就是不落入危险之处。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由是而知道在天下,为万物之宗,流润无穷,犹如江海为川谷之所归。以譬道散于万物,万物无不臣服于大道。这是自然之大的趋势,意为侯王如果能守之,其效则会神速于此。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主要告诉世人,应当守道无为,以及守道之要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是指能洞察贤愚,辨别是非,指瑕摘疵,皆可称之为智。如果说只知道指责别人,而不知道自己的错误,虽然知道别人的缺点为智,但不如自知者为明。当年老子与孔子惜别的时候,老子送给孔子三句话:一句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也”,为人善于观察问题,为什么会落到“死”这步天地?这是因为他“好议论人也”,好议论人,好评价人,因此被议论和被评价的人,就会去陷害他或置他于死地。第二句是“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博学辩材的人,为什么会使身家性命遭遇危险,是因为他常常好揭人之短处,而揭短之人,往往又是不得人心的,《弟子规》说:“扬人恶,即己恶”。再说你揭人之短,发人之恶,要是让人家知道了,那还不报复你么?如果走上了极端,那么就可能要危及发人之恶者的身家性命。老子最后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为人子者,不要老想着自己,要常想到别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为人臣者,也不要光想自己,还要想想你的领导。庄子说:“所谓见见者,非谓见彼也,自见而已矣。所谓闻闻者,非谓闻彼也,自闻而已矣”。能自见自闻,才是所说的“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己的力量,能够战胜别人的人,称为有力。但要知道天外还有天,人外还有人,强梁的人,必然会遇到其敌,不如自胜者为强。因为人的欲望,会迷失人的本性,自胜要比胜人强的多。所以说,如果能像佛一样,能有大力,能战胜自己,战胜烦恼魔、五阴魔、天魔、死魔,能见性成佛,才可以说有大力,才可称为大英雄。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才能安心守道,人活在世间,物质所需,其实非常有限,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仅此就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生活起居一切随缘,饮食愈少愈好,清心寡欲,自然健康长寿。佛法说:“贪心是饿鬼”。对于这一点,要有高度的警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足常乐,绝不过分的希求,这样就会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人的日子为什么过得很辛苦,就是因为贪心没有止境,贪而无厌,是众生受苦的根本。什么时候知足了,什么时候才能把苦离开。穿衣知足了,天天想穿好衣服的那个苦就没有了。饮食知足了,贪求色香味,那个苦也就没有了。所以五欲六尘,对哪一样知足,那一样的苦,就会离开,能离苦就能得乐。强志,如果好超过于人者,不为有志,只有强行于道德者,才称为有志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所者,是自性之所,是我们与大道合二为一的切合点。世人贪欲劳形,希望建立长久之业。殊不知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当一口气不来,生命即不再现。惟有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与大道合一,于自性合一,德光终古,泽流万世,才是老子所说:“不失其所者久”。世人嗜欲养生,杀生伤性,以希长寿,殊不知罪恶死神,正在步步逼近,如何能得其寿。惟有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归于自性一真之地,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才是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一章主要说道大无外,小无内,圣人心能与道相合,故能成就圆满道业。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泛是广泛,至虚而无著,大道广泛无边,遍一切处。一切万物无不从此法界流出,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其应用无所不至,故说:“其可左右”,他可以左右天地万物。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大道是成其万物的理体,万物仗恃大道而得以生成,没有大道就没有万物,故道生万物而不推辞。以本体无我,无相无念,但任万物自生自灭,故生物功成,而不名己有。以大道与万物同体,体相不二,故虽衣养万物,随顺万物,而不去主宰万物。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其道体所以真常不变者,是因其恬淡虚无,以人的六欲不能觉察到他的存在,不可视见,不可闻见,不可嗅见,不可味见,不可触见,不可虑见。由无可欲,故可名于小,以此比喻道的微小。万物与他汇归于一处,而不见其道为主宰,故又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大小都是以万物之名相来形容,道离一切名相与物相反,是以圣人随顺大道,忘形释智,无为离相,与道合一,终不为大,不执著于大小,故能圆成道业而为最大。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这一章是以法界苦乐比较,提醒众生进修道业,圆成胜果。

“执大象,天下往”。大象是大道之体相,是心性之体相,是极乐净土之体相。大象是无相之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执大象是随顺大象,随顺大道,随顺自性,如印光大师说:“信愿行三具足,以信愿为先导,以念佛为正行。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念佛伏烦恼往生同居土;断烦恼往生方便有余土;明心见性,往生实报土,分证寂光土。故说条件具足时,众生自然往生。

“往而不害,安平泰”,“往”是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极乐净土是法性土,往生极乐净土,有无量快乐,《佛说阿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说:“往而不害”。往生极乐净土有无量的好处,大致有:⑴那里是莲花化生,没有十月胎狱,故没有生苦。⑵那里是金刚那罗延身,没有衰退变化,故无老苦。⑶那里是无极之体,不是血肉之躯,故没有病苦。⑷那里是无量寿,有生无灭,故没有死苦。⑸那里是随意所需,应念现前,故没有求不得苦。⑹那里是上圣聚会,故没有怨家聚会苦。⑺那里没有女人,没有家庭,故没有爱别离苦。⑻那里是清虚之身,皆具涅槃妙体,故没有五阴炽盛苦。⑼那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故没有堕落恶趣苦。⑽众生皆具:天眼通,无所不见。天耳通,无所不闻。他心通,无所不觉。宿命通,无所不知。神足通,无所不能。那里是乐如漏尽,可以享受诸佛快乐。⑾那里可获陀罗尼,能得到诸佛无量法门之慧力。⑿那里可以常见佛,常闻法,常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等大菩萨相聚一处,在修学上可以快速成就。⒀那里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庄严无尽。⒁那里是一生补处,可在一生中圆满成佛。故说:“往而不害,安平泰”,“安”是到极乐之后,心才能真正安定下来。“平”是极乐是平等世界,在极乐世界,除了莲花的大小不一样外,其他一切享受待遇,就连人的长相,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故说“平”。“泰”是平安,安定,美好,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为第一。

“乐与饵、过客止”。“饵”是诱饵,是指五欲六尘对人的诱惑。“乐与饵”,乐于名闻利养的诱惑,乐于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世间上,五欲六尘就象个大磁铁,诱惑人们吸引人们。金钱的诱惑,名利的诱惑,爱情的诱惑,甚至于甜言蜜语的诱惑,富贵荣华的诱惑。眼见红男绿女万分钟情,耳听靡靡之音,鼻闻轻柔淡雅的香味,还有那轻柔温暖的感触,以及刺激嗜好的食品,财、色、名、食、睡,如同一根根绳索,将人们紧紧地捆绑起来,使其成为他的俘虏。

过客止”, 飞蛾投火,春蚕作茧。色不迷人,人自迷。在强大的诱惑下,虽然会如游客一样,暂时停止下来,但不能够久留,因为旅途不是游客的家。又因五欲六尘,取之有尽,用之有竭,所以不能常久。五欲六尘的作用,会使人们,从一段生死到另一段生死,从一个法界到另一个法界,在三界内,一段一段的走下去,而不会停息,这就是我们的娑婆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你如果不想受它的诱惑,就必须要有抵制的方法。抵制的方法就是:远离贪嗔痴慢,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从而使身心清净慈悲,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远离五欲六尘,回归大道恬淡无为,清净寂灭,从而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道之出口,恬淡无味,故不可以用舌根去品尝;视之不足见,不可以用眼根去找寻;听之不足闻,故不可以用耳根去听取。故《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然而大道理体,一真常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说:“用之不可既”。既的意思是尽,用之不可尽。大道用之不可尽,故可名为大。这是以大象作譬喻,以譬喻众生,如果能执大象以处世,恬淡无为。虽无声色以悦天下之耳目,无名利以悦天下之心志,而天下众生归往,乐推而不厌。正所谓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3 10:58 , Processed in 0.0657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