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二十八至三十一章之浅解

热度 3已有 258 次阅读2010-4-14 22:41

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一章是以知为信解,以守为行证,信解行证为修道所必经之四种过程。首先是对大道树立信心,其次是了解大道,进而身体力行,最后证悟其果。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雄”,雄是万物不能与之相敌,天下万物不能与之相敌者,唯有大道一物,因为道能超过万物,故雄是对大道之形容。在佛称之为大雄,大雄是形容佛有大力,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天魔、死魔四种魔,故大英雄是佛之德号之一。知其雄是理解大道,在佛法修道三归依中,第一条称之为“体解大道”,体解大道就是知其雄。雌是柔和随顺,“守其雌”就是进修道业,是随顺大道,是由体解大道,然后“发无上心”,发心成就圆满道业。溪是指低洼之地,是众水所归之处。能守其雌,故能如天下溪水一样,能众德交归,受而不拒,应而不藏,流润而不竭,故说:“常德不离”。婴儿者比喻为柔和之至,故说:“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能之意。“黑”是对无知无见之形容。“式”比喻修道之法则。“忒”比喻差错,守黑是修正知见立知之过错。这一段形容圣人智慧能包天地,明了如同日月,但不自生其知。所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所以说:“知其白,守其黑”。知白守黑在三归依中是第二条,称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楞严经》说:“知见立知为无明本”。守黑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修正自己的错误见解,不在知见上立知,则没有无明,无无明则同无极,故说复归于无极,无极是大道之别名。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知荣守辱者。“荣”是世间最尊最贵之称,如佛称“世尊”为佛之十种德号之一。守其辱是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在佛称之为忍辱,忍辱就是忍耐,为六度波罗蜜之一,是菩萨所必须修行之德目。“谷”是虚而能应,如同谷会随声响产生回音,小声有小回音,大声有大回音。朴意为朴素,为木头未雕斫之初状。这一段说明修行忍辱波罗密,是以忍辱之心而守候,等待定慧之果之显现。当定慧显现之后,如天下谷,虚之直至,故说:“为天下谷”。由其至虚无为,故能“常德乃足”。因为德自足于中,而不显杨于外,所以说“复归于朴素”,也可以说是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恢复本有的智慧德相。

    由其至虚而能应,所以说:“朴散则为器”。比喻圣人以此应运于世,普度天下众生,成为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之教育,故说“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能遍满一切处,曲成万物而不遗;化行于世,而无弃人弃物。故说:“大制不割”。割是割裂,不割者是不分彼此之界限,意为无分别,无执著。在三归中,是第三条,称为“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对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一章提醒世人处事待人接物,要像圣人那样,不爱不取不有,不分别不执著,才能不生不灭。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以爱欲之心,强取天下万物,属于有为之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梦幻泡影不可得,老子也说:“吾见其不得已”。这一句说明,天下万物,皆属六尘缘影,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实无可得。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神”者通达之意,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意。要成为天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大器,老子说:“不可以有为之心而得之”。“为”者是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称为“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称为“无为”,无为是大道之异名。如果以有为之心而行之,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再有分别有执著,有贪欲有私心,则会迷失大道,而堕落在五欲六尘中,随着业力,受生老病死,受无量痛苦。

“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物是指天下一切有情众生,“行”是无明行为因,“随”是因无明行,而有识、名色、六入。“呴” 是慢慢呼气,表示暖;“吹”是大口吹气,表示寒。寒暖是因为六入,而形成的触受。“强”是由感受到贪爱,由贪爱而强取。“羸”是弱,是因强取,而在八识中留下的痕迹,称为“有”业。“载”是业成而生,“隳”是从生到老死,而毁灭。这一段老子讲的是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又叫十二重城,佛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以十二重城譬喻十二因缘,众生依十二因缘,无明行过去世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现世果;爱取有,现世因;生老病死,来世果。涉三世喻三重,而轮回六道,犹有十二重城围之。

十二因缘,若依生、顺二观,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为集(烦恼)谛,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等七支为苦谛。若依生、灭二观与顺、逆二观,则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灭、道之二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出离生死之圣人之方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圣人“去甚”,不去追求,故不爱;“去奢”,不享受,故不取;“去泰”,不贪嗔痴慢,不在第八识中留下痕迹,故不有。爱、取、有已断,虽然没有见佛性,但生死链已破,故不受生、老、病、死的困扰,而成为二乘圣人。

 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一章是以战争为例,来说明治理天下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使用的方法。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意为国家领导人,如果能依照道德规范来治理天下,而不是用强兵黩武来强取天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国家可以借助道力而绵延长久,人民可以借助道力安居乐业,众生可以在大道的作用下而反朴归真;否则如果用武力强取天下,会既伤命又伤性,害人又害己,自他两不利,而且势极则反,不但遭到人民的反抗,最后也必然会自取灭亡。如南北朝时代的少数民族,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最后被大唐一统;五代时期的少数民族,占领的土地,最后被宋朝收回;辽、金、元、占领的中华大地,最后被明朝收复;清朝满族控制的中国,最后被民国取代;而日本人侵略了中华,最终是成就了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老子说:“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军队所到之处,不仅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会遭到天遣,使民困灾荒,荆刺众生,一片凄惨景象。另外凡是经历过大的战争之后,年景必然不好,诸多凶事,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如果遇到外势力入侵,叛逆乱祸,强行骚乱,欲加害于万民,为了除暴安民,不得不使用的时候,也只能是善用。在善用的时候,达到目的就一定要收场,老子说:“果而已”,“果”是战争的结果,“已”就是要停止,俗话说:“了事便休”。强兵达到目的,平息战乱便赶快停止,不能有恃强凌弱的观念。纵然能了事,纵然平息了战乱,亦不可以兵强而称霸。所以说不可自恃己能,不可自夸己功,不可自骄其气,不可自执己得,不可自称己强。因为这些都能增长己见,不利于破除我执,不利于成就道业。所以,老子说:“物壮则老”,也就是盛极则衰,物极则反,这是自然规律,如同月盈则亏,日盈则昃,春去夏来,寒往暑来。故说:“是谓不道”,不是行无为之道。“不道早已”,已是灭是止的意思,既然知道这是不道,就应当早点停止,这样对各个方面都会有好处。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一章主要说不能以战争来强取天下,以战争来强取天下,将会造成无穷的后患。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佳兵者”,是指善于使用兵器或战争来强取天下的人,这些人都是属于不善之器,因为他们的心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欲,甘心于杀盗淫掠,诈变不正,好杀不仁,这与大道自性相悖逆,战争的结果是伤命伤性,果报多在三途,也会遭到天下众生的反对,古德说:“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普通老百姓盼望的是社会安定,家庭和谐,可是恶劣的战争场面,使亲人横死沙场,家园兵祸连连,使百姓的安居乐业被打碎,怎么能不厌恶呢?所以说这是天下有道之士或有仁之士,都不愿使用的方法。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我国地理位置常以东方为左,东方在五形上属木,主生代表吉地;西方为右,西方在五形上属金,主杀代表凶地。君子所住则以左为贵,贵为柔弱;用兵则以右为贵,贵为刚强。由此而知,使用战夺取天下的人,为不善之人,而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万一不得已而用之者,是指在遇到外势力入侵,叛逆乱祸,强行骚乱,欲加害于万民,为了自卫自保,伸张正义,除暴安民,不得已而使用的时候。老子告诫说,当以恬淡为上。恬淡的意思是心气和平,不以功利为美。既然没有贪欲功利之心,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即是不贪功利,如果以胜利为自豪时,亦是甘心乐于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因为他与大道柔和相违背。如果使之得志于天下,将会残害更多的无故众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世上的吉事是以左边为主,凶事则以右边为主,凶事主要的指丧事。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则以右为上,主要言其可哀。故兵家以偏将军居左,以上将军居右,这是偏将军负次要责任,上将军负主要责任。言居上势的人,则应当以丧礼而对待。对在战场上被杀的众多亡灵,则应当以悲哀来悼念他们。即使打了胜仗,对在战场中所死亡的众生,亦应当以丧礼的心情来对待。

战争是很残酷的,但为什么会因起战争?慈寿禅师说:“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劫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愿云禅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只要有屠场,就会有战场。”

佛经中记载了琉璃王诛灭释迦王族的故事:琉璃王为了报复自己少年时在释迦族所受的污辱,率领大军,诛灭了释迦王族。释迦牟尼佛为了救护故国族人,曾几次在琉璃王进攻释迦王族经过的路上,以自己的威德和慈悲劝退了琉璃王。然而释迦族人,因为过去世造的恶业,所招感的定业不可逆转,最终还是导致了被灭族人的浩劫惨祸。当弟子向佛问起战争的原因时,佛说在很久远的年代以前,有一个很大的村庄,有一年村庄里的人,把村边一个大池塘里所有的鱼虾,包括一条很大的鱼王,全部打捞上来,杀死吃掉了。当时村里有一个小孩子(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凡夫位时某一世的前生),他没有打捞鱼虾,也没有吃它们,但当他看到大鱼王时觉得好玩,就用一根树枝打了三下鱼王的头。经过了很多亿万年的转世轮回,那个大村庄里的人,因为共同的因缘业力,转生在释迦王族,而那条大鱼王,则转生为释迦族邻国的琉璃王,被杀死的鱼虾,则转生为琉璃王的军队。战争时,释迦牟尼佛为了示现因果不空,在族人被杀的时候头痛了三天。

世人对动物的生命,恣意残杀吞食以纵口腹,令其惨死,视为等闲,以致“八珍罗列于前,尽属号呼怨业。”而被杀的动物,本身无力抗拒,亦无处申诉,其怨恨戾气,蓄积愈久愈深,当因缘果报成熟时,其恶业就会以瘟疫、洪涝、旱灾、饥馑、地震、台风、海啸等灾难,以及战争的方式来显现,小则地区骚乱,大则国际纷争,甚至酿成世界大战,那么战争之中,就自然会逞现出,与动物受苦情形相当的: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等血腥场面。所以,要想彻底消灭战争,就要从根源做起,从戒杀放生做起。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3 05:11 , Processed in 0.0515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