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十三、十四章之浅见

热度 5已有 268 次阅读2010-3-17 14:45

对《道德经》第十三、十四章之浅见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这一段是以名闻利养为例讲道德,有心于名利的,为无道德;无心于名利的,为有道德;无道德的为凡夫,有道德的为圣人;凡夫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生有灭;圣人为常乐我净,无生无灭。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名闻利养为宠,失名闻利养为辱。惊是宠辱之心会使人惊心动魄,也就是会使人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贵为君子,富有四海。君子加四海,为人之识、行、想、受、色五阴。君子表第八识阴,为心王故称为“君子”;四海表行、想、受、色四阴。行为第七识执我,想为第六识分别,受为前五识领纳所缘境,色为土、火、风、水四大。四大五阴覆盖自性,会使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故为大患。“若身”是执五阴为自身,执身为我。身是四大缘影相,心是六尘缘影心。缘影如病目看到空中花,以及第二月。因为确实没有空中花,没有第二月,所以,因妄见执著而有轮转生死,成为非常道,成为非常名。所以,老子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就是身是大患的原因,如果没有身见,没有我见,见思烦恼没有了,六道轮转分段生死没有了,自己还会有什么为患呢?这是让我们,从名闻利养中破除见思烦恼,而进修道业。

“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贵”是指我之心,如果我不执身为我,而以身为天下,以身为社会,以身为自然,以身为大家,与天下、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合为一体,这就是道,那么就可以寄之天下之任,无心的去为众生服务,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爱”是指我之行,在行住坐卧中,以道为标准,无心的去为众生献爱心,做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行菩萨四德,就可以托天下之权。在布施中内无所施之我相,这就是道;外无被施的人相,和所施的物相,这就是德。无我、无人、无物,三轮体空是为进修道业的标准,是为成就圣人的标准。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段说明大道体虚,超出六尘声色名相思议之范围,圣人只所以为圣人,就是依靠大道之理体,以修成圣人之果,依大道之德,而治理世界。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夷”表大道体虚无色,故视之不可见。“希”表大道无声,故听之不可闻。“微”表大道无相,故搏之不可得。老子以这三个例子说明,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里面,去寻找大道,皆不可得。因为大道就如《般若心经》所讲: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也无得,以无所得故。所以,大道不可致诘,就是大道不可思议。由其道体圆融,不可分割,故说“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是说大道平等,佛性平等。“皦”是明亮,“其上不皦”是上上根人的佛性,不会比他人多一点光明。“昧”是暗昧,“其下不昧”是下下根人的佛性,也不会比他人多一点暗昧。就像印光大师所说:“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此法就如同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绳绳”形容道体至虚,连续不断。“不可名”,因为大道是一念不生,多一个名字,就会成为无明,所以不可名说。因不可名,所以不能用物质名字来表述他,故说“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无状之状”,这是大道没有物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是大道没有物相之相。“是谓惚恍”,功夫观到此时,由于一念空无的妄念,所观之道就成《楞严经》所说的:“虚无精想”,所以,只说出了大道的相似状况。故说“是谓惚恍”,惚恍就是《楞严》中说的“八识精明体”。以其精明之体为一切万物之根本,故也称本识;以其精明体在八识之中作用最强,故又称为八识心王。又因此识为天地万物之本,含藏一切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又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也称为种子识。此识凡夫执之为命根,凡夫执第八识为自我,这是以虚作实,以假作真,如第二月,与二乘圣人不同的是,迷水中月亮为真月,到水中寻月,故称水中捞月。所以,《楞严经》称为第一颠倒;二乘圣人(已断见思烦恼,已出三界生死的声闻、缘觉,称为二乘圣人;已明心见性的菩萨,称为大乘圣人,佛则称为一乘圣人)八识精明体,而立涅槃,依第八识为正果,这是以无为有,以无见为果见,把空无之见,作为自己的正果之见,如第二月,与凡夫不同的是,认为此月是无,空无而不可见,以空无为月,以虚无为月。所以,《楞严经》称之为第二颠倒。在八种识心之中,由于此识境界,最为微细然不是本觉妙心,但已非常接近本觉妙心,故名精想。大乘圣人,诸佛菩萨不执假有,不被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迷惑;不落空无,出空见走中道之门,透过现相见本质,所以在天上找到了月亮,称为明心见性。

以世界来讲,娑婆世界为水中月亮,极乐世界为天上月亮,《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世界”。信为善根,修为福德。人、天两道有善根但福德少,人、天两道凡夫能相信有极乐世界,但不知道修福德,不知道断除自己的烦恼,为有漏福德,虽有福德,都被烦恼漏掉了,所以不能得生。二乘人有福德但善根少,二乘人知道修福德,知道补漏洞,但不相信有极乐世界,执极乐世界为空见,不恳念阿弥陀佛,所以善根少,也不能得生净土。只有多善根福德,也就是只有念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是多善根,一心不乱是多福德,二者条件具备了,才可以得生净土,而圆成道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由于八识精明体,前观无始,故说“迎之不见其首”;后观无终,故说“随之不见其后”。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都是执此本妙觉道以治理天下,故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如能知道这个古始之道,就是大道的正宗脉络和系统教育。故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纪就是纲纪,即系统教育。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3 05:41 , Processed in 0.0452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