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七第八章的浅解

热度 6已有 305 次阅读2010-3-7 09:39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主要是借助天地、圣人为例,来说明只要能破除身见,就能与道一样长生。身见也叫我见,是执身为我,不知道这个身体是假我而不是真我。那真我是谁?真我就是大道。这个假我是怎么来的?是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才将真我变成了假我。如水动时才有波,水是水的真相,波是水的假相,人迷的时候,却认波不认水,不知波是假的,而水才是真的。由于认假为真,所以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杀盗淫妄。造无边业,受无量苦。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一句话里面最关键的是“不自生”,只有不自生,所以才能长生。“不自生”是自心里面,没有认为有一个自我的产生,不执著天身是我,也不执著地身是我,我本不生,我还是原来的我,我还是原来的道,只是外表形态上有所不同,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万物庄稼,天地所尽的责任只是随缘而已,随众生心现所知相。众生需要光明,天就出现日月,众生需要生长,天就现出雨露,众生需要食物,地就现出粮食,众生需要美观,地就现出花草树木。天不以日月星辰为自我,地不以粮食花草树木为自我。天无私天长久,地无私地久长。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这是圣人以道为先,以身为后,道比身重,爱道胜过爱身;而凡夫是以身为先,以道为后,身比道重,爱身胜过爱道。如释迦牟尼佛在尼连禅河北岸的苦行林打坐,日食一麻一麦,苦行六年,物质享受在后,觉道的心愿在先,由于觉悟精进,最后终成道果。“后身而身先”,这是圣人证道之后,在法界排名的时候,是圣人在先,凡夫在后。

“外其身而身存”,圣人修道是舍身为道,功成则身与道长存。如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修道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

一、舍身饲虎:佛对阿难说:在过去世,有一个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太子叫大勇。

一次,国王到城外山林里观景游猎,三个太子也随同前往。进入深山后,国王在竹林中休息,三个太子继续向前游行。他们向前行了一段,在路边发现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小虎生下好几天,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 大太子说:“七只小虎围绕在母虎身边,母虎无法出去寻找食物,饥饿所迫,说不定会吃掉她亲生的小虎。” 二太子说:“太可怜了,这只母虎和她的小虎不久就会死去,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济救它们的生命呢?

三太子听后,心里想道:“我从有生命以来,在千万次生死轮回中,生命白白地遗弃腐坏,未曾得到任何益处。今天为什么不舍身布施给这些老虎呢? 三位太子一边议论,一边观看,在母虎和小虎身边徘徊了很久,都无济救的办法,就舍弃众虎向前去了。

三太子一边向前行,一边自思:“如果我舍弃生命,成此善业,就会成为生死大海中一只普度众生的航船。如果布施此身,就会抛弃无数种痈疽恶疾,千百种恐怖畏难;如果不施舍,就是此生命存在,将来也会腥臭不净,筋骨支解,令人厌恶。因此,我应当将此生命布舍众生,用来求得无上完美的涅槃之乐,永离忧愁悲伤,无常苦恼,百福满身。若能得到一切佛道智慧,再布施于一切众生,就会使他们也得到永生的快乐。”

三太子想到此处,兴奋激动,产生了巨大的勇气。慈悲的誓愿充满了心间,决心以身饲虎。但他又害怕二位兄长看到后会阻拦他舍身施虎的善行,为了支开二位兄长,就对二位兄长说:“请二位哥哥先回宫,我随后就到。”

二位兄长向前去后,三太子又顺着原路很快地跑到山林中,来到饿虎爬卧的地方,脱去身上的衣服,挂在竹枝上。然后来到饿虎身边,俯身投地,躺在饿虎嘴下。三太子舍身饲虎,可饿虎已觉自己无能为力,不敢吞食太子。

太子看到饿虎不敢吃他,就爬上高山,从山崖上跳下,投身到饿虎嘴下,可饿虎还是不吃。太子发觉饿虎已经饥饿过度,连吃肉的力气也没有了。又找来一根干竹刺,用竹刺刺破咽喉,使鲜血流出来,让饿虎吸吮。

此时,大地剧烈震动六次,如像狂风掀起的海浪,汹涌激荡。太阳失去了光芒,如像阿修罗遮天蔽日一样。不久天上纷纷飘下鲜花香粉,缤纷乱坠,落满竹林之中。天界的各天王天神,一齐称颂歌赞。

饿虎闻见血腥气味,开始舐吸太子脖颈上的鲜血。饿虎吸食太子的鲜血后,有了力气,就把太子的血肉全部吃尽,只剩下了骨骸。

两位兄长久等,不见弟弟回来,心中着急不放心,就返回原路去找三太子。当他们找到老虎爬卧的地方,只见弟弟已被饿虎吞食,只剩一堆残骸。二人见此残景,痛不欲生,举身扑在骨骸上,悲伤嚎哭,昏迷了过去。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悲泣悔恨,慢慢地舍离弟弟的尸骨,赶快去给父母报信。

当两位太子悲伤哭泣着来到国王面前,把小王子舍身饲虎的事向国王诉说了一遍后,国王和王后悲伤痛苦,不能自胜。国王和王后立即乘车,一同来到太子舍身饲虎的地方,只见太子遗骨狼藉不堪。

国王和王后命令使臣收拾了太子残骸,焚烧火化,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舍利塔。从此以后,国王、王后,国内臣民经常礼拜供养。

佛对阿难说:过去之世的大勇太子,难道是别人吗?就是今天说法会场中的我。过去之世中的国王,就是现今我父王净饭王。王后就是现今我母摩耶夫人。大太子就是弥勒菩萨。二太子就是文殊菩萨。那时的饿虎就是现今姨母波阇波提。七只小老虎,就是现今的弟子目连、舍利弗和娇陈如等比丘。

二、割肉喂鹰:释尊过去世,有一次外出时,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正在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只有一条啊! 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呢?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

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老鹰怒火冲天,只好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到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 释尊说:“我不忍心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的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 当释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这时天地风云为之变色,大地为之震动,身虽然舍去了,但圣人却诞生了。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老子对这一段的总结用语。在此章结尾时,老子以审问句说:这不就是圣人以无私无邪无我,最后而成就其真正的自我吗?况且世上的人整天忙忙碌碌,为自己一身之谋,欲作千秋打算,最后身死而名灭。说是为自身,但终究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更不用说长久之有了。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主要说圣人无我不争之德,无我才能不争,不争才能无忧。

“上善”古大德跟我们解释为“等觉菩萨”,十地菩萨已经很善了,但还有上,所以把“上善”界定为等觉,等觉菩萨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观音、势至、普贤、文殊、弥勒以及在无量寿经开头说的十四大菩萨等,都是等觉菩萨。十地菩萨以下乃至罗汉辟支佛都是善人,等觉菩萨为上善,善的标准是无我,无我才能无为,无为才能无争,无争才能无忧。等觉菩萨意为与道与佛相等,但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破了之后就是妙觉菩萨,妙觉菩萨就是佛,就是道,佛道是“无上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是以水来比喻上善之德。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是讲随方就圆,无可无不可,随缘利益众生,总是处于下方。圣人与世间凡夫刚好相反,世间人总是好高务远,好争名夺利。只有圣人时时处处,总是以无我无人,无名闻利养,作为自己的行为原则。所以说“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这是说与道已经非常接近了。由于圣人总是处于谦下不争之德,所以圣人无往而不善,所到之处没有不善的地方。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如来有三法印,即印证如来的三个标准,⑴住如来室,如来室是大慈大悲。⑵坐如来座,如来座是一切法空,一切法无为,离一切相,见一切善。⑶穿如来衣,如来衣是忍辱柔和。

“居善地”,地就是所处的生活环境。上善所住的是至善之地,是清净之土。佛法说到:二乘圣人住“方便有余净土”,离分段生死,离果报生死,离三世分异生死,享受与众生不同的快乐。大乘圣人住“实报庄严净土,分证长寂光净土”,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诸佛住“长寂光净土”,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心善渊”,圣人的心,则像渊静一样深默,寂净无为,无往而不定。佛法说:“心净则土净”,心净是自心清净,土净是依清净心所感应到的生活环境。心是正报,土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什么是依报?我们的生活环境,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属于依报。什么是正报正报是人。一般讲正报是人,而最重要的不是这个肉体,而是精神。精神最重要的是思想,你每天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是造成我们依报环境胜劣的关键。所以要住善地,必须得心清净,故说“心善渊”。

与善仁”,上善以无为布施,众生以有心感,菩萨有无为应,在布施中能做到三轮体空,一是我空,没有能施之我相,所以没有希望被施者给以回报之心。二是人空,既体会到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心。三是物空,所施之资财珍宝等物,被视为一切皆空,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所以不起贪想。所施之处,都能体现出圣人的真正仁爱之心。

“言善信”,因为无为、无我、无私,故所言之处,无不让人诚信。佛法说:一个人如果三世不说假话,那么他的舌头则会舔到自己的鼻尖,释迦牟尼佛当时示现舌头出来能盖住自己的脸面,《阿弥陀经》说,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广大长舌相可盖住三千大千世界,《金刚经》说:圣人以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以五语为众生说法,目的是取信于众。

“政善治”,这是为政不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法华经观音普门品》讲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帝身得度者,即现天帝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等,政善治是上善应身行政,以行政身说法帮助众生。

“事善能”,上善上合大道本妙觉心,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一切众生,与众生同一悲仰。当众生遇到苦难,哀求拔苦时,上善则能同其用,施无畏,而予以救助。这是事无争,无争则无碍,无碍则能相应。

如南普陀安景写的一篇报导说:震惊中外的“1002”广州空难事件,死伤了100多人。其中有三位幸存者,只有表皮受了一点儿轻伤,引起国内外许多人士的瞩目。这三个人分别为:冯锦标(男),现年32岁,家住佛山市石港忠信路。现任佛山市佛协秘书,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黄昌华(男),现年37岁,家住广州市前进街。为人正直善良,信仰佛教。林婉明(女),现年34岁,家住广州市江南西路。为人诚实,心地善良,家庭信仰佛教。此三人皆受雇于某商公司,任业务员。

他们三人于1990828日来厦门联系业务。工作结束后,买好了102日由厦门到广州的飞机票。不知为什么,小林、小黄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小冯的脸色又黑又青。小冯说:“咱们三人到南普陀寺去做一堂‘普佛’,求观世音菩萨保佑,能够消灾免难。”930日,他们三人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届时来南普陀寺参加普佛。“普佛”做完后,他们三人登上南普陀寺后山五老峰,眺望大海,埋在他们心底里忐忑不安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了。小冯的脸色也好看了。

1026时许,在排队领飞机座位的牌子时,忽然来了一人,插在他们前面,领去10多张座位的牌子。轮到他们,领到9ABC三个座位牌子。飞机起飞到725分,空中小姐宣布:这架飞机被劫持了,但是绝对保证各位乘客的人身安全。这时小冯对小黄、小林说:“快念观世音菩萨,一定可以消灾免难。”于是他们三人,至诚称念观音圣号。小冯在闭目称念圣号时,心中历历明明(没有杂念),清楚地看见眼前一片光明,观世音菩萨现身其中。

  约于910分左右,飞机在空中盘旋一个多小时后,燃油耗尽了,在广州白云机场紧急迫降。飞机一着地,全体乘客面露笑容,纷纷鼓掌。就在这一瞬间,飞机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左边的机翼撞到了停在机坪上一架飞机的头部后,又猛地拉起来;飞机后半部又撞上正在准备起飞的一架上海飞机。一声爆炸巨响,飞机顿时断成两截。断的部位正好在10——11排之间。飞机头部翻了两个跟头,摔在草坪上,燃起冲天的熊熊烈火。此时小林喊:“快跑!”他们三人鼓足全身力气,飞也似冲出火海,向飞机右边跑去。在他们跑开几秒钟之后,燃烧着的飞机,响起断断续续的爆炸声,霎时机场浓烟滚滚,出现一片火海。

1002”广州空难,伤亡是惨重的。活着的约有十多人。除他们三人外,其他活着的都是断胳膊缺腿的。他们三人,为什么会有这般奇迹呢?他们三人经过沉思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1)我们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信仰佛教;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尤为至诚。平时工作勤奋,心怀坦诚,助人为乐,热心公益。

2)我们认为能够免除这次大难的关键,是101日在南普陀做“普佛”。因为在做“普佛”之前,我们心中总有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做“普佛”之后,心中豁然开朗,产生一种安全感。

3)在知道飞机被劫持之后,我们三人又至诚的称念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圣号。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可能会有人不同意这个结论。但他们三人都认为,这是千真万确和不可改变的结论。所以于1123日,他们又来到南普陀寺做“普佛”,感谢观世音菩萨的救难之恩。并表示在今后的岁月里,一定要做一名大乘佛教的教徒,勇猛的护持佛法,愿常利益诸世间。

飞机燃烧后,清理机场时,所有的东西都化为灰烬。惟有小冯带的《阿弥陀经白话解》、《竹窗随笔》、《缁门崇行录》,还有星云法师著的《佛光普照》等书,完好无缺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人们发现这一奇迹时,无不称道佛法不可思议。

“动善时”,“善时”是指无分别之时,佛法常说“一时”,一时里面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人如能证到一时,就能回到过去,展现未来,就能像智者大师一样,进入当时释迦牟尼佛法会现场,也可令听老子为我们讲道。由于是处于一时,所以,上善在处理事务时,则会处理的恰到好处。只有无我不争之德,则能无人怨,无鬼责,就如《心经》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是:“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2 22:39 , Processed in 0.0506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