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对《道德经》第三第四章的浅解

热度 6已有 319 次阅读2010-2-26 16:24

一、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告诉我们五欲六尘是修道人的最大障碍,要想与道相合,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老子在《清净经》中说:“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心好净,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净,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净,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这一段很详细的说明了其事。

“不尚贤”,尚贤是重名闻,因为有名闻就会有利养,这是人们贪名的原因,有时人们会为一个名额,为一个官位会争得头破血流。这是告诉我们不能把名看得太重了,不重名就不会起贪心,就不会有争斗。“民”也可理解为众生,众生是由土、火、风、水,受、想、行、识,众法(八法)合和而生,所以叫众生。“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莫过于金钱,这是说利养,把利养看得太贵重了,人就会贪图利养,而对财起盗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欲有五欲六尘,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六尘又叫六贼,六贼能劫掠自己的功德之财。所以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是将自己趋向地狱的五条种子。六欲的原因是六根借助六尘而生六欲,把六根给收回来不往外跑,就不会产生六欲,在佛法叫:都摄六根,然后一心念佛,就是净念相继。所以说,不见六欲,不被六尘境界所引诱,才能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的治法,是教人先断妄想分别执著之心,则能拔本塞源,把自己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杀心、盗心、欲心、妄心等,将这些妄心去掉,心清净了,心才能空虚,故说虚其心。“实其腹”,是自己的肚子要装的实在,自己的肚量要大,要能装天地,能容万物,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圣人肚子要比宰相的肚子还要大,要能撑天地万物,使天地万物在自己的肚子里容为一个整体,心境不二,圣凡不二,自他不二,这就是“道”,就象弥勒菩萨一样,弥勒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自己的心不被外面的五欲六尘所引诱,则自然就不会生贪求之心,不起竞争之志,其志自弱,故说弱其志。弱其志,才能强其骨,才能有成就圣人的骨气。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都摄六根是无知,这是说要收心,把心从外面收回来,心收回来了,不被外面的财色名食睡所引诱了,自然而然就会达到无欲无求。老子不是说不让追求名闻利养,因为名闻利养实无可得,这些都是大道的缘影相,是假相是假我,当体皆空,无有自性。都摄六根是戒,都摄六根的结果就是净念相继,就是无欲,无欲就是定,定了之后才能开智慧。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被五欲六尘染污之后,在大道或者说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大道之异名,是自性之异名,常念大道,常念佛,在佛或大道的长期熏陶下,众生就会渐渐达到无为。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渐至无为。为什么说不敢为,因为被五欲六尘染污之后,所处的生活环境太苦了,三苦、八苦、无量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家聚会,五阴炽盛等,太苦了,所以,知苦了才能断集,集就是染污,把染污断了,才是灭,灭是灭除烦恼之后,圣人所得到的快乐。灭染污的方法就是修道,道有四勤、四念处、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这些都是达到无为的方法,八正道是圣人所具备的八个标准。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也。我们能体会到这些方面,来处世待人接物,则整个世间,自然而然就会太平无事,所以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二、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段是赞叹道之理体与应用微妙无穷,深似巨海不可测,广如虚空不可量。“道冲”,是说道体至虚,恬淡虚无,清净无为。

“而用之或不盈”,“盈”是形容大道理体丰满、强壮、姝丽、温润、庄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十分的美好,圆融无碍,没有一点残缺。不起作用时无知无为,起作用时无所不知,无所不为,无所不觉,无所不能。能生天地,能转日月,能养育万物。因为有道,才有天之清覆于上。因为有道,才有地之宁载于下。因为有道,才有(指人心)也就是人之为万物之灵长。因为有道,才有(即海)之容纳百川而长盈。因为有道,才有万物之各遂其生。因为有道,才有侯王之为天下正(君长)。道虽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物,充满天地,遍及万物,从不张扬自己,不显露自己,不表白自己,不居功自傲,不自以为大,无形无相,视不可见,闻不可声,嗅不可香,尝不可味,摸不可触,想不可法,正如《心经》所说: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因为他无言行道,所以说“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是形容道体,渊源远流长,深奥寂净,因为他能生育天地,运转日月,长养万物,万物象水的漩涡一样,环绕回归,故说他是万物之所依归。因为他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宰,故说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锐”指人之刚锐之气,犹如锋芒毕露,或说人之傲慢之气,“纷”是纷争,或者说是愤怒的、厉害的、吵闹的或长时间的争论或吵架,竞争发展就会成斗争,斗争发展就会成战争,所以,纷争是指人之嗔恨之气。人的贪心、嗔心、痴心、慢心、还有疑心等,这些东西在无物可挫,无物可解之时,只有道能挫之,只是道能解之,所以说挫其锐,解其纷。

中国有一个流传千古的佛教故事,名叫三车和尚,这个故事是描述唐朝玄奘大师以道度其爱徒(窥基大师)的因缘与经过。三车和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太宗时代的一个修行者,是唐玄奘法师的高徒,中国佛教唯识宗的第二代祖师,法号名为窥基法师,他是中国佛教使上第一位代表皇帝出家的和尚。

当年,玄奘法师少年出家,志求菩提,发下宏愿,要光大佛的教法,但是因为当时印度东传至中国的佛经只是少部分而已,因此法师立下大愿,要为佛法尽一份心力。他认为:既然佛法是从印度传来,如果亲自到印度去学习,一定可以了解真正的佛法是什么,也可以将还未传入中国的佛经拿回来,介绍给中国的佛教学人,所以他就立誓前往印度取经。

当玄奘法师西去取经途经喀什米尔高原时,遇到一个山洞,心想进去休息一下再走,进去一看,发现一个怪物,头上的头发结在一起,蝙蝠在上面都做了窝,窝中的小蝙蝠还在吱吱哇哇乱叫,脸上的尘土很厚,好象石人一样,法师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老修行,已经入定。大师在他耳边敲引磬,念“阿弥陀佛”令他出定,一会儿,这位老修行开始动弹,大师便问道:“老同参,你坐在这里干什么?”老修行的嘴巴,动了几下,才发出声音来说:我是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个佛)末法时代的人,我己修道证得初果,因为迦叶佛已入涅磐,没有佛的印证,所以我在这里入定,要等释迦牟尼佛来帮我印证。玄奘说:哎呀!释迦牟尼佛来过了,又涅盘走了啊!老修行一听非常失望的说:那我再入定等弥勒佛好了。说完眼睛一闭,就要入定去!玄奘说:且慢,你在这里入定,如果弥勒佛来了你又错过,那怎么办?我看这样好了,现在释迦牟尼佛刚走一千多年,是像法时期,佛经佛法还在,我就是要去留学取经的。干脆你到长安城去投胎,等我留学取经回来的时候,我来教你印证。你觉得怎么样啊?

玄庄法师的意思是想让他投胎成为唐太宗的儿子,等他学成归国,再度他出家,效法印度释迦佛的因缘,塑造一个再世佛陀。老修行想了想,说:“好啊!”于是大师对他说:“那么你到长安城之后,找房顶的瓦是红色,最大最高房子,便进去投胎。”老修行说:好,我知道了,再见!那个老修行听从玄奘法师的建议,真的就直奔中国长安城去投胎转世了。

当下,玄奘法师继续前行,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进入印度国境。当时印度佛法自世尊灭度后,基本上分为性相二宗。其中法相宗初为弥勒菩萨所造之论为宗,先有无著世亲二菩萨广传此宗,后有戒贤论师承传。在玄奘法师到达印度之前,戒贤法师在90几岁准备入灭时,文殊菩萨现身阻止,要他留形住世等中土的有缘人到来,传法后才准他离开。玄奘法师去见戒贤论师时,戒贤已经将近一百二十岁了。他高兴得流下眼泪,说:我等你好久,你终于来了!于是玄奘法师就从戒贤论师学唯识法相,并且深得意趣,后来回归中土,广传此宗,是为中土唯识法相宗初祖。

玄奘法师在印度学成归来时,在长安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唐太宗都知道了,并且以帝王之尊,亲自召见,在去见唐太宗时,玄奘想起了老修行投胎之事,他就问:皇上,您在19年前某月某日有否得一皇子?太宗说:怎么问这个?玄奘当下把让老修行投胎之事说了。唐太宗让人查看之后说:没有呀!

玄奘法师觉得很奇怪,难道他投错地方了吗?于是在定中观察一看,哎呀,老修行走错门啦,投错胎,误入尉迟敬宗家中。大师将这段因缘向皇帝报告,唐太宗说:“原来如此,你就去度他吧。”玄奘大师专程拜访尉迟敬宗将军,说明来意,要求见其公子一面,尉迟敬宗令其子来拜见大师,玄奘大师一见,心生欢喜,这窥基生的非常魁伟,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是载法之器,所以开门见山地说:“你跟我出家吧。”由于老修行昧于出胎,将前世已忘,所以,窥基一听,莫名其妙,不悦地说:“你说什么?叫我出家,岂有此理!”转身而去。

玄奘大师无法可施,乃请太宗皇帝帮助,成就这段因缘。唐太宗为续佛慧命,乃就下诏给尉迟公,大意是他对学佛修行非常有心,但是因为贵为皇上,必须以天下苍生为重,因为听说尉迟公的侄子英敏绝伦,故要求其代表皇帝出家云云。又经玄奘大师再三的劝慰,尉迟公子就推辞不得,勉强同意,然而,他还是想要故意刁难抗拒。

于是他就要求说:从小早已熟读诸子百家,如果要他出家,不得禁止他阅读的权利。(这是由于当时为使修行人专心致志,佛法内部规定出家人只能阅读佛教经典。)

唐太宗问玄奘说:可以吗?玄奘说:方便行事,可也!这下子慰迟公子没辄啦!但是,他还是不放弃抗拒,就说:我自出生以来,就已经习惯于有奴婢(美女)侍候,如果要我出家,这种待遇不得废除。

唐太宗又问玄奘说:可以吗?玄奘法师说:既然代表皇上出家,可以从权。尉迟公子这下无可推辞,但是,他仍然继续刁难,他再要求说:我自出生以来,已经习惯吃大鱼大肉,而且酒量也不错,如果要我出家,不能禁止我吃肉喝酒。

这下子,连唐太宗也觉得为难,他疑惑的问玄奘法师说:这个可以吗?玄奘法师为了接引这个老修行,最后还是先答应了,让他出家,等出家学佛后,当他觉悟前生因缘了,就好办事了,所以玄奘又答应了这个要求。

因此之故,尉迟公子就不能够再抗拒出家之事,他出家皈依后,法号“窥基”。而由于他出家时所提的条件缘故,当时人称“三车和尚”。三车者,书籍一车,美女一车,酒肉一车也。后来,窥基来到寺中,当听到钟鼓之声之后,自己豁然大悟,知道自己就是那位老修行的转世,来帮助大师弘扬佛法。于是就退回了三车,清守净戒,专心帮助大师译经,成为当代大德,为唯识宗第二祖。

由于窥基法师的名气太大,又是代表皇帝出家,当然人人尊敬。但是,却有一个法师看不起他,这个法师就是道宣律师。那时道宣法师主张以戒为师的。而且他守戒清净,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严格遵守戒律,自我要求非常严格,自己搭茅棚在终南山上苦修。由于他修行非常精进,所以,当时在唐代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大法师,也非常受人尊敬,而且还感动了天人为他送食。在修行上确实有一股钢锐之气,只是对窥基法师的修行方法有点想法,在心眼里瞧不起窥基法师,总想找个机会羞辱羞辱他。

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给窥基法师,大意是说久仰盛名无缘一见,本拟亲自上门请益,无奈目前在山上苦修,不方便下山云云。窥基法师收到信以后,就很客气的回信,并且说不敢承当道宣法师亲自上门,最近刚好有空,谨定于某月某日亲上终南山拜访云云。

到了约定的日子,窥基法师就到终南山与道宣律师去约会!等他上了山,道宣法师早在茅棚前恭迎,免不了的相互客套一番。宾主坐定,喝茶聊天也。这时已近中午,道宣心想:等一下你就知道了,天人送来的美味食物,让你尝尝滋味,知道真正修行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左等右等,中餐竟然没有送到,眼看时间已经超过午时,他只好跟窥基法师连声抱歉,只好大家一起饿肚子。(道宣厉遵佛制,日中一餐,过午不食。)而窥基法师也不以为意。于是两人聊天喝茶,不觉日之将暮。于是道宣大力留客,请窥基法师留宿一晚,(他要窥基享受一下苦行的乐趣,睡一睡茅棚看滋味如何)窥基法师也在盛情难却之下留了下来。

当晚,道宣法师一如往昔打坐,不倒单,胁不至席。而窥基法师呢?不打坐,也不参禅,倒头便睡,一睡就打呼噜,鼻息如雷,呼、呼、呼,酣声如雷。但道宣在打坐中由于他的吵闹,不能入定,因为入不了定,所以就感觉到虱子在咬(南山是很冷的地方,修道人很少洗澡,所以身上一般都有虱子),那么随着就在身上摸起了虱子,当他摸到虱子时,因为他持戒,就不敢杀生,所以就把虱子扔到地下。当时没有点灯,他也没有什么事,而窥基法师也已经睡着了,于是他就这么继续打坐下去。

第二天一早起来,道宣就开始数落窥基的不是,“唉!你怎么一点也没有修行的样子,也不打坐,也不用功,晚上躺下就睡觉,打呼打得这么大声,这么打闲岔,令我不能坐禅,也不能入定。”窥基法师说:“啊!你说我没有修行?我看你才没有修行!你说天人给你送供?我到这儿来,也没看见天人来过。昨天晚上在你这边住,你不好好用功,却去捉虱子,你捉到两只虱子,你要是把它捏死也罢了,可是你把它掉在地下,把一只给摔死了,另一只虱子却摔断了两条腿,他在地上疼的哭了半夜,吵的我也没睡好觉。摔死的这只虱子,就到阎罗王那儿去控告你,阎罗王准备派鬼来捉你去审问。我为你说了很多好话,说你是个修道人,希望阎罗王能原谅你,叫那只虱子去托生去吧!这才没有找你的麻烦。你反而说我打你的闲岔,不让你修行?我看你才真是没有修行!”

道宣律师想:“这两只虱子扔到地上,他怎么知道?昨晚没有灯,什么也没有,他怎么就知道这件事呢?”所以也不敢强辩了。因为他持戒律,不能和人乱讲话,人家说他怎么了,他就忍着,也不辩论。之后,窥基法师说:“我今天不等吃午饭了,我走了!你在这儿继续修行吧!”终于,窥基法师告辞下山,而这时午时又至,送饭的天人也来了。道宣法师一看到天人陆玄畅,有点不高兴的说:昨天我有客人来,你为什么没来送饭啊?天人陆玄畅即刻跪下说:“律师!昨天不是不送供,我送供时,却进不来你这茅棚。距离这茅棚四十里地以内,都是金光灿烂,我睁不开眼睛,没有办法看见眼前的路;所以就问当地的土地爷,为什么前面金光闪闪这么厉害,令我走不上去?土地菩萨说:在茅棚里有一个人,是一尊肉身菩萨。所以我绕了几转,进不来,没法子给你送供,请你原谅。”道宣律师想一想,难怪窥基法师这么有名气,原来是尊肉身菩萨,从此之后,再也不敢轻视窥基法师了。所以道能挫其钢锐,能解其纷争,道以不言之辩而解之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和是融合。光是炫耀于外面的世间智慧。道与世间智慧和合在一起,而不见自己的面貌。如同有道的人,韬光内照,有智慧而不炫耀。同其尘,是与世俗混一而不分你我。正所谓呼我以牛,我就以牛应之。呼我以马,我就以马应之。故说同其尘。虽然和光同尘,但道体则湛然不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起作用而不见其迹。所以说湛兮或存。要妙如此,因为不知其从哪里来,所以说不知谁之子。而且道不是有形之物,无形无相,故说似在天帝之前,为天地之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3 18:09 , Processed in 0.0468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