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08|回复: 1

关于佛教修行的思考(分享别人的修行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1 18: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佛教修行的思考
??修行是指佛教徒依据佛教的经、律、论三藏修习行持,从而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目的。
??佛教界的一位高僧净空大师对修行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行就是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加以修正。
??按照传统的字义理解,修是学习和锻炼,使品德、学识完善或提高,如修正、修身、修行、修心、修炼等。如果从宗教的角度看,修炼则是道家的术语,是指道教修道、练气、炼丹等活动。
??我们今天就佛教的修行谈谈认识。
??一个人一旦皈依佛门,修行成佛便是他的终身之事,成为一个艰苦和不懈努力的长期过程。
??如何修行?佛教的各宗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和要求。从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看,它们对修行各有特点。如禅宗以“禅”命宗,扩大了禅定原有的含义,重在修心、见性,而不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形式。儒家对于这方面也有相近的观点,孔子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先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密宗则要求,众生修行佛法要做到身、口、意即手结契印(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心作观象(意密)这样三密提示相应,就可以成佛。
??净土宗的修行主要是念佛禅,即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象念佛和实相念佛。
??天台宗以“止、观”来概括全部佛教的修行和理论,把它作为修行解脱的根本途径。所谓“止”,是专注于一处的修行实践,大体相当于佛教一般讲的“定”;“观”是以正确的智慧体认识万法,大体相当于佛教一般讲的“慧”。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该宗既重视修心,也重视修身。
??唯识宗则强调修行内心的变化,“转识成智”是本宗修行的目的,他强调的是修心。
??律宗以小乘佛教《四分律》为主要经典,强调以《四分律》中的行持规则来约束佛徒个人的行为,可以看得出,他强调的是修身。
??归纳起来看,各宗派的修行区别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是渐悟还是顿悟,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内容,是倾向复杂还是简单,是强调修心还是修身,是依靠外力还是内力?
??因为观点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修行方法。
??在汉传佛教中,有渐悟和顿悟两种不同的观点,渐悟观认为,修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须长期坚持修行。
??最有代表性的是神秀与慧能之争。神秀是禅宗北宗的开山祖师,他通过比喻的方法,宣扬万法实有,万象不虚,认为只有勤修习,去除尘垢,通过渐修,才能达到获得正果的目的。他的示法诗最能说明问题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禅宗南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则主张万法皆空,反对万法实有,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实在的菩提树和明镜台,佛性本来就清净,无垢无染,用不着采取渐修的方法去修行,自性自悟,一旦彻悟,即可成佛。他的示法诗最有代表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实际上人们感悟佛性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没有长时间的修行就很难到达一个新的境界,从而实现质变。因此渐悟和顿悟实际上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但也不是所有的量变都可以达到质变的。因此修行的顿悟不可能凭空出现的,他需要有一个积累,一个沉淀,一个过程。
??从修行的内容和形式看,有复杂和简单之分。
??有的宗派认为只要天天时时口念阿弥陀佛,佛祖就会得到感应,也会在天保佑你,这样就可以得道成佛,这虽然适应了很多没有文化不识字的信徒修行,但也过于简单化了,既不需要思考,也无需感悟,难怪有人说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密宗采取印度瑜伽方法来修行三密相应,其方法不仅繁杂,而且神秘,同时还需要导师秘密传授,因此这种过于繁琐的方法,最终必然会失去众多信徒,其结果只能落个衰落的结局了。
??有的宗派很注意形式,如念六字真言时,不见要求意念,要有心意,而且还要求不同的发音方式。
   
    净土宗要求念佛用四种方法。
??持名念佛:修行者念某一佛的名字,这里又分多种,从出声与否而言,分声念、金刚念、默念;从摄心方法而言,分计数念、随息念、直下念。
??观想念佛,观想佛的形象,分为十六观,即观日、观水、地、花、台、小佛身、大佛身、等等。
??观像念佛,将佛像的塑像或画像放在眼前,注意观察,将其形象牢记在心,然后闭目观想。
??实相念佛,按大乘佛教教理,佛的法身即真如,实相,而实相、真如不肯说,不可念,不能从主观对待的角度去观念,唯有无观无念的“实相心”与法身契合,方能见法身。就是念佛的法身或以实相心念佛。
??修行实际上就是探索和掌握佛教认为的人生和宇宙真理的过程,是理性思考和思想改造的过程,因此修行必然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他要求的是理解和掌握佛法的精神实质,是他的核心本质,过分的去追求形式只会本末倒置,误入歧途。
??从修行的思想与行为看,有修心和修身之别。参禅就是禅宗修持方法之一。如佛教的五戒则是严格信徒的行为,这里要求的是修身。而十善业道,就强调了修心的重要。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佛教认为,能修十善业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佛教认为修心为上,修身次之。只有心灵的净化,才能做到言行的净化。其实言行又是心灵的反映,没有言行的净化,怎么能够反映出心灵的净化?
??修身和修心,可以说是一个信徒修行的两个方面,修身注重人的行为,注重规范人的行为准则。修心则注重人的思想和观念,注重人的心灵。
??从修行的动力看,有内力与外力之分。如果说皈依既有内力,也有外力的因素,有的时候往往外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修行则主要靠内力,靠内因,靠信徒的自觉自悟,靠自己信仰的力量。如禅宗认为,修行“不假外求”,只需“自悟自修”,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修行的目的看,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修行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但有为自己和为普度众生两种,《金刚经》认为,只为解决自己的痛苦,寻求快乐,是小乘佛教;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普度众生,是两全其美,才是大乘佛教。可见修行大乘佛教的思想境界是一个高尚的圆满的境界。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09-8-31 21: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万四千法门,选一适合自己的。善护念,无所住生心。{: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4-28 15:18 , Processed in 0.0683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