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4|回复: 1

中国文人罕见心灵的需求/刘泰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 07: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06-30


    人有两种需求,一是生理的,一是心灵的。

  生理的不断变化中,生理的是实在开始,虚幻结束。

  心灵的是期盼人生确定的寄托,是寻找人生坚定的立足基石,心灵的从虚幻想象开始,在永恒实在终极性中收获。

  中国文化,基本是不懂得心灵的需求,因此它没有普遍实在性的精神概念。中国文化的普遍概念,要么是虚无,简单的一塌糊涂,比如老子的全部思想可以概括为“反者道之动”,这便是 虚无;要么狭隘,比如孔子的“克己复礼”,孔子的普遍精神,仅仅停滞于物质血缘关系。

  中国文化几乎全部是物质感觉的经验描述和相对规律性的经验总结,因此中国文化的心灵精神,是肤浅乃至虚无的如同一张白纸。

  中国文化是非常的脆弱,比如五四运动,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国文化的经典一夜之间就灰头灰脸,我们这一代,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的青春年代,对《论语》、《道德经》,如同是对《圣 经》、《古兰经》一样的一无所知。

  中国文化又是非常的自发,尽管当时我们不认识孔子、老子,但是回想起来,当时我们自发的价值观又很和孔子、老子的雷同,因为我们的全部生活,是崇拜生活经验,而孔子、老子思想 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自然的彼此就接近。

  中国文人几千年来以进入国家的庙堂,作为读书学习的奋斗目标,一辈子爬书,一辈子学而不厌,却是毫无精神建树,原因便是中国人没有心灵的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 西方许多思想伟人,出身于普通市井,没有显赫的教育背景,甚至从小就失学,比如卢梭,比如莎士比亚,或者他们的职业,不是以文字谋生,比如乔治。奥威尔,比如《小王 子》的作者,比如苏格拉底、修昔底德,但是他们却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精神。

  因此,西方普通百姓,不乏涌现思想精英,用鲁迅话,就是西方文化有产生思想天才的土壤,百姓由衷的崇拜思想精英,思想精英也不失普通百姓本色。

  而中国文化精英,和普通百姓的精神素质相差无几,因此当中国文化精英窃据庙堂而以“人上人”自居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百姓只是羡慕他们能够作威作福,如若文人 做不了官,便是得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讥讽,因此中国文化精英这个概念,几乎是有名无实的,是狐假虎威的依附于政治权势的。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前在他岳父胡屠夫眼 中,地位如同奴仆,即使考取有名无实的秀才还是如此,转眼之间中举,范进开始吃官饭了,有人送钱送房子,范进的地位就成为老爷;中举前,胡屠夫视范进一钱不值,骂骂咧咧的嚷道自 己的女儿跟着范进倒运了十几年,中举后,便自夸好眼力,为女儿找了一个文曲星。从胡屠夫、范进的形象,我们看到了鲁迅阿Q的普遍化的中国人身影。

  毛泽东是个读书人,和鲁迅一样,毛泽东对中国文人的否定,也是到了极端。毛泽东甚至认为中国文化精英不如老百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我的理解:因为中国文人的心 灵精神不比老百姓高,但他们却自视高人一等,岂不相对愚蠢吗?对比一下:基督教中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上帝是指人的心灵精神。

  毛泽东给知识分子(中国文人)戴了一个“臭老九”的帽子,更是意味深长,言下之意,中国文人不仅比不上工人、农民的实用价值,而且“文人无行”,文人是没有信仰操守、不可靠的 ,比如范进不顾家中的母亲、老婆饿的头昏眼花,而偷偷的外跑赶考。

  的确如此,如若尽读一些没有用的书,而不懂得五谷杂粮,中国文人是没有前途的,中举前的范进,就是有中国文化普遍性寓意的的。《论语》也记载了当时“隐者”的这种思想。的确, 书本文化如若没有心灵精神的意义,和一般物质就没有区别,那么它们就没有五谷杂粮重要。

  毛泽东提出教育要改革,文化要革命,问题是提的非常对,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改?毛泽东是很无知的。比如简单的让学生参加劳动,让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上山下乡,接受工人和贫下中 农再教育。毛泽东还是回归到中国传统经验文化的道路上,回到人的原始本能的物质需要状态,而人的高级的心灵需求、人的精神自由独立,在毛泽东思想中是没有位置的。

  中国文化是靠经验精神延续,因为没有发展,而有幸冬眠一样的长期生存,这正是老子的理想,即老子的婴儿理想。在西方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是活化石。

  有了心灵需求,看书不会是压力,而是也会像饱餐一顿,享受身心的巨大满足,欣赏心灵火花的绚丽多彩,这种幸福永远不会消失,而且时时在增加,这种心灵精神的信仰,这种快乐的 精神追求文化,自然而然的产生群星灿烂的思想伟人,这些思想伟人在精神攀登中捷足先登,生气勃勃的风骚于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政治、法律、管 理,等等。

  和物质财富轮回和中庸之道不一样,心灵精神智慧的快乐,是多多益善的财富,因此它必然不断的丰富和崇高,最终必然引入上帝的信仰,牛顿、爱因斯坦、苏格拉底、莎士比亚、雨果、 托尔斯泰等等,最终的精神,就是信仰宇宙的最普遍精神,即上帝精神。

  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包容整个历史知识的、自然知识的、逻辑的、道德的有序的精神体系。

  如若没有这种心灵精神的无限需求,那么无论一个人如何的知识渊博,也不过是狂妄和可怜的井底之蛙。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7: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中国文人,能够反思自己,不简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4-20 07:41 , Processed in 0.0887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