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7|回复: 2

大制不割(道德经大意解28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4 16: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雄是知其果,守其雌是修其因。“雄”是对得道圣人的尊称,哪些人是得道圣人?佛法中阿罗汉、菩萨、佛皆是得道圣人,但佛为究竟圆满的得道圣人,所以称之为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一般人做不到?了生死,脱轮回,成佛道,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破迷开悟,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一般人克服不了自己的烦恼习气,他有能力克服,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好汉,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但怎么学习?老子告诉我们:“守其雌”,雄是动能、是本有的如来智慧德能,如《常清静经》说:“能生天地,能转日月,能长养万物”。雌代表寂静不动,是心不妄动,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如果放下一切执着,心就清净;放下一切分别,心就平等;放下起心动念,心就会像禅宗所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众生的性德就会圆满现前。
    “天下溪”意为山间低洼之地,为众水所归之处,代表圣人之心,柔弱谦下,为众德之所聚。因为其德如溪,不迎不随,应而不藏,经久流润,而不枯竭,清净无为,恒常不变,故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代表无妄想、无分别、无执著。如《涅槃经》说婴儿有五相:“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即:心不起一切相;心不住一切相;心无动无摇;心无生无灭;虽然有语,而实无语。婴儿无语者,犹如言语未了,虽然呀呀有语,但确实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言语。婴儿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天真,他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如当婴儿啼哭之时,父母以杨树黄叶而说,莫哭莫哭,我给你金子,婴儿即以此当成金子,而止住不哭,然而此杨叶实非金子。又如当婴儿见到木牛木马木男木女,亦会生于牛马男女等想,而止住不哭,但实非牛马男女,而当作牛马男女来想。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是知其果,守其黑是修其因。“白”是清楚明白,为如来果德,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如佛法所说五眼:⑴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明不见暗。⑵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⑶慧眼,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⑷法眼,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⑸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所不见,无所不知,乃至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又如佛法说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再如佛法说如来十力:⑴知是处非处智力;⑵知三世业报智力;⑶知诸禅解脱智力;⑷知诸根胜劣智力;⑸知种种解智力;⑹知种种界智力;⑺知一切至处道智力;⑻知天眼无碍智力;⑼知宿命无漏智力;⑽知永断习气智力等。
     怎么才能知其白,老子告诉我们:“守其黑”。“黑”代表无知无见,因为无知是正知,无见是正见,所以,必须从无知无见做起。能无知才能无所不知,能无见才能无所不见。释迦牟尼佛什么都不晓得,但众生去向他请教时,他随口就能答复,然记后录下来这么多经典,这么多经典他统统都不知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真智慧,这叫正知正见。《坛经》里头,有人请教六祖:“你老人家懂得很多佛法。”六祖说:“我不懂佛法,我不知道佛法。”什么时间到了无知,正知正见就能现前,当人家来问的时候,就能无所不知,妙就妙在这里。《楞严经》说:知见立知,乃无明之本。所以,要破无明,必须放下所立知见,放下我知我见,不能有身见、边见、成见、邪见。这是天下人回归自性,都要使用的法式,老子称“为天下式”。能为天下式,就会表现出像常德一样,而不忒,忒是错误,而不会出现错误的思想,不会出现错误的见解。“复归无极”,是复归于无边际,复归于无穷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是众生本有的智慧德能。
     老子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荣是知其果,守其辱是修其因。佛法讲如来有十个荣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尊是世间、出世间最尊最贵之人,是最难得最不可思议之人。要证其无上的殊荣,老子告诉我们:要“守其辱”。
    辱是忍辱,中国古代读书人对侮辱看得很重,所谓是“士可杀不可辱”,士就是现在说的知识分子。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但侮辱不能接受。所以,如果辱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这个意思对我们现代的修行人来讲确实很重要,如果一点小小的委屈都受不了,都不能忍受,那修行就很难有所成就。
    《金刚经》讲:“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肢体,忍辱仙人当时说:“若我真无嗔恨心,愿我被支解的身体能恢复如故。”说完这句话,他的身体立即恢复原状,一无所损。这就是忍辱的功德。过去弥勒菩萨有偈言:“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能守其辱,则为天下谷。天下谷是比喻,比喻大道虚而无心,因其无心,故能应物,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为天下谷,则具足常德,常德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老子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具足常德,则复归于朴。朴是未加工之木料,比喻器之理体。古人所谓:“依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真心法性,器比喻万物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称真如,这是一切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如此一切诸法的实相完全觉了,则被称之为菩提。菩提乃破除一切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悟智慧。此四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之菩提。
    无上菩提,佛教名为法王,老子称为“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官长意为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王有最胜、自在之义,法王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法王普度众生,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故说:“大制不割”。大制是以大道来治理天下;不割者是对万物不割裂、不执著,无有彼此之界限,化行于世,而无弃人,常善救物,无弃物,意为圆满之智慧。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4-5-4 21: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妙逝居士分享,老子智慧,受益无穷。
发表于 2014-5-4 23: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归于婴儿”,谢谢分享老子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4-29 03:42 , Processed in 0.1013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