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妙逝居士 于 2014-3-2 08:59 编辑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大意)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什么?无起心动念,无因缘造作。老子说:“道常无为,无不为。”告诉我们,大道恒常就是无为。大道恒常是真实的智慧,是无为法身,《华严经》称:“如来智慧德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是障碍证得如来智慧德相的原因,所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不治的对象,就是治理妄想执著。什么是妄想执著?妄想就是无明不觉,执著是因无明不觉,而生出的错误见解、错误思想、错误行为,因无明不觉,使自己看错了、想错了、做错了,做错的结果,就要承受其所带来的各种痛苦,包括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苦恼。 在错误见解中,最重要的是身见,执著这个五阴色身为真我,而不知道他是虚幻不实的。什么是真我?真我有两个标准,一是能够主宰,就是说我能做得了主。如果这个身体能做主宰,那么我希望这个身体长生不老,他能不能做到?二是自在无碍,如果这个身能得自在,那么我希望我这身体永远不生病,能不能做到?所以这个东西不是真我,这是假我。因为它有生灭,有生老病死,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它的毛病太多,不能把它当作真我。它不是我,是什么?它是我所有的,叫我所,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体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要把身体当作衣服一样看待,它不是真我。 什么是真我?有些人想到,人死了有灵魂,灵魂会再去投胎,那个大概是我,也就是说灵魂是我。这个说法有没有错?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因为那个灵魂不是真灵,孔子说:“游魂为变”,游魂是说它的活动范围大,它不是个静态的,是个动态的,非常活跃,所以称他为游魂。而在佛法里称作迷魂,因为它迷而不觉,才会再去投胎,如果是觉而不迷,它就不会再去投胎,更不会到三恶道里去投胎,原因是他迷惑颠倒。而对于“真我”来说,他是一个没有生灭的现象,没有生灭的现象叫灵性,灵性是真正的我。灵性迷了之后,就会变成游魂;游魂觉悟之后,它就变成灵性,灵性是真我。所以,学道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要找到真我,正如禅宗所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灵性,灵性就是佛性,灵性就是道常无为,灵性就是那个“能生万法”的自性,在哲学里面称为宇宙万有的本体。这是真正的我,是真正的主宰,是真正的大自在。所以,迷失“真我”是最主要的错误见解。 当众生的见解错了之后,他的思想和行为,也会跟着错了,就会有分别、有执著,有自私自利、有人我是非、有贪嗔痴慢、有杀盗淫妄等。为了针对众生的错误见解、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老子提出了修道的三个方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贤”是对有德才、有能力人的尊称。“尚贤”是战国时期,墨子关于在用人上崇尚贤才的政治主张,使尚贤成为求官职、求权力的基本条件。因为有官就有权,有权就有利,所以尚贤就成了人们的竞争对象。老子说不尚贤,这是让众生不要执著“贤”这个虚名。因为“名可名,非常名”,这个贤名是从心识中变现出来的,不是常住之法,不是真实之“我”,是个有生有灭的有为之法,虚妄不实,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名是有为法,利是有为法,若能把名利看破之后,才会在心里面把他放下;能放下才能得到自在,能放下就不会为这个虚名,去拼杀、去斗、去争了。 “难得之货”通常指金银珠宝等,属于稀有难得之货物,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也是不让执著这些东西,因为这些都是有为之法。如果能明了事实的真相,不再贪著这些东西,那么众生也就不会有偷盗的行为了。众生因为迷而不觉,才会去造业;因造业,才会有苦报。从迷惑、造业、苦报,到再迷惑、造业、苦报,这样就形成了无量期的生死轮回。《楞严经》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又说:“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六道轮回,以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杀、盗、淫三为根本,形成了众生与众生之间,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使因果报应没有停止的时候,使六道轮回没有停止的时候。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是告诉我们修道的方法,眼不见色欲,耳不闻声欲,舌不触味欲,使六根不被六欲所引诱,不被名闻利养所迷惑,如大势至菩萨所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静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使心不外逸,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贪恋五欲六尘,把一切妄想杂念,转换成一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自己真心本性的名字,是真我的异名,“阿”是离一切相,“弥陀”是即一切法,“佛”是从“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中所得到的智慧觉悟。这样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阿弥陀经》也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念佛久了,自己的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本有的智慧德能,自然的就会显现出来。 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是圣人所用的修道方法。“虚其心”,是把妄想心,把执著心变成智慧心,变成觉悟心。佛法讲:“烦恼无尽誓愿断”,妄想、分别、执著,是修行道业的三大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人迷惑的时候是由妄想到执著,反迷为觉的时候,应该从断执著开始,然后再断无明妄想,这就像人穿衣服一样,穿衣服的时候是由里到外,一件一件的穿上去;脱衣服的时候,应该从外面到里面,一件一件的脱下来。见思烦恼就是自己的错误见解,错误思想,错误行为,当见思烦恼断了之后,就能进入圣人之流,就能结束分段生死;然后再学无量法门,断尘沙烦恼;然后再从普度一切众生中,断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断了之后,才能见性成道。 “实其腹”,这是修学无量的法门,俗话说:肚里没有墨水,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肚子里面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担负普度众生的重任,就不能够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修学的次第,应该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古德的修学是从“断烦恼”学起,“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之后,定慧就会随着完成,然后再去学无量的法门,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现在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搏闻,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法叫“有解无行”,只是在解的层面下工夫,对自己真正的工夫起不到作用。不断烦恼去学法门,虽然对聪明智慧会有一点帮助,但对德行一点帮助也没有,对道果上则不能成就。如果起了副作用,就会变成贡高我慢,变成目中无人,变成狂慧之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智慧愈高愈谦虚,能力越高,表现出来的愈是谦卑。像孔老夫子,像释迦牟尼佛,对于乞丐、对于贫穷无依无靠的人,一丝毫的傲慢都没有,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弱其志,强其骨”,是弱化对名闻利养,对荣花富贵追求的志向;强化对无上众妙之道果的修学。古德说:“物有本末,事有缓急”。在宇宙人生之中,我们一定要认识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古德告诉我们:“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是本,名闻利养是末。生死是大事,我们要放在前面,名闻利养是小事,可以放在后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从根本说是带不走的,是得不到的,所以天天搞这些东西,把时间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以为能得到,殊不知全是错误的。无量寿经说:“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命终弃捐,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名利的志向弱化之后,修学道业的志向就会强化起来,普度众生的志向就会强化起来,因为不度众生不能圆成道业。众生不光是指别人,众生主要是针对自己,因为众生是由众缘合和之所生,包括色、受、想、行、识等,里面有无量的思想,有无量的念头,有无量的行为,这些都要用无量的法门来度化,众生普度究竟之后,才能成就无上妙果誓愿成的愿望。 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妙道无上誓愿成。修学道业要有愿力,有愿力才能有动力。所谓“乘愿再来”,我们如果发殊胜大愿,愿力如果能超过的业力,那么我们就是乘愿再来。要知道圣人应化在世间,这个身体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自己。我们今天得这个身体,念念是为我的,为我就是业力。身体不是我的,身体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那就是乘愿再来。凡、圣只在一念之差,一念迷,迷的是这个身体是我,一切都为我;一念觉,觉的是这个身体不是我,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工具,是为众生造福的工具,就这么一个念头,转过来,就是智慧,转不过来就是烦恼。 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段是讲修行的功夫。“使民无知”这是断无明烦恼,《楞严经》说:“知见立知,乃无明之本”。大道恒常是无知而无所不知,如来智慧德相是无相而无所不相。众生正因为是在这个无知上建立了自己的知见,在无相上建立了自己的身相,所以才有无明,才有不觉。“使民无欲”这是断见思烦恼,因为无明不觉,所以,才会有错误的见解,有错误的思想,有错误的行为。断见思烦恼,可以证入小乘圣果;断无明烦恼,可以明心见性证入大乘圣果。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前面“无知无欲”是断烦恼,这里“知者不敢为”是伏烦恼。知者是未断我知我见,还有无明不觉,虽然有无明不觉,但他知道有因果报应,知道善恶有报,因果不虚,虽然有烦恼,但他不敢胡作非为。 《道德经》第三章从“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开始,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结束,老子不但告诉我们治理有为法的方法,也告诉我们证入无为法的方法,古德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并做到身体力行,才能不辜负老子对我们的期望,才能做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