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妙逝居士 于 2014-2-18 11:41 编辑
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是《道德经》第一章的最后结句,也是修学道业的最终目的。学道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转恶为善,二是转迷为悟,三是转凡成圣。众生是凡夫,妙果是圣人。众妙之门,是由众缘和合之所生,转变成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妙果之法门。学道之中,成就圣人的方法叫妙法,依妙法来修行叫妙行,依妙行之所得叫妙果。什么是修行学道?“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人的行为包括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依照道德标准修正过来,这是修行学道。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是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把自私自利、贪图五欲六尘享受这个念头,转变成无私奉献一切众生,转变成无为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修行。 《道德经》第一章共五十九个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言简意赅的将整个修道的过程概括出来,所以这一章经可以说是五千言道德经的浓缩,是五千言道德经的精髓,是五千言道德经的总纲领,除这一章之外的其余八十章经,都是对这一章经的说明。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心的异名,名也是心的异名,所不同之处,道是代表心之理体,名是代表心之作用。道是本心,名是识心;道是智慧心,名是烦恼心;道是觉悟心,名是烦恼心;道是清净心,名是混浊心。古德讲心有三:一是肉团心,二是缘虑心,三是灵知心。前两个是识心,后面一个是本心。肉团心是由四大假和而成,由父母血气所生。缘虑心是对善恶顺逆境界,在思想见解上的种种分别。灵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而无迁,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盘岸,桂(中秋)轮(月)孤朗于中天;圣人悟之,强名为心,众生迷之,便成妄识。 古德讲灵知真心,老子讲道常无为,哲学讲宇宙万物本体。这个灵知真心虽处一切境界之中,但他不动不乱;经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但他不变不迁;如日中天,光明遍照,独一无二;如大英雄,德智超群,与众不同。灵知真心,凡圣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形无相;无生无灭。灵知真心,无为无不为,无相无不相,不能言其有,也不能言其无,若言其有,视而不见;若言其无,灵灵觉觉。觉悟的时候,他是本心;迷惑的时候,则成识心。也就是说,觉悟的时候,不失体用,知道本心是真我,识心是假我;知道本心是我之体,识心是我之用。而迷惑的时候,迷失本体,把识心当成真我,执假我为真我,不知道本心是真我,不知道在肉身之外的一切都是我。心执住在用上,住在色上生心,住在声香味触法上生心。因为体无生灭,用有生灭,所以当用生灭的时候,也就是说,当这个肉团心和缘虑心生灭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大的痛苦。觉悟的人知道事实真相,觉悟的人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所以,对大道觉而不迷的是圣人,对大道迷而不觉的是凡夫。修道就是转迷惑成觉悟、转识心成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转混浊成清净、转名成道、转凡夫成圣人。 道有常道,有非常道。可道之道是常道,非常道之道是非常道。“可”是能现,“非常”是所现。道可道是讲理体之德能。理体是无相,德能是无不相;体是无为,德能是无不为。如《常清净经》说:“大道无形,能生天地;大道无情,运转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常道是能现,非常道是所现。所现之道如十法界:佛道、菩萨道、缘觉道、声闻道,这是所现之四圣法界;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这是所现之六凡法界。虽然有十个法界,但十法界之体都是道。正如古德所讲:依金作器,器器皆金。因为十个法界,会随不同的因缘条件而有所变化,所以称之为非常道。如人造十恶,会把自己变成三恶道;人修十善又会把自己,由恶道变成三善道;修四谛十二因缘,则变成声闻缘觉;修六度十大行愿,则又会变成菩萨等。虽然有变化,但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之变化有所不同,四圣法界只有变易生死,而六凡法界不仅要受变易生死,还要受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因业力所感,在寿命上有分限,在形体上有段别之生死;变易生死只是在道学品位上有不同,在境界递升上有变迁。 名是道的作用,道是名之理体。道能现一切相,名能变一切相。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十个法界依正庄严,皆是心的杰作。善心能作三善法界,恶心能作三恶法界,净心能作四圣法界。名亦有常名,有非常名。可名之名是常名,非常名之名是非常名。“可”是能变,“非常”是所变。不过常名是相对的常名,不是绝对的常名,因为名无实体,当体皆空,是故当转识成智时,名就会成之为道。如第八阿赖耶识,俗话说灵魂,在六道之中他是常名,在三界生死之中,来的时候是他,走的时候还是他。如果他超出三界,由识变成智的时候,则不叫灵魂而叫灵性了。因名所变之一切现象,有生灭变化,如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故说:“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之始是天地未生时的原始状态,也是众生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能证到这个本来面貌,才能成为得道圣人。怎么才能证得?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将万物融并在一起,来观其共同的本源,由观到证。修道中常讲“万法归一”,万法归到一处是修行的首要方法,老子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一就是求证万物的本源,求证万物的本源,是天下道人修行的统一法则。 观音菩萨没有离开这个法则,他所用的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万物之本源。大势至菩萨也没有离开这个法则,大势至菩萨用的是,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就是念自性,古德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自性之异名,人人俱有,生佛同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又如孔子拜见老子时说:“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说:“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万物,形相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同者,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相,无有异也。”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说:“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同”是万物的根源,同是同一个理体,在同一个理体之中,万物平等,我与万物平等、是与非平等、生与死平等、祸与福平等、善与恶平等、吉与凶平等,平等是什么?平等就是自性,自性之中没有贵贱、没有荣辱、没有人我、没有是非。我与万物是一个根,是一个体,我即是万物,万物即是我,自他不二,心境不二,这个时候才能显现出本有的大爱,显现出本有的大慈大悲,显现出如来本有的智慧德能,成就修学圆满之道业。 什么是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老子对孔子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这就是说,道遍一切处,无名无相,无声无色。无心缘相,想之而不可出;无文字相,求之而不可得;无言语相,论之而不可及。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无名是道,天地之始是道。无名是道之德,天地之始是道之体。大道无形,能生天地;大道无情,能转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什么是圣人?老子对孔子说:“圣人处世,事来则应,事去则静,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恒顺一切众生,随喜一切功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得道之圣人。无常心就是无自我之心,也是老子说的“无名”,名是心上有妄想,名是心上有妄相,名是心上有妄义。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凡夫,无妄想、无分别、无执著,这是圣人。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之母”是什么?万物之母就是形成万物的原因,形成万物的原因就是“有名”,就是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常”是大道之德,老子说:“道常无为,无不为”。除常德之外,还有三德,大道是乐,大道是我,大道是净。常、乐、我、净,这四桩事情,是一切众生念念所向往的,时时刻刻所希求的。常是永恒不变;乐是永远离诸苦;我是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净是身心清净,永离烦恼。在世间法里面,也就是在六道里面,因众生的妄想执著,只能是有名无实。我们修道目的在哪里?目的在帮助我们放下烦恼习气,放下妄想执著。常乐我净是真有,而不是没有,这四德在哪里?在众生的自性里面,在自性里称为四种清净之德,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换句话说,我们向自性里面求就能求到。如果向自性外面去求,则永远求不到,正是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可见作为涅盘四德的常乐我净,是大道的境界,也是去除烦恼之后的无余涅盘的境界。 “常无”是离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常无”是道之德相,从道之德相中,可以观其妙体。“常有”是即一切法,无所不为,无所不相。遍布环宇无处不在,周流不息无物不至。从常有中,可以观其徼用,徼是表现在外面的特有现象,如降甘露,普润万物;如日中天,普照大地。道的妙体,道的妙用,此两者同出一个道,常无是说道之妙体,常有是说道之妙用。妙体是妙用之体,妙用是妙体之用,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玄是玄妙深奥之意,为妙体之异名,也是求证妙体之法。离一切相是常无,即一切法是常有。常无是道之体,常有是道之用,因为体用不二,性相不二,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玄之”是离有相,离我相、离人相、离众生相、离寿者相,能离有相,则不被见思烦恼所迷惑,而出离分段生死。“又玄”是离无相,不著空无之相,虽然大道无形、无情、无名、无相,但大道有作用,道起作用,就是天地万物。不著“空无”,则不被尘沙、无明烦恼所迷惑,而出离变易生死。有无都不著,才能证得中道不二,才能转物成道,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而成就众妙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