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0|回复: 4

慈俭不为天下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9 1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俭不为天下先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觉宝,对无为大道,觉而不迷;俭是正宝,无用无不用,不著有用,不著无用,两边不著,正知正见。不为天下先是净宝,不与万物争天下,清净于自然,超然于物外。所以老子的三宝,不仅是道德育人的核心部分,也是宇宙人生的至理真言,同时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三大法宝。
    一、慈是修身之本
     老子把“慈”作为三宝之首,体现了修身,是道德育人的根本。人的身体有两种,一个是人的肉身,也就是人的这个有血有肉的身体;一个是人的道身。一般人只知道自己有个肉身,但很少知道自己还有一个道身。究竟什么是自己的道身?在《道德经》中,老子五千言所说明的,就是给人们开示这个道身,让人们悟入这个道身。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说之“道”,非是常言所说之道。因为老子所说之“道”,除常言之外,它的里面还包含非常言之义,它不仅代表自己的道身,也代表天地万物之理体,还代表通向天地万物的方法和路径。老子又说:“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所说之“名”,也非是常言所说之名。因为老子所说之“名”,除常言之外,它的里面还包含有非常言之义,不仅代表自己的肉身,也代表天地万物的名称,还代表被通向天地万物的因缘和条件。老子所说的“道”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名,二是有名。“无名”是讲道身的德相,道身的德相是无名,它没有名相,没有一切现象;没有精神现象,它里面没有思想、没有见解;没有物质现象,它里面没有动物、没有植物、没有矿物;没有自然现象,它里面没动物的生老病死、没有植物的生住异灭、没有矿物的成住坏空,也没气候的春夏秋冬、没有视觉的青红赤白、没有味觉的酸甜苦辣、没有触觉的寒热温平等现象。“有名”是讲道身的作用,道身虽然没有一切名相,但它能变现一切名相,能变现一切动物、能变现一切植物、能变现一切矿物;能变现情世间、能变现器世间,还能变现正觉世间。所以,老子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身与肉身相比,道身没有生灭变化,而肉身有生灭变化,所以道身是“真常”;道身没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没有求不得苦、没爱别离苦、没有怨家聚会苦、没有五阴炽盛苦,而肉身则与之相反,所以,道身是“真乐”;道身为肉身之实体,非因缘条件所生成,恒常不变,独立有主宰,自在无碍,而肉身则与之相反,只有虚名,没有实体,缘聚性空,有生有灭,所以道身是真我;道身清净无染,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妄思妄见、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贪嗔痴慢,而肉身则与之相反,所以,道身是真净。是故,道身是自己的真常身、真乐身、真我身、真净身,而肉身则无真常、无真乐、无真我、无真净。所以,道身是自己的真身,肉身是自己的假身,因为真假的标准是:恒常不变的为真身,有生灭变化的为假身。又常无是道身之德相,常有是道身之作用;从德相中可以观其妙体,从作用中可以观其妙用。故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五千言,劝人行善修真,建功立德,以光灵性,则可证得道身,此乃性命双修。然性命双修,应借假修真,才能成功。何谓借假修真?即是借自己肉身之假体,修道身以成真。为什么称肉身为假体?因为人生于世,不过几十春秋,三寸之气,如果断离,肉身之体,就会灰飞烟灭,故言假体。只有道身,才能永世不灭。人虽有道身,但若不借以修证,其道身虽有也是虚名,不能显现于前。所以,在肉身生存之时,若不知修证道身,则枉生为人。愿诸迷性之子,早悟道早修道。古德说:“人生短暂几春秋,转眼光阴似水流,借假修真应悟觉,免教他日恨悠悠。”
     修证道身有事修与理修,理修是放下无明妄想,事修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错误见解、错误言语和错误行为。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嗔痴慢、放下人我是非、放下名闻利养,老子认为,名、利、权、物,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被这些所累,势必劳心劳神,忧患不解,伤害身心健康,故而多病而短寿。所以老子告诫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知足常乐,情绪愉悦,才能得到身心健康。
     另外,还要学会宽容大度,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上德若谷,报怨以德”。只要能以至上的爱心,善者自然便于沟通交往,对恶者多一分帮助,多一分爱心,就少一分仇恨,拉近距离,使得改恶从善。这样宽怀宏量的高尚情操,更是老子倡导的大无为思想。一个人若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报怨,不计个人得失,必受人尊重,人际关系和谐;有了这种情怀,更会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仁者长寿”的道理。
     事修可以伏断自己的错误思想见解,理修可以伏断自己的无明妄想;伏断错误思想见解可以明了道身之体,伏断无明妄想可以明了道身之用;道身之体、道身之用,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是断见思烦恼,又玄是断无明烦恼,心上有二个玄,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慈”身之体。所以,玄之又玄,是一切法门之中,最玄妙之法门。
    二、俭为养性之德
     “俭”的意义在于“无用、无不用”。无用是不妄用,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无不用是不执著无用,不是说啥都不用,而是用的时候,要恰到好处。生活之中,要有节俭,不能铺张浪费。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多想点别人,少想点自己,这是“俭”的原则。老子要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贪名、贪利、贪功。终日沉溺于灯红酒绿、坑骗欺诈之中,必然要招祸损身。所以,老子警告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心厚亡。”并谆谆告诫世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细细品味这些话,真乃养性之道的至理名言。注重养性,清心寡欲,以“俭”为本,从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奉献中,获得幸福和快乐,自然而然地达到强身延年之境界。
     生活节俭是个人修养的良好体现。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正体现出,以俭为戒,以静为定,以修身养性为智慧的修学原则。体现出德才兼备之人,是以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德,是以静思反省来修身养性的。事实上,自古以来,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俭节约。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贫、贵而能俭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银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令人赞叹。而周恩来总理又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敬佩的领袖。不难看出,节俭对于修身养性是大有益处的。
     培养性德,就是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为何性德要用节俭来培养?因为只有节俭之人,才能忘怀得失,不慕荣利;才能胸怀大志,处困境而不沮丧;才能摒弃奢欲,有所作为。现在国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缓解资源与能源的日益紧张,这可以提高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企业厉行节约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作为单位的领导人员,更是节俭风尚的实践者,是示范者和传播者,只有自身做到勤俭节约,才能影响和带动企业全体员工,敬业诚信,创新超越,实现企业不断发展的远大目标。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努力继承并发扬光大。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节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争之道
    “不敢为天下先”,其精髓就是和谐无争,不与万物争天下,超然物外成道身。所以,和谐无争是民生的主旨。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创建和谐无争的社会环境,其主旨应在于此处。
     “争”,小则扰乱社会安定,大则乱国乃至引发战争。而“争”的根源在于“贪”。而“贪”的诱因,除人的自私自利之外,社会的诱因也是主要根源之一。所以,《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声色犬马的诱惑,会使人迷失淳朴的本性,历史上由此灭身倾国者莫不如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老子又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所欲,使民心不乱。”不尚贤则人人平等;没有虚名,自然就没有争斗。现今社会,争名利,争明星,为争自己的头衔,明争暗斗,甚至为争名次,争利益,争得你死我活。贵难得之货不仅使民盗,而且还会导致战争,战争实即贪婪至极之极端形式。古人云:小盗盗财,大盗盗国,此其然也。奢华的物欲与贪婪,造就了多少贪官,其行为是攫取民脂民膏,挥霍的却是社会资源。民贫国倾,“五欲”之极,会导致国家的败亡,甚至世界的毁灭。所以,老子主张去五欲以息争,告诉我们:“我无欲而民自扑。” 欲望没有了,民众的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   
  “无争”,小则可以生活安定,大则可以成就道业。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争斗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自自然然的,就会超然于物外,恬静于自然,而成为万物之长,成为万法之王。老子在《道德经》中,以水来比喻上善无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之人,如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争,处众人之所恶。众人所恶的是,不愿意放下自我,不愿意放下名利,而上善之人,则与之相反,做事不图名,施恩不图报,所以几近于大道,而成万物之上首。
     所以,在老子眼里,和谐无争,是做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因而提倡“无争”。要处世无争,就应该像水一样,虚怀若谷,谦让居下,如果事事争强好胜,争名夺利,骄傲自满,妄自尊大,不仅易遭众人所恶,更会导致自身心理失衡,引发多种身心疾病。有人会说,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要是不争,岂不成了一个懦夫?不是的。关键是你如何去理解“不争”二字。老子说:“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做到无争,才能随顺大道,才能顺应自然,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才能真正地体现自我,真正地实现自我,使生命价值得到升华,获得真正的天下第一,而受到天下的尊敬和爱戴。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4-2-9 16: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谢谢妙逝居士分享!
发表于 2014-2-9 19: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4-2-9 20: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妙逝居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4-29 19:21 , Processed in 0.1001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