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6|回复: 12

“按需分配”与“各取所需” /吴学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12: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需分配”与“各取所需”

吴学灿


  去年,我在于光远同志写的《谈谈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一九七八年十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看到对“按需分配”和“各取所需”的不同论述,很受启发。他明确指出,“按需分配”与“各取所需”是不同的,提醒人们在谈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最近,他又在一次会议上说,准备正式向中央提出把“按需分配”仍然改回“各取所需”的建议。这个意见提得好,我完全赞同。现在确实是应该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改回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时候了。

  关于这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九五八年以前,我们一直是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样一句译文。例如,在斯大林《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一文(见《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104—105页)中的译法就是如此。一九五八年,有人写信给中央,说“各取所需”这个译文不好,容易给人造成误会,好象每个人自己可以随便去取他们所需要的。因此,他建议要改这个译文。毛主席把这封信交给中央宣传部去研究。中央宣传部专门开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决定改译成“按需分配”,并报中央批准。不久,在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决议中就正式改用了“按需分配”这个译名。当时改译的根据是,译成“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这句话,在外文中有两种句型:一种是法文、英文,另一种是德文。在法文句型里,它的主词是社会,不过是省略了。原文意思是“社会按照它的各个成员的能力来取;社会按照它的各个成员来给。”比较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取各所能,予各所需”。这句话最早是法国共产主义者说的。法文的句型当然是权威性的。德文的句型是:后半句与法文一样,前半句不同,可以翻译成“各尽所能”。原译“各取所需”,不是按照德文和法文的原文来翻译的,而是按照列宁的解释来翻译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就不必在分配产品的时候规定每个人应当领取的产品的数量;每人将‘按需’自由地取用”(《列宁选集》第3卷第254页)。改译成“按需分配”之后,就看不出列宁这个意思了。虽然从字面上译成“按需分配”并不错,但是,“按需分配”这四个字表现不出产品的极大丰富。按照需要低标准地来分配,也可以说是按需分配。而“各取所需”就不一样,它既可以表现出产品的极大丰富,又可以表现出人们觉悟的极大提高;否则,就没有那么多的产品可供人们自由地领取,也会发生人们去乱取的问题。列宁曾经指出,那时人们不再是当今社会里那样的庸人。从将来的产品分配机构来看,由社会成员到分配机构自由地领取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所以,“各取所需”是列宁对马克思的发展,改为“按需分配”是从列宁那里后退了。

  这个译文的改变,所涉及的决不只是一些技术性的文字修改,而是关系到如何准确地表达马列主义某些基本观点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按需分配”的提法被人滥用,把本来不属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东西,硬说成是的,或者说成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萌芽。这不仅在理论上引起了混乱,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严重恶果。下面,我们着重剖析译成“按需分配”所带来的弊病。

  其一,混淆了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与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在战争年代里,由于必须努力夺取战争的胜利,因此要将相当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直接的战争活动和为战争服务的事业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物资极端缺乏,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往往是采取配给制,即对某些最必要的生存资料实行低水平的定量配给。在苏联国内战争和武装干涉时期,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都实行过这种制度。有人就把这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叫做按需分配。在他们看来,这种供给制,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其实,这种配给制根本不是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这种制度,不仅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实行,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日本等国都实行过这种配给制。

  其二,混淆了共产主义分配制度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林彪、“四人帮”及其顾问,长期以来推行一条极“左”路线,而且越搞越“左”。一九五八年,陈伯达鼓吹废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直接实行产品调拨。同年,张春桥鼓吹“供给制”是什么“共产主义的萌芽”。在他们大刮共产风的影响下,产生了山东范县、河北徐水县的“共产主义”。当时,到处都在说向共产主义过渡,似乎我国很快就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其根据就是可以用供给制(有的地方实行吃饭不要钱、穿衣不要钱、上学不要钱等等)的分配代替按劳分配,而供给制就是“按需分配”,就是共产主义。在文化大革命中,有的社队实行粮食的“自报公议,按需供应”,并举办一些集体福利事业,就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因素。实际上,他们的口粮,至多不超过六百斤,数量并不多,细粮比例也很小。他们的一个劳动日只有一元多钱,比起先进国家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差得很远,要赶上人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当然,更不能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提并论。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某些最必要的生存资料实行定量供应,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不仅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资料早已不成问题,而且他们的享受资料与发展资料也都将得到充分的满足。

  其三,混淆了共产主义分配制度与原始公社的分配制度。长期以来,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产品,这是原始公社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成问题的。平均分配个人消费品,就是质量、数量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平均主义是乌托邦的口号,从来没有实现过,以后也永远不可能实现。我们之所以要反对这个口号,就是要努力减少胡思乱想对人们的毒害。对原始公社分配制度的表述,我以为恩格斯说得对:“公社成员直接为生产而结成社会,劳动是按照习惯和需要来分配的,产品只要是供给消费的,也是如此。”(《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7页)恩格斯的话,清楚地表明了原始社会的分配制度决不可能是平均分配(不论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强劳力、弱劳力都分得同样数量、质量的个人消费品),而是按照习惯和需要进行分配。我们不能把平均和平等说成是一个东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未说过原始公社的分配制度是“平均”分配;相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中,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完全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7页)平等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体现在分配制度中的“平等”的含义是不同的;而“平均”却是与任何生产方式下的分配制度都是无缘的。由此可知,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决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按照习惯和需要进行分配的,这就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提法颇为类似。因此,“按需分配”的译法是容易使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原始公社的分配制度相混淆的。

  以上所列“按需分配”的三个弊病,若用“各取所需”代替,则可免除。我以为,分清楚“按需分配”与“各取所需”,并且用“各取所需”来表述共产主义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有其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

  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呢?马克思对此作过精辟的阐述:“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最后四个字采用1958年前的译法)由于“按需分配”被曲解为“供给制”、“低标准配给”,由于“按需分配”没有与原始公社划清界限,因此,有必要抛弃这种表述共产主义分配原则的提法。这样,既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共产主义是多么崇高美好的远大理想,又是多么地难以实现,因而脚踏实地地不惜终生为之奋斗。在可供选择来代替“按需分配”的提法中,“各取所需”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说共产主义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吴学灿
      http://www.eywedu.com/20/79/20063.htm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2: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是空想吗?

刘琅


  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共妻”,这是国军的抹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土包子的幻想。而导师马克思则使用那有名的公式来形容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各取所需”,当年我的中学政治老师讲授这一课时,也不禁对此大大嘲弄了一番,虽然他是一个积极的党员。其实,和中学教师们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各取所需”不是说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按照实际需求分配,而无需那使人失去尊严的监督。

  由此可见,共产主义这个有两方面但不可分离的公式,是以丰饶、平等、全面发展个性,以及高度文化纪律为前提的。这个公式前后两部份是不可分开的。“各尽所能”在共产主义的而非资本主义的意义之下,是说:劳动如今不是被官僚或者资本家又或地主的鞭子驱使才进行的苦役,而成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了;社会从此用不着打卡机、警察局或者其它强制手段了。惟有病人和精神失常的人才拒绝做工。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仔细想想,那个艺术家不是出于内心的冲动,而是因为钱或者强制而去创作的呢?

  “各尽所能”地工作(意思是说每个人按照自己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能力去工作,无需勉强自己),多得发达的技术,共产社会的人们就足以使社会储备异常丰盛,因此社会能够宽宏大度地供养个人使之“各取所需”——摆脱了异化的人,其实所需要的,并不像人们现在所想象的那么多。几千年前的释尊,不就是这样吗?他常受百味食的供养,但化不到食,也便空着钵回来。有人将洗锅沉淀下来的饭渣,恭敬地拿来施佛,佛也照常的欢喜吃下。他也有时树下坐,在给孤独园,鹿子母讲堂等,即安住于高楼大厦中。有时穿粪扫衣,但价值千金的金缕衣,佛也照样的受着。少欲知足,不为物役。只有穷措大,才会幻想着,有朝一日当了皇帝,就要天天吃炸油果子。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诚然还没有成为现实,社会主义是在欠发达国家中发展起来的,纵然在最进步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如美国建立起来,在初期阶段还不能使每个人“各尽所能”,这就是说尽他能力所及的和他愿意的去做工;也还不能使每个人“各取所需”,而不问他做了多少工作。

     在原始社会,一个人的劳动所得,仅够自己食用。但是,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使一个人工作一天,就可以养活一百个人。只是因为经济制度的不公,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已。今后人类经济能力的发展,总会达到一种高度,这时候贫乏的最后阴影消失了,跟着物质的不平等也消失了。生产劳动不再成为一种重担,不再需要任何刺激,而经常保持十分丰富的生活品的分配,不需要任何监督,它只需要教育、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持。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不知道,它会不会成为现实,但是,如果说它完全不值得追求,如果说它比那人吃人的丛林社会更应该受到责难,如果说人们都应该像卡夫卡笔下疲于奔命的业务员那样,变成了甲虫还因为担心被老板扣人工而起来上班,那么我是没法理解的。(刘琅)

  2009-10-2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5: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怎样实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再认识

姚志晴


【正文】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 们奴隶般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 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消失之后;在劳 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 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 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马克思:《哥达纲领 批判》,单行本,第14页)

马克思在这里说了三种情况即条件,只 有当这三种条件具备以后,社会“才能完全 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法权才会失去存在的必然性而渐趋消亡。必须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既 没有提到“阶级”,也没有提到“阶级差别”——如果这时有阶级,马克思能不说“阶级消亡以后”么?

更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谈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实现时,既没有用“实行”,也没有用“原则” 。这就是说,“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之成为现实,即对资产阶级 法权的否定,根本跟阶级无关;同时,也不 是任何人或"组织"实行的原则(这一点读 者在下文可以看到)。

既然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勾勒出共产 主义社会未来发展的线条,那么,在现在历 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比马克思时代丰富得 多的材料的今天,我们理应把这幅全人类无 限美好的蓝图描绘得更清晰一些——在世界 共产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的时候,在马克 思主义因此而受到空前的责难、尤其是因为 马克思写下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被责难 甚至贬斥为“空想”而陷入严重危机的时候, 我们这样做就更是非常必要的了——

在社会生产力的无限(事实——看看近二 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上是无限的,因此 这里不存在“最终目标”。正因为如此,共产 主义社会才成为可能。)发展中,马克思所 说的“高级阶段”的三个条件逐步成为现实, 这时,随着人们在资产阶级法权规范即按劳 分配作用下,“各尽所能”(注意!以往"各尽 所能-按劳分配"的提法是唯心主义。"各 尽所能"不是"按劳分配"的前提,而是它 的结果。科学的提法是"按劳分配-各尽所 能"。)成为自然和习惯,生产的源泉已经 充分涌流,劳动已经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不 但人们的物质生活实现了极大的丰富——先 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发展可以看作这一点 的端倪——而且人们的道德精神也已经高度 发展。同时,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人与人 之间的天然差别——脑力的和体力的——也 大大缩小(现在的育儿科学、教育科学可以 证明这一点)。人类已经生活在无忧无虑之 中。
这时,人们开始自愿放弃“天然特 权”——先是个别人,然后发展到一部分人, 最后是全体社会成员——他们在放弃天然特 权的时候,就是说他们在领取消费品的时候 (因为资产阶级法权默认的天然特权已经物 化在消费品中),只根据自己的需要——这 种需要已经成为习惯——从社会中领取少于 自己提供的劳动量的消费品(对于贪得无厌 的人,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绝对不可逾越 的鸿沟)。他们能够这样做完全是出于自愿 和习惯。这是因为,第一,那时生产力已经 高度发展,他们只须劳动极少的时间(只有 这样,劳动才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就能获 得极丰富的使用价值(只有这样,人的自私 性才会消失);第二,他们已经养成节约 的、合理的消费习惯,决不会象现在的某些 富人“显富”而“暴殄天物”(当然,现在“暴殄 天物”的并非都是他们)。当大家都习惯于 这样做的时候,就是说,当全体社会成员都 放弃了“天然特权”的时候,资产阶级法权便 随着“天然特权”的消失而自行消亡——“各尽 所能,各取所需”即成为现实。

可见,“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既不是应 该"实行的原则",也不是人类"直接追求的目 的",而是未来的人们在一定条件(没有剥削 压迫)下长期形成的习惯。它的出现是保卫 天然特权的资产阶级法权的自我否定的结 果。这是一个完全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人 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这个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 段)无疑是人类——作为人类的我们——理 想中极美好的社会,但却不是人类追求的最 终目的。“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 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马克 思)——发展人类能力成为目的本身,而能 力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所以目的消失了, 只剩下发展本身了;但发展本身又是目的, 所以目的就在身边。

真正的人——自由人的 社会刚刚开始。它不仅远远地超出了资产阶 级的狭隘眼界,而且也远远地超出了无产阶 级的眼界!

【结论】

(1)"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实现全人类 的远大理想即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 义社会”,正是资产阶级学者攻击马克思 (主义)的主要之点,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 党"信仰并准备实行”的马克思(主义)的 主要之点("革命目的"),然而,在马克思 这里恰恰没有“这一点”!

(2)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 唯一目的就是消灭私有制,实现按劳分配的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第一阶段。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 ... id=2&Id=1068152
发表于 2014-1-26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产主义生活的方式。
发表于 2014-1-26 16: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还在讨论啊!我们已经实践出来了。
发表于 2014-1-26 2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产主义是多么崇高美好的远大理想,又是多么地难以实现,因而脚踏实地地不惜终生为之奋斗。
发表于 2014-1-26 23: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产主义是多么崇高美好的远大理想,又是多么地难以实现,因而脚踏实地地不惜终生为之奋斗。
发表于 2014-1-26 23: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产主义是多么崇高美好的远大理想,又是多么地难以实现,因而脚踏实地地不惜终生为之奋斗。
发表于 2014-1-27 10: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出来了{:8_400:}{:8_4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5-12 08:32 , Processed in 0.0484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