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9|回复: 24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家庭农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4 17: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庭农场

2013年2月下旬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语带入公众视野,在领域内外都在欢呼种植业”家庭农场”时代的到来时,又有多少投资者和政策受益者在翘首以盼?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家庭农场的目前定义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三农直通车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

  从分类上看,主要有主要有四种类型:种植业家庭农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养综合型家庭农场和循环农业家庭农场。

  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它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有助于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中国农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土地等基本资源紧缺,整体上看,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可能很大,发展进程也不可能很快。   

      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区别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的商品经济。生产的农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的农产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7: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农场”有哪些优势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三农直通车

  一、家庭农场制是农地规模经营的又一种形式,社区集体把农地使用权从分散的农户手里集聚起来,然后承包给种田大户,这是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的最重要途径.

  家庭农场兼具小农经济和集体农场的优点,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缺陷。

  二、①股份合作制不仅是一种农地制度创新,几乎所有的农村经济组织都可以引进股份合作制,如乡镇企业.

  ②合作农业也可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在发达国家也有一定地位,无疑也会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合作农业因其产权制度等方面与农业现代化磨合存在一些困难和间题,从来没有动摇过家庭农场制的主体地位.中国农地所有权的非私人属性更加大了农业合作社的实施难度.

  三、家庭农场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产品商品率很高,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小农经济主要以自给自足为前提。

  四、家庭农场拥有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相对于大种植园规模较小,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其经营方针或经营内容

  总的来说,“‘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长久以来传统农业经营低、小、散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家庭农场”正在改变中国农业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导致的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等问题。据了解,为了实现收入最大化,我市多个家庭农场中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里务农。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7: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流转问题和定义模糊急需解决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三农直通车  

  目前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为培育家庭农场提供了契机。一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集并土地,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部分龙头企业流转农村土地,一味求大,未能科学评估自身经营资质和规划农业产业,未能产生高效益,部分还涉及圈地嫌疑,甚至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农业企业流转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占压了部分种养大户发展空间。发展家庭农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城里人想当“农场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流转

  “家庭农场”,也让人们联想到了前几年兴起的“开心农场”,此前,不少市民到郊区农村租用一块土地,享受田间劳作的乐趣。

  然而,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按照宁波现阶段的情况,城里人到农村搞农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土地流转。

  所谓的土地流转是以租金的形式,把他人土地的使用权租过来,由租用方来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售后,将所取得报酬的一部分作为土地的租金返还给出租方。

  据记者了解,宁波市周边农村的土地租用费用不低。目前,宁波比较普遍的标准是每亩500元以上,城郊地段每亩在800元以上,而且价格每年都有上涨。

  “想当农场主的城里人,可以采取出资金或提供资源的方式加入农民合作社,在里面负责管理和销售等。”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宁波已在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在不久的将来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

  专业大户有很多“家庭农场”定义模糊

  在南昌市南昌县蒋巷镇立新村村民眼中,年近五旬的刘长保就是一个生活滋润、收入殷实的“农场主”。2007年,刘长保注意到蒋巷镇不少村民外出务工田地不愿种,便动了承包一批农田种粮的想法。他一口气承包了蒋巷镇境内的2700余亩农田,常年请来打理农田的长期工有10多个,播种插秧时一天要请200多个短工。

  和刘长保相比,安义县的凌继河种田规模更大。今年1月初,凌继河向当地农民发放140万元年终奖的新闻轰动了全国。他承包了1.5万亩稻田,聘请100多个农民帮他管理,每个农民每月能领到2500元工资,到年底还有年终奖。

  这两个在当地响当当的“农场主”,农业部门给出的身份是:专业种粮大户。像两人这样的专业大户,南昌乃至全省有很多,其特点是承包大量土地,通过雇人种植和机械化运作,进行规模化种植生产,效益可观。

  “专业大户是近些年来我省扶持发展的对象,但怎样才算家庭农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农场主也只是大家口头上说说,目前农业部门的提法还是专业大户。”罗青平如是称。而从记者采访省、南昌市农业部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由于缺乏清晰定义,我省尚没有关于“家庭农场”的统计,在农业部门的日常工作报告、会议材料和年终总结中,都找不到“家庭农场”的表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7: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农场前景:创新有动力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三农直通车  

  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刊文《家庭农场的胜利》,认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耕作正“惊人地兴起”,那是美国的经济新前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在近期表示,“只要家庭干得了、还愿意干的,就应该让农民自己干,让农民有更多经营选择权。”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全国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

  在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的农机库里,农场场长叶善根对各种农用机械如数家珍,其中不少购买时都获得了政府补贴,最高的补贴达40%。他说,由于过去家庭生产面积都比较小,大型机械很难发挥作用,规模化种植后,土地都连在一起,大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如今家庭农场使用现代化农机生产。

  除了农业机械广泛应用,家庭农场也激发了农户对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的积极性。在江山市,种粮大户林项霞去年启用了一个面积为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育秧室,并在承包田里试种了600亩向日葵,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摄影;眼下,她家的农产品直营店即将在江山市区开业,并开始网上销售。

  在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场主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接手农场经营,直接当了“农场主二代”,并在3年前工商登记并注册商标,现在已有经营面积600余亩。

  这些在农场里探索前行的农民,为农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目标早已超出了种地,已经走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前端,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职业农民也正在成长。

  当前首要问题是解决“土地”从何而来,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在非农就业工作、户籍、社保、住房等都还没解决前,不会把土地贸然长久流转出去。GAx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立足饲料,服务畜牧

  他认为,家庭农场只能在特定地区发展,比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比较发达地区,或者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周边城郊。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7: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农场将出台认定标准扶持政策
http://newpaper.dahe.cn/hnrbncb/html/2013-07/29/content_931365.htm?div=-1

土地规模等问题尚存分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至今已过半年,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但很多地方对家庭农场认定混乱,出现了一味追求土地经营规模、资本雇工农业变身家庭农场等现象。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日前召集专家学者研讨家庭农场问题。农业部经管司一位负责人透露,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正在研究当中。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则称,关于家庭农场的一系列政策有望年内出台,届时可能由农业部、工商总局、财政部、人民银行、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参与过多地家庭农场的标准制定。他说,现在各地对家庭农场的理解很混乱,有些地方的家庭农场动不动就是几千上万亩的土地规模,实际上这些都是资本雇工农业,真正的家庭农场反而没有注册登记。

    黑龙江省一位种粮大户说,一两个月前当地县级农委要求各村上报家庭农场,标准是由家庭内部成员组建并具有适度的土地规模。有的亲戚朋友之间搞个“假流转”协议,也申报了家庭农场,目的就是以后能得到政策扶持。

    对于可能存在的“冒充”家庭农场的现象,江苏省的地方文件中规定:原有的合作社、基地等组织或实体通过更改注册名称等方式建成的“家庭农场”不予认定;城市工商资本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农业公司,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不列入家庭农场统计范围。

    在农业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在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中,对于土地规模的争议仍然较大。农业部门认为家庭农场一定要流转别人的土地,达到适度规模,而一些专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事实上,今年3月农业部关于家庭农场的调查中,即对经营规模提出了要求。江苏省出台的全国省级工商部门首个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办法,以及江苏铜山区、东海县、淮安市、泰州市等先行先试地区公布的认定标准中,也都对土地经营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粮食作物的面积一般规定在50至150亩以上,蔬菜瓜类的面积规定在30至50亩以上。

    有专家认为,虽然农业部门希望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但家庭农场不应该明确限定规模,现在地方标准中出现的偏差主要是“规模过大”。四川省的一位农业官员则表示,家庭农场的雇工不应超过家庭成员,这意味着经营规模会受到局限,要打破这种限制,必须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朱启臻认为,家庭农场最本质特征是家庭成员作为主要劳动力,比如在山东种苹果的两夫妻,经营规模可能就只有5亩,而在黑龙江一个劳动力开拖拉机可以耕种300亩土地,一个家庭如果有三个劳动力就可以种900亩到1000亩,但这已经是家庭农场规模的上限了。

    除了认定标准,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也正在研究当中。专家表示,今后家庭农场经过认定和注册登记后,才能够获得相关的扶持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贷款和保险等金融支持,因为家庭农场经营者的金融需求会更旺盛。此外,对家庭农场还应有项目支持,包括土地平整、水利建设等。

    (京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7: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顽强生存的美国家庭农场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三农直通车

  斯诺农场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中部的费尔菲德县。如果不是红白两色的畜棚和散于各处的农业机械,人们很难想象在这个花园成荫、庭院成片,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座94年历史的家庭农场。 

  农场主人菲尔·斯诺从祖辈手中继承下这座占地60英亩的农场,并和家人一起经营。按照全美家庭农场联盟的定义,这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农场:家庭拥有农场的产权,家庭成员是农场的主要劳动力,并在运营管理方面负主要责任。家庭农场的规模不等,从占地数千英亩到几英亩。斯诺农场属中等规模。 

  美国农业部的统计表明,美国的农业生产有向大型农场集中、产品单一化的趋势。美国大半农产品出自仅占2%的大型农场。中小型农场无法同大农业公司竞争,多数选择转卖农场,改作他行。中小型家庭农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善用资源,开展特色经营。 

  斯诺农场规模不大,但经营种类繁多。农场的主要产品是有机堆肥。几座小山样的堆肥占据了农场的一大片地,铲车不停地在堆肥场上忙着倒堆、装车。菲尔介绍说,环卫部门把落叶等以有机物为主的垃圾运到他的农场,经过一年多的堆积,垃圾变成了由腐殖质和水等组成的有机肥。这种肥料每袋售价4美元。这种产品原料来源丰富,不但不要花钱买,还能收取垃圾处理费。农场还养牛和美洲驼等家畜,并出售圣诞树、用于铺设私家车道的碎石和覆盖庭院植物的木屑以及建筑用沙。 

  回顾经营农场的经历,菲尔感慨自己一家的幸运。他说,康涅狄格州人均收入在全美处于较高地位,高收入使人们能够对家庭园艺投入更多金钱和时间。这使斯诺农场的有机堆肥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直畅销,收入在各家庭农场中属中等偏上。但除运气以外,这也是靠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换来的。 

  菲尔已经60多岁,如果在其他行业已届退休。但他仍然每天日出而作,开着一人多高轮子的铲车在堆肥场里倒肥,一干就是一天。妻子阿内尔是农场的大管家,把各项活计和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最令夫妻俩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三个孩子。大儿子亚当在科罗拉多经营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可心里时时挂念农场。他为农场建立了一个网站,随时将有关农场的最新信息放到网上。二儿子欧文是农场的主要劳力,农场里大大小小20多台设备的维修保养全靠他,经常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菲尔说,如果没有欧文,农场的开支恐怕得翻番。小女儿珍妮也是父母的得力助手,开卡车送货,照顾牲畜,在农场的办公室接待客户,销售产品样样在行。但在农场活计太多,人手不够的时候,他们会雇几个打工的大学生。

  菲尔说,自己年纪大了,会逐渐把管理事务交给子女。但他已经深感维持家庭农场面临的重重压力——飞涨的地产税和燃油费极大地加重了农场的负担。尽管如此,菲尔表示会继续把农场经营下去。他说,一些地产开发商曾向他开出优厚的价格,想买下农场盖豪宅,但都被他回绝了。菲尔说:“这是祖辈留给我的遗产,这里的生活给我一家人带来了无限快乐,我不会为了钱卖掉它。有些人是有很多钱,但他们一点也不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7: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日法三国的“家庭农场史”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三农直通车 责任编辑:fanchenggang

  美国

  美国家庭农场的优势地位非常明显。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也像公司农场、农工商企业一样,适应大规模的经营要求,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 的农场销售额。

  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1至2 种农产品,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专业化。有的专门种植大田作物,有的专门种植蔬菜或水果,有的专门饲养牲畜或家禽。随着农业服务业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大大促进了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化发展,其中分解出来的一些内容由专门的农业服务机构承担,家庭农场主要集中于土地的产出或养殖业的直接经营管理。

  法国 

法国中小农场占很大比重,专业化程度很高,按照经营内容大体可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等,专业农场大部分经营一种产品,突出各自产品特点。同时,过去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储藏、营销等,现都由农场以外的企业来承担, 使农场由原来的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化生产。

  日本 

  随着工业化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减少,政府把农地改革的重点由所有制转向使用制度,在农地小规模家庭占有的基础上发展协作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政府鼓励农田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的协作生产,以避开土地集中的困难和分散的土地占有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障碍。如以土地租佃为中心,促进土地经营权流动,促进农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和共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协为主,帮助核心农户和生产合作组织妥善经营农户出租和委托作业的耕地等。

  先介绍美国的家庭农场发展  

  1776年7月,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建立何种农业生产制度和经营组织来发展农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1820年确立了将共有土地以低价出售给农户,建立家庭农场的农业经济制度,这促进了美国开发西部的移民热潮;1862年,美国通过“宅地法”,向真正需要土地的人赠送公有土地,逐渐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化。立足饲料,服务畜牧

  随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数目在不断减少。1935年家庭农场的数目为681.4万个,到1989年减为214.3万个,每个农场平均用地从1920年的147英亩增至1989年的457英亩。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占农场总数的25%的大农场生产了全国农产品总量的85%,这一比例也在逐渐攀升。 

  在生产经营上,美国进行区域化布局,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两种农产品,向专业化发展。在专业化上,二次大战之后,美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场主无暇顾及,逐渐分解出一些内容让专门的农业服务机构承担。  

在法国,家庭农场为其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仅占总人口的2%教士和贵族拥有35%的土地,2000多万农民仅拥有65%的土地。

  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颁布法令,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法国土地逐渐走向集中化,只是家庭农场规模较小,农户土地面积小,地块小。立足饲料,服务畜牧

  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一系列国家干预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法国的农场数量逐渐减少,农场的土地规模逐步扩大。

  在专业化经营上,法国农场按照经营内容大体可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等,专业农场大部分经营一种产品。

  日本家庭农场落后于美国和法国,主要以小型家庭农场为主。

  1946-1950年,日本政府采取强硬措施购买地主的土地转卖给无地、少地的农户,自耕农在总农户中的比重占到88%,耕地占到90%,并且把农户土地规模限制在3公顷以内,此后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立足饲料,服务畜牧

  此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1961年制定的《农业基本法》,鼓励农业生产的扩大和农业结构的调整,1962年对该法修订,农户土地规模可以超过3公顷,前提是只能使用本家庭的劳力。立足饲料,服务畜牧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政府农地改革的重点由所有制转向使用制度,在农地小规模家庭占有的基础上发展协作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纵观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它们都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这其中包括工业化的影响,主要是农业的高科技化和机械化、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以及自然因素等。

  虽然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但这种模式在中国已遍地开花。

  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

  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7: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松江:家庭农场点亮都市农业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三农直通车 责任编辑:fanchenggang

  上海市松江区非农就业率达96.7%,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万元,其中工资性等非农收入比例高达88%,是典型的都市“三农”区,近年来,松江区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开展了都市“三农”工作的各项创新实践,其家庭农场模式赢得了民心,引领了都市“三农”工作新格局,受到全国关注。

  松江的家庭农场别出心裁,是高度“计划性”的“定人定产”农场,规模在100亩到200亩之间,农场主是本地职业化的家庭成员,基本不超过3人,只从事粮食生产和养猪。

  恰恰是这个看上去与市场格格不入的家庭农场,自2007年推出到今年6月止,已发展到1173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面积的77.3%,户均经营面积114.1亩,户均年收入10.1万元。

  在松江,“定人定产”的家庭农场已成为松江都市农业的亮点。

  近日,记者深入松江采访发现,松江“定人定产”家庭模式有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保障了粮食生产,保护了生态,培育了职业农民,保证了专业化水平,一举多得。

  腰泾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地处泖港镇腰泾村,记者见到了子承父业的“未来农场主”李春风。“今年61岁的父亲退休了,等村委会审计同意之后,我就能接班了。”1997年职高机电专业毕业、2006年辞去企业工作帮助父亲打理农场的李春风,对未来充满期待。

  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一直在村里务农,有技能,对农业有感情,但生产规模只有60亩左右,2008年村委会同意李爱云成立家庭农场,他和村集体签订了117亩土地的流转合同,2011年,又获得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资格,猪场规模近千头,种粮面积扩大到200亩。

  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流转和猪场投资独具松江特色: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先将自家耕地流转给村集体,由区政府投资对耕地进行统一整理,健全配套基础设施,然后由村集体发包给种田能手;猪场、发酵池等设施由政府负责投资,农场主只要养好猪,就可以拿到相应的代养费。

  李春风说,这样做简化了程序,减少了矛盾纠纷,我们只要安安心心练好本事种好地、养好猪,争取3~5年承包期结束之后能继续承包下去。

  据了解,腰泾村目前共有10个这样的家庭农场,2个是种养结合的,其余8个是种粮的农场,每个农场都和“李家”农场一样,由区农委和村委会联手,定人、定规模、定经营方向。松江其他村的做法也一概如此。

  “现在又多了一项规定,农场主必须要通过培训才能上岗,也就是说,如果我有资格接父亲的班,也只能在拿到证书之后上岗。”李春风一边说,一边拿出父亲的“松江区家庭农场培训证书”。  

    在编号为“020053”的证书里,记者看到了泖港镇腰泾村12队李爱云的身份证明,上面有上海市松江区农业委员会的钢印、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上海市松江区农业委员会两个大红图章,培训记录一页则记录了2012年度上下半年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成绩。

  “2010年前农场只种粮食,收入在10万元左右,去年加上养猪,收入就达到20万元左右,3个人的农场,能维持这样的局面,是蛮好的,我很有信心一直经营下去。”刚刚接手农场的李春风对自己的农场充满希望,“如果能再扩大点儿规模,那就更好了。”

  遗憾的是,李春风的愿望在松江不一定能实现,其规模设计基于如下综合考虑:家庭农场平均收入与二三产业从业收入要基本平衡,适度规模才能搞好土地生态功能和耕地保护工作,引导职业农民走以提高单产为目标的科技化道路。

  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告诉记者,松江家庭农场从2007年下半年起步到现在全面推进、不断完善,关键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顶层设计时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的各项因素,把握住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家庭农场的顶层设计目标,松江区在利用财政资金杠杆功能不断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同时,还相继推广“三三轮作制”耕作制度、与粮食家庭农场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三轮作制”指的是二麦、绿肥、深翻“三个三分之一”茬口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家庭农场的劳力和机械紧张问题,提高了家庭农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进了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的作业方式。

  涵盖农技、农资、农机等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系上了安全带,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组织各类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2006年至今,已累计培训农民近2万人,各类持证农民达6092人。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家庭农场,松江对2013年家庭农场财政补贴政策作了适当调整,每亩200元土地流转费补贴实行弹性补贴的原则,绿肥深翻补贴也做了更合理的调整。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7: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宁波:家庭农场已超400家
2013年02月28日 来源:三农直通车

  一开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一个新词抓人眼球——“家庭农场”。这个新词,让慈溪市桥头镇成达农场负责人杨成达,力有处使,底气也更足。
  事实上,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
  “家庭农场”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宁波就作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的范本,与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安徽郎溪等地一起探索这种新型经营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果。
  据记者最新了解,今年市里还将出台关于“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今后重点培育一万家“家庭农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1000家左右作为标准化“家庭农场”。
  50多人的成达农场:
  一年的产量超过4000吨
  这几天,在成达农场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忙着采摘新鲜蔬菜。
  2004年在慈溪市桥头镇丰潭村注册成立的成达农场,这个50多人的农场,算得上是宁波一个较大的家庭农场。
  “现在一天至少要装运二三十吨蔬菜到定点的加工厂。”农场负责人杨成达告诉晚报记者。
  成达农场是宁波星火示范基地,面积有2000多亩,以种植绿花菜、小松菜、菠菜、甘蓝菜等出口蔬菜为主,这个家庭农场一年的产量超过4000吨。
  在杨成达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土地流转合同、农机购买合同等文件,“这些年,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杨成达告诉晚报记者,“由于现在的种植、收获科学化、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一个人负责上百亩地并不是难事。我们从播种、喷药、收获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代替人工。”
  杨成达告诉晚报记者,现在,他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指挥50多名雇员管理蔬菜地。前几年,种植花菜时,成达农场首次进行机播试验,采用机播的蔬菜长势不错,“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成活率,一举两得”。
  记者看到,农场的菜地里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喷滴灌设施。每个间隔5米左右,绿花菜叶丛中冒出了一只只“黄袋”。
  “这是利用生物技术诱捕害虫的装置。”杨成达称,有了这东西,种一季蔬菜可以少打3次生物农药,不仅可减少治虫药物成本2万元,而且也确保了蔬菜安全。
  记者了解到,像成达农场这样的家庭经营或者联户经营的农场,在宁波越来越多。
  此前,宁波市农业部门于2010年对全市“家庭农场”搞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当时在宁波工商部门进行企业注册的“家庭农场”已有385家。2010年,全市385个家庭农场已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农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
  如今,在宁波,“家庭农场”已超过400家,而且不少家庭农场年入百万元。
  宁波“家庭农场”已超过400家
  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的范本之一的宁波,家庭农场近年来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宁波家庭农场已超过400家。”市农业局经管处有关负责人昨日告诉晚报记者。
  “家庭农场”其实是个挺通俗的词,而在市农业局经管处副处长胡然挺等专业人士眼中,有着更为严格的说法———它是指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专门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且经过工商部门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
  “与种养大户相比,家庭农场最大的不同是其经过工商注册,其企业化程度更高。”胡然挺称。
  记者接连数日从慈溪、余姚等地了解到,“家庭农场”主要是由以前的专业大户发展起来的。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已经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的经营大户。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规模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发或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由此演变成了中国最早的“家庭农场”。
  记者昨日从市农业局了解到,宁波的家庭农场大多都是通过承租、承包、有偿转让、投资入股等形式,分别集中当地分散的土地进行连片开发后发展起来的。经营的项目涉及种粮、蔬菜种植、苗木花卉、特种养殖等领域。
  有些家庭农场还因地制宜,借助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田园风光等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场农产品身价陡增。
  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超过60%,50亩以上经营面积的业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超过5500户,承包经营面积近70万亩,均已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
  数据显示,在宁波种植类的279家“家庭农场”中,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普通农户的平均经营面积不足3亩。此外,规模经营效益可比散户经营亩均高出15%左右。而这说明,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了“种地有钱赚”。

发表于 2013-11-24 17: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家园就是一个共产主义集体生活的大家庭农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4-19 05:57 , Processed in 0.0940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