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0|回复: 10

爱,多半是误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4 17: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多半是误会
/笑独行
  在我们日常的语言和情感交流中,“爱”恐怕是歧义最多、最难读懂的一个词汇了。一则因为爱本身有着名目繁多的不同种类,甚至还有许多没名目的“爱”,二则因为人们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个性化的定义着实多得难以归纳和总结。所以,什么时间、什么场合“爱”是什么意思还真不是随随便便能够闹明白的,是谁说的、是说给谁听的、是因为什么说的、是怎么说的……这一切都可能决定它的确切含义。一句话,没有上下文的帮助往往是很难完全理解的。而此间最难理解的又数作为“爱情”一词省称的“爱”。
  说“爱,多半是误会”,乍一听来也许有点言过其实甚至显得危言耸听,因而不免让人厌烦和愤怒,但如果我们能够沉静下来多反思、回味一下,可能也就心平气和、不觉得突兀和难以接受了。
  平常我们听到的“爱情”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爱的本义基础上的?我们其实不知道,也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它背后的真实意义。一旦听到“爱情”两个字,我们大多会恍然大悟般地应声道——“哦、哦,知道了”,而其实我们脑子里反映的不过是男女间的事情(也就是男女之爱最通俗的部分)罢了。一件大家都自认为心知其义的事情自然是无需多费口舌去解释的,于是乎,假设就代替事实被人们接受了,而问题也同时被人们忽略了……
  关于爱的名目繁多的不同种类,记得在埃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中曾有较详尽的论列,所谓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所谓博爱、母爱、性爱、自爱、上帝之爱、父爱等等,从理论上说无疑都是可以区分和容易理解的,但在实践中却时有混淆和不免误会,尤其是在面对与性爱相联系的“爱情”或者男女之爱时,要区分爱与需求、辨别爱的真伪就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而关于人们对爱的不同理解和个性化定义,则主要是由爱的成份派生的,比如对爱情主要因素——责任感、亲密感、激情的不同取舍和组合就可能派生出多种关于爱情的个性化定义。除此以外,还有所谓“感觉”和“缘份”造成的“爱情”,还有爱情三要素以外的因素造成的“爱情”……总之,人言言殊、错综复杂,怎么说呢?若不明就里即不知所云就对了!
  其实,要认定一种“爱”的属性和成份也并非难事,除了对上下文的了解和对“就里”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外,公认的爱情三要素(即责任感、亲密感、激情)无疑是一块很见效的试金石,因为责任感、亲密感和激情无非是脑、心、腹这三个身体中心(分别专责思考、感觉和感官经验)的产物,只要分析一下其中责任感、亲密感和激情的比例就可以大致作出判断了。
  难的是多数人无法在所谓“感觉”或“缘份”与爱情三要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联系,到底是责任感、亲密感还是激情甚或是别的因素让你对一个人有感觉或者觉得与他(她)有缘份呢?而更难的则是区分爱与需求,如果说爱情是责任感、亲密感和激情三要素的有机融合,那么三要素不全或者比例失调的就不算爱情了吗?说到底,责任感、亲密感和激情不也可以算是需求吗?
  多数人之所以无法在所谓“感觉”或“缘份”与爱情三要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联系,或者是因为理性的缺失——不能胜任对复杂和难以准确把握的事物的分析和判断,或者是因为活得太感性——本能地拒绝对复杂和难以准确把握的事物作出分析和判断,总之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简单、朦胧、天马行空和无需劳神,这一情况在非知识阶层和年轻女性中尤为多见。
  至于爱与需求,或者也有人(包括年轻女性)自认为能够明白地区分,但却多数是基于他们能够明白地区分“爱情”与性爱、“爱情”与物质需求而言的,因为在爱情中,责任感、亲密感和激情三要素是有机融合、难以分离的。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爱情”不是仅仅建立在激情基础上的“迷恋”或者以激情为主要基础的“浪漫的爱情”呢?又怎么知道在我们的“爱情”中亲密感和责任感不是激情的衍生物呢?一旦激情消失,我们的所谓“爱情”是不是就成为过去、剩下“需求”、遭到否定了呢?“今是而昨非”,恐怕多半是这样的。
  那么,作为许多人“爱情”中最本质的一个要素,激情又是何种情愫呢?
激情,顾名思义,就是激烈的感情,具有爆发力和杀伤力的感情,比热情热度更高、强度更大的感情:热情如沸水之蒸腾,激情如烈火之燃烧。就其本义来说,并非爱情所独有,也就是说,除了爱情中的激情,还有别的激情,如创作激情、审美激情、宗教激情、道德激情等。当然,激情具有更原始、更执着于生命本质、更投入忘我、更不可控制、更浪漫、更危险的特点是肯定的,而爱情中的激情也具有基于性爱和情欲的特点。
   只是与爱情的遭遇相仿佛,“激情一词现在已经被滥用、被俗化、被糟践,几乎变成本能、性欲甚至色情的同意词了
  
      本来激情就已经被注定是一种难以持久的情感了,男女之爱中的激情自然更不能例外,尤其是当它被等同于性爱和情欲的时候,不用说是完全靠不住的!
  “激情”是如此,“感觉”和“缘份”又如何呢?
  从表面上看,“感觉”或者“缘份”是超乎爱情三要素之上的,但实际上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心目中,它们却是爱情的唯一要素(也就是说,其它因素对于爱情都是次要的)。“感觉”是什么呢,无非是触电和酥麻的感觉、被吸引和被俘虏的感觉、兴奋和冲动的感觉、舒服和契合的感觉、向往和思念的感觉、心动和心痛的感觉,诸如此类,说白了没别的,就是基于生理和心理的喜欢和爱恋的感觉!而“缘份”在这里也不是什么不可知的天机和定数,不过是与喜欢和爱恋不同的另一种感觉罢了,——一种似曾相识、命中或前身注定、不可替代、难以逃避和抗拒的感觉。所谓“缘由心生”就是这种“缘份”属性的最好证明。
  一句话,作为爱情要素的“感觉”和“缘份”实际上是比“激情”更虚幻、更飘忽、更难以把握、更不可捉摸的东西,因而也就更靠不住了,简直就不是东西!
  这就是说,需求不是爱,激情不等于爱,对一个人有感觉或者觉得与他(她)有缘份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在爱情三要素中,作为脑的产物,责任感过于理性,肯定不是最本质的要素,虽然它是真爱的标志,在真爱中占有极其关键、不可或缺的地位;激情也许是,但作为腹的产物,却未免太极端、太自私、不调和、不现实、野性难驯、无可期望,让人没有安全感;只有亲密感作为心的产物,拥有自然、温柔、宽容、持久的感性力量,能够联结、融贯代表理性的责任感与代表野性的激情,让两颗心相互依存,无论对于“浪漫的爱情”(激情加亲密感)、“同胞式的爱”(责任感加亲密感)、“真爱”(爱情三要素俱全)都是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性的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凭着责任感加激情(“愚昧的爱”)与单凭激情(“迷恋”)一样是无法建立起长久的男女关系的。这也是代表理性的责任感与代表野性的激情难以单独共处的一个明证。
  理性的缺失或者活得太感性造成我们多数人只具备通俗的理解力,而通俗的理解力又造成我们多数人只可能拥有通俗的男女之爱。纯粹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不求回报、与性无关,多少有点痴人说梦,不提也罢。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享受生活来说,“你能理解(欣赏)多少就得到多少”却是古今不易之理。
  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之爱究竟有多少是“真爱”?
   这个问题现在也许只有上帝才能回答了,我们不关心也不知道,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关心和知道。激情的泛滥派生所谓的“纯性之爱”,“纯性之爱”带来责任感的消歇,责任感的消歇导致真爱的衰微。所幸亲密感一息尚存,使得浪漫的爱情、同胞式的爱得以延续,使得人世间的爱情仍然有着美好可嘉、有着希望可观,——毕竟三要素不全或者比例失调的爱情也终究是“爱情”……当然,残缺是不必说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与性爱相联系的“爱情”或者男女之爱中,“爱,多半是误会。”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2-4-24 19: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天山分享,爱,多半是误会,是因为有条件不是真爱。
发表于 2012-4-24 2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多半是误会?爱,更多是缘分?{:9_663:}
发表于 2012-4-25 0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爱是佛祖上帝无条件地喜欢和满足每个生命结构的“性”需求{:8_400:}{:8_400:}
发表于 2012-4-25 13: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误会但是同时更加是我们应该去珍惜的缘分~
发表于 2012-4-25 14: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性”可以单独被抽象出来,作为唯美的意识行为进行表述,但在现实行为中,它很难完全不与其它情感交杂在一起。最容易与性发生纠缠的就是爱。有人说男女之间由爱产生了性,人们常把男女恋爱时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称为“爱”,其实那不是爱,那只是性的吸引,恋爱中的男女都渴望得到对方,虽然有时为了得到对方,甚至可以为对方去死,但付出的动机还是为了获取对方;这与爱的动机不同,爱的动机是无私的付出。如果一定要说男女之间有爱的话,那么这个爱则是建立在性之下的爱,所谓爱情,离开了性,随即终结。情人分离天涯海角,有的会为对方守侯一生,有人说这种爱很伟大,其实是性很伟大。爱纵然也是伟大的,但在男女的爱情中,性超越了爱。
发表于 2012-4-25 14: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天山分享,爱,多半是误会,是因为有条件不是真爱。

发表于 2012-4-25 21: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语 发表于 2012-4-25 14:13
“性”可以单独被抽象出来,作为唯美的意识行为进行表述,但在现实行为中,它很难完全不与其它情感交杂在一 ...

真是精彩的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01: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山 于 2012-4-27 01:43 编辑
风语 发表于 2012-4-25 14:13
“性”可以单独被抽象出来,作为唯美的意识行为进行表述,但在现实行为中,它很难完全不与其它情感交杂在一 ...


...
风语......................虽然有时为了得到对方,甚至可以为对方去死........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曹乃谦的笔下的小说在写女性的结局都是悲剧都比较用力,给人感觉女性都比较美好,比较伟大                       天山:有以下真实故事为证,谁说戏子无真情,她去死,不是为了得到对方
  广州粤剧名伶白云峰日前因患肝癌去世,享年62岁。其23岁的女徒弟何海莹在师傅出殡前夜割脉上吊自杀,并留下遗书——希望师徒二人能合葬在一起。
      我很感动于这一则凄惨的爱情去事,但拙劣的文字又能为之留下怎样的祭奠呢?或许人习惯鄙夷 杨氏振宁 般的事故,对如此的爱情总是侧目之。
            但倘若这爱情是真的,是纯的,是不掺杂它物的,留下的感动更为可贵,令人唏嘘,倍受尊崇。
一个人若以死来表白爱情的纯真,那末,还有什么年龄,身份,地位等诸般的外因,能予之以损。
             在这个淡忘了爱,怕为爱付出代价,“愛”没了心的的社会里,敢爱的人,为爱不顾世俗它物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愿他们在天堂的岁月里,上演的爱情不再是悲惨的《金叶菊》,而是皆大欢喜的《穆柯寨》。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与君同,日日与君好。这样凄美的情事,我还能为之怎样祭奠,爱情因是自由的,天赋人权的自由中即有爱的自由或被爱的自由,愿此之后,无论今生来世,爱情没有先来后到。陈庆之的博客 (身无分文 心忧天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48627.html  

2009年1月9日,62岁粤剧名伶白云峰在广州因肝癌病逝,其23岁女徒弟何海莹在师傅出殡前一日,即2009年1月12日,被发现在师傅屋内割脉、吊颈双料自杀,死的时间和白云峰一样,也是上午10时左右,并留遗书希望合葬。何海莺的自杀引发了各种议论。
    “两个人的感情既有朋友之间的爱,也有师徒之间的爱,她爱峰哥多过爱自己了,这样才会自杀,太可惜了。”“其实她本应该撑起这个团,这样才是对峰哥最大的安慰!”

  提起何海莹的自杀,演员陆秀群的眼睛湿润了,“很可惜,她真的很聪明很醒目的。”她表示,何海莹和白云峰的感情确实很深,“她从未识唱到会唱很多,都是峰哥手把手教她的,峰哥教她唱戏,教她做戏,感情很深的。”

  据白云峰的弟子陈巨龙介绍,


两人的恋情遭到了双方家庭尤其是女方家庭的竭力反对

何海莹为此还跟家里闹翻。

白云峰的师傅梁树介绍,何的母亲曾经找白云峰理论过,但一直也没能拆散这一对。{:8_384:}


有演员表示,何海莹是在用自杀的方式,来追求一种爱的圆满。

白云峰生前,因为何海莹家人的反对,以及白云峰自己的年龄和顾虑,他们尽管相恋,但这种相恋中存有很大的遗憾,甚至还可能有很大一份距离,这份亲密关系很可能并不如何海莹所愿那么亲密,但她如此决绝的行为中的勇气,会令他们的关系看上去有了一份在此世中不能获得的亲近,可以弥补她心目中的遗憾。


而何海莹临死之前将白云峰托付她掌管的基金等财务,都逐一放在桌子上,说明她对白云峰是真感情,而不是为了继承他的财产。

  陈巨龙分析说,来自家庭的压力,可能是造成小何自杀的一个原因。

    对于何海莹的殉情,有心理学家认为,殉情花旦内心可能存在缺失,缺乏安全感,深深依恋师傅,师傅突然病逝对她造成很大打击,自觉无所依靠,生无可恋,就以自杀方式跟随而去。
  不少市民对花旦小莹在师傅病逝之后,选择以上吊割脉殉情结束年轻生命,惋惜之时也对女子的痴情十分称赞,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出现这么一个奇女子,恰恰证明世间上还有真爱,有市民甚至认为二人是“当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雪峰 风语 存乎一心关于乱伦的学术观点:.......由此我们还会发现,两性年龄差距越大,其性爱越美。.............

天山:好像只有女性为他的老情人殉情自杀,却从没听说有某少年为他的老情人殉情自杀,邓丽君的法国小情人就没表现为情自杀{:8_384:}












发表于 2012-4-27 02: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是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11-23 16:49 , Processed in 0.0766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