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61|回复: 5

请看 清代第一女词人:薄命才女贺双卿的 “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9 14: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山 于 2011-7-19 15:21 编辑

转载
http://www.readnovel.com/novel/56316/1.html

贺双卿 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840.htm?fr=ala0

常言道:红颜自古多薄命,但薄命至贺双卿者,应为不多。李清照中年经历国破家亡,晚年在凄苦寂寞中离开人世,但她早年衣食无忧,生活幸福美满,与夫婿赵明诚志同道合,恩爱异常,无异于神仙眷属。朱淑真遇人不淑,嫁个庸俗商人,郁郁而终,但起码这位商人丈夫颇有家财,她从未为经济所忧,闲暇时刻还可饮酒赏花,以遣寂寞忧郁情怀。

   而贺双卿,她生前处于赤贫阶层,不要说喝酒赏花,只怕连酒味都闻不到。

     她所嫁的丈夫目不识丁,不要说有什么精神交流,什么共同语言,能够好声好气对她,她就觉得处于天堂了。而偏偏这位大字不识一筐的农夫不是怜香惜玉的董永,娶位贺双卿这位世间罕有的文学才女,却对她百般凌辱,让她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贺双卿出生于常州丹阳的一个农户之家,在中国古代,女子无才就是德,一些官宦人家的千金,方有机会去读书,而农家出身的女子,能有机会读书的,寥寥可数。


     贺双卿能有此例外,也有一定原因的。她所在的故乡常州,是中国几个文风最盛的地方之一,那里的文化名人辈出(据我所知,在中国几百个城市中,常州的名人名列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与苏州),对明清时代的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明清时代的张惠言,黄景仁,近代的刘海粟,瞿秋白,均是顶尖级文化名人。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下,就是古代民间底层,也会流传不少优秀的作品。而贺双卿的舅父又是乡间的私塾先生(一说是私熟中的杂役),双卿常去舅父处,每当塾师授课时,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铭记在心。就这样,这位极具有文学才能的女子,在半自学的状态中,便会吟诗作赋,较于那些寒窗苦读十年的古代学子,就不知优秀多少倍了,由此可知贺双卿的文学天赋,异于常人。
     
    贺双卿惊人的文学才能,在乡间是不受重视的,若她是男儿,家人见她有此才华,自然会将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而她是女儿身,家人不能指望她能依靠文学去博取功名,所以就听之任之了。


就这样,贺双卿就像田野一朵无人欣赏的百合花,
     静静地散发出馨香


不过我想,这段日子对于贺双卿而言,应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她可以自由自在做家务,自由自在吟诗。就算穷一点,对于贺双卿这位重视内心丰盈的人而言,也根本算不了什么了。
     
    贺双卿十八岁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的农民父母,自然也就给她张罗婚事。在当时那种社会,贺双卿是不可能去接触什么文化界人士的,也没有这个机会,而她的母亲,虽然疼爱女儿,由于出身的局限,相信也不会很了解双卿细腻优美的心理,于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下,她嫁到邻村周大旺家。
     
    周大旺家境贫寒,目不识丁,性格粗暴,庸俗不堪,而双卿的婆婆,更是个厉害角色,周母青年守寡,将独子抚养成人,视儿子为己有,此时多了一个媳妇,让这位不识字也不明理的乡村老妇人,对新娶的媳妇产生的怨恨之心。周母本来就不喜这位新媳妇,加上她与贺双卿没有半点共同语言,在她眼中,贺双卿也许是位一无是处的女人。在古代农村当媳妇,长得壮实,会做家务,能生儿育女才是最重要的,而贺双卿,身体孱弱,又一肚子不能当饭吃的才华,在不识字的周母眼中,贺双卿的所有优点都成为缺点,所以周母对贺双卿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并将各种各样的农活压在她身上,天天催她整天做这做那,一刻也不得闲。
   
    在古代农村,生活压力是相当重的,农活比现在要繁重得多,煮饭、喂鸡、养猪、舂谷、纺线、做鞋、清扫庭院之类的杂活都落到双卿的头上。双卿自幼身体弱,父母怜惜她,在娘家少做粗活,嫁入夫家,不管她做得好不好,恶婆婆都是“好便骂,不好便打”,想尽办法折磨双卿。像周母这种年轻守寡的女人,若天性不是很善良,后天又无修养,往往心理变态,对待儿媳妇双卿就加倍的凶恶狠毒。像张爱玲写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也是对儿媳妇有一种天生的敌意而百般摧残。而双卿的老公是个所谓的“孝子”,秉承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的说教,不但不同情双卿,反而站在那个恶婆娘一边来帮着叱责妻子,双卿喜爱写诗,她那凶老公和恶婆婆却一看到她拿书磨墨,便要恶骂。有人形容朱淑真的老公是“其夫村恶,蘧篨戚施,种种可厌”,我觉得未免有点冤枉,但此词来形容这个周大旺,却觉得还骂得不痛快,双卿这样的好女子被这样一个家伙摧残折磨,比之鲜花插牛粪更令人痛心和惋惜。在这种恶劣环境之下,双卿满心是泪,只有在诗句中倾诉
   
     其一:
          命如蝉翼愧轻绡,旧与邻娥一样娇;
          阿母见儿还识否?苦黄生面喜红绡。
     其二:
          冷厨烟湿障低房,爨尽梧桐谢凤凰;
          野菜自挑寒里洗,菊花虽艳奈何霜。
     其三:
          雪意阴晴向晚猜,床前无地可徘徊;
          纵教化作孤飞凤,不到秦家弄玉台。
    贺双卿婚后不久,就患了严重的疟疾,她的这种病本来是可以治好的,但她的蠢老公与恶婆婆怎会替她治病呢?只怕还视她为累赘呢?事实上也真的如此,她的老公丝毫不体贴她,她的恶婆婆更是从未给她好脸色看,重活脏活全要她承担。因为疟疾忽冷忽热经常发作,双面卿被折磨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周大旺越来越讨厌双卿了,就算是初婚时有点感情,也荡然无存了,而在这种情况下,贺双卿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
   
    在古代,多年媳妇熬成婆,婆婆的地位比小媳妇要高得多,若命好遇到一位明理的婆婆,自可安乐度日,若遇到一位凶婆婆,只能自叹命苦了。古代多少小媳妇不堪婆婆的虐待而自尽身亡,而这对于贺双卿而言,只怕是更深刻的痛苦与压迫了。因为贺双卿本就是一名绝代才女,比一般女子的心思更加敏感更加忧郁,由此可知,贺双卿在婆婆的淫威下,在丈夫的虐待中,内心承受的痛苦有多么深!
   
    贺双卿嫁入周家才两年,就与世长辞了,年仅二十岁。二十岁,本是如花年龄,但对于饱尝人间酸楚的双卿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吧?生无所欢,死又何惧!就这样,双卿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天赋的女词人,在贫病交加、无依无靠、凄苦绝望中离开人世,给世间带来无尽的悲伤。
   
    二、史震林其人
     
    贺双卿以如此低微的地位,如此悲惨的身世,其卓越的才华居然不像大部分古代才女的作品那样湮没无闻,反而迸发出万丈光芒,这不能不归功于清代文人史震林。
     
    史震林,字岵冈,一作梧冈,号匏冈居士,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一七三七)进士),官淮安教谕,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告归,仍往来淮扬间。工书,精八分,喜摹曹全碑,后更参以己意。善画树石兰竹,一以生秀为宗,不落前人窠臼。性孤介,喜禅悦,富著述,有华阳诗稿、西清散记。寿至八十七。《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清朝书画家笔录》、《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
   
    史震林在封建社会中,亦算是一名目光较高远的不凡之士,他曾向朋友表达自己的“人生大愿”:“载异书,携美人,登名山,遍采歌咏以为一代风雅。”
   
    1733年,史震林建议敞开绡山耦耕书院大门,广收博纳本地与外县的各路学者文人,也就在这一年,他们结识了同村周家刚娶的媳妇——一位貌美才高、德贞的女子贺双卿。
  史震林初遇贺双卿,颇具传奇色彩。
     
    据写实笔记《西青散记》记载,1733年四月的一天,在绡山耦耕书院读书的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几个才子,偶见一婀娜女子手执畚箕出外倒脏物,便非常惊奇:穷乡僻壤,何来如此美貌女子。再看垃圾中有不少树叶,上面居然用白粉写有工整端丽的字迹,捡出来一看,更是惊异。经打听,方知双卿身世,不由十分同情。后又读到双卿的诗词,更是敬佩至极,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钦慕才子,与史震林等人也诗词唱和。
     
    史震林与他的朋友,虽然对双卿极为同情,却不敢为贺双卿逃苦海的,这些书生们谈论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汤卿谋曰:‘……人生须有两副痛泪:一副哭文章不遇识者,一副哭从来沦落不偶佳人。’(赵)凤岐……曰:‘……吾则以一副痛泪哭失节之佳人。’段玉函曰:‘佳人失节,思之亦必自哭,不自哭者,安得闲泪哭之?”由此可知这些人的思想也是局囿于当代的,都是封建卫道士,他们死抱着封建礼教观念不放,他们认为,佳人不论怎样沦落不偶,不论所嫁的是怎样不堪的丈夫,都必须为丈夫守节,这才是天经地义;失节的佳人比沦落不偶的更可痛哭,她自己先该痛哭而死,否则旁人又哪有闲泪去哭她?岂不知世间大英雄、真名士、奇女子均视世间凡俗说教如儿戏。惜乎双卿未遇此等人物,叹叹!
    不单史震林与他的朋友如此,贺双卿本人,也是位相当传统的人,她与史震林等人诗词唱和,但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始终不越雷池一步。文人们画了她的像,请她题诗,她题了后又后悔了,要回来剜了去。对自己的诗词流传在外也是惴惴不安,生怕人们认为自己是像青楼女子那样招摇自售。史震林等人在极端同情之际,也曾想帮助双卿摆脱困境,但双卿深受封建礼教束缚,说“田舍郎虽俗,乃能宛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
     
    可怜的贺双卿,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她的这种行为未免有点痴傻,既然周大旺母子视她如牛马般驱遣,就连她生病都恶语相向,对这种家庭又有何留恋之处?逃出来吧,就算逃到青楼当一名才妓,也比在这穷乡僻壤中被人虐待强。可这种事情想起来容易,要做又何其艰难。我想贺双聊遇到史震林与他的朋友之后,或许会有一些精神上的慰藉,甚至可能会有些比较出格的想法,但一想到未来,只怕也只能暗自垂泪而已。是啊,就算她逃了又能逃到哪儿?逃到史震林家?史震林一则思想无法超越当时的年代,就算他非常同情贺双卿,如果双卿真的不顾一切地去投奔他,只怕他也不敢接受吧?也许心里还会暗自为“佳人失节”而心痛呢?何况史震林大双卿二十岁,家中早有妻儿,妻儿对贺双卿会不会歧视,也是未知数。而双卿由一名农妇变成文人的侧室,只怕也会被人抽脊梁骨了。最不济就去青楼吧,可这种被人糟蹋的生活,又岂是思想传统的贺双卿所能够承受的?在妇女被重重压迫的封建时代,女人没有选择命运的权利。不要说在封建社会,就是“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不也写过《娜拉走后》这篇文章吗?他说中国式的娜拉离开丈夫之后有两种结局,第一种是回到丈夫身边,继续当他的“小鸽子”,第二种就是去当妓女。在五四之后的中国社会尚且如此,何况贺双卿所处的时代?当然,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贺双卿不如李清照勇敢,李清照早年与赵明诚感情甚好,后来家破人亡,赵明诚逝去多年之后,李清照在孤苦无依之际,敢蔑视礼教,改嫁他人,而结婚后发现后夫与自己志趣不投,粗俗不堪,又能勇敢的站起来“休夫”,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无疑是相当的惊世骇俗的。贺双卿就没有这种勇气了。她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在婆婆与丈夫的虐待之下,在内心饱受摧残之下,无望地过着非人的生活。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15: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山 于 2011-7-19 15:37 编辑

     既然无路可逃,又没有反抗的力量,就只能默默承受,愈加的恭顺了,也许这样日子会好过些。据《西青散记》所载,贺双卿逝世前的日子里,“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卷四第46页)就这样,大约于乾隆末年或雍正初年,一代才貌双全的农家女词人,最终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花颜凋落,含恨离开人世,留下一段千古遗憾,让后人叹惋不已!
   
    当然,贺双卿不是普通的农妇,她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这种爱情在封建社会的重重压迫之下,在明知道不可能的情况下,依然未曾泯灭。我相信贺双卿对史震林是有些微妙感情的。史震林博取功名之际,贺双卿独自在家,忍受着丈夫与婆婆的虐待,内心的痛苦无法喧泄。在她逝世前不久,就曾留下一词给史震林:
   
    “终日思君泪空流,长安日远,一夜梦魂几度游。堪笑辛苦词客,也学村男村女,晨昏焚香三叩首。求上苍保佑,天边人功名就,早谐鸾俦。应忘却天涯憔悴,他生未卜,此生已休!”
     
    从此词中就可看出贺双卿对史震林已是情根暗种,却在那种窒息的环境中不敢有丝毫表白,内心之悲苦实是难以用笔墨形容。“他生未卜,此生已休!”,内中的幽怨与痛苦又有谁知?几百年后的我,夜深人静之际读此词,亦不由涕下
   
    相信史震林对贺双卿也是有情意的,否则他不会在中举之后,又去探望贺双卿,却发现这位旷世才女已经离开人世。看到双卿写给他的绝命词,想到双卿的悲剧一生,就是铁石心肠,也不由一洒同情之泪!何况史震林视双卿为知己,内心的悲痛之情可想而知,他就曾言:“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
   
    史震林开始全力搜集双卿的诗词,这想必不是件易事,要下一番苦功的。因为双卿的凶老公与恶婆婆是不允许她写诗的,一看她写诗词,非打即骂,故而双卿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加上家境贫寒,终日劳作,写作时间极少,双卿的作品散逸甚多。由此可知史震林搜集双卿的词之难。搜集之后,史震林以贺双卿所吟诗词为主线,串连了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贺双卿这位绝代佳人的才、色、情、德以及她凄惨的命运,从而使这位清代杰出女词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长留人间。不过,虽因史震林的努力而使双卿作品长留人间,但作品多散佚,流传下来的词只有14首,后人辑为《雪压轩词》。
   
    因贺双卿写词只是用诗句渲泄悲郁、点染生活,为她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不在乎流下什么传世之作,故她的词作不似某些古代词人那样无病呻吟,“为赋新词而强说愁。”其愁苦是发自肺腑,本色自然,幽怨清丽,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而其感情凄怨愁苦,缠绵悱恻,格调含蓄细腻,意旨幽深,风格哀婉凄恻,感人肺腑。后代文人对她的词作评价甚高,清代词学家黄燮清曾说:“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曲曲写来,头头是道。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在其长兄郁曼陀的推荐下,读了《西青散记》,曾写下诗曰:“逸老梧冈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西青散记闲来读,独替双卿抱不平。”并打算以贺双卿为题材,写小说《双卿记》,但终未写成。
     
    不过在近代,却有人怀疑贺双卿的存在,比如胡适,就曾作《贺双卿考》,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双卿其人。
     
    我对胡适怀疑贺双卿的存在颇为不解。试想,史震林的才华不过中上,以他的文学能力,单靠编造,恐怕还不能写出《惜黄花慢》、《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绝妙佳词。而史震林又是男子,要想模仿女子写词,而且要写得那么好,恐怕要吟诵“难于上青天”了!
   
    事实证明胡适的怀疑并无根据,苏州大学清诗词专家严迪昌教授写成论文《“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疑事辨》,以严谨翔实地考证,认为胡适先生列举的“五点可疑之处,皆不足疑”,因此,胡适先生的“疑心”是不必要的。1997年,南京大学清代文学专家张宏生教授、美国汉学家罗溥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杜芳琴教授等一行专家学者,专程到江苏金坛薛埠方山作了实地考察,取得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和许多旁证,令人信服论证了历史上确有贺双卿其人。专家们先后发表论文和专著证明:双卿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就是金坛薛埠方山脚下的丹阳里人氏。杜芳琴教授还先后写了《贺双卿集》和《痛菊奈何霜:双卿传》两部专著。
  
    一生凄凉的贺双卿,纵然能以文才而得到后世的倾慕,又怎能消解她生前的孤独与绝望呢?当这位绝色才女香消玉陨时,天若有情,也当有泪如倾吧?
   
    最后,让我们再读一下贺双卿的代表作吧:
   
    《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朗朗。
   
    这首词写得十分精彩,词中运用叠字极多,李清照那句著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精妙,但全词中只有这一句用叠字,而双卿这首词却用了20个之多,读来却丝毫不觉拗口罗嗦,妙极!双卿之才高如此,可惜却命薄如纸,寿夭而终,造化何其不工!
   
    天下女子,当为贺双卿一哭。
   
    转载:贺双卿作品欣赏
   
       《浣溪沙 》
   
      暖雨无情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吹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的杂活都落到她的头上。她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事。乍一开始还适应不下来,不是忘了这样、就是漏了那样,忙得焦头烂额,一旁坐着的婆母不但不帮上一把,还嫌她手脚太慢,这里不是、那里不对。
   
      开头贺双卿在婆母那里受了委屈,还向丈夫悄悄诉说,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些抚慰。可是慢慢地丈夫听信了婆母的编排,也认定是贺双卿笨拙懒惰,常站在母亲一边来帮着叱责妻子,贺双卿伤心至极。
   
      虽然自己整天户内外忙于劳动,仍不免受到挑剔与责骂。怒早、嗔迟,真是左右为难。夫悍姑恶,一切都看不顺眼。贺双卿是那么的无助,身体、精神上备受煎熬,心中的苦闷、忧愤、伤痛无以排遣,无处表达,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将满腔的幽怨倾诉于纸上,形成一首首滴血含泪的诗篇。诗词是她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寄托,生命中唯一的闪光点,夜晚独自一人,内心的思绪如泉涌流于笔端,内心的痛苦也如泉水延绵流长,“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句叙述着她的苦命与无奈,可她无力抗争,甚至还努力做一个克尽妇道的好妻子,向粗俗的丈夫暗付一片柔情。丈夫外出打柴,她在家中牵挂担忧;家中无钱交租,她典尽自己的衣裙,尽量为丈夫留下敝体的棉衣,这点点滴滴的柔情都记在了她的诗中:
   
      《病后 两首》
   
      今年高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留得护郎轻絮暖,妾心如蜜敢嫌君。   细纫麻绳线几重,采樵明日上西峰。乍寒一夜风偏急,莫向郎吹尽向侬。
   
      贺双卿是善良的,她的感情也是细腻的,常常借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善于运用孤独、衰残、暗淡、凄冷的意象。
   
      《凤凰台上忆吹箫 残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焰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残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
   
      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还惊。
   
      作者通过对残灯的观察、描绘,创造出凄凉的氛围。夜晚,万籁寂无声,暮色中一盏残灯摇曳闪烁微弱的灯光,孤独凄冷,“独自恹恹耿耿”的残灯,如同灯下柔弱孤寂的作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无人陪伴的夜晚,有了残灯的相随,亦可聊以自慰。只是,他们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一个是即将熄灭的残灯,一个是被折磨、被伤害的双卿。看灯,也是在看自己,哀悼残灯的命运,也是在感叹自身的不幸,词中虽没有直言控诉压迫她的恶势力,然而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个封建社会中受尽侮辱、欺凌的女子的血和泪。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15: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山 于 2011-7-19 22:56 编辑

  《惜黄花慢 孤雁》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  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阑,倦飞误宿平田。
   
      词托咏孤雁,寄意遥深,情悲声苦,凄婉欲绝,实乃自抒身世之感。词中孤雁漂泊无依,分明是女词人自己一生孤苦凄凉的形象概括。作者以怜悯之心关怀着孤雁,似乎可以体会到它的孤独、它的无助,“暮霞散绮”,一只大雁孤独地飞翔于广袤的天际之中,“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作者以细腻的心设想着孤雁的感受,对孤雁关怀备至,一往情深。尤其下片殷勤寄语,无一不是发自肺腑。
   
    贺双卿用寻常的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想,亲身经历,真实感受,透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朗朗。
   
      这首词是为别韩西而作,细腻地表现了她内心抑郁的情绪,再现与女友分别使她堕入深渊的情景。巧用叠字抒情写意,堪与词作大家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媲美,并将她后半生的酸楚尽相倾诉。“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朗朗。”这首词,情境哀凄,词义悲苦。用双字二十余叠,丝毫不露牵强痕迹。末尾三句,“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朗朗”更是余怨无穷,紧紧扣人心弦,令人动容。
   
      贺双卿患有严重的疟疾,在周家得不到调治,忽冷忽热经常发作,把她折磨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丈夫对她也就越来越讨厌了。有一次她提着竹篮去给田地干活的丈夫送饭,路上突然疟疾发作,倒在地上不停的寒战,好不容易挨了过去,她又跌跌撞撞向自家的田头走去。周大旺干活干得有些饿了,左等右等不见妻子送饭来,窝下了一肚子火。终于看见了妻子的身影,又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他顿时来了火气,顺手摸起身边的锄头便向贺双卿砸来。贺双卿大吃一惊,连忙丢下饭篮就往回跑去,脚下轻轻飘飘,头却昏昏沉沉。一路摔倒了好多次,才勉强摸进了家门。在《薄幸 咏虐》中,她以巧妙地比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既通俗自然又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惨命运,引起人们对弱女子的无限同情和对悍夫恶姑的异常憎恨。
   
      《薄幸 咏虐》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峨嵋不省。   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咏。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秀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双卿患有严重的疟疾,这种病本是可以治好的,但在周家不仅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而且丝毫不体贴她,重活脏活仍要承担,“有药难医花症”,是因为“受多少、蝶嗔蜂怒”。作者把自己比作花,把压制她的人比作蝶和蜂。常常“嗔”和“怒”,即使有药可以医治好她的病,也难以医治她心灵上的伤痛。这首词写得很巧妙,借写自己的病,来写封建势力对自己的压迫,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势力的憎恨。
   
      贺双卿所遇非人,繁重的劳作,丈夫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损着贺双卿的花颜玉容,却磨不尽她的锦秀才情。纸用尽了,便在破布残片上写,笔磨秃了就用炭棒代替。婆母多次淫威大发,将她的笔折断,诗槁烧毁,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她写诗的激情。也不在乎流下什么传世之作,她只为了用诗句渲泄悲郁、点染生活,为她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她也常常会想起婚前的生活,虽清苦,但内心是温暖与平静的,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如今唯有靠这点点回忆支撑着脆弱的心灵。如《望江南》: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远山夕阳低。?  
   
     这是女词人伤春怀旧之作。全词笼罩在凄冷欲绝的感情基调中,透露出满腔的幽恨。她也有过美好的过去,有过情窦初开的青春年华,她似乎曾有过美好而甜蜜的爱情,有过自己的心上人,然而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拆散了有情人。上片“春不见”,暗指自己美好的青春韶华在自然的周而复始中一去不返,感叹往事不堪回首。下片“人不见”,所爱的人再难相见,即使相见,恐怕也因时过境迁而今昔非比了。当日焚香拜月温馨的一幕浮现眼前,却已成过眼云烟。看着曾娇艳的花朵也已渐渐凋落,感叹光阴荏苒,美好事物的不常在,却无泪沾衣,泪流尽了,心也碎了。往事已随花逝去,只留下淡淡的影子,眼前漂泊尽前事,恍若梦中。不幸的命运,正像眼前远山残照一样,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表情细腻婉转,凄恻动人,不雕饰,,凭自己感受,似从心底流出。
   
    贺双卿是一位普通的农孙女子,她遭受了不幸的命运,在艰难中拿起纸笔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的诗才在艰难中越磨越显出色,透出一种别样的艳丽。

天山:不苦命,不受虐, 贺双卿 真的难偿夙世背的债吗?假如贺双卿生在现代,就有好地方去了


发表于 2011-7-19 21: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双卿遭遇令人痛腕叹息,但更欣赏李清照的勇敢。
发表于 2011-7-19 22: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8_371:}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23: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cestr3wers 发表于 2011-7-19 16:07
假如她生在现代,又会怎么样呢?

她会大胆地去找 史震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5-2-23 05:02 , Processed in 0.0755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