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4|回复: 3

精彩故事连载《五十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 19: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石、矿与金


一位小沙弥跟随寺院中的老和尚修行五年了,老和尚规定小沙弥每天要打扫庭院、挑水、砍柴,晚上还要学法和坐禅,小沙弥一丝不苟地完成师公交给的各项劳作。

        一天,小沙弥陪老和尚到后山散步。时值深秋,满山的树叶都变成了红色,前来观赏风景的游人络绎不绝。老和尚走到一棵大树前,对小沙弥说:“人的生命就像一片树叶,春天发芽、成长,夏天长成,秋天衰老,到了冬天来临的时候,就要落叶归根了!”小沙弥沉思了片刻,问道:“师公,生命都是一样的,但人的一生又都不尽相同,就像这树上的叶子,树梢、树枝、树干,无论长在什么地方,都摆脱不了陨落的结局。就像我一样,虽然出家了,但还是避免不了衰老和死亡,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吗?!”

       老和尚微笑地看了看小沙弥说:“你知道自从走进这神圣的佛法殿堂,你的生命就变得不一样了吗?”小沙弥很迷惑的样子看着老和尚。老和尚接着说:“普通人如同这路上的石头,而出家人就好比提炼金子的矿石,其实矿石就是石头,只是因为发现石头里面含藏金子的缘故,从而石头就成为了矿石,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只是普通的人们不能认识而已。”小沙弥问:“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让这意义体现出来呢?”老和尚反问道:“孩子,你看那金矿,在你眼里,见到的是金子还是石头?”小沙弥回答:“我见到只是石头!”老和尚说:“是这样,一般人都这样看。但是那金子是哪里来的呢?”小沙弥想了想说:“金子的确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老和尚说:“这是不争的事实啊!”小沙弥问:“但是这与人生的意义又有什么关系呢?”

       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由于人们迷于表象,不知自己身中有‘金’,所以尽皆虚度春秋。但若有缘,明金即矿,炼矿得以彰显其金,金纯则不复为矿,亦不复为石,此即生命意义之所在!”小沙弥闻言遂觉有感发于心内,随即作偈曰:“见相皆虚妄,非相反真实;真与妄之间,唯在法觉明;矿时本来金,金非销而有;今销身觉妄,砍柴扫门庭;他日心光现,自性体中行!”

       老和尚闻罢,转身而语:“来年春华而秋实也!”



《二》是谁在跑



一位禅师带领几位徒弟外出化缘,当走到一户人家门前的时候,听到院子里传出狗叫的声音,徒弟们不禁都露出了畏难的表情,只有禅师带着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一位徒弟大着胆子请教:“师父,如果您遇到狗来追,会怎样?”禅师为鼓励大家,毫不犹豫地说:“出家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就当没看见!”但结果却是,大家谁都裹足不前。禅师见状,不得不清了清嗓子亲自上前唤门:“请问施主,在家吗?”

这一下狗叫声立马应声停止,禅师微笑着用眼光扫了徒弟们一眼。可是等了好半天却没人出来,禅师尴尬地望了望大家,见徒弟们个个都睁大了眼睛在盯着自己。于是禅师只好举手敲门,可能是用力大了些,将虚掩的门一下给推开了,只见院中一条狼狗“噌”地一下扑过来,禅师一惊,马上扭头就跑,徒弟们见状个个不甘示弱!一边追赶禅师,一边喊道:“师父不是看不见吗?为何跑得这样快?!”禅师喘着气回头说:“是谁在跑?”



《三》鲤鱼跳龙门



一群鲤鱼,遇到一只龟,龟说:“我们这片水域的外边,那个世界完全不同于这里,那里的空间更广阔,呼吸更自由。”鱼听到后都很羡慕,纷纷表达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去水域之外生活的愿望!

龟告诉它们:“你们要去的话,就必须能改变自己,把自己变成金色,还要能够摆脱水的限制,然后到达有一个叫龙门的地方,设法跃过去就可以了!只不过那里的楼门,只有每经过一百年的时间,才会显现一次,而且到时候,每位只有一次机会”。

于是大家从此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每一天都在想象外面世界那么的美好,想象那自由的呼吸。理想就是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不断地向龟请教方法和手段,几乎每天都在锻炼着自己的能力,积攒着力量,一切都在为实现那远大的目标而努力着。

真是光阴似箭,岁月流梭,经过大家刻苦的努力,身体先后都变得金灿灿的,龙门显现的日子也终于快到了。出发那天水面风平浪静,水底清晰明澈,似乎预示着大家的成功有约,于是你追我赶,显示驾水之速,彼此互不示弱,最后终于游到传说中龙门出现的这个地方,大家从水中抬头向上望去,果真见到了一个类似大门的楼牌显现出来。一阵心情激动过后,鲤鱼们一个接着一个,奋力向前冲去,结果直到牌楼隐去,也未见一条获得成功!

于是,大家个个大失所望,不得不垂头丧气地原路返回。他们把经历汇报给龟,龟听后对大家只说了一句话,鲤鱼们方才恍然大悟!试问各位,鲤鱼没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道心无上



慧可年少之时即博览群书,成年于仕途中曾经做过游击将军,战场杀戮使得他内心极度不安,后皈依佛门出家为僧,精研三藏经典,并且不断云游各地造访名师,以求解脱心内之苦!

达摩祖师远来东土的消息,传到了慧可居住的寺院,使他不禁心生渴仰,于是便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在后山的一个土洞,见到了深入禅定的达摩祖师。慧可不敢打扰,于是便在洞外伫候,当时正值寒冬,又有风雪漫天,雪深及膝的时候,身体已经冻僵了,幸得被寺内僧众救下。然而,当慧可苏醒以后,又重新回到后山跪拜!

达摩祖师见他如此虔诚,才出定询问:“你求什么?”慧可回答:“弟子心不能安,请祖师为我安心!”祖师说:“将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沉思良久回答说:“弟子思虑再三,也找不出心的所在。”达摩言:“我为你安心已毕!”说完起身就走。慧可赶忙请求:“请祖师收在下为徒!”达摩回头说:“禅理之妙,很多人呕心沥血、历尽艰辛,长期修行,尚且不能达到,你以轻慢之心,想得到佛法真谛,只能是徒劳啊!”慧可闻言,即刻抽出肋下戒刀,斩断一臂。达摩祖师见状叹言:“你竟然有如此决心,还能有什么可以障碍你的呢?!”于是遂收慧可为其在东土的第一个弟子。

后来达摩祖师要回印度了,在走之前想检验一下弟子们悟道的情况。于是把所有的弟子们都招集起来宣布:“我离去的时候到了,想看看你们悟道的状况如何!”一位叫道副的弟子说:“我认为我们既不应该执着文字,也不应舍弃,因为文字是求道的工具。”达摩说:“你只得到我的皮!”一位叫总持的尼姑说:“据我了解,修禅悟道如庆喜之见阿閦佛国,一见便不再见。”达摩回答:“你只得到我的肉!”另有一位叫道育的学生说:“地水火风四大本来是空的,眼耳鼻舌身等五蕴也非实有,依我所见,整个世界无一法存在。”达摩回答说:“你得到我的骨!”最后,大家把眼光集中到了慧可的身上,只见他不发一言,只是默默地对祖师行了一个礼,然后静静地立在一旁。达摩见状便对慧可说:“你之所得已深入我髓!”于是慧可接承达摩衣钵,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禅宗法门第二祖。



《五》迷识之患



佛经中记载着这么一个寓言:有人身中毒箭,极感痛苦,周围亲友急切为他寻医疗伤。然而,这个中箭之人却要求不能急着拔箭疗毒,应该首先弄清箭是谁射的?要请的医生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身於何等种姓家庭?是婆罗门、刹利还是贱种?其籍贯属东还是在南、在西、在北?那把射我的弓是用桑木、柘木抑或牛角哪一种材料制成的?弓弦是牛筋还是鹿筋抑或丝制?弓的颜色是黑是白?是赤是黄?箭杆是竹制还是木制?箭羽是雕鹫翎还是鹤羽还是用的鸡毛?箭头是骨质的还是铁制的?形状像矛还是像刀?制箭头的工匠姓甚名谁?……

此愚人坚持先弄清这些后再拔箭医治,殊不知等不到他弄清,便毒发身亡了。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会觉得荒唐、可笑,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却并不乏少,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其实对于很多事物,仅仅停留在理论和认识之上过分地寻究,往往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不仅疑问越来越多,而且还会误事!

人们固有许多观念和认识,但不能过于脱离实际,古代寓言中还有诸如“叶公好龙”、“杞人忧天”等典故都是在阐述这个道理。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目前正在热播的《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其中的“马谡失街亭”也是患出于此;另外,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括,亦是只会“纸上谈兵”,从而断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

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难得的机遇,一生也不过只有一、两次,如果我们不能理智的对待,那么即使有多少次的机会也会被错失掉!至于对一个道理是真、是假的分辨,或者想要了解一个事物的属性如何,如同考察一只梨子甜与不甜一样,无需站在理论上研究来研究去,这样既不实际,又徒丧光阴,更没必要通过征求外在评价来寻求答案,实际怎样亲自尝一口不就知道了吗!

那些痴迷于理论中探寻出路的人们,认为只要不能够使他解决所有的疑惑,就决然不能落实在实际中去验证,如此想法在佛法中是不会有出路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这些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就想要得到大智大慧的人,不要忘了在自己审视真理的时候,其实真理也在衡量着你们自己,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不能够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一味地愚迷于想象之中,却不能结合实际地去体会、去验证,最终也就只能落得寓言故事中的这位伤者一样的结果!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1-1-12 21: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故事分享!
发表于 2011-1-13 1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1-1-13 11: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故事分享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5-2-22 23:40 , Processed in 0.0691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