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1|回复: 7

从道德经第三章看虚其心与实其腹的理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1 09: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道德经第三章看虚其心与实其腹的理念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章的重点就是让人“虚其心,实其腹”,离见闻觉知,破除贪欲妄念,成就圣人之无为大道,恢复本有之智慧德相。

       “不尚贤,使民不争”,贤是贤名,贤是地位。“不尚贤”是让人们不执著权力,不执著地位,不执著功名,老子说“美之为美斯恶已”,如果执著权力地位,就会起争夺之心。古德说:“诸法缘生性空,实无可得”。要知道权力与地位是从布施修福中得来,而不是作争斗中得来。由于众生不明白真相,所以才起争斗之心,因为争斗心而起杀心,因为杀心而使无数的生灵落为涂碳。在这里不明真相就是痴心,因痴心而生贪心,因贪心而生嗔杀之心。所以,人如果有贪、嗔、痴三毒之心,那么道就有地狱、饿鬼、畜牲三恶之道,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楞严经》说:“杀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人们能明了这个事实真相,那么自然就不会去争夺这些功名地位,自然就会息灭争执之交点。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难得之货”用俗话说,就是“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能视金钱如粪土,那么民众自然就没有盗窃的行为。难得之货是指钱财利益,因为难得,所以人们才会看的很重,因为看得很重,所以才会有盗取之心。佛法说,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无畏布施得长寿。财富是从布施中来,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以强取豪夺的方式得到,只会增加自己的罪恶,使自己的生活处境越来越差。《楞严经》说:“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偷心不除,尘不可出。”所以,要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如法求财,才是众生的谋生之路。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一句是收心,不见、不闻、不觉、不知,用佛法说,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不贪著五欲六尘,离见闻觉知现量,这样才会使心不散乱。这句话看似平常,实是人们见性悟道之要语。因我们无始以来,执着根身四大以为实有,日常生活都是在见闻觉知上取舍分别,从而欲念丛生,蕴没自性,流浪生死,无有了期。所以我们要了脱生死,必须就路还家,从息灭妄念上下功夫。要想息妄念,必须明了一切物质利益,都是“缘生性空”,犹如梦幻泡影,实无可得,可以随缘应用,但不能分别执着。故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佛法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莲池大师年轻时,去参访遍融老和尚,他十分诚敬,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请求老和尚开示。老和尚说:“你不要被名利欺骗了。”当时在场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以为老和尚有什么宝贵的开示,结果不就是一句老生常谈,并无新鲜之意。但莲池大师听了之后,如雷贯耳,起到了不可思议的效用。他告诉别人:“老和尚真正慈悲,不给我谈玄说妙,给我说了一句老实话。”莲池大师一生的成就,就得力于这一次的开示,他远离名闻利养,老实修行,最后成为一代名师大德。

       所以,要从根本上做到不见可欲,必须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名”是什么?“利”是什么?名利的危害是什么?身体只不过是灵魂的一件衣服,由四大假合而成,实无可得,只是让你临时使用一下,临命终时,还要交还给大地,那么“名利”更是身外之物,有则自然得之,无则不必要去贪求。中国有句古语,叫做“求之不得”。如果刻意地追求名利,往往会事与愿违。只要尽心尽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应得的“名利”则会随着自然而来。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心是身之主,腹是心之身。壶子说:“心不虚则神死,腹不实则命危”,“虚其心”是真心,“心不虚”是识神,识神就是人的识心,真心不生不灭,识心有生有灭,故说“心不虚则神死”。“实其腹”是实身,实身就是真身,“腹不实”是命身,“命身”就是人的肉身,真身不生不灭,肉身有生有灭,故说“腹不实则命危”。所以,“虚其心”就是破烦恼障,而修真心;是破人我执,而修真我;是不执有,而修真空;是修“人无我”,而证一切智;是有别于生灭的凡夫,而不生不灭;如老子说:“常无欲而观其妙”,“其妙”就是宇宙人生的妙体;“实其腹”就是破所知障,而修正知见;是破法我执,而修真身;是不执空,而修妙有;是修“法无我”,而证道种智;是有别于空见的二乘,而明心见性;如老子说:“常有欲而观其徼”,“其徼”就是宇宙人生的事相。老子说二者同出而异名,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玄妙之体。

       又“虚”是一念不生,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虚其心”又是修清净心,也是修转换心,转换染污心成清净心,转换假心成真心,转换烦恼成菩提,转换识心成智慧,转换错误的思想见解,成正知正见。“实”是真实,“实”是实相,实相就是真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是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名为实相。因为心是腹之主,“腹”是心之土,心是生活的主宰,那么腹就是生活的环境,佛法说:“心净则土净”,“虚其心”是修清净心,“实其腹”就是修清净土,也是转变生活环境,转变假环境成真环境,转变不好的环境成好的环境,转变秽土成净土,转变娑婆世界成极乐世界。

       应该怎么“虚心实腹”,佛法说“一心念佛,离相修福”。离相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错误见解,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相之后,就是真实的境界。离一切相之后,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没有了,家与家之间的界限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没有了,族与族之间的界限没有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界限没有了,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界限没有了。佛法中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条件,慈悲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爱护,无条件平等的爱护。因为一切万法都是自己,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爱护自己。如果能够真正明白这个事实,那么在处事待人接物时,对立的观念就没有了,美丑与善恶的观念也没有了,不会有这个我喜欢,那个我憎恨或者说那个我讨厌。喜欢他人就是喜欢自己,讨厌他人就是讨厌自己,因为自他不二。所以,这时候自己的心才能够清净,才能够平等。我们今天的心,不能清净不能平等,不能与人相融合,就是因为在境界里面,在自他里面,还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

       所以,在修学中要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都是一个自己,是自己的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法说“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心胸拓开之后,境界就会现前,烦恼就会随着消除。我们今天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等六度波罗密,如果能到这个境界里头,六度波罗密就会觅之而不可得。不但六度波罗密觅之不见,贪瞋痴慢也会不见,是非人我也会不见,这才是真正契入法界,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所得到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到的是法身大士的受用。法身就是把自己的身心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合而为一,能合二为一就是法身大士。能证得证得法身,就叫转凡成圣,就是法身大士。然后起心动念则全是为一切众生,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不只是这个地球,地球也包括在其中。观念转变过来之后,环境才会随着转变,观念是正报,环境是依报,佛法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心净则土净,心是清净心,土就会转变成清净土,生活环境就会变得自在快乐。

       “弱其志”是减少人的烦恼妄念,是消磨人的妄想执著,是弱化人的争强好胜之心。当人们觉悟了之后,知道整个宇宙人生没有第二个人,都是一个自己,是一个无我的自性,是一个圆满的法身,所以,争强好胜的心就没有了,跟别人不一样的妄念没有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妄念没有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妄念没有了。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金刚经》说:“佛说我得无争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为天下先的妄念没有了,不再与人相争了,故称“无争”,无争是离一切相,离一切见,离相离见之后,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能现一切万物,为万物之王,故称万器之长,又为人中之第一。

       “强其骨”是强化修学圣人之心,“骨”是修道之人的骨气,是发心成佛的愿心。必须有千难不改,万难不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骨气,才能不致于半途而废。佛法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大乘四谛。众生是苦海无量无边,三苦八苦无量苦,苦是“苦谛”这是凡夫果;苦因是无边的烦恼,烦恼是“集谛”;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乐因,是“道谛”;佛法无上誓愿成,是“灭谛”是乐果,佛是修学之乐果,烦恼灭完了就是乐,就是佛。小乘四谛是说佛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一是示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招集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行。(苦是生老病死逼迫之苦。集是积聚烦恼之惑业。道是戒定慧三学。灭是涅槃寂灭之乐果。)二是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是证转。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无知”是无妄想、无分别、无执著,“无欲”是没有贪嗔痴慢等欲望,不被财色名食睡五欲所诱惑,不因五欲六尘而堕落。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是帮助自己的有缘众生,使他们能够远离烦恼执著,而能有个良好的归宿,能过上快乐的生活。即使有些人还有妄想执著,还有烦恼妄见,也要尽量帮助他们减少烦恼妄见,帮助他们增加福德智慧,或给他们做一个比较好的榜样,使他们能够有所警觉,使他们的烦恼能不现前,而有一个好的结果。当然了能劝说他们念阿弥陀佛,增加净业功德,即便是带业往生,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那样就可以在一生中成就,而不需要第二生。故说:“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0-12-31 09: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31 11: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0-12-31 13: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妙逝居士,此文深谙道法佛法,功德无量。
生命禅院的第二家园就是严格按照以上及其他神佛仙圣的教导而“管理”的,效果很好!
发表于 2010-12-31 13: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的解说稍欠火候,白璧微瑕。
发表于 2010-12-31 16: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谢谢!
发表于 2011-1-1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妙逝居士 {:8_38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6: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11-24 07:07 , Processed in 0.0701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