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79|回复: 23

《金刚经的秘密》/了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4 10: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刚经的秘密

作者:了然




推荐者说:《金刚经》的注解,历代的高僧、大德都做过不少的解说。《金刚经》作为佛家非常重要的经典,也受到各界修行人的重视。在经典的解说上,大家也是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但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的修证解说,虽和各位大师的解释大相径庭,但也从另一角度,为我们修行人提供了另一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大师们和尚们都是这样解释:我听佛是这样说的。首先,这第一句就错了,这个闻只能当做见到的境界、情形。若是解释成当时,我是听佛这样说的,那就与后面的话相违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现在这个人是见到了佛,自然是如来境界,自然是出世间修行中的境界见到。所以这个佛,不以人看,不要当作现实中的人,或者当做印度的佛教创始人,因为佛与所有的众生共一家,佛不是谁创造的,大家修行都能成佛,创教的那个人只是集结大家学习的觉者,我们尊称他为佛。因为后面的经文说道:修行者不会说我修成阿罗汉果、菩萨果、佛果……有我相则非圣境界,这本经书破的就是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许多经文都是这样说的:我作佛时,这就好比你在说:我作总经理时,而现实中他是不会说我就是佛的,若是这样说,那就是我相未破,有个所得相,那么这个佛到底怎么理解呢?

这样,我们就把如是我闻译作:当时的情形境界是这样的。佛经的妄传曲解很多,还有人编造为:佛要涅槃,弟子都哭了,要集结记录经文,不知该用什么字代表佛经佛言,佛便告诉他们,经典一开始用“如是我闻”四个字。修行者只有达到无我相时才能见到佛,佛怎会就叫他们用如是我闻呢?况且,佛无说的。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时,这个词用的非常好,能与佛在一起,亲历佛境的人都知道,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有时空先后,皆是在无我相时,随缘显现,或是古代,或是未来,或是天堂,或是地狱,阴阳两届无不显现……缘来即显,无有定时。用古德所言:若言其时无定时,清风朗月自家知,最为恰当。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在在讲述那个境界,而那个境界也不能说已经过去,显现的或许是未来,所以只能用:一时。

舍卫国也不要当成是印度某某地方,每一个修行者都会经历一个舍卫国的阶段,这是必经之路,佛经嘛,佛经历的路程,你要成佛也会经历的。人在修炼时首先要舍念清净、达到无我相,无人相……一舍具舍才能做到这个舍卫国的境界。舍念清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即是达到舍身舍命的程度,舍掉肉身,梦里还有身命,修成仙还有仙身、鬼神、菩萨身……深处行进,防卫意识仍在,要达到舍卫,就要如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被歌利王割裂肢体而不动心念。这就是不生起任何抵抗,不生任何心,无生心,忍,无生法忍。如此才有舍卫国的大境界。每一个独立单位都有一个独立的范畴,自成体系,一个小宇宙。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防卫系统。要开放关隘,舍却自卫,何其容易。真的舍却自我范畴,则是无边疆界,逍遥游于无穷之乡。

有些研究佛教史的师父、上人、大师总爱追根溯源,找个依凭所在,便会编造历史故事,编的有鼻子有眼,满足自己的慌心。当人在一舍具舍,毫无念虑时,就会出现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国度城市,所以叫做舍卫大城。一切世界都是随着心量大小而显现大小。故经文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明心性,境界中总有身相身命,难以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无身。十地菩萨也不例外。一般人把肉身臭皮囊解脱,当做了命,错矣。了命了性不是那么简单。如净土宗说:心净则国土净。法华经说:诸多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度中向如来合掌顶礼膜拜。这个国土,你明白了吗?

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祇,宗庙社稷,子孙根根。祇树有三这是其一,在下田,西游记叫做天地灵根,为一千,共三千世界。第二祇树,在中田,为一千为心地,也有三千世界,西游记中叫五庄观,道家五气朝元,既是人参果树。第三在上田,也叫乾南坤北,天南地北,常言说,我们来自云南大树底下,云南本地本人,也有三千世界。有传说大迦叶在云南鸡足山入定,这个故事也是修炼境界寓言,就不再多言,《禅境心德录》里已经提过。一共三大祇树,修心地必经三大劫难。失去父亲的孩子叫孤儿,老而无子的叫独,现在说叫五保户。这个地方孤独凄凉,是子孙和老人失去温暖的地方,就是孤独园。给孤独园,还有一个给,这个给念(几音)自给自足、给养、周济的意思。既然是称为国度,那就是治国安民,王者之道。那么孤独在哪里呢?

按照时轮来说,失去温暖阳光最寒冷的时间是亥时子时,按照方位则是西北、北方阳光不足之处,而老人小孩正是这样的弱势,需要我们这些当旺气盛者养老扶幼扶贫。圣王之道当知周济最下层的百姓。修炼丹道当知自身最寒最弱的是肾水生精之处,当常以心暖之。所谓的火入水中,易曰:水火既济卦。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既是地神,大地数五,五五之数,这是修行下田坤地之数神变总纲,修行者必然经过。僧修行,要经历这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千就是这个世界,共三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有三,共有九个千。既是我们所说的九九乘法,也是大乘小乘之共途

无论什么乘,法不外此数。全真教大丹九乘即是此意。不通此数此理,就是不明道理

上为先天祖性之根,下为后天身命之根,中为本心生灭之根。

易曰:天地之数五十有无,若按大乘菩萨修行,则有五十五个位次,从初始乾慧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加行,共五十五数。南怀瑾大师在他的经文解释中发现易经之数与大乘菩萨之位次相合,感觉很奇怪。其实这五十五个位次的修行步数就是天地之数,若是圆通自然通晓,就不会奇怪了。命理经典说: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九。缺了六个数,那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就是四十九加六,圆满五十无数,无为无用无作。

这个千二百五十人具就是这样,人人具备这个,人身本是一个小宇宙嘛。有漏就缺。

修学金刚经不可以把它传说话化、故事化,这部经的每一个字都在表法,无有自性以外的废话。很多大师和尚都在按照自己的爱好想象皆是编造经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也就是指的那个时候。但是食时却不能理解成吃饭,佛怎会吃饭呢?佛不需要吃饭,不饥不渴,既是肉身菩萨也可做到一饭一麦嘛,基本是不食烟火的,辟谷的功夫还是有的。

食时,在道家叫做伏食大法。食其时以固其形,伏其气以壮其神。这个时就是情来未发之时,叫做中。精气神三宝,精化气,气化神。

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佛不需要吃饭,何须乞食?佛是人天应供,何须乞讨?著衣持钵又是什么?这个衣钵不是身上衣服手中钵盂啊,是传承法脉。什么传承什么法脉?就是这个食时:伏食大法。关键是要注意下一句,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乞已则是一个程序,挨门挨户一个不拉(落)。这不是乞讨啊,是税讫,收缴,纳税。我们平时见到养路费缴讫凭证,这个乞就做讫。应供应缴纳嘛。这就是大法,税收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或许会问:如何讲金刚经又变成税收法了啊?这算什么大法?

老子经曰:有欲以观其缴,无欲,以观其妙,在这里就是觉有情而收缴。有人把它讲成有欲以观其窍,那就错了。为什么呢?观其缴,纯粹是在观其自然上缴上供。观其窍则有为之心意,而窍也有了身相的一部分,同时心意,眼神内视专注,舌身意全有了,落于尘劳后天之作。这两个观是不一样的啊。收纳富裕给养周济孤独贫困,这就是给孤独园啊,正是税收于民用之济贫。这就是道家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弥不足。无论山多高,水多深,天道公允,高山夷为平地,沧海变作桑田,一切平等。佛修的是什么啊?就是这个大法,天道公平。纯粹是顺应天道,顺天应人。

接下来是: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本处是哪里?从境界中回来、回还。因为后面还有一句敷座而坐嘛!修至来去自如时,自然知道本座之意。洗足已,不要当成洗脚,境界中的佛不会满脚泥巴滴!他是光着脚的赤脚大仙大佛,不垢不净,没那灰土相。大家都知道每个圣者尊者画像都是赤脚的,这里做解脱之意。洗足已,这个已当做完毕。大意是从解脱境界中回归本座本身本相。这个洗念做“现”音,洗足坦胸嘛。这样解释,收衣钵,你还会看到什么衣服钵盂呢?只是收回法脉回来而已,所以衣钵也无具体的相。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站起。长老不要当作年纪很大很老,在如来法会上的长老是不以年龄来决定的,无智空活百岁,这里的长老可能只有七八岁呢。如水浒传里的张天师(龙虎山祖师)只是一个牧童大小。须菩提却是一个完整的法体系,菩提道之祖。他代表的是东方佛,青菩提,青阳法,左西右东,在时空主春天阳气,在人身主肝胆木,在情志主情。菩提萨埵是觉悟友有情。所以有偏袒右肩之法相显现,这就是我们在解脱阳神时的现象,佛经曰:从右侧破肋而出。

当然在密宗说是右脉,在中观说是右倾主义,到顶则是一样的。还有西方白菩提,左道,代表的是义,金。金木不能并存,所以叫情义两重天。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而金刚萨多则是能断有情。菩提心是大乘,金刚心则是佛乘。直接断流。截断相续不断的生死妄流。截断众生,灭度。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稀有是赞叹之语:真是少有少见啊。少见什么啊?佛陀没有说话啊,须菩提这是见到了东西才赞叹呢。那就是刚才佛陀在舍卫城依次乞讨的情景,那就是一个大法。这段功行就是无为法,遵循天道,损有余以弥补不足,道经曰:鸿钧赋予。这就是说法,不说而说,这就是妙行。现在佛陀洗足已,已敷座现相。凡夫哪里知晓,而须菩提早已明了。

故此才说稀有少见。世尊则是对觉者的尊称,在我们这个世间叫世尊,在天上就是天尊,称号随处变换。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修到如来层次的人就会见到各种境界如同真的一样一一显现眼前,十方世界无不显现。善护念,善是好好、正确之意。护念,看护观照自己的念头、心念。如来善付嘱,付嘱在这里是派对、安排的意思,与嘱咐分配之意差不多。诸菩萨,诸是各种、也有多的意思,菩萨是觉悟有情。诸菩萨也就是各种多种有情境界。不要把菩萨当成什么,它只一个修行的代用词,一个阶级、级别。所以下面才有菩萨修行之说。

总起来大意是:真是少有的妙法啊,境界来时,具然有这样的妙法安排观照自己的念头情欲。什么境界呢?感觉情来,却还未发,情来未发为之中,这就是中道。自然无为的任运安排,多自在啊,脱离在情外,观情、安排情,身之多、身之余。这才是妙行般若,毫无人心造作,是真解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句不用解释,大家皆知,只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注意,不要当成无上正等正觉来看来解释。须菩提问的是发心,不管发什么心,都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后面就会说到:起心动念已落尘劳。发什么样的心也是起心动念,也是尘劳。历代大师都是这样传下来,大家听到了然这样说,心里形成的惯性难以顺应,先入为主嘛。就这个不顺应不舒服就是问题,有了住,有了执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里就不解释了,料来说了也暂时无人能领会,当世之上,乃至于从有了这部经开始,就一直说成是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它是一个法的法脉经历,是一段过程,像一部电影。佛有横三式、竖三式,还有前三后三。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东方三式。达摩祖师东来就是为它。须菩提在发问哦。菩提心是大乘修行心要,缺了这个心要想成佛是万万不行的。但是要进入这个境地,却要降服自己的尘心妄念。刚才说了,不管发什么心,都逃不出起心动念已落尘劳的范畴。这是个大问题。大乘人毕竟不是佛嘛。

须菩提问的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云何应住中应和住是两个意思。心境来时如何对应处理叫应,处理到心境清净叫住。境界来了一下不动心可不容易,大幻境界,梦里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大家也多有体会,都是不由自主跟着梦幻走了。细微的不说,就是情色这个初关都过不了,梦里见到美女帅哥就完蛋了。

须菩提是替大乘菩萨发心的菩萨请法,佛陀则是以金刚乘应对,要他们斩断,金刚是能断锋利之意嘛,所以不说二话,就说一句:如是而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诸菩萨摩诃萨:诸,诸位,当多讲。摩诃萨,是大勇之意。在经文中有金刚萨埵,菩提萨埵,摩呵萨埵,分别是坚决锋利能断,大智觉悟,大勇猛力之意。这句的大意是勇猛的修行者,应当像这个样子降伏他的心。前面说的是佛做了一个演示动作、手印.没有言语。现在是要说出心法要领了。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卵生、胎生大家都知道:鸡鸭鹅青蛙……是卵生,人猪狗牛羊……是胎生。湿生则是由暖入水中,滋生繁衍,如太阳照射清冷寒彻之水,则会滋生青苔,进而有了水中生命,叫做羊(阳)水。

化生则是一种生命的蜕变转化,入虫子化蝶,孑虫由水中化蚊子,蛆化蝇……这是平常知识的理解,若是在这部金刚经中这样理解就完全错了。那就是妄解经意,根据自己的妄知识知见解释佛经。要知道,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须菩提在问菩萨修行应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在演示后,又做心法解释,自然不会扯到那些心外的问题。别忘了,经文的后面还有一句: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难道佛陀会说自己把那些众生都灭度了吗?那不是有了我相、众生相了吗?再说了,灭度别人那算什么心内求法呢?

那么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究竟是何意义?这就是修行者的生心,什么样的生心呢?

守雌抱一,如鸡孵卵,久久功深,分化万千身,就是卵生,这一心法,修下去,凡是卵生类的众生都会体验到它们由生到死的过程,直至再无一生没有度过,全都经历,这就是卵生。

性情相合,阴阳相交,凝结成胎,长养圣胎,数足脱胎,这段过程就要经历一切胎生生命的由生到死的过程。

火入水中,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云气蒸腾,淫淫滋滋,遍体生津,进入内观则会发现,滋生类生命源于温暖阳光,心的欲热。明了心性,湿生自然消失灭度。

而化生则是自心不定性而致。修行之人在境界中触景动心,则有缠缚,于是生出脱离缠缚之想,由是产生变化。楞严经叫做化行仙,精研化理,变化各种形态生命,然而始终不明心迹。

这些众生类都是由心结界,心生一法,产生法界,凝结而成。由此知道,十法界众生皆有心结,心结一旦打开,这些众生便根死叶枯,消失自灭,不需强灭。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凡是有形可见皆为有色,是气体凝结精体之表现。精气神中,精有色可见,神不可见、无色。比如有些人修到四空处天,会发现自己没了身体,只有一灵一识,但是还在想。佛经中的舜若多神就是指这一类。这就是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之类。若无想之类则是罢辍思想,寂寞顽空,不见一切境界之流,端坐如同顽石。若非有想非无想,修这一类人修行则是外表看似无想,实则细微杂想纷纭不断,挥之不去,断之不绝。这样就散乱昏沉,在冥冥中堕入螟蛉之类生命之中。如:桑虫,青虫等蠕类……这些过程都是菩萨修行中产生的变易生死过程,随着心法的生灭而产生生命世界。所有这些心生之法、术,念头,都是自心生出,这就是自性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所有这些法,我一点也不留在心里,而它们自然会消失灭尽。

因为心是根,它们是叶,这根本一拔,它们哪里还会存在呢?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们的心从无始以来如滚滚洪流,生生灭灭,从没停息过,所以无量无数无边。像这样子

一下它们就都消失了,还灭度啥呢?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为什么这样呢?修行人若是一动心念,要修一个什么法,就有了我的意,有了我相。随后就有了法界生命,出现各类众生相,有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寿者相。这算什么修行呢??即非菩萨,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有情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复次:再者,第二。这是接着加强说明,细分解。前面第一回,佛陀做了一个演示动作“如是而住”,随后又说心法口诀,皆令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一法不用,一个念头不生。把眼一闭不见一切,就是色布施。两耳不闻就是声布施,鼻不嗅,舌不品,身坐忘,意不动。六根清净就是色声香味味触法布施----舍掉了。停了,止了,所有的生念,包括修法的生念,全都灭了,相续不断的生死之流断了,灭了,度了。不度而度。这是多好的方法啊,多清净啊,这个布施法真是太好了。但是现在却说菩萨修行于这个法还要布施、舍掉:“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随后解释道:何以故?为什么呢?前者用金刚乘立断生死妄流,生死断灭,停了止了,若是就此停在这个法上,就会不见一切境界,成了断灭见,开口便是长叹一声:唉!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愚夫清净。这就有了止相,执着。

现在要这个也布施掉,放下。通俗一点就是:前边放下万缘,现在要连放下也放下。这就是不住布施。要把先前已经断灭锁住的心门打开——放生,观察一下众生的表现。这前后判若两人啊!以前是随着自性众生纷纷而追逐尘劳、被奴役劳累。现在是先把它们收了,然后再放开,观察它们,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主了,这就是生杀予夺嘛,权柄在握嘛,这就是醒狮。而这段说法就是狮子吼。

现在你已经是在众生之外了,不需要像木头顽石那样了,也不再是:不敢看不敢听不敢想不敢做了,尽可起心动念观察一下。这就是六祖所言:不断百思想。虽然不断百思想,这觉却是醒着的。该做的去做,不该做的不会妄作,所谓的非礼之事不做。所作所为不再像以前那样错误百出,这就是初见成所做智。佛有三身四智,成所做智是其中之一。所以再也不会欺心亏心,自由初见。

如此行去,义无反顾,这就是不住,应无所住。境界来时,不再留恋执着,总是清醒的、觉悟的。平时我们可以体验到:当我们要到达某个地方时,心在专注一件事时,往往会走过了头,这就说明身体和思想是分开的。尤其是睡觉时,有一个不想睡,有一个非常想睡。现在按照这法子修行,就会逐渐清晰解体开来。久而久之,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世界就会随着心的放开,如同真实一般来到眼前,这就是一切初如来的境界。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个四维上下虚空可了不得,一旦打开,那可是天堂地狱、仙佛菩萨、鬼神精灵无所不显,当真是无边无际无数无量,它的范围不是能够想像得出的。平时,我们被尘心蒙蔽,难开智慧眼,现在一下子这样,无所不见,这全靠不着相的布施而成就。这福德你说大不大?你的心放的越宽,所见范围越广大。所以后文有: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以区别。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菩萨就应该像这样说的修行。就是不住而住。不着相的布施,福德就是这么大。一有念头,马上杀灭,或者念佛,或者念咒,或者摸弄念珠,或者移念观想,皆不能与这个相提并论。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一品开始接着上一品谈起如来,如来这个词,不要把它当做一个具体的物件或者身体、人。这是我们在心空无欲时见到的自然而来的东西,哪里会有什么具体的身相形象呢?所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这句话让大众多数误会经意: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大意是:这个如来境界显示的一切相,都不是本来面目。这个如来所说,就容易使我们误会。这个如来所说的“说”字在这里是说明、显示之意。切记不要当作如来说话的意思。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凡是这个境界中所显示的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若是见到这些显像都不当回事,兀自禅定,则如来境界始终常在,你始终是如来自在观的,最终会解脱。

但是,修行者在初发如来境界时,往往把持不定,大幻境中见到一些心仪向往已久的人物、事情,或者见到往昔宿怨、仇敌,往往被吸引而去,在梦幻中不由自主的跟着去了,于是就一叶障目,十方虚空四维上下虚空全都消失,落于有生,在颠倒梦想之中不能自拔,多数人在临终时就是如此转生。

在圆觉经中这叫起幻消幻,诸幻消尽,则见真实。故此我们知道,十方如来层次不一。因此,禅修者只需记住一句话:凡属有相,皆属虚妄。把这句话刻在心里,醒梦如一,就会受用无比。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白是陈述表白之意。颇有:还有相当,一部分。众生:思想念头。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听到这样的修行说法。生实信不?:心里不踏实,生不起信心。

大意是:世尊,听到这样的修行说法,心里还有一部分想法念头,生不起信心,不踏实。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莫作是说:切莫做这样的说法。如来灭后:这句相当重要,前面咱们说过,如来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或神、仙佛、菩萨相,它是一个修到无欲无私无我状态下,在虚空中十方世界如同真的来到眼前的境界。后文中须菩提言说:如来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也就是这意思:达到如来境界,说明我已经是离欲了,因为有欲望是不会有这境界的。所以经文中这个“如来说如何如何”一定要明白。

但是现在却又说“如来灭后”,如来怎会灭呢?

要知道我们的修行是有步骤的,先是布施掉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是不住这个布施,也就是放生,放开自己的心。在放开自己的心之前,全靠戒律来成就,哪些戒律呢?那就是非礼勿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做……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和尚们、经师律师们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啊。这些众生收回驯熟之后,六根清净了,再放开思想念头,放开众生,放生,就会出现幻相,当中千变万化的景相都一一如来眼前,这就是相法时期,全靠禅定来成就了,也就是对景忘情,心不随境转,在禅境中如如不动。这就是所谓的相法时期禅定成就。要知道这个如来境界都是心体的显现。为什么呢?

一开始我们用金刚立断来断灭相续不断的生死妄流,是硬生生在这个心尘生灭不停的生死链中挤开一道缝隙啊。后面的心念自然断绝了,但是以前的呢?还有惯性啊,那都是前生累世积累的习气习惯性啊,随着我们的放生,它们会一一来到你挤开的这道缝隙中的。而这道缝隙就是一个真空浮图(佛陀),像一面大圆境,无不照见,心理的一切龌龊肮脏、累世习气、以及宿债恩怨情仇,一切前缘,都会一一随着惯性的流动而来,如同真的一样来到。这种情形,见到这些显相,一律不能动心,这就是前面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刚才说的禅定,一般人很难一下把握住见一切相不动心的啊。在梦里偷看人家洗澡,希望人家算错帐,多赚便宜。声色犬马无所不有,仙佛菩萨妖魔各自随心显现,随缘而来。这就是细微处,也叫甚深禅境观察。在这个境界中需要把这些前缘都化掉,也就是我们说的化缘。这也就是末法时期,心即将灭。不过,最后的境界一般都是仙佛菩萨出现,这也是内心深处的最后念想,也是魔境,故此经文中有:末法时期,有魔子魔孙化作佛菩萨的模样……最后了嘛,贼心无力,所剩无己,自然是魔力减退,所以是魔子魔孙。当所有的缘全都化掉时,这个一一如来的境界就没了,随着那颗心的的寂灭而寂灭了,这就是如来之灭。它与先前的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关闭心门完全是两个概念。这就是所谓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现在又有人感叹一声:唉!什么都没有啊!错矣!还早着呢,现在只是一个真的把心洗净了。这句“如来灭后”就说这些啦。那么如来灭后,怎么还有个后五百年呢?为啥不是四百年,或者六百年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觉得怎么样?这个如来境界还存在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如来境界中还有什么所谓的法可说吗?”

前面咱们已经说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段觉悟突破纵横交错三大阿僧祇劫——生死根本之三三九乘步骤。现在一下子就在这个生灭步骤之外了,哪里还有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可得。一下子就达到如来境界了,根本就没用什么法,说什么呢?。

须菩提言:如我所解佛所说义。“如”在这里当作:按照。按照我的觉断来解释佛(说法的人之尊称)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什么觉悟突破纵横交错三大阿僧祇劫——生死根本之三三九乘的法门。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没有什么一个什么特定的模式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为什么这样?如来这境界中显现的一切法、术之流,皆是不可取的,也说不出个什么道道。非法:因为那些法都是起心动念了的妄尘,心生的,有生就有灭的啊,叫做生灭法。所以如来境界中显示的法都不可取,自然不是究竟之法,非法。非非法:第一个非是不是的意思,第二个非是没有的意思。但是不是没有法。

所以者何?这样说是因为什么呢?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只要是无私无我,断灭生死的人,都可入圣流,这些圣贤,都是以空心空性空法的无为法而有差别。差别在哪里?量的大小,空多少,量多少。如法华经说:菩萨一级一级的各有智慧限量差别,皆取决与这个空有。所以无为法也是法,这个非非法自然就是不是没有法的喽。这个境界当真是无得无说,现在听了然这样一说,你可别就此一了百了,那可就成了断灭见啦。除非你现在已经进入如来境地,即使你进入如来境地,如来真实意你可通晓?我想,普普通通的一个梦境来了,你也解不了啊。这是智慧未开,没有开悟的缘故。你或许会说:达到如来境界了还没开悟啊?没错。

举个例子,咱们的同修中,有很多人梦见我在说法,在领着他做些不明白的事,演示一些不明白的动作。醒来或者出定后不知是何意。有人梦见我开着三轮车到了他家,觉得很奇怪。其实那就是个如来境界,那叫师父如来,师父如同真的来了嘛!在演示三轮体空的法义。你所以能见到,是因为无我无欲。但是这却是如虫噬木,偶尔成文,真要刻意想见又见不着了。功夫不成片,离开悟何其遥远。真的开悟了是不会有梦境与醒来之别,醒梦如一。所见无有差别。在梦里知道一切,醒来时也照样见景预知。见到任何情景来了,都会知道其意义,预知将发生或未发生之事,这就是通达如来真实义的开悟境界。现实生活中我经过这样的故事例子很多,有时间我都把它写出来,或许对闻思修有所助益。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接着前面的无为之法,这里讲述了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三千大千世界前面咱们说过,木金火水土,东西南北中,(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瞻部州、北俱芦洲、中有须弥)阴阳穿梭,一日一月,为一个世界,千世界、三千世界何其广大,这个罗嗦起来没完没了、就不说了。神修要三千功满,八百行完才能登仙,在境界中必须有舍八百行,阴功满三千。

这个七宝可需要搞明白,涕唾津精气血液这七般皆属于阴精,所谓五行顺行,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者。皆是心肝脾肺肾五蕴所蓄,欲动则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往外发。清净则会逆流而上便会成为命宝。这就是七情返回,七宝在手。有的人修行,在此把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化作光啊、气啊给人治病,给人驱邪,这都叫布施掉,这个在功夫界叫做转物,以心转物嘛。没有一个实修的人不能转化七情的,心不能转物那就成了嘴教士啦,成了口头禅啦。

这福德确实是很多的啊。小乘的阿罗汉道就具备这些功夫,所以说罗汉要七返人天嘛。返回人间不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往外发,有了七情吗?这部经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无分别,把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当作宝,不待转化就布施了,讲经说法,救助贫困,舍财舍身。普通人修行却把它当做累赘啊,若是让我们捐一点钱利益大众,或者救贫济微布施一点钱,那比割自己的肉还难受呢,那可是心头肉呢。自己用不了的、剩余的或许会舍出一点去,只是那样是尝不到心痛如割肉的滋味的,更观不到自己的心念深处。你若是要跟哪个师父修行,拿出钱来。那叫投资,不是布施,有所求嘛!当然也有真正的供养师道,另当别论,在这一方面,东北的善居士都知道供养师父这一说。这里面有一个道理:供养的上师在给大众说法,供养者与上师功德无二。

这就是这部经的高明之处,你不需要参禅打坐、闭目藏睛、做些冥思光影之事啦,放下,无私的做去,你想看到的就在眼前,睁着眼一样看到那些东西。根本不需要闭目藏睛,肉眼照样看到看透。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最低层次的肉眼通。对啦!最低的正是最高的。不信你睁着眼说说瞎话,看看能不能说对,试试在现实中这最低的肉眼通。你肯定不行,你只会说那些看不到的佛话:佛眼通,法眼通……津津乐谈。

修行人应当知道:若是单独把修行当做闭目打坐参禅、关闭六根、断绝七情,那就差矣。那样你的心结就不会打开,总是寄希望于虚幻的境界中,希求得到个什么成果,就不会大休大歇,安住在现实中的当下清净,自己的心也得不到观察,失去了镜子,没有了大圆境智。一旦走出那个封闭的情景境界,面对七情六欲,面对社会这个大染缸,又要从头开始修心啦。不说别的,咱们平时在群里聊天都能聊上火来,还谈什么打坐多少年啊,那不是扯淡了嘛。

须菩提也承认这样福德很多,但是却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是为什么呢?这可是真修行啊,既然有布施就必定有回报,这个福德是布施掉的七宝换来的,有舍有得的福德,它与那个本俱不动的东西没有关系啊。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因此如来境界中显现出这多多福德来。真正的那个是无相的呢。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假如又有一人,从心里接受并依照这部经行持,哪怕是其中的四句偈为他人说,他的福胜过前面的那位。何以故?为什么呢?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诸佛以及诸佛突破纵横交错的三大生死情关的觉悟方法。皆从此经出,(这里的经,不要当做书本之经)皆是从这段经历中脱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所谓的成佛之法。即非佛法,就是不用任何法。”

这段话似乎答非所问,这里说的是什么呢?前面的是阿罗汉布施,因为住在布施的境界,所以如来境界中才显现出那么多福德。这经文一开始就说了,应不住布施。后面的这位是受持这部经啊,按照这个经历来行持啊,那就是无住,无住于自我,他没有把七情关闭,该干啥干啥,该为人说法就说法,该讲经就讲经。他没有把七情当做累赘,而是当做利益大众的法宝。他没有把人间与天上分开,他没有把禅境与现实分开,一切都是如来境界,这就是醒梦如一,境界无分别。也就是说:悟了无住处,当下既是超脱,行住坐卧皆是禅了啊。还有什么天上人间啊?往哪儿往生啊?

这个人就是这第八品的题目:依法出生。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陀洹(须:中,陀是陀罗,旋转之意。洹是院子)这就是一个场所,和下文中燃灯佛所是一个道理,都是一个成就所在地。进入这个场所,就入了陀罗尼流,从中旋转开来,一般的经师难以解释,即使找遍所有的经文,恐怕也没有解释。那么我就把他叫做进入圣流旋转的院子,也就是圣流漩涡吧。要进入这个院子的前提是要把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掉。咱们的同修当中,有好几个人,都是直接从此入门,当下就会进入,入流。这就是传承法脉……

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都是靠信心而入流。说是入流\入圣人之流,其实是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掉了。所以佛陀一发问“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就有了这番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的回答中说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但就最后这个法,已经是法布施了,一点法也不用,往哪儿入流啊?——空流。这就是法空了,无所入了,这就是末法时期的末,连末也末了。这就是入圣流了。平时的宗教徒们整日的末法时期,满肚子装着的都是邪道、外道、魔道要如何,似乎是世界末日,惶惶不可终日,又要保护什么法什么经。这已经是心邪了,法就是布施的,经就是历尽尝试而不是什么书本。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果:证得此果之后立即死了,人间天上,也仅一番生死,即可解脱。修到这个层次大家都知道,天机来临,也就是西北方位的乾门,天门打开了。打开奇门时我们会发现西北的开门,大小寒,万物皆死。修到此位的人会发现“我”死了。

临近开门的是北方休门,也就是子位,通往人间之道。再往东就是生门艮卦,春天。看这个阿罗汉道的法脉如何走法:从立春有生,东北的生门,到北方坎位的子,然后再走到西北的乾,开门,天门。这就是奇门遁甲的开休生三吉门。这是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呢。从立春的寅月正月虎月,往前是十二月腊月丑牛月,也就是大寒小寒,再往前是十一月子月,阿罗汉伏虎而回,力扳牛头。正是德臘与此,称为长老。这个位置就是乾,是老者,是腊,比喻人心至静至阴至寒,所以经文中叫做年高德臘(腊)长老。当然在修行中,十几岁的小孩一样修到如此品行,于实际年龄还是没有什么的。

所以佛陀问:“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是何等样人呢?阿罗汉之首啊,当然体证到我死了的境界,小菜一碟呢。我死了,怎还会说“我得斯陀含果”呢?修到这个层次,天门打开,已经不再有人间烦恼。哪里还会再生人的烦恼呢?所以须菩提言:不也,世尊!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当然,如果是外道修行只会觉得头顶百会穴开了,或者感觉有光、或者有气,或者发痒,这都是还有色声香味触法呢。还没进入内道圣道。

阿那含果:译为不还,即是说,证得此果,禅定转深,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修到受想灭尽,已经是解脱,在家人修行由于家室俗情之累,很难即生进入灭尽受想或彻底无欲的境界。但是,若能进入五净居天的深禅定中,阿那含果已是必得解脱的境界。要知道,这已经是天上修行。所谓天不藏奸,天不藏私。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对这个有什么看法?证到阿罗汉道果的人能这样想:我得到了阿罗汉道果吗?’”

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到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不再迷恋于任何一种乐受,不论其来自何处,因为阿罗汉时时都了了分明地看清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对于任何的事物都不会贪爱攀缘。因为圣人先舍除欲爱,怎会有个我得的念头呢?若真的有了我相,马上就会退出来。立刻落于我人众生寿者有了痛苦烦恼。修到这个境界,大家会发现自己走进超市商场,居然没有我喜欢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我不喜欢的东西,毫无欲念可言,无欲则无争。所以须菩提当即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諍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在这第九品中始终贯串着一个秘密:布施——色声香味触法。没用任何法。这就是空,所以须菩提这么厉害,居阿罗汉之首,他的名字就叫空生,解空第一。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乐阿兰行叫做实无所行,无有法可施。这里有个表相,那就是起初是蓝蓝的天,如大寒小寒的天,彻空底蓝,毫无一丝心的生机尘埃。一旦天机发作,一阳生发,大日如来,那就不是人心造作之光啦,那天是湛蓝的,大日如轮,却不耀眼,看似阳春温暖,遍地黄芽绿草,却又白雪皑皑漫山头。只这天机一转,那就是道了。自然之道运转,道法自然。从此观天地自然运转,而不受奴役,在天地之外,无法无天。从佛陀的发问可以看出:小乘佛教四个果位,前三个果位都称为果,而阿罗汉即可称为阿罗汉道,道理就在这儿啦。乐阿兰那行,蓝若,若蓝!!!!

钟侣传道集把这个地上修行称为:地仙离不开地,又叫小隐于野,楞严经说:阿罗汉散之诸山中,凡人不能见。菩萨修行是从心地修行,又叫作从人事修行,因为进入如来禅境,也叫作神修。钟侣传道集称之为:神仙离不开神,又叫作中隐于闹市,境界所见如此。至于天仙离不开天,则是另一法门,也叫大隐于朝。咱们在后面的解释中慢慢再说。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昔:以前,昔日。燃灯佛所:点燃智慧之灯的境界,在修行中它也是一个地方,恕不详述。

佛陀问这一句的大意是:以前修到点燃智慧之灯的境界来到时,也就是成就燃灯佛时。于法有所得不?还有个什么法的体会吗?得:体会。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不啊,世尊,修到点燃智慧之灯的境界来时,也就是燃灯如来时,在法上确实没有什么法体会在心里。”

这样的解释法,大家怎么也无法理解,一点法的体会都没有,难道他是木头?这就是金刚经的秘密啊,只有觉照。

这个燃灯在这里稍做解释:大家知道阿罗汉道-------比丘是因地,阿罗汉是果地。前面咱们说过比丘是地神,从地上开始修阳神二五之数,也就是1加3加5加7加9.他这一千在地上,千二百五十人俱嘛。它是斩断七情六欲的修法,叫做杀贼,一心杀到底,佛来杀佛,魔来杀魔,直至最后,杀无可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到大日如来。

现在要说的是菩萨道,从中下手,在中部一千呢。从心开始,发清净心,与阿罗汉道不同呢。阿罗汉道一上场就是佛陀说的如是而住,直接就杀到底断到底了,光明四射,直接脱离了滚滚红尘。这个菩萨道可不是啊,断了还要再放生、观心。没有清净心是万万不行的,是绝对观不到的。它会观到自己心内生起的一切众生,那么经文说:众生一切心如来悉知悉见,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我们平时心尘纷飞,必须要静下来,才能出现一丝光明,破一份无明、黑暗。

因此当修到十地之后到了等觉菩萨才能是等待破最后一分无明,但是缺了这一份光明就不能到达点燃智慧之灯的地方---天台,点燃智慧之灯啊,数不够啊。所以止观法门有数随止观还净。净明则燃灯。这是一个系列过程,一个法脉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是在布施色声香味触法之后,与阿罗汉分道扬镳,直接进入初如来境界,所以就会见到十方国土如来眼前,就有了国土之说,如净土所言:心净则国土净。也就是庄严国土。所以有了下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意下如何?菩萨修行还有庄严国土的心念吗?”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不啊,世尊,为什么不呢?因为没有一丝一毫的心念,全是清净行,所以才显现出庄严,所以才称它庄严。其实没有庄严的丝毫念头。”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因此须菩提,各位大觉悟有情者(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停留在阿罗汉那个空境上,这个方法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比如有人有须弥山王这样大的身,须菩提你觉得大不大?”

须弥山是妙高山,不是我们人间看到的山。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瞻部州、北俱芦洲、中有须弥,一日一月,组成一个以须弥为中心的世界。这个须弥山王自然是诸世界之最大。修到此境界的人会看到,仰之弥高,伸之弥远,无有边际的大山。它是九州万山之祖。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在这里所以说大身,是什么呢?佛所说的是没有身相的,无边无际的,因为整个虚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整个虚空,所以才说它是大身啊。要是有了身相,无论多大,也就有了现量。

这里说非身的非,在这里当做“没有”“不是”之意。有人说佛陀在各个世界化身应度,那都是有身相的呢。其实,《心经》里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远不是我们想的这么简单呢。即使修到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还是在境界里有身命、有眼耳鼻舌身意。这里说的非身大身,正是这个意思,无身。若是单独把肉身解开,那不算是了命,那只是粗解。那些细微色身还是有的啊,真的达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达到无无明时,那就是真的大身了,确实是了命了,而性也了啦。这才叫了性了命,至此才能明白性命本是一体。了命正是因为无性,无性才能了命。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恒河,一般的经师都会把它解说成是印度恒河,这是非常愚蠢的。这里的恒,当作持续、永久、永恒之意。这里的恒河是指修行中所见到的恒河,当大家进入如来境界修行时,自然会看到欲流不息,这条河就叫永久的欲流之河,人有多少欲就有多少河流,是浊流;还有色界天之清流。这些都叫恒河。。只有实修者在如来境界中才能发现这诸多流河,这就是老子所言:恒有欲,以观其徼。修行者欲爱干涸,欲流干枯,自然如来遍体河砂显现,沙弥三界。如紫阳真人悟真篇: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的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这也就是观世音所言:入我沙门,当受沙弥戒。只有离欲圣人才能见到恒河。

这样的河有无数无量条,所以,当佛陀问起:“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像恒河中所有的沙-数那么多的恒河,这么多恒河当中的沙多不多?”

须菩提才会说:“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很多,世尊!单单这些恒河之数都无法数的过来,何况这么多河中的这么多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一段主要还是加强对不着相布施的功德讲述,现在再一次提及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问题,因为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五行颠倒,大地七宝,七情收回就是七宝,这七宝在极乐世界的显现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等七宝。当然,也随个人所修七宝各自稍有差异。大家仔细看这个满三千大千世界,再看紫阳真人悟真篇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的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可有所悟???

现在就是说把这些都布施掉,也不如佛陀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于此经中,在这里要注意,不要当做在这本经书中,要把它当作在这个修行经历中。也就是照着部经的说法去经历体会。

这里需要说的是受持四句偈,这部经中一直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过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现在又赞叹受持四句偈或者为人演说胜过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之福。

但是我们一直还没搞明白是哪四句偈,这里我们借用《大乘金刚经论》中的话: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

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虽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一段主要是阐述正教正发明如来的重要性,不管在何处讲说这部经,乃至四句偈,讲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供养,像供养佛塔庙一般。一切世间自然是四维空间各个世间啦,包含的内容很多的,蚂蚁世界,苍蝇世界,水族……诸多世间,各各不同。天,包含的也很广,从四天王天到最后的四空处天就有二十八层,这个天指的是当中的一切生灵,比如:飞天,舜若多……其实一层天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人,指的范围也很广,从地狱到天堂处处有天地,各种人都有,地狱人,鬼界人,天人……数不清的。其实岂止是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交织于各个空间的。比如这个地球,因为我们总是以我为中心,就认为是人的世界,看看电视演的动物世界,各类动物也认为那是它们的世界呢。各个空间的形式都是这样的,比如狗,地狱里有狗,鬼界有狗,各层天界也有狗,就是这样子的。阿修罗是一些不服管教,脾气顽劣,暴躁之神,像现实中的一些黑道黑社会之类,不入正流,斗杀不息的一些无福之人。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供养有多种,主要有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即佛法僧三宝的供养。以身语意供养,不妄作是身供养,不妄语是语供养,不恣意妄想是意供养,这是内修的供养自身佛。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既自为已,复劝人行,为人说法,支持印经,送人经书,皆为供养法。因为在为别人说法也同样是在提醒自己,实质也是自我供养,利人就是利己。至于僧供养则是指修阿罗汉行之人,从须陀洹果一直到阿罗汉果。为啥呢这样呢?僧是落发者,所以我们会见到光头和尚,是因为法空(发空),这是实际法相表示,当你修到真的法空之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落发为僧,罗汉僧。其实这是供养自己的福田,给自己积福。实际上供养三宝都是供养自己。

所以见到佛头上是卷发,这是代表万法圆容。是在罗汉僧空法的基础上,又生出万法,而且不缺一法,也叫法院(圆)。这部经正是从罗汉到佛的过度,正是从落发到生发到万法圆容的过程。讲的非常清楚,仔细体会就可发现了。色声香味触法的布施,不就是供养吗?那么这个佛塔庙是什么?大家应该明白了吧?说白了,大家都知道自身是佛,要供养这个说法的人就像要供养什么一样呢?我们的同修当中,有的人已经是入了塔庙修行。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尽能,竭尽所能,彻底,受持这部经、读诵这部经。读诵我们都知道,这个受持可是不简单,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作佛事。得此理者:名受持金刚经。这样的人虽然还和我们在一起,与我们的外表没啥两样,其实他已经是大解脱大自在之人,他就是金刚上师,就是活佛在世。在我们的身边很可能就有这样的大觉者,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慧眼、佛眼,难以识别啊。就算是有,我们总是以表相来决定,觉得没啥了不起的,也就起了轻视心我慢心,错失机缘。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样的人,应当知道他已经成就了最上第一稀有之法。第一稀有之法是什么啊?佛陀说了什么法啊?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经典:典是典范,是经中之首,它所在之处就如同佛在,因为是大觉者修行之经验,如同对我们亲身说法,我们就应当像弟子那样尊重敬重它。若尊重弟子:在这里是尊重若弟子之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须菩提问佛陀:“世尊,我们应该怎样奉持此经,此经应当怎样称呼?叫什么名字好?”在这里只能用此经,因为真经历是无字的,又不能说成是这部经书。奉持,按照字意是:恭敬地用手捧着。但是这里的奉持却是行持实修之意。因为真经不是用手捧着就算是奉持了。但是无字无言圣人之经又难以传达,所以需要把佛陀说的这段真经书记成文定下名字。显然,把奉持翻译成恭敬的捧在手里举在头顶、顶戴违背了本经的真意。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金刚:坚决,锋利,决断。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彼岸到",古代大德所以不翻译这个名字,是因为无法完全表达这经历的含义,说它是什么智慧,真的到达彼岸时无智无得,哪有什么智慧可言。究竟说起来连彼岸也不是,证了便知彼岸也属多余之谈,此岸既是彼岸,当下既是如来禅境,连个修法的念头都没起呢。所以呢,佛说般若波罗蜜,虽然佛给此经历定一个名字叫以智慧度过彼岸,则非(没有)般若波罗蜜。实则没有什么到达彼岸的智慧可言啊。就那么如如不动的观着,哪有什么智慧和方法呢?

有人可能要问:不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怎么又说不生任何念头呢?这就是关键所在,念头不是你,它自己在自生自灭呢,以往你只是随着念头跑了,被引进境界,就如小孩被人用一块糖果引去了,回不了家了。你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就那么端坐着,看着念头横生,纷纷不断呢,这就是众生。但是慧眼没开,这些众生还不能显相呢。但是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只要你把心一收,那些念头(众生)就没了,你收了众生,就没了世界观。你放了众生,却要如如觉在,不被其引诱,自己要认得自己是主人。这就是古德所言: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谁能识透这一段,必定亲证如来。

接下来佛陀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对这个意思理解的怎样?如来有所说法不?达到一切都如同真实一般来到眼前的境界中,还显示用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回答:“世尊,达到如来境界没有什么法可以说。”整个的经历根本就没起心动念,只是无为观而已,哪里有法可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千世界微尘自不必说,关键在于: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两句要理解透彻。到底什么意思呢?整个的这部经就没有离开自性对话,如道家所言:山河大地尚属微尘。在空中看地球也不过是一粒沾水的尘土而已。楞严经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现之物。那么这个如来境界中所显示出来的诸多微尘,诸多(十方)世界,自然不是什么微尘、也不是什么世界喽,都是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只是给它起这么个名字罢了,是虚幻的,什么也不是呢。

如来三十二相也同样如此,这是每个修行者成佛必然显现之相。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具足福德相。但是记住,本经主要一句偈子:凡属有相,皆属虚妄。所以须菩提才会有此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境界中显现的三十二相,也是心体的显现,心灭则相灭。中国相书所言: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有心无相,相随心生。这个如来说,也解释作:如来境界的显现,三十二相,其实不是什么实体实相,实相就是那个无身的虚空大身,这里只是叫它三十二相这么个名字罢了。这也是众生相,所以古德言:佛与众生共一家。又言:即心是佛。心性本是一家。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就是无住,也叫善逝(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佛陀舍身嗣虎、割肉喂鹰,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菩萨不惜身命,历尽千生万死。另外还有人在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受持四句偈的受持,咱们说过,那可是心领会真实行。四句偈比如:凡属有相,皆属虚妄……铭记这句偈于心去历境修行,这就是受持四句偈。

为他人解说则是帮助别人解脱法身慧命,其福甚多就不必要罗嗦了。只是这境界中的身命布施,可是难做,不要说身命,就算是捐助贫困也是难上加难啊。这部经的最高境界在于醒梦如一啊,就是闭目藏睛弄些虚幻光影和现实生活没啥两样啊,都是梦。在梦里你做到了,睁开眼就做不到,那么梦里所修就一无是处了,同样是梦啊!这就是欺心呢。为啥呢?你已经起了二心,把两个境界分开了。你在闭目打坐弄些梦里光景就是真的吗?所以这就是自欺了,无形中多了一些细微的自欺心里、只是自己难以察觉。话又说回来,现实你不能放下,禅境中也会把那习气带进去,因为都是一根藤—棵心,要有所成,实是万难。这就是当下的境不能信受真经,现实生活缺少的福报,心田里的荒草除之不尽,贫穷未除尽,难以变成福田。以至于今生当下处在贫困中不能自觉,难以转物,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来生仍旧如此。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段一开始就说须菩提听了佛陀传的这段经,深解其中意义,涕泪悲泣,怎么是涕泪悲泣呢?高兴激动呗!有人说了,须菩提是阿罗汉之首,已经解脱证空,怎会这样呢?这就是阿罗汉的一个不到之处,它这门功夫咱们说过是杀贼之功,杀生啊,杀尽心内所有众生啊。

佛陀从一开始打坐,进入舍卫国周济孤独园,到敷座出定讲解这段真经,他就明白了,一下子知道原来他之前的佛果并未究竟,智慧差的远,缺了佛陀说的这段放生救生度众生的王者之道,也就是说少了一个悉知众生生灭、生死一切心的体验智慧,他现在这就叫回心向佛,心动了,有了情,有了众生。所以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一段当中有个重复,相信以前解经的大师难以解释出来,这也是修证不到位的缘故。大家仔细看:稀有:真是少有少见、难得一见的意思。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须菩提先称呼讲经的人一声世尊,怎会又称呼一声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呢?难道他傻了?还是经典本身的错误?这是什么问题呢?

前边咱们一直未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对话发问还没涉及到这个,现在咱们大略的说一下:佛,“佛驮”、“浮陀”、“浮屠”、“浮图”、勃陀等。是一个宇宙音,它并不是印度语,有人把它译为觉者、觉、智者,也未尝不可。佛陀不是人格的神,修行者在达到身心俱空时,就会出现一个真空浮图,无所不显现,与前者咱们说的如来境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道成肉身”,与我们的身心是密切相关的。身心空多少,真空浮图(佛陀)就有多大。这是一般的修行者和经师难以理解的,所以经文中的一些言词自然就难以理解它为啥会那样说了,于是不得不含糊其词的绕过去。当然,解释经文的大师们、法师们的心情、思想、修为各不相同。有的或许是为了得到大福报吧,还有的是为了法布施,还有人是为了传法,还有的是为出名……还有就是好心办坏事,把修行者引向歧途。

慧眼,能够立体地看,各个角度地看,就是说有多处闪光。一般人看东西往往只是一个平面,能完整地描述物体的形态,能分析,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含义。能够追查过去,追视以前的过程。也就是除了看现在的以外,还要看以前的残留信息、影子和声音。看到以前的来龙去脉,这就属于追眼通。能预视、能预言,预告未来。任何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再看须菩提的话就是:“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典范,首要),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真是难得少见啊!世尊,在真空浮图中显示出这样精微深密的首经,我从以往修得的慧眼观察,就从来没听到没见到这样的真经啊。

世尊!若复(复,后来)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虚空无相的大身,本来无一物就是真实本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这个实相),即是非相,(就是没有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因为这个,所以如来境界叫做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相信)解(理解)受(接受)持(行持修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当中)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大意是:世尊,我现在听了这样的真经,也相信,也理解,也能接受,也能依照此经行持,不是什么难事。假如将来,后五百岁当中有人听到此经,相信、理解、从心里接受、依照此经行持。当下就知道这个人第一少见。(后五百岁,前文咱们已经说过了,不再罗嗦。)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非相,在这里作假的意思。非相:假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假)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大意是:为什这样?这个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又是为啥?我相就是假相,(我相是我的念头产生的,也叫意生相、意生身)。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假相。为啥这样?离开这所有的假相,就叫做真空浮图。

这个真空浮图显现一切假相,而自己却不在里面沉迷,不被假相迷惑难以自拔,这就是观自在,一大身,无相大身,能观诸相。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第一:最,最好)波罗蜜(菠萝蜜:彼岸到),非(没有)第一波罗蜜,是(这)名(称呼)第一波罗蜜。

这一段的言词,显出佛陀的赞许:“是这样!是这样!假如后来有人听到此经,不惊、不怖、不畏,当下就知道这个人很少见,很厉害。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境界中显现出的最好的到达彼岸之法,没有最好的到彼岸之方法,这才称呼它是最好的到彼岸之法。

(一点心法都不起,哪里有什么好与不好?哪里有什么第一第二呢?再也没有超过这个不施任何方法的方法。你说怎样称呼?还真就只能称呼第一菠萝蜜呢。)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再一次)念(想想)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时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忍辱到达彼岸,如来境界说明没有什么辱可忍就是到达彼岸。这是什么原因?须菩提,就像我当初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我在当时,没有一个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啥会这样呢?我在当初肢体被节节割裂时,要是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是会生出嗔恨的。须菩提,再一次想想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在那个时候,当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是举例子呢!忍辱是个方法,是脱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的一个方法,叫做忍辱菠萝蜜。任何屈辱都是咎由自取的,心不动念,何来屈辱?所以真正悟了,本就忍无可忍的嘛。当然,大乘人修行总是要历尽劫难的,自然不免屈辱,唯有忍辱过关,而要忍辱过关就要使得那颗心面对任何事情如如不动、不能生任何抵触,接受一切。这就是无生法————忍。忍辱菠萝蜜。忍辱到彼岸。上根利器不待历境忍辱,直接超脱,这也就是法华经说的:菩萨修行,不偏爱大乘,不独爱小乘,就是那么如如不动,随缘安心,这就是佛乘了。

搞笑的是大乘笑话小乘,小乘觉得大乘迂腐,这都是心里多了些自以为是罢了。现在这部经全都概括、分析透彻,没有什么乘不乘的,就是那么、那么……啥?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往昔未成佛时,曾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节节肢解.但是还是说,我不恨你,将来成佛时,第一个度的就是你歌利王.歌利王后来转世成了乔陈如,因此乔陈如是佛收的第一个弟子.当然,这些都是故事。这是一个心法喻言:歌利王代表屈辱境界,乔陈如代表忍辱法门,面对屈辱,转嗔恨为智慧解脱到彼岸,就是忍辱菠萝蜜。这也是境界中的必然幻化,非真实相,都是心念的转化经历显化。

实际的乔陈如(忍辱),是代表此经是第一法门,本来是没有经历的,有经历都是心的念头生灭经历,现在传这个法没有什么经历,就是如如不动。那么这个忍辱经历自然是大乘人的经历了。当歌利王割截了佛陀的前身——忍辱仙人的身体时,忍辱仙人修的就是无生法---忍,也就是忍辱菠萝蜜,无嗔恨,身体自然恢复如初。随后说了一句:我若成佛第一个先度你。割截身体这么大事情,要成佛就要无嗔恨,无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啊,自然就要先把这割截身体之大仇度过去啊。

和尚们,经师们沉迷于故事的传说中,把歌利王转世成乔陈如,讲的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有故事情节。当然这也是个好的故事呢,与教育人还是有意义的。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牵挂住),则为非住(非:不是。住:念头无生,寂灭)是故佛(真空浮图)说(说明、显示):‘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大意是:因此,须菩提,觉悟有情的人应该是在一切相之外,发突破三大生死劫难罗网的心,就不应该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起个什么见识、修法。那都是尘劳之念头。应当使自心无所牵挂(无所住)。假如心有了牵挂,则不是无生(住),不是真的寂灭。是故,真空浮图显示告诉了我们:觉悟有情的人不应该把心停在色相的布施上,不要停留。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非:假)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非:不是)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如:恰当恰好)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菩萨利益一切众生,应当这样布施,如来境界告诉我们:所有这一切的显现,都是假相。一切众生,皆不是什么众生。须菩提!如来境界都是自心众生的如实显现,所以是真语者,实语者,无有虚假,没有一点增加或减少,所以是如语者、不诳语者、没有什么特异神秘怪力乱神显示,所以是不异语者。须菩提!达到如来境界,没有什么虚实造作的方法可以使用。

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假如菩萨修行始终停留在法上去布施(关闭情根众生),就像人入了黑暗之处,就会见不到一切现象,观察不到自心众生(一叶障目,一法遮蔽,十地菩萨的法云地就是这个样子,法运遮蔽佛果)。假如菩萨修行不执着法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又像日光照明,能见到种种色相,一切相皆如来眼前,十方国土尽显。

这一段再简单不过,如果抱着一个法修个不停,就是法障碍,只能见到一个法。抱一之人往往如此。而前者的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一个法,空掉。但是空到底、不停的空,就是抱着空不放了,这就是住于法布施。把这个再放下,放生,不空,那就是空也空了,自然就是有了。可以见到一切了。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将来,若有善男信女,能接受行持读诵这部经,就是如来境界,以真空浮图智慧观,清楚的知晓这样的人,都能成就无边无量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诸多经文关于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的解释一般是这样的:初日分是早晨日出时两个时辰,中日分是中午两个时辰,后日分是日落两个时辰。一日六个时辰的白天功十二小时。按照字意解释这也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这段经文中说的是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呀!为啥不说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了呢?而且还分出三个时间: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还说像这样子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

前面说过恒河,现在说的是恒河沙,这个意思是不一样的。恒河是欲流,恒河沙是欲流干涸才出现的。现在是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个“等”字,相当于遍体河沙,也就是段一份欲,显一份河沙,断了多少欲念,就有多少身命。这也就是禅宗所言的一念一生死。这就是说断欲需要布施所有的欲念,欲念欲望使我们有了生机生命。布施掉这么多生死念头——身命,使那亘古不断的欲流恒河干枯,才有那遍体河沙显现。这就是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那么,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六个时辰的太阳,就是生机,万物生长靠太阳嘛。我们的心就是太阳,也就是太阳生欲。而我们的六欲分别是:“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假如欲不外发,则生机就会逆反,就会出现初日分,也就是早晨,叫作旦,八卦叫作震、东方,也叫震旦日出。要达到这个初日分的境界,就要断绝欲流外发,布施掉所有的生念——身命。这全靠一心向道之心凝结法界

中日分自不必细说,那就是运眉间之思,观想大日了,也需要同样舍念专注一处。

后日分则是夕阳,日落西山,西方净土之功。所以有西方落日,是因为尚有一心。靠专心一念,也是靠妄想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净土,如经文曰:世界因想而成,一心凝结形成法界。修行界叫做借假修真。这些都离不开欲,都是从欲流开始,先发一个心,于是开始了生生灭灭的过程经历,他们所讲的经,就是这些生灭过程。所以说: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他要不停地扫嘛,因为生机是不断的,生生不息的呀。就如扫落叶,扫了还落,明年还发。

假如有人听了这金刚经,从心里接受,坚信,就是不逆,他的福分就胜过前者。为啥?根本就没那么麻烦嘛,心一放下,这就是极乐嘛,这就是净土嘛!还往哪儿生?每天不是也看到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嘛,这境界和那个境界完全是一样的啊。不累,福分超越前者。前面的都在忙活、寻找呢。这样的安心人,再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就是本地风光啦。可想而知,福分胜过前者无数。大家说对吧?

若是非得去搞一个什么极乐、光环、梦寐感慨、追求个什么特异神秘,往生个什么地方,这个欲望何时能住?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矣!

须菩提!以要言之(简单扼要的说),是(这、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忖度思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荷担就是挑起这个担子。什么担子啊?达到如来境界,广度有情突破三大生死劫难生生死死罗网。这就是如来家业:弘法利生。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为什么这样呢?喜欢小法小术的人,先是起了一个自我喜欢的选择,有了自我见识,同样心里也就生起了了各种各样的念头,这就是众生见,自然这个念头由生起到无趣、熄灭,也就有了寿者见。那么对于这部经就听不进去、诵读也难解真实意,更不能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什么塔啊?说的是什么啊?这个以后详说)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无论在何处何地,如果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会前来供养;要知道这个地方是佛塔,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以各种华香供养在这个地方。

这一品的题目是持经功德,持经不是用手拿着,是持守心志,历经一切,行持佛事,挑起广度有情突破三大生死劫难生生死死罗网的担子。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很多人受持读诵此经,发现一个问题,不修还好,一修诸多障碍齐来:现实中被人为的轻贱讽刺,境界中收到鬼怪惊吓,甚至神魔前来刁难,冤亲债主各自前来发难。这都是前世所做罪业,本来应该堕落进恶道轮回赎清罪孽业债,如今却被这回心向善的功德激化,一念清净,全都看到或者梦到,于是提前来到,提前消除。这就是咱们说的化尽前缘。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好的果报提前来到,也是前缘,但是无论果报好坏,都要如如不动,一个字:忍。这就是时空提前,就如录影带缩短快速播放。尤其是现实中曾经结下的仇怨,有此觉悟善心,也能一一接受了,以前看着不顺眼的人,现在也顺眼了,前缘化尽,就会突破三大生死情网的束缚,觉醒复苏。

“须菩提!我念(念:忆念-回忆)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由他:千万亿,这里是加重语气之意)诸(各种)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关于供养佛的问题,一直是个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这部经不说心外之法,那么这个供养佛的问题就要从自心佛考虑,咱们说过佛陀既是真空浮图,修到心空,却又不失妙有这个程度就被称为佛陀(浮图)。但是这里说了一个供养诸佛(浮图),那就是真空浮图的各种显现是不同的,也就是境界的不同。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遇到,得逢)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那由他:千万亿,这里是加重语气之意)我回忆过去在点燃智慧圣灯之前,经历过无数无量劫难,遇到八万四千亿无量无数亿各种浮图。这个八万四千亿数可要注意,这是在说:八万四千念头呢,念念不空,念念是佛啊!皆悉供养佛啊!佛是什么呀?浮图哦!真空浮图啊!是不是供养真空啊?看经文要从自性看,不能看着经文解释自己的意思。章句模糊过去就会失去经文本义。

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供养承事,承什么事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弘法利生,承担如来家业。这些就是供养真空浮图,供养佛。从来没有空过的啊,这就是精进而不懈怠。作为真正意义来说,成佛的觉者哪里还用得着我们供养,全身隐于太虚之中,无形无相。我们眼前的说法人,他是看到机缘成熟,来接引我们的化身而已,是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走出生死情网的向导啊。我们供养了眼前这个说法之人,实际是供养了我们自己。这也叫供养佛,也叫供养上师。

这部金刚经,说法的人就是我们的上师——金刚上师。密宗崇尚金刚上师,把金刚上师作佛看,其实,金刚上师就是佛。佛经中总有:我作佛时……如何如何。这就好比现在的国家元首休假日来到街市,当着我们说:我作元首时……如何如何。你是不会相信的,那么他是不是元首呢?就是。但是现在不是,他不会在大街乞丐群中、民工群中、小市民中说:我是元首。那样成了是那么局面?马上就会有人哧哧发笑。这就是随顺。他随时能胜任元首工作,他可以告诉我们真实的元首意义是什么,该怎么做。他也可以介绍我们认识前任或者在任的其他国家的元首。倘若是一个县长或者市长,自身想见元首都不一定见到,又怎能带领或者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见元首的道路呢?当然,这个比方不是很恰当,毕竟佛不好比方的。其实,佛陀说法也是无可说,无法比喻清楚的。所以才想方设法,千比喻万比方嘛。咱这比方您将就着看,点到为止。因此说,金刚上师比佛普渡众生还便利,他一方面是佛,一方面是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导游、翻译,也是一个佛与我们之间的翻译呢。那我们的话:活佛。如来境界中的一切演易,我们一无所知,而金刚上师能给我们清楚的解释如来真实意。也就是说,真正的供养还是从身语意来供养,即全身心的信仰。举个例子:有位女士,从来就是奉持熟经书,却不知经是什么。跟着修金刚乘,一下子就进入大幻境界,在里面感到背后发热,一下看到上师从背后摸她,马上生起疑惑,认为上师起了色心,要调戏她,于是从境界中退出,从而现实中对上师也失去信心,就此缘断。其实,一开始的一念清净进入境界,正是契合了金刚乘,才能与上师感应。这都是与一开始对上师的敬仰信心分不开的。有人认为这是一些心里倒影,这是平时把上师放在心里的作应。这样说吧:平时我们信仰的人很多,怎么就不会有这感应和身体感觉呢?不一样啊。其实在那个梦境中(幻境中),对上师全身心的供养生起,全身就会得到灌输,一脉贯串到底。若是从禅境意义来说:这都是自心生起的障碍,心理有那个防卫习气,也就是人相,我相的分别。假如舍卫,就会和上师融为一体。其实修行过程中有很多考研的,多数人见到师父、仙佛幻化考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过关。这都需要从自心检点,这就是历境修心性。当然,现实中的上师,真假难辨,需要仔细慎重考察,修学之人,上师考验徒弟,徒弟也同样要考察师父,不能儿戏。佛陀说后世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与这份供养诸佛功德相比,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也比不上啊。他可是真的全身心的供养呢,念念供养。

我若具(具:全部,都)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狐疑:就是一种兽类的聪明,对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怀疑,胆小、贪婪、狡猾,走一步,一打听。

大意是:我若是把它全部都说出来,或许有人听到就会心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要知道这部经是无相的,不是妄思议能够体会的,果报也不是用妄念可以思量出来的。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释: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应:应对,对付)住(住:止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一品与第二品的发问是一样的,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觉悟之后,发心要突破纵横交错的生死情网要度过三大劫难,一切境界情景来时,怎样应对止住。怎样使他的心不跟着情景走,不跟着境界转,怎样才能降服它?”

要知道生死之本是生生不断的,就是三三不断、无有穷尽,要追究就永无止境,相续不断。因为事情总是不断的发展变化,变化是永恒的,我们的生生死死也是如此呢。

第二品的发问是初步的降伏表面的纷纷念头,所以就是如是而住,停止。接着又说放松心情,无住。这样就起来幻觉了,见到一切了,但是一进入幻觉就难免跟着情景玩去了,又迷失了。所以现在这一问一答又深了一层,是针对起幻之后,如何在禅幻中不动、定住,这是禅定的问题了。现在看看佛陀如何回答。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心:想法),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觉悟之后,发心要突破纵横交错的生死情网要度过三大劫难,应当这样想:我应当灭度心里生起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灭度之后,而实际没有灭度一个众生。(其实当我们一生起这个念头时,别的念头就停止了,根本就没有什么灭度可言。)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菩提者:觉悟的人)。”“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是菩萨有了我要怎样怎样的想法,就是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不算是菩萨。为什么这样?须菩提!觉悟的人的确没有什么突破纵横交错的生死情网要度过三大劫难的方法。须菩提!意下如何?如来境界中达到点燃圣灯的地步,有什么度过三大劫难突破纵横交错的生死情网的方法吗?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真空浮图)所说义,佛(大觉者,成佛者)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也,世尊,据我了解浮图所显真实义,觉者度过三大劫难突破纵横交错的生死情网达到点燃圣灯的境界,没有什么方法。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前面咱说过燃灯佛所是点燃智慧圣灯的境界地方,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燃灯佛授记,如来境界中确实诸佛是存在的,也有诸佛授记。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佛(夫)。佛这个字,在这部经中出现的次数这么多,但是用起来却不能当做一个意思。因为修行路很多,在独立修行时,是靠自己燃起圣灯。有时候是诸佛加持点燃圣灯,当然,点燃圣灯时,就是燃灯佛。修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佛给你授记的。这里讲一个故事:释迦佛在因地的时候,行菩萨道、求佛法的时候,行菩萨道,布发掩泥。他看见这燃灯佛从那边走过来了,燃灯佛当时也就是个和尚,不过他已经成佛了,但是释迦牟尼佛不知道这和尚已经成佛。他行到路上,看见从那边来一个和尚,走这条路。那么这条路怎么样呢?非常地泥泞,有很多水。他说:“哦!这儿这么多水,这个老比丘过来,不把他的身、脚都给湿了吗!”于是他就躺到水里,让这个老和尚踩着他的身体过去,他拿身体把这个水给垫过去。有一个地方还有稀泥,他怕这个老和尚脚踩到泥里去了,于是把头发打开来,铺到泥泞之上,让这个老和尚走过去。这个老和尚就是燃灯佛。燃灯佛显身说道:“如是,如是!我也如是”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这样子。什么样子呢?行菩萨道就是这个样子。燃灯佛就给他授记,说是:“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个故事你能看懂吗?这就是信仰心供养、身供养、法(发)供养。修外道之人用法、术,或者观想有光,或者运气充光,或者设法打开顶轮光明。都不是佛道。因为他们修不着心呢,法还没舍,身还没舍,心还没放弃呢,那不是自然光、不是常寂光。燃灯佛是光明啊,不把身体布施掉,光怎会通过?不把发(法)布施掉,光怎样到达顶轮?修到十地菩萨,为啥叫法云地?就是还没把发布施掉啊,遮蔽佛果啊。当然这不是喻言,而是成佛的必经之路,要不燃灯佛会说:你这样子,我也是这样子。这叫无生法啊。内道修行,必然要经历这个炼心的途经,这就是考验。

你当真悟了吗?你也如是?也是这样子?我想,当你自以为悟了的时候,你就好好看看这些故事,悄悄地告诉你:我也如是。不然我怎会知道它的意义呢?

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是竖三式的形式。关于燃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故事佛经里有记载,咱就不再啰嗦。

这一段强调的是:要突破生死网点燃智慧圣灯,是不能有一点法尘的。十地菩萨名:“法云地”正是这个意思。法尘遮蔽佛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既然有燃灯佛给他授记了,自然是见到燃灯佛了,到达佛地见到佛光了啊。为啥还说要来世成佛呢?

大凡修心之人,以清净心,洗涤客尘,点燃圣灯,还不能算是成佛,那只是觉照了。也叫等觉,等于佛的觉悟。在那个时候,佛陀只是超越十地,破开法云,见到燃灯光明,等觉光明。所以有些人见到什么光啊、祥云啊,还差的远。他需要坐等人间机缘成熟,下降兜率陀天,也就是兜率内院,这也就是六欲天,欲界第三天,道家叫做兜率宫。弥勒菩萨就在兜率内院说法,经文里的说法都是无说而说,也就是行功。功夫在肚子上呢,要么弥勒佛的肚子那么大?这是佛道的共容点,愚痴之辈总是把佛道分为两家。

但是,等觉菩萨是了性了的,是无相的。他要来人间成佛说法,就要具足色相。人有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是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也就是: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说具体点就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情欲”。

所以他要来人间,就必须具足六相,这就是乘坐六牙白象而来。至于这段过程就要从基础开始,当中的许多故事,不可说,不可说,呵呵,破佛秘密,罪莫大焉。咱们是修行者,不搞那些故事迷信,故事的真正法义才是我们要学的。

当然,这都是释迦牟尼佛在没成佛之前修的心性之功,觉齐于佛。至于后面的入胎、出胎、那都是命功的修炼,能得之道,成佛之工程。如大乘金刚论所说:工程。鉴于佛教知解宗徒的繁杂,这个不便解释。

咱们还是接着往下说吧。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什么缘故呢?如来的意思,是诸法如如不动之义,若是有了一点法掺杂,那就失去如来境界。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若”字在这里作:好比。好比有人说如来境界得自于突破纵横交错的生死情网度过三大劫难的觉悟。须菩提!实在没有(用)丝毫法,成佛者突破纵横交错的生死情网度过三大劫难只是觉悟。须菩提,如来境界觉悟突破纵横交错的生死情网度过三大劫难,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真假虚实。(就是觉照,如如不动)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如来境界显示:所有的一切法都属于浮图之内,都是心之生起,心净法灭。什么乱七八糟的法都在里面包含着呢!当一个人一下觉醒时,什么一切法啊?都会脱落掉。那么这个觉,抵消了一切法,这一觉抵万法,抵一切法,所以就称呼它是一切法。因此,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说的一切法,并非你想象中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法,那些都是假的。一觉就是一切法。”

须菩提!好像人身长大。在这里说的人身长大,是说法身包容虚空山河大地万有,主要是形容这个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所有的心尘我法都被法身包含着。因为没有身相,才说是大身。须菩提明白佛陀之意,所以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个样子。若是说这样的话:‘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就不能称为觉悟有情者。什么缘故呢?须菩提!无有法才能称为觉悟有情。所以证到真空浮图说明了:一切法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旦有了我意,则会投入境界转生,忘失觉性,则产生其余诸相,所以后面才有:若是菩萨通达无我法,则会达到如来境界)。

须菩提!若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当庄严佛土’,那就不是觉悟有情的人。”

什么缘故呢?如来境界证明:所谓佛土庄严,是因为没有庄严之念,一派肃穆,才显示出庄严。须菩提!若是菩萨通达无我法,则会达到如来境界,这如来境界就说明他是真觉悟的有情人。

现在大家都知道众生由心,无可灭度,不生既是。——这就是究竟处无我。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段说的是达到如来境界,会有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

1、肉眼通:一般人是看近不看远、看明不看暗、看外不看内。“肉眼通”就是远、近都内外都能看。比如有些人,只要在眼前一站,就会看到他的身体内五脏六腑发出五颜六色的气体,花草树木都能看到气场。通过视频、相片都可以看出。具有此眼的,能内视看光什么的,也能看别人身体发的光,有时候能看见三界内的其他生命.,这个眼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分别真假。

2、天眼通:会出现非视觉功能,具备透视和遥视功能。但必须修炼打通中脉,大脑里的天目穴开了,能够看得很远,能够穿越障碍,能够透视人体脏器血脉。能看透天上人间地狱的事情。西游记二郎神就是有此天眼,可以识透事物的变化。但是无论是肉眼还是天眼,他们都是在一个境界上看问题,认为是真实的。

3、慧眼通:能准确地看到什么地方,能够立体地看,各个角度地看,能分析,从没见过的东西,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含义。能够追查过去,追视以前的过程。除了看现在的以外,还能看以前的残留信息、影子和声音。能预视、预告未来。能够准确地把一个事物看得比较清楚,看到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是比较完整的慧眼通。

一个人修行达到空境,便开启慧眼,这是第一义的空,也叫析空眼,他能把一切细微分析一直至空,但是却不能住在这个空境,那样便会失去分析透析的意义。如果把这个空作为究竟的话,生命便不会再有,宇宙也不会存在了。须菩提就是慧眼,解空第一。很多佛陀的弟子都达到了这种境界,称为阿罗汉,圣人。可是当一个人用慧眼看见了宇宙万物是无常的、不真的、空的时候,他喜乐留恋於这个空的境界,这就成了对空的执著,是一个极端。因此不能停顿在慧眼上!人的最大的病是执著;肉眼和天眼把不完整、易变的,虚妄不真实的世界看成完全的、恒久的、真实的。执著於他所看到的世界,这是一个极端。无论是有或空,一旦有了执著,就不能澈底解脱。很多人到了慧眼,长叹一声,唉!什么也没有啊,于是便成了一个自了的死汉,最终成了以看透、悟透、看破为借口的懦弱懒汉。在这个基础上,不住于空,不停滞留恋在空的境界里,就会得到法眼。

4、法眼通:能够运用事物,转物。而且无论任何人,修到什么程度,走的是什么法脉,一见便知,一听就明。任何经典,哪怕是喻言故事,一看便知当中的法义,当中说的什么意思,传的是什么法。但是有这种修为的人一般不会轻易泄露天机,不遇至人不传法。

这样的人见到任何层次的人说任何法都不会贬斥,他能体认到:虽然他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都是虚妄不实的幻相,然而对那一个境界而言,这些幻相即是真的。一个拥有慧眼的人看出一切形象全是无常、无实体和虚妄不真的幻相,唯有空才是真实恒久的状态,因此便执著於空。一个拥有法眼的人会说,虽然这一切形象确实是无常、虚妄的假相,它们却不是与空分得开的另一实体,它们都是同体,然而就它们所在的境界领域而言,它们全都是真的、实有的。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样的人自然产生一种无条件的、无差别的、遍及一切的爱与慈悲。他不会把众生看空,他知道他们在这个境界也是实有的,所以会竭尽全力去救度。所以有人说:成就此眼的人往往是大有来头的人,担负特殊使命的人.是来度人的,这种人拥有法眼,称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5、佛眼通:谈到前面四种眼的时候,肉眼天眼和慧眼总有一个有和空比对着可以有所谈。说法眼时,菩萨是空有兼并、真空妙有。然而,谈佛眼就无法说,佛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佛。现在佛陀问:如来有佛眼否?须菩提回答说:有。那只能说整个个虚空就是一个大眼,无不照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在虚空中有无数无量无边的佛国,用无数恒河中无数沙也无法比较,太多了。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些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修到如来境界的人一尽数知晓。这是什么缘故?如来境界告诉我们:所有众生之心都不是心,所以才叫它心。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里的心,只是念头而已,自己的念头与自己本是一体,又怎会不知呢?所以说佛与众生共一家。有人会在国土中见到诸多生命的生死,那都是念头的生灭,它们随念力而生存,不停地生,不停地灭,哪里会恒久不变呢?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是生灭不停地。修到这个如来境界的人,怎会不明白自己的心所出来念头呢?悉知啊!

千万注意,不要把这段话当作禅境幻觉中事,而把现实与他分开。现实只是一段放慢了的慢镜头而已,在那个如来境界,你的一生不过是黄粱一梦那么短暂,有时候做个梦,在梦里也过了半生。不要因为时间差、异度空间的差异,就使你迷失了觉性。还有什么呢?放下你的执着与计较,坦然大度些,活的潇洒些,不要凡事拘禁于我、我的。其实什么也不是你的呢,你能拥有的就是空欢喜。

当然,这是你在三界内修行,所知皆是三界内众生。当你超出三界时,就会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行,那样,你的周围所有你认识人的心你悉知。随着你的放下,以至于连树上的鸟叫,田地里的青蛙、草丛中的蛐蛐叫声,你都会通晓其意。

其实,说是五眼,也有些人说通身是眼,真正到了虚空境界,本是一体,无眼,岂止单单是无眼,眼耳鼻舌身意全无。能以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众生心。众生与佛,本来无异。众生本有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只是众生随业迁流,忘失了本体。到得这里,方知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回归一体,无佛可做,无众生可度,故曰密多。唯有这样,才叫一体同观呢。



第十九品。。。

第二十品。。。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想法):‘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假如)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这个如来指的达到如来境界者)会作这样的念头:我正在说什么法。不要这么想,什么缘故呢?假如有人说:如来(这个如来指的是证得如来境界)说过什么法,那就是毁谤佛,这是不能理解我所说的缘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只是暂且称作说法。”

这里提到:慧命须菩提,慧命是对有德比丘之尊称,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是果。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慧在性,命在情。觉了才能见性,有情才有生命。正因为觉了,此性才会脱离此情,不再堕入有情。所以才能成就金身罗汉。这就是证得空境的慧命,再不因情而生,慧命长存。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这时,慧命须菩提对佛言道:“世尊!将来后世有不少众生,闻听这个说法,能生起信心吗?”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并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句话不好理解哦,要仔细参悟。

彼非众生,彼:对方、他们。非:并非、不是。众生:念头。大意是:他们并非是一个念头众生,像我们一样是一个主体。

非不众生。非不:不会不。众生:念头、想法。大意是:不会不生想法。

众生众生者,第一个众生是指大众,第二个众生是指大众的心念想法众生。

那么整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须菩提!对方并非是一个念头众生,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实体,不会不生信心念头。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大众(众生)生出的诸多念头(众生),如来境界说明:没有众生,是心头妄念所生的假相,所以才称为众生。”

要知道,觉了本来空无一物,如六祖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来境界中的看到的诸多众生,皆是心里的尘埃显影而已,念头没了,他们也就没了。因此觉者是不会认假为真的,知道它们是不实的,所以称呼作为众生。

请注意:这一品的名字是非说所说。非说所说是什么意思啊?话中有话呗!表面看看是说的这个,实际说的是那个。说的是另一回事嘛。有意思吗?

现在是这部经的真实义显现的时代了。希望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能够信奉受持这部经,就当从真实行起,以教奉行,希望这部经的真义能印成书流传下去。

解释言

金刚经基本已经解释完毕,解释这本金刚经,就是梯子。有人就是乘着这梯子超越诸天。不待打坐修气脉冲关,不需要四禅八定,横超三界。这也就是净土门说的信愿行。这本经书我写了一半她们看了满心喜悦,生大欢喜并说:要是能让很多人看到才好,真想让所有的人看到。虽然助印的钱不多,但是就这个愿力足矣,胜过七宝布施,具备了地藏王的愿力慈力。虽然她们没有说出来,但能在禅定中看到她们超越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超越凡夫禅。这就是因为她们这愿力不亚于任何菩萨。是向外的绝无半点私我之意,毫无遗留的外射。这就是遍虚空之说,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四禅八定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但是它是凡夫禅,不明真心。现前虽成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却是凡夫禅,定力再高也是凡夫,我相未破,难入圣流。

比如,有人在禅境中见到刀山火海、猛虎恶鬼、地狱森罗,都能定住,或者念佛、或者持咒,都可确保安然,这等本事都不成就,都是强定心识之事。这是因为本觉未明信以为真,不能彻底破除我相的缘故,若是明了,则知眼前皆非真有,幻相尔。无须念佛持咒避之,诸相自会消融,归于虚寂本来无我,何须避之?一切世界皆心中物,一法不用照了虚空实相。楞严经曰:须知宇宙虚空山河大地,咸明心中之物。此肉体还如境界中之体,归于本觉虚空,肉体遗弃,瞬间消失溶化。这个瞬间,七八十年,只是因为六根,感觉缓慢,如放了一个慢碟片,被眼前事物欺骗,难舍缠缚。当下受持金刚经,明了此意,便放下、破除我相,安住清明境界,哪里还会看到诸多幻相便念佛持咒躲避呢?

在这里还有一层深意:思想念头。他(她)们一瞬间发的心,并没有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要空心空性无念,在禅境中持守定力、念佛持咒。他们是把这个念头思想直接转向利益大众,救度众生,那么思想念头不再是包袱累赘,而是普度众生的法宝了。这当中他们的思想念头虽有,却绝对无我,无一丝自私,就是这个了,叫作即心是佛。这也就是六祖所言:不断百思想。还往哪儿修啊?这不就是超越凡夫的上根利器嘛!这不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这部经是为大乘人说,为上根人说嘛。

要清楚的知道:不论你悟的多明白,不论你的禅理分析的多透彻、多正确,只要你不能去真实行,那么你所悟、你所谈、你所分析的一切,也就成了妄想妄念了,而你发的什么愿望和一切佛话道理恰恰成了谎言,变成罪业。您说对吗?这也就是说你还是在妄想纷飞,浪费精神时光哦!知道而不行道,是什么道理?

大家或许还不信她们只是这个就是破了凡夫禅,超越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呢。这就好比父母交合,凝结肉胎,若无神识介入,便是死胎。一切愿力,尚须因缘促成愿望。信、愿、行,缺一不可。这部经就是机缘。所以说:圣流与凡夫禅之别就在于破除我相。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我相未除,境界中总是信以为真,处处持守定力,坚固妄想,难以俱舍。如楞严经曰: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而这部金刚经说的就是信奉、受持此经,哪怕是说四句偈与人听,功德也会胜过满三千功七宝布施的人。别小看受持这两个字哦!练功打坐诚是修行,但是比起当下的真实行来,差之千里。因为你历尽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始终是难以破除我相,而他们当下就破了。

其实说起来简单,行起来难啊!你这样想才能发现:当我们为了修行要解脱生死时,那个方向确实不错,但是我们的心却是自了心,其实微细之处细微意识中还有我未破,那是想得到一个解脱境啊!有所得心,这就是我相。比如:为了修行解脱而拜师,有人能出一千、两千……这很好,真诚之心。但是当你要印经布施时,一百元也难舍啊,有个感觉,说不清楚,总之是不舒服,别笑啊!就这个心态,四禅八定始终是在一个局限中转圈子哦。为什么一开始我就说:如果你能给希望工程、灾区捐善款,我管你吃住免费教你哦!基础已经成了啊!剩下的那点禅定功夫已经了了,不是什么啦!只是点化开悟护念保任就是了。这就是上乘人哦。

在诸多佛经中一直在说:保任、善护念。大家很可能难以理解,悟了之后才能谈的上善护念和保任啊!怎么是悟了啊?这部经一直在上乘人、大乘人说。上乘人当下知道眼前就是禅境,不需要闭目藏睛打坐、历经四禅八定了,现实与禅境就多了一块肉体而已,没有两样,拿掉肉体,本性还在,只是时时觉醒既是,如此就是护这一念。他不会再去闭目藏睛寻求什么神秘玄虚,不再认为眼前一切东西是我的,一切皆是方便随顺功德,自然而然就是主人了。于是,他开始以主人翁的状态出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禅定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觉,忍辱已经谈不上,般若正是财法布施的手法,这就是自觉度他,自然也就是精进了。整个的所作所为就这样走下去,这就是绵绵密密的保任功夫。今生肉身结束,一下便回虚空。因为彻底破除我相之故,当然,随着自心的自然回归,不需要刻意禅定,与睡梦中便会游历十方国土,凭父母所生肉眼就能看到虚空一切。所以,我说她们看了这部经满心喜悦,生大欢喜并说:要是能让很多人看到才好,真想让所有的人看到,并且真的去行持了,这就是财法双施,真实行、真受持,信愿行俱全,与诸佛诸大菩萨之愿相同,频率相同,这个心一动,便会震动整个虚空。为什么呢?宇宙间一切都是唯心的、向心力、万有引力。而这个心一动,是向外的,如同宇宙中一颗新星核爆炸,像太阳一样在辉发。不过呢,就它本身来说,也跑不出万有引力,所有的生命在它的普照下,也会以他为中心,形成一个光的浮图世界,如弥陀经所说的佛国世界。

这样的人,他(她)一旦生起了正确的信心,心中就会念念出尘离垢,念念不忘救度一切众生,念念回归自己生命的真实相,念念安乐,再也不会失念、错念。常安住于正念、念念消除无边生死业习,念念积累广大功德。从此能够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生生死死都能忆念正法,

现在当下的这颗心,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不会失去方向感,不会失去自己喜悦的安隐的念头,纵有烦恼也如过万里晴空的一片云,瞬息而过。

就算环境恶劣,就算遇到痛苦无边,或者在极尽欢娱之处,也不会退转信心,直趣菩提、别无所求,心中警钟长鸣,时时觉醒,他(她)不会再认为人生是苦,而要妄求极乐或妄求往生什么地方,也不会退缩二乘,此心此念,永不错失。凡夫的迷悟是颠倒的,凡夫的善恶是颠倒的,想尽各种方法要达成自己所愿。菩萨此刻能识别究竟法与不究竟法,所以,念念融入正法,真正启动了心灵健康以至成佛的工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一定会埋头安心,行于正道;任何凡夫、二乘人无法想象正念有多么美好;他们都会笑话菩萨的愚诚!但是菩萨看清楚了这是生命唯一的出路,他知道:古佛如是,我也当如是,唯此方能走向光明寂静的无住涅盘!此心此念一动,十方诸佛菩萨悉知、如核爆炸,撼天动地,震彻虚空,这就是一颗新星的诞生。

这就是大乘之心的起始,十信位菩萨。叫做念心住,这就是念佛。这也就是真实行。

这部经已经解释完毕,只是当中还有待补充,作为实修材料,鉴于这部经说的都是破除四相,与经历上没有心法解释,因此后面准备补充从大乘起信开始起修,一直到五十五个位次菩萨到成佛的经历过程,也就是先天之数的形成过程。



第二十二品。。。

第二十三品。。。

第二十四品。。。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有什么想法?你等不要认为修到如来境界者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当度众生。”须菩提,不要有这种想法。什么缘故?

这部经中一直不停地出现如来这个词,前者说的“如来灭后……”还有“如来说……”指的是一切如来的境界。如来这个词,和浮图佛陀一个意思。不要具体化,它没有具体的相。就好像“博士”一词,博士是啥样啊?修到这个程度,就是这个名称,它是个代名词。你修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叫达到如来层次,或者称呼你如来也行,叫你佛陀也可以。这就如同学历到了,称呼你博士差不多吧!比方有时候不是很恰当的,本来这个无法比拟嘛!权且,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咬文嚼字。这个如来,就是在说修到如来层次。什么缘故?咱接着往下看: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念头、妄想)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痴迷)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痴迷)者,如来说则非凡夫(痴迷)。”

什么缘故?如来境界确实无有妄念众生可度的啊。若是如来境界有了妄念众生可度,也就有了我相、人相、寿者相。须菩提!如来境界靠诉我们:“有了我,那并非是有我,没有我。但是痴迷之人以为那真的是我。”须菩提!所谓痴迷,如来境界说明并非痴迷。

这一段里,凡夫之人,看似翻译经文之人文化不高,重复词语。按照词语,用了“凡夫”就不要再用“之人”了。因此,凡夫指的是痴迷。

痴迷之人总认为我是真的,其实这个我啊,只是个念头执着而成。但是随后又说:如来说并非(非:没有)凡夫(痴迷)。哪里有什么痴迷呢?一觉,发现我没了,痴迷荡然无存。

所以呢,无论何时,不能把自己看做觉悟,把别人看成凡夫。这个念头一生起,就是痴迷不觉,所以凡夫与觉者之间,只是个放下自我念头执着的问题。都好!!!

现在请仔细想一想,你得到过什么?凡是你得到的,都不稀罕了,没意思了。没得到的,又生起想要得到的念头,又是我……如同黑瞎子掰玉米,瞎折腾。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关于这一段,各种经师大师解释都不一样。每人一个解释法。因为佛陀与须菩提一问一答似乎不对路子。

这一品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请注意:这句话问的是观。修行者达到如来境界,就会有三十二相,这是一个必然的显相,由长劫修习善行而得。修行者达到这个境界都知道:如果着了任何相,都会失去那个虚空大身、无身无相之身。三十二相也不例外,成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尊贵威仪。

如果我们是须菩提,见到佛陀在眼前发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你会怎样回答?

从前文第二十品中,须菩提早已知道如来是无相的,须菩提是空相的大阿罗汉,解空第一。所以须菩提不可能糊涂到把三十二相当作如来本真。

有的师父解释成须菩提长老为了让佛作进一步的解说给别人听。所以装糊涂。

但是现在佛陀问的这个问题,须菩提却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样似乎就有违常理了啊。显然须菩提这是把佛陀的发问理解为:能不能观到如来三十二相?或者说:你可能够观到如来三十二相?须菩提是具备慧眼的,知道眼前说法的人正是如来佛化身三十二相之一,已经观到了。

于是须菩提才会回答:“如是!如是!以(能以,能够)三十二相观如来。”那意思是:是的,是的!能够观到如来三十二相。

但是佛陀突然言道:“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这句很重要,若:如果。以:能够。如来者:这个“者”字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把整个问答就转了一个圈,调转头了。

大意是:如果能够观到如来三十二相,把三十二相认作如来本真的话。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了。

须菩提一听,知道刚才错会了佛陀的意思,那回答是错的哦!赶紧补充自己的见解:“世尊!如(如今,现在)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大意是:现在我理解佛所说的意义了,不应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的。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偈言,偈颂、偈文,偈句,偈语,偈诵,都属于一种情势下的宣泄而出,按照现在的话叫做功态之下说出来。它不是聊天时的随意问答啊。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这四句偈子时,已经不是想前文那样,不承认自己:我得佛果,我得阿罗汉果了。现在是直接代表性的代表:我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我。这里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我”,代表宇宙虚空大身。如果有人希求听到如来发出个什么声音,或者希求见到如来个什么样,这个人就是在行邪道,达不到如来虚空境界的。不能见如来,这句还是不能取一个看见的意思。

以前,有位退休的老领导老居士,在人家里募捐三万元,要建庙。刚巧我在场,那老居士说,他到寺庙拜佛,亲眼看到空中有佛金光闪闪,坐着莲台,亲耳听到佛告诉他:让他募捐建寺庙。我说:“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金刚经说的是真的吗?”

那老居士虔诚的说道:“没错,绝对不会错的。”

我说:“那你见到佛,听到佛说话,算不算是人行邪道啊?”他一听,也愣了。这就是说:你要建庙也好,印经也好,都是好事,这都是自己善心发动的事。但是不能假托神佛,惑乱众生。

这一段里提到了三十二相,提到了转轮圣王。转轮圣帝也叫做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旋转轮宝之王,也是拥有七宝,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国土丰饶,人民和乐。转轮圣王有金轮法王、银轮、铜轮、铁轮四种。称他圣王,可想而知。一切邪法都会被正法轮转摧毁。

但是转轮圣王都是在家修行的,当然在寺庙的出家人也有修转轮王的。咱现在说的出家与在家,与本身这个臭皮囊放在家里,或者是挪到寺庙没有关系。咱们说的在家出家是一个法脉传承,一种修法。

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与佛的三十二相是有差别的,佛的三十二相色彩鲜明,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则是另一种底色,有点淡暗。

这里稍微提示一下,转轮圣王是动的。佛是文,如如不动的。转轮圣王就好比一个巡游皇帝,马上皇帝,巡游天下治国。是大菩萨才能做到转轮圣王哦。

鉴于有人提起易经六十四卦相,一共会变换阴阳三十二相,浮图如来三十二相,色彩鲜艳,光明普照,属于阳面。

一边是阴性:这三十二相就是暗淡色调啦。为啥呢?一边是阳光明媚,一边是明月当空。

这两者合起来就是六十四卦相。易经说:孚德。佛家说:福德。总之是离不开真空浮图,皆是玄德。玄之又玄之事。其实啊!象棋就是这三十二相呢。

哦!扯远了,这个都需要修到性空之后,具足六相,入胎出胎成佛方能知晓。这一品主要说的是法身非相,凡属有相,皆属虚妄,三十二相也不例外。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你若是作这种念头:觉悟者度过三大劫难突破生死情网达到如来境界,就是因为无相的缘故。须菩提!不要这样想。假如你作这样的想法:觉悟后发了要度过三大劫难突破生死情网的心,对一切法都要生出断灭想。不要这样想!什么缘故呢?觉悟后发了要度过三大劫难突破生死情网的心,对法是不能说断灭的,那样就着了一个断灭相。”

这一品只是佛陀自己说了一段,这里面说的是,既然发了菩提心,就是有尘劳,就要有经历了,有经历就有种种障碍劫难,法自然难免。但是法只是工具,用过不留于心,这就是无断无灭。如果抱着法不放,法就是障碍。如果断灭了法,则无精进。这就是大乘人的处境,当他一发心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尘劳和的旅途开始了,从此心法两生,落于有乘。当然,要是说无小乘、无大乘,无上乘,无乘,那就没有什么经、法可说了,如是而住即佛。

这部经一开始就说过:是为上乘人说的,为发大乘心的人说的;上乘人当下顿悟:无法就是法,因此无断无灭,如六祖慧能,当下顿超,随缘接引,不用时法空,缘来时法随时而生,于法应用自如。

大乘人因为一发心,就已经偏离,更不能说不用法作拄杖,因为还著迷于寻找,要出去兜一个圈子,参加实地军事演习,经过重重困难考验。当然,重重劫难也是此心所造,他需要历劫才能明心呢。如同贼入空室,费尽气力,折腾一身白汗,终于进入,赤条条地,空手而出,去了心事,再无挂碍。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若发心菩萨,以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功德可谓多矣。要注意,这回说的不像前面几品,前几品说的都是福德,这一品说的是功德。同样是七宝布施,性质不同。如梁武帝建庙度僧印经,达摩祖师说他没有功德,道理在哪里?功德在自性。现在说的都是功德,前后作比较呢。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一切法:从生有到空灭,就是一切。不外乎从五蕴、六根、六尘的幻境开始修行:六度、万行……;也就是从信愿起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妙觉。走过这个过程,踏空之后,就会发现这当中确实没有我。但是这个过程中千难万险,千百万劫,却难免留恋执着,被境界牵引。因此需要历境熏修,富贵恩爱,恩怨情仇、前尘往事在此全靠一个忍,一笔勾销,故曰得成于忍。

既然布施,这就是有了一个布施之意,就有了福德果报。而知道一切法无我,则一切都会布施掉,无可布施,一体空寂,湛然平等。哪里有什么布施可言?哪里还有什么福德可受?即使有了福德之报于眼前,还是忍过。

也不是说后面的这位就没有做过布施,没有福德果报,只是不受而已。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把一切都布施掉,怎么会没有福德呢?现在连布施也布施掉了呢,哪里还会想到什么福德果报呢?岂只是不贪著福德,连个贪字都没有呢。不受亦不受。

既无受心,又无贪心,自然量同虚空,郎朗彻彻,正智如如,契理亦如如,无上般若等同佛境,这就是等觉,觉悟等于佛了。

因此这就是这两者在功行上的差距,所以: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这是他的心随相而转,起灭不停。把境界中的幻相当真,其实这都是随心显现在大圆镜的心事倒影而已,当一切幻相归于寂灭,则晴空郎朗,无一丝挂碍。这样的人不理解佛所说的真义。所谓的如来,既没有从什么地方来,也没有什么地方去,与虚空同体,遍一切处,无所谓来去。

见有来去者,乃是应化身,随众生机缘感应而生。其实示现之身,皆是众生眼中所见,本真依然未动。那么众生为啥有见着的,有见不着的?而且有时能见,有时见不着?

能不能见到,都看众生之心如何。心净则佛现,因此就来。心浊则佛隐,所以就去。心净心浊,全由众生。因此应化身之隐现,全由众生之心。随缘生起,随感即现,本真并未起心作念;本真法身如如不动,若无其事却又经常示现应化身,从不断绝。

这就是大家平时有人问的:哎呀!见到师父来了,师父你是不是来过啊?真正觉者,是不需要刻意去什么地方的,他就如虚空中太阳,不需要生起一个要照顾谁谁的念头,它是无私的普照,众生之所以得不到阳光,都是因为自心尘埃太多,遮蔽光明。至诚则感应,则佛如来,一切如来。说是来了,其实本来就在那儿啊!只是你觉得是来了,实际不是,那只是你把心灵的窗户打开了,阳光自然透射。阳光每日都是这样,何曾来去?

因此,不要有上师、师父眷顾我,来到我家的念头。上师就如太阳,无时无刻不在。从没有来,也没有去。

这部经中的“如来说”这个词出现了很多次,应该怎么理解呢?来了什么说?说什么?

这一品的题目是威仪寂净。威仪在哪里啊?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它无有染污,不垢不净,无处不在,不生不灭,无边无际,旷古寂净,亘古永存。这就是它的威仪。它没有样子,无任何相,一点渣滓都不存在。但是它又包容了一切,包罗万相。修行者达到此处,心里稍有一点渣滓浮动,都瞒不过去。稍有一点念头生起,就会如实显示出来。这就是如来,然而你心归于寂净,则悄无踪迹。

因此,修到此处,就会无处不在,虚空大体。而如来无可说正在于此处。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浮图)说(显示、说明):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如来境界)所说(显现)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假如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觉得怎样?这微尘多不?”

“甚多,世尊!什么缘故呢?假如这些众多微尘确实有的话,佛就不会说是微尘众多了。这又是为什么呢?真空浮图显示的众多尘埃,其实不是什么尘埃,都是心里的众多幻影显现,不是实有的,因此才称它是微尘众。(为什么要说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呢?经曰:世界因想而成,众多妄念凝结而成世界。若是一觉,则微尘化为乌有,哪里还有什么世界?)

世尊!如来所显示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什么实有的世界,所以称它是世界。什么缘故?假如世界是实有的话,那就是一合相,如来境界显现:一合相,其实就是这些微尘组合而成,因此也没什么一合相,只是称它一合相。”

“须菩提!所谓的一合相,也是不可说的。但是痴迷之人贪恋这些红尘微尘,认为是真。”

为什么一合相也不可说?世界不停地在变,不停地在聚合离散,有合则必有散,聚散成色可见,散则空亡。就好比我们在说天上的飞鸟,在哪里啊?说着指着没了!飞过去了。再比如我们在说某个人怎样怎样,过几天听说死了!时光流逝,时空飞越,说的是啥呢?都是些梦而已。但是沉迷之人总是想留住,总是贪著其事。

聚合则成形有色可见,离散则无影无踪。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色空空、聚散离合、无非心之生灭。

如道家所言:人体自身既是一小宇宙呢,也是三千大千世界俱全呢。能够聚散粉碎吗?能够破掉这一合相吗?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这一品讲的是知见,凡夫有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里讲的就是见思烦恼。凡夫所以痴迷,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

“须菩提!假如有人说佛所说的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觉得怎样?这个人理解我说的意义吗?”

前面一直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这里提出来的不是相了,而是见。相与见的区别在于:相由心生,心灭则相灭,相就是心显现之相。见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所谓见解,就是观念观点。这叫做见地,这可不是眼睛看见啊!眼见与心见不是一个概念。既使没有身体了,空到无有身相,在虚空中照样有见。佛知见是如如不动的,凡夫知见却是见物起思,念想不绝,根据往昔知识经验开始判断思议研究,由此缠缚不断,妄念纷纷。这就是贼心不死哦!阿罗汉杀贼,杀的是啥啊?

因此,破我见是修行的第一步功夫,与一切境界当中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都说:我不分别了,我不执着了,无论见到什么东西,马上就有了我见,我觉得如何如何……这事对、或者不对,应该这样那样……假如有一人再跟你一研究一辩论,那就像给驴蒙上眼睛拉磨,转起来没完没了啦。这些都是因为有个知识在起作用,根据往昔所见所知,使自己进入妄思量,误入歧途。这就是所知障爱,凡夫知见。

这一类人,离不开法制,必须依法制裁其妄念,方能奏效。这就需要小乘之法,给他一个法,让他修着,不然他这心总是飞扬浮躁,难以安歇。怎么这样说呢?这就好比一头倔驴,在一栋充满火药的,随时可能燃烧爆炸的屋子里憋得乱蹦乱跳,心无安住。怎么开导也不出来,只好给它一个活干,并且告诉他这个活干完了、修完了会得到什么好处、果报,让它拉磨转圈子,拴住他的心,结果他又把拉磨当成使命,抱着磨盘没完没了、转起来没完了。干脆给它蒙上眼睛,这样一叶障目,转起来就安心了。转晕了,没了自我主见,就可以牵出来离开火宅了,这就是驴车。你可别笑啊!法华经说得好:叫牛车、羊车、鹿车。并且还哄着他说车上有很多财宝、很好玩。佛经总是哄着说,说的狠了,怕惹起驴脾气嘛!毕竟都听奉承嘛。称它大德,称它菩萨,或许会比较容易牵引。

咱们接着往下看:

须菩提深知此意,所以回答:“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不也,世尊,这个人不解如来真实义。什么缘故呢?世尊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因此才称它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里说的各种见,都是境界中事,比如:佛陀说:昔日我作忍辱仙人时,如何如何……,我曾经如何降生……

这都是修行的经历,当然有个从“我”到“破我”达到“无我”的过程。最终达到空性,证到虚空大体。至于后来有:我作佛时如何如何……,那是在証得空性之后的慈航倒架,应世度化,说的始终是无我之法。无我空性中,空无我之理是诸佛所达到的真正境界。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觉悟者发心要度过三大劫难突破生死情网。在一切法上应这样知,这样见,这样信解,心里不生任何法相,所谓的法相,如来境界说明没有什么法相,只是称它法相。”

这是说些啥啊?怎样知?怎样见啊?仔细看看题目: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阿僧祇,在这里是无量无数的意思。以充满无量无数世界之七宝布施,其福德多少可知。如果有善男善女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念诵受持此经,甚至仅仅经中四句偈,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远远胜过前者布施的功德。这是什么缘故?

一是持财宝,一是持法宝。财施只救人身命,表相也。法施能救人慧命,脱离苦海。财宝如幻如化,凡夫贪著其事,贪欲无穷,财宝终有尽时,苦闷烦恼难逃。但是一切有为法中,最难看破者财宝。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怎样为人演说呢?不取任何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圆觉经曰:‘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能说、所说,及听说者之相,皆不取。就如这电脑一样,你有求,我必应,有问必答,既不多显示,也不少回复,恰恰好!你若不动,我亦无所显示。这就是如如不动。

何以故?什么缘故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要心有所造做,皆属于有为法,我要普度众生,我要慈悲有情,我要说法度人……只要是有了这个我要如何……的念头,那就有了取舍,这就是轮回。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如水月镜花、如海市蜃楼;如同露水珠,如同电光火石,瞬息即逝。就算是佛、菩萨来了------应缘显现化身教化众生,也不是真实,因为所有众生皆是自心自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品说的就是:应化非真。一切时一切处不执着于事物的相状,真性毫不动摇,才是本经的精髓。

佛说是经已(完毕),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长老须菩提及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人、阿修罗听后都生起大欢喜心,相信、接受并依佛陀所教导恭敬实行。

这部经书解释到最后,你该明白最后这一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样一句话意味着什么呢?它在告诉我们,说这部经的范围之大,一切世间啊,何其广泛!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0-8-15 11: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普普


    终于给重新编辑好了,看起来舒服多了。{:8_439:}不过发现缺了5品,红色字符标示。。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1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普普


    终于给重新编辑好了,看起来舒服多了。不过发现缺了5品,红色字符标示。。{ ...
云水生涯 发表于 2010-8-15 11:00


哥哥偷懒,让妹妹辛苦了{:em01:}{:em01:}{:em03:}{:em0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11: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几品我还无缘见到,看机缘补充吧。
发表于 2010-8-15 11: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普普
看过后对金刚经又加深一点了 谢谢普普转来好帖
发表于 2010-8-15 12: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后对金刚经又加深一点了鲜,谢谢普普转来好帖
天山 发表于 2010-8-15 11:40



    不知道又加深了一点什么“了鲜”呢?
发表于 2010-8-15 12: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哥偷懒,让妹妹辛苦了
普普 发表于 2010-8-15 11:13



    希望去天国的路上不要偷懒哦
发表于 2010-8-15 12: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几品我还无缘见到,看机缘补充吧。
普普 发表于 2010-8-15 11:21


随机而作。。
发表于 2010-8-15 13: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整理后对金刚经,又加深了对金刚经的理解,收益了,谢谢普普转来好帖{:8_433:}{:em04:}
发表于 2010-8-15 17: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了,谢谢普普转来好帖{: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4-26 01:31 , Processed in 0.1309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