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8|回复: 15

道正人间(十九)应该为商纣王平反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4 20: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纣王原是“帝辛”,“纣”这个名字是周武王给起的。

  毛主席诗云: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毛主席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毛读书笔记解析》,P1157,转引自高水然:《对纣王的评语》,淇园文萃)

  毛主席还说商纣王当年擒获周文王时没有杀死他,只关在羑里后来又释放,一念之仁,造成了自己的失败。对造反的周文王都没有杀死,可见商纣王是一位仁慈君主。

  所有关于商纣王如何残暴的说法都是编造的假话,历史越往后,就编造的越多,越详细。我们来看这个过程。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尚书》有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
  一是酗酒
  二是不用贵戚旧臣
  三是用小人
  四是听信妇人言
  五是信有命在天
  六是不留心祭祀祖先

  这六条罪状哪里是罪状呢?分明就是商纣王的无罪证明啊!

  这是“原始罪名”,即使照这些罪名,商纣王无非是“昏庸”而已,不至于“暴君”。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到了春秋时期,纣王的罪状却又增加了一条,即
  七、“比干谏而死”,而且到了战国时期,对于比干的死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三)
  《史记 殷本纪》问世后,商纣王更坏了,如:“重刑辟,用炮烙之法”;“九侯女不意淫,纣怒,杀之”等等。从此,历代史家说起暴君必数夏桀、商纣。

  (四)

  晋朝,皇甫谧这位喜欢写历史书的医生干脆说,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除了剖开比干的心,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想看看胎儿形态。

  这时,商纣王已变为毫无人性的暴君。

  (五)
  明朝虚构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奠定了商纣王“衣冠禽兽”的民间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暴君”形象是逐渐累加形成的。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啊,儒教的徒子徒孙们编造历史到了何等的程度!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儒教天命说历来讲究“成王败寇”,于是,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古代成功人士,都被锦上添花似的“包装”成了极好极好的完人、圣人而推出,他们的失败地方(比如尧舜的失位)也被美化成所谓的“禅让”。而夏桀、商纣王等几位可怜而无辜的先生,则因为是失败者,就被“雪上加霜”,与“暴虐荒淫”四字挂上了钩。这些亡国之君,比起前面的开国大帝,何成何败,自不待言,不挤对他们挤对谁呢?

  在春秋时期,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了,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说他是被剖开了心。到了汉朝,刘向更进一步说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

  到了晋朝,皇甫谧这位喜欢写历史书的医生干脆说,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除了剖开比干的心,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想看看胎儿形态。

    学者子贡早就意识到了纣王的悲哀,他本人也有点看不过去,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就是说,纣王虽不好,但不至于如此之坏,所以君子千万别失败了,否则后世的人想举出恶事来说理,就一定涂抹了他来充数!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记载周灭商牧野之战流血漂杵,并非史记编造的兵不血刃

  周灭商的牧野之战非常残酷,根本不是后世儒家《史记》所描绘的“兵不血刃”,“奴隶自己都造反”,“前徒倒戈”、“反戈一击”,“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何以为证?恰恰是儒家老祖宗孔丘亲自编定的《尚书》中说这次战役的牺牲是“流血漂杵、赤地千里”!死者肝脑涂地,敌人踏着他们的血尸像洪水一样涌上来,商人拼死捍卫政权,周人则用极其残酷的手段夺取之。

  以至于孟子也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这里发出了对儒教宣扬的“仁者无敌”的高声质疑。

  《逸周书·克殷》记载 :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好像还是孟子,看到这里,骂这个周武王是个暴君,人都死了还要侮辱尸体,是仁义的样子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归道 于 2013-6-14 20:53 编辑

(一)
  周师和诸侯联军入城后“血流漂杵”
  帝辛一看形势不妙,率军退守王城,周兵奋力攻之。城破,周兵如潮水般地拥入城中,上百万人口的繁华王都,顿时血流成河。此时已近黄昏。帝辛自焚,武王赶到,遂用黄钺斩下纣头,悬之于大白之旗示众。武王登上鹿台,觅得姮己等纣之宠妃,杀之,悬其头于小白之旗。此时,朝歌城里城外,已是一片喊杀之声,大街小巷,如一片火海。上百万人口的朝歌王都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我们知道,当时商纣王的军队正在东夷作战,商纣王组织起来的抵抗力量有相当大部分是东夷俘获的奴隶,为什么这些奴隶竟然并没有向周投降(史载奴隶造反又是假的),为什么连这些奴隶都为商朝死战不降?只有一种可能:周武王是个可怕的怪物!

 
  (二) “不食周粟”的故事,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坏人有瓜葛。《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三)箕子《麦秀歌》之证
  《史记 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武王灭殷后,为怀柔殷人,将殷人的亲周贵族之一箕子分封到朝鲜,不以臣子待之。后来箕子从朝鲜来朝见周天子,经过殷人故都(殷,河南安阳),见原本壮丽的商朝宫室被毁,首都城市成了农田,感慨伤怀,咏叹了《麦秀》之歌。歌词为:“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箕子哀怨“狡童”(狡赖的小子,指商纣王)不听自己的话,造成商朝宫廷变农田、殷人被屠杀而亡国的后果。《史记》中写道:“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殷遗民听到箕子的歌,都痛哭流涕。

  壮丽的商朝宫室被毁,首都城市成了农田,我们可以想见牧野之战何等残酷。







  上面我们是从箕子《麦秀歌》提供的证据来厘定牧野会战和武王挥师入城屠杀殷军和殷人的残酷性,否定了司马迁的牧野会战类似兵不血刃和周师入城类似和平解放殷都的说法。实际上,以箕子《麦秀歌》为证推测武王伐纣时对殷都的毁灭性破坏并非我的首创,最先作出这个判断的是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政协九届副主席、山东省慈善总会会长、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会长谢玉堂。他在2011年7月出版的《甲骨文的由来与发展》一书中说:“周武王十三年,纣王时的重臣箕子到周朝朝拜时特意去旧都看了一次,当他看到昔日的首都一片淒凉,不禁悲从中来,欲哭无泪,并为此作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谢先生由此推测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纣,这对安阳(引者按:谢先生实际指的是位于今安阳一带的纣之王都)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上述两处引文均见于谢玉堂著《甲骨文的由来与发展》第106-107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关于牧野之战残酷性及武王挥师入城对时有上百万人口的末商王都的破坏程度,历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尚书》等古文献中的“血流漂杵”和战后殷都在几年内沦为废虚说;一个是《史记 周本纪》描述的牧野之战兵不血刃景象和武王挥师入城受到城内百姓热烈欢迎的殷都和平解放景象。《史记 周本纪》中的说法类似于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和平解放北平(北京)那样,它使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北京免于战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上述两种说法哪一个可信呢?衡量的标准可以看也仅能看周师在牧野会战得手后,武王挥师入城时对时有上百万人口的殷都的破坏程度。如果周师和诸侯联军入城后,殷都完好无损,则是《史记 周本纪》的类似“兵不血刃”说或是类似“殷都和平解放”说对;如果殷都受到极大的破坏,以致两年后沦为箕子笔下的一片废墟,则是古文献的“血流漂杵”说对。








  类似“兵不血刃”说或是类似“殷都和平解放”说缘于司马迁的《史记 周本纪》。《史记 周本纪》说,因殷军奴隶兵倒戈,周兵在牧野轻而易举地大败殷军,逼得纣王退回鹿台自焚。武王在牧野得手后,挥师入城时,纪律严明,深得各路诸侯拥护,殷都百姓纷纷出城,在城郊列队欢迎周师。于是武王派群臣告诉殷都百姓说,上天将赐福给大家,快庆祝解放吧!殷都百姓都对武王感恩戴德。殷都百姓是否载歌载舞庆祝解放,《史记 周本纪》中未作交待,想来如果“兵不血刃说”成立,殷都百姓载歌载舞庆祝解放也应该有之 。(《史记 周本纪》原文是“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拜毕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 ’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司马迁的这个类似兵不血刃说版本,看是合情合理。但却无法解释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当时地球上最繁华的城市殷都在短短两年内就沦为箕子笔下一片废墟的历史难题。
  “血流漂杵”说,缘于《尚书 武成》。原文是: “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尚书》这段话中用“血流漂杵”描述这场战争的悲惨景象。
  从比《史记》更早的箕子的《麦秀歌》可看出,箕子作《麦秀歌》时,时有上百万人口的殷都已经沦为一片废虚,这是支持“血流漂杵”说的铁证。《麦秀歌》是箕子被封朝鲜回来朝周,还武王顺水人情途中,路过朝歌时写的。《史记 周本纪》记载,武王克殷后二年(即公元前1044年),武王向箕子问道。《麦秀歌》当然就是箕子在武王克殷后的第二年写的(即公元前1044年)。武王克殷后两年,有上百万人口的当时地球上第一大城殷都就沦为箕子笔下的一片废虚,这能说是武王在牧野会战得手后和平入城么?所以可以断定当年牧野会战及战后武王挥师入城是非常残酷的,《史记 周本纪》说武王挥师入城时殷人出城列队欢迎根本不可信,真正的史实应该不是殷都和平解放,而是殷都当年受到极大的破坏。
  如果殷都,在武王克殷后,仅两年就沦为一片废墟为真,则“血流漂杵”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牧野会战期间的“血流漂杵”,一个阶段是周师和诸侯联军入城后的“血流漂杵”。(请读者注意,这是在纣王儿子武庚复国被诛之前,即是说在周公平叛之前,殷都就已经沦为一片废墟了。)

  周灭商死了多少人呢?一个你不敢想象的巨大数字!请听下回分解。

  数字大到了足以让我怀疑,这是一次外族入侵,也就是说西岐周人不是汉族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蛮异族西周对汉族商朝人民血腥屠杀超过一亿,史料铁证!

  《尚书 武成》记载“血流漂杵”,血流成河,连木杵都能冲走。

  《逸周书·世俘》记载“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磿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

  斩首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如此魔头,天理不容,姬发窃位三年而暴毙。一亿十万七千七百七十九个人头,多么可怕!

  如果是真的,那么只有异族入侵,才能是这样巨大的屠杀!两千年来,只有蒙元满清的入侵,可以与此数字相比。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周商文化特别是信仰差异这么大!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族商朝遗民持续几百年反对周朝压迫

  周武王逼死纣王后,为了安抚商民,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商地,武庚对周的“厚遇”毫无感激之情,在第二年就率领商民造反,周用了三年时间,才勉强把这场暴乱镇压下去,可见商朝遗民的团结与纣王的威望。

  周王朝的统治并不太平,内有心怀亡国恨的殷遗民,外有敌视周人的原殷人盟友淮夷和楚人等,特别是南方楚国,一直与周是南北朝的关系。楚国怀念商朝,绝不向周朝投降。

  周公的儿子分封到鲁,被徐夷、淮夷围困,成王派军队才得以解困。周穆王时期(前976年 —前992年),徐夷与淮夷联合九夷伐周,周穆王只好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来楚人从长江进入淮河,统一了淮夷和徐夷,势力直抵山东南部,与周人对抗。周昭王时期(前995年 —前997年),周人征伐楚人,全军覆没,周昭王君臣都被淹死在汉水里。

  郭沫若在《殷契粹编》中写到:“殷代文化为我国文化之渊源,中国北部开发于殷人,南部长江流域之徐、楚文化,实亦殷之嫡系。盖徐、楚乃殷之同盟而周之敌国,亘周代数百年间积不能相能者也。”

  到西周后期,周朝朝廷和诸侯国中的原殷遗民后代势力逐渐成长,公元前841年,以殷人为主的百工和商人因反抗过度勒索而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出奔,周召二公当政。从此周人对殷人的控制更为无力了。为了继续怀柔殷人,周王朝任用了不少原殷人贵族的后代在朝为官。从事工商业的殷人后遗势力也日增,殷遗民士卿干政,分享政权,成为周人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诗经》之中,有不少诗篇表达了一些周人对此的忧虑和悲叹。

  王叔郑恒公知道西周力量已衰败,与商人订立互助盟约,请商人帮助他建立新的郑国。而正是依靠商人支持建立的郑国,在公元前707年敢于与周天子军队对抗并打败周天子,这是中原诸国中的第一个。郑国也是中原诸国中第一个放弃周朝礼制,推行变法的国家(公元前543年子产执政前后)。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这是周人衰败的表现。而周王朝“乱臣贼子”层出不穷,与殷遗民后代势力的重新抬头极有关系。

  孔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尊王攘夷”,

  让人尊异族周为王,挤攘汉族为夷。

  但是,结果最后死前七天他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世竟然是汉族商朝后裔!一辈子维护周礼完全干错了!孔丘那个哭啊……

  这是《史记》上详细记述了的,这个事情等到后边讲。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0: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大骂儒教三仁的汉奸本质

  毛主席在为纣王平反同时,又挥起大棒打倒了为儒教众多史家歌颂了三千年的“三仁”,骂他们是汉奸!

  儒教“三仁”是周灭商期间向异族周卖国卖汉族求荣的微子,箕子,比干。

  “三仁”之首的微子,首当其冲,成为毛主席口诛笔伐的对象,成为“汉奸”、“里通外国”分子。他说:“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里通外国。”(见毛泽东1959年6月22日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收入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史记 宋微子世家》记载:商纣王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微子,他曾劝商纣王要提防周人,但商纣王不听。周武王打败殷军,攻入都城时,微子带着商王室的祭器,光着上身,把自己的双手反捆起来,左手中牵着一支羊,右手捏着一把茅草,脆着向前走,到周武王军门前告罪投降,周武王释放了微子,仍保留了他的贵族爵位(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毛泽东的历史观是博大精深的。遗憾的是很多人只知道毛泽东人民历史观,不知道毛主席还有更加深刻的历史观表述。辟如毛泽东为秦始皇、曹操大唱赞歌,表现了反传统历史的创造性思维,充满了辩证法。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毛主席同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和书记处书记史向生、赵文甫、杨蔚屏、戴苏理五人作了重要谈话,涉及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谈话,为商纣王翻案的历史谈话,为商纣王翻案。
  下面是摘录:
  “毛主席:你这个汲县是夏禹封的,汲县人是大禹的子孙。商朝纣王亡了之后,微子被封为宋,就是现在的商丘。
  吴芝圃:从封丘到濮阳、夏邑、商丘、杞县,一直到禹县,这都是夏朝活动过的地方。
  毛主席:商朝起于商(现在叫商丘),后头它的后代搬到豫北殷(今安阳小屯村)。武王伐纣,还在朝歌(今淇县)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武庚后来跟武王的弟弟管权、蔡叔同盟造反,起来反对周朝。
  吴芝圃:管叔就封在这个地方,郑州的老城就叫管城。
  毛主席:蔡叔就封在蔡,后头变成上蔡。对于周朝说来.管叔、蔡叔都是叛乱分子。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纣王去打徐夷(那是个大国.就是现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几年,把那个国家灭掉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活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汉奸,周应该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纣王的儿了武庚。后来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为宋,就是商丘。”
  毛主席这段话高度评价了商纣王,是反潮流的,因为众所周知,商纣王是人人皆知的昏君,是不是他老人家讲错了呢?如果笔者没有经历过文革,就一定会认为毛泽东说的不对,但经过文革了,自然就赞成毛泽东了。为什么呢?因为公开出版物谈文革都是假的,是颠倒黑白的,所以自然要联想历史。原来,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都是胜王败寇的历史,都是被加工曲解的历史。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自然武王是率仁义之师替天行道的明主,而纣王就是领乌合之众逆历史规律的昏君了。







  
  毛主席还讲了汉奸问题,比干、箕子、微子等是不是卖国分子?如你站在商朝立场上,他们肯定是汉奸、卖国求荣,而你站在周朝立场上,一定会表扬他们与时俱进,崇尚自由,成了英雄了,并把他们写到史书上大肆宣传,让商国之民学习效法了。正如当今活跃在中国的新自由主义分子,对他们的一切卖国行为,敌国一定会大加赞赏,又封民主斗士,又发美金奖励,希望中国人都如此,都与时俱进,那时灭中国的目的也就实现了,大可美其名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毛主席诗云: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真是一句顶一万句,笔者是非常相信的。

  毛主席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毛读书笔记解析》,P1157,转引自高水然:《对纣王的评语》,淇园文萃)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2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武王灭殷后,为怀柔殷人,将殷人的亲周贵族之一箕子分封到朝鲜,不以臣子待之。后来箕子从朝鲜来朝见周天子,经过殷人故都(殷,河南安阳),见原本壮丽的商朝宫室被毁,首都城市成了农田,感慨伤怀,咏叹了《麦秀》之歌。歌词为:“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箕子哀怨“狡童”(狡赖的小子,指商纣王)不听自己的话,造成商朝宫廷变农田、殷人被屠杀而亡国的后果。《史记》中写道:“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殷遗民听到箕子的歌,都痛哭流涕。

  周王朝的统治并不太平,国内有心怀亡国恨的殷遗民,国外有敌视周人的原殷人盟友淮夷和楚人等。周公的儿子分封到鲁,被徐夷、淮夷围困,成王派军队才得以解困。
  周穆王时期(前976年 —前992年),徐夷与淮夷联合九夷伐周,周穆王只好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来楚人从长江进入淮河,统一了淮夷和徐夷,势力直抵山东南部,与周人对抗。周昭王时期(前995年 —前997年),周人征伐楚人,全军覆没,周昭王君臣都被淹死在汉水里。郭沫若在《殷契粹编》中写到:“殷代文化为我国文化之渊源,中国北部开发于殷人,南部长江流域之徐、楚文化,实亦殷之嫡系。盖徐、楚乃殷之同盟而周之敌国,亘周代数百年间积不能相能者也。”


  到西周后期,周朝朝廷和诸侯国中的原殷遗民后代势力逐渐成长,公元前841年,以殷人为主的百工和商人因反抗过度勒索而起义,周厉王出奔,周召二公当政。从此周人对殷人的控制更为无力了。为了继续怀柔殷人,周王朝任用了不少原殷人贵族的后代在朝为官。从事工商业的殷人后遗势力也日增,殷遗民士卿干政,分享政权,成为周人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诗经》之中,有不少诗篇表达了一些周人对此的忧虑和悲叹。王叔郑恒公知道西周力量已衰败,与商人订立互助盟约,请商人帮助他建立新的郑国。而正是依靠商人支持建立的郑国,在公元前707年敢于与周天子军队对抗并打败周天子,这是中原诸国中的第一个。郑国也是中原诸国中第一个放弃周朝礼制,推行变法的国家(公元前543年子产执政前后)。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这是周人衰败的表现。而周王朝乱臣贼子层出不穷,与殷遗民后代势力的重新抬头极有关系。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商纣王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微子,他曾劝商纣王要提防周人,但商纣王不听。周武王打败殷军,攻入都城时,微子带着商王室的祭器,光着上身,把自己的双手反捆起来,左手中牵着一支羊,右手捏着一把茅草,脆着向前走,到周武王军门前告罪投降,周武王释放了微子,仍保留了他的贵族爵位(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11-17 07:12 , Processed in 0.0720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