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2|回复: 21

“Be Pure in Spirit” 请在精神上纯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4 09: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e Pure in Spirit” 请在精神上纯净

——读D.H.劳伦斯的散文



    “Be Pure in Spirit”——译作“在精神上要纯粹”或“请在精神上纯净”。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的一本散文集里的核心语句,特意印在书的封面上。如此,读这本书,你就不能不认真地体会和咀嚼这句话的味道。

    Pure,指成分纯,中文可以翻译为纯粹,纯洁,纯净,纯真,纯正。所以,译者黑马干脆把这本书名译作《纯净集》。

    那么,劳伦斯在这些文章里,是如何诠释“Pure”的呢?

    言及思想精神上的“纯净”,我们会习惯地以为又是关于道德的说教。不是的,劳伦斯所说的“精神纯净”,不是指世俗的道德观念。我是在20年前开始读劳伦斯,在我的认识和记忆中,劳伦斯本人无疑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他绝不是道德教育家,他不是牧师,甚至连基督徒都不是,他不至于要在道德上对人们喋喋不休。很多中国读者读过他的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等,我们记得那些著作显然不是向人们讲述所谓“道德”。实际上,他的小说总是对着腐朽的传统道德开战,所讲的远远的超过道德问题。那么,他提倡的“精神上的纯净”指的是什么呢?

    我翻开这本“纯净集”,一篇一篇地读下来,逐渐地,它让我领会到了劳伦斯所说的“纯净”,是指精神上的一种理想境界,它体现在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态度上。概括来说,就是自然之美、男女之美和艺术上的真诚。这属于思想,属于哲学。

    这就是了!



一、 同上帝一样坦荡清明



    什么叫“自然之美”呢?

    我们好像都知道大自然本来就是美的,但这只是个一般的概念。如果把你放到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环境中,或者你面对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一朵不起眼的小花,或者一只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传到你的耳中,你是否能感觉到美,那却是另一回事。

    有人认为,在鸟儿的王国,夜莺最为聒噪,最为轻狂,最爱喧哗,活泼得过了头,因而不大喜欢它;有人听到它的叫声就感到伤悲,以为它在为逝去的爱人而啜泣。因此,像约翰·济慈那样浪漫的诗人写出了充满凄凉感伤的《夜莺颂》。更奇怪的是,还有人听出了夜莺在欢乐歌唱而感到嫉恨,不满这鸟儿比他自己幸福。还有人看到孔雀开屏,那美丽的羽毛展开来也让他感到嫉妒。这些感受全是自己主观的东西,与鸟儿是无关的。劳伦斯俏皮地说约翰·济慈:从夜莺的歌声中听出了“啜泣”,真是个谜,他的耳朵是不是长倒了!

    在劳伦斯的耳中,夜莺的叫声是另一种感觉和认识(《夜莺》):

    不夸张地说,夜莺的歌声是如此清越、生动、质朴、令听者伫立。这种美妙的叫声交织着清脆的感叹,一定是天使们降生的头一天发出的,是天使们出世后无意识中发出的。其时,天堂里一定回荡着天使之声的交响:“哈罗!哈罗!看啊!看啊!是我!是我!多么美妙啊!”



    劳伦斯特别强调地告诉我们,夜莺的叫声纯粹出于天性。实际上,夜莺是世界上最不忧伤的鸟,它没有什么可忧伤的。它感到生活完美无缺并为此发出鸣啭,发出告白。但它从来也不省察,不会顾及人们的感受,该怎么叫还怎么叫。而且,“这叫声纯粹是一种音乐,令你无法为之填词。”

    听到夜莺的叫声,激起我们的感情,我们可以找到适当的字词来描摹自己的感受。但是,劳伦斯认为,对于夜莺的叫声本身,认真地说,没有字词可以准确描摹。描摹出来的甚至都不是真的。如果有,也应该是比字词更加纯洁的东西,用上了字词就让它受到了玷污。夜莺这些鸟儿们,天性活泼,生性主动,它们发出的声音永远是清新完美的。因为,“它是出自丰饶坦荡的上帝之手”。

    是的,天性,天籁之音,它是无比纯洁的,受不得人为地玷污。面对这自然之美,你的心灵也必须是纯洁的。必须有着用语言甚至都无法描摹的纯洁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



    在《诺丁汉矿乡杂记》一文中,劳伦斯写了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面对鲜花的不同情状:女人把花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和装饰品,她不会去观赏,不会去畅想一番,喜欢了就伸手摘下来,占有它,插在自己的头上,还向人夸耀;而男人呢,却是在那里低头赏花,他对花不是仰慕,不是欢欣鼓舞,也不是常见的那种占有欲,是“那种奇特而渺远的沉思状”,表明他真的感受到了花的美丽,他是“萌动中的艺术家”。

    这种对比非常形象。对待自然之美,应该像艺术家那样沉思、畅想。花本是纯洁的,应以纯洁心态去感受它的美。

    自然之美的确需要纯净的心去发现、去感受,一篇《花季托斯卡拉》让我们见识了劳伦斯的不一般的心灵。在这篇长达5000余字的记述散文中,作家以罕见的热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广博的学识和抒情的笔调,描写了意大利沿地中海的托斯卡拉地区,不同季节中以野生为主的花木的生长、开花过程。文章记述了有名目的花草多达50余种,还有各类农作物及其他植物20余种,以及许多小鸟儿和蜜蜂。这里几乎包括了当地原野中所有的花草树木,并重点的描写了乌头、水仙、地黄莲、无花果、雏菊、莵葵、藏红花、蝴蝶花、紫罗兰、葡萄风信子、石楠等十几种花草的生长形态及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并且对比地介绍了在阿尔卑斯山、英国、美国、印度和澳洲类似花草的生长状况,向我们呈献了一个生生不息、充满活力、有声有色、五彩斑斓的世界,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那些生命被激活时的新鲜与新奇。这简直是一部花的交响乐!让我们通过劳伦斯的眼睛,看到了那个真切的大自然之美!



    大自然也有“不美”的地方。我之所以把“不美”打上引号,是接受了劳伦斯的观点,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受,与大自然本身无干;所谓美与不美,都是大自然的客观存在。不要说因为现代工业化带来的那些人为地毁坏和污染造成的对自然美的破坏,劳伦斯对此屡屡表现出惋惜、不满和忿恨;就说自然本身也常常有灾难、荒漠、严冬和死亡。

    那么,面对灾难、荒漠、严冬和死亡,“自然之美”又在何方呢?劳伦斯的“精神上的纯净”又体现在何处呢?

    在作家的笔下出现了如下场面(《鸟语啁啾》):

    严寒一直持续了数周,冻死的鸟儿越来越多,鸟的数量在骤减。田野里、篱笆下,死鸟横陈,一片残尸,有田凫,欧椋,画眉和红冀鸫。这些死鸟被一些看不见的食肉兽叼走了肉,只剩下血淋淋烂糟糟的外壳。



    但是,大自然并没有停止在这残酷恐怖的死寂之上。随后的一个早上,天气突然变好了。风向转南,温暖平和地吹向海岸,斜阳之下,鸽子开始喁喁细语,野鸟也在河底的黑刺李丛中喳喳呢喃。这不能不让人吃惊!面对着大地上厚厚的一层被撕碎的鸟尸,鸟儿们并没有被死亡吓住,它们在感知到春天即将到来的最初时刻,就迫不及待、不顾一切地同声歌唱起来。尽管声音还弱,断断续续,可是它们却是在向天空发出清越的、富有生命力的声音,迎接春天的新世界的到来!

    接下来,作家抒情地写道:当大地被窒息扼杀过后,地心深处的泉水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着。它们只是在等待那旧秩序的重荷让位、融化,随后它们又立即成为一个清澈的王国……令所有鲜花盛开的琼浆。不必去看那些尸陈遍野的死烂鸟儿,别去想阴郁的冰冻。我们无权选择世界,我们几乎没什么可以选择的。我们只能随着严冬血腥恐怖的脚步前行。但是一切都无法阻止这泉水,无法令鸟儿沉寂,无法扼杀鸽子在林中鸣啭,这个富有活力的世界不会停步,它不可阻挡的振作着自己,来到了我们身边。月桂树很快就要散发出芬芳,羊儿很快会立起双脚跳舞,地黄莲会遍地闪烁点点亮光,那是将是一个新天地。

    由此,劳伦斯得出他对于生与死的感悟:死孕育着生。因而大自然没有死。灾难不过是把我们抛入新的生的开端,它使我们乘上了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像鸟儿那样在混沌中从死转向生。

    这就是劳伦斯告诉我们的,即使在灾难、恐怖和死亡面前,你看到的仍是大自然的无限生命力之美!你看到了这一点,就说明你接受了来自天国的清风,你同上帝在一起思考,你的心同上帝一样坦荡清明。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回归伊甸园



    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是最说不清的东西!

    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人生也是男女双方共同演进的。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来说,男女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关系。“男女关系是实际人生的中心点。”追求两性相爱,永远是所有男人、女人的目标。这既是人生的永久主题,也是文学艺术的永久主题。

    可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形态几经更替变化,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而社会最重要的男女关系,他们的相处状态极其幸福指数,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却一言难尽!历代的道德教养、准则规范,总是想把男女关系厘清理顺,纳入某种轨道;但事与愿违,结果往往是把它弄得扭曲变态,痛苦难言或混乱不堪。少男少女们的爱情常常是与传统道德对着干。无论是劳伦斯生活的上世纪初前后,还是当今时代,男女之间除了确有相爱之外,还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爱或相怨以致相恨,诸如虚伪,欺骗,野蛮,屈辱,交易,放纵,仇恨,逃避等等,真是千奇百怪而又司空见惯!让多少男女心灰意冷,疲惫不堪,遍体鳞伤,恐惧惶惑,欲爱不得,欲罢不能,泪水几乎都洒在与那个异性的关系上了!所谓传统道德给男女关系浸润了太深的污染。试问:当下现实的男人女人,与创世初伊甸园的亚当夏娃相比,哪个更令人满意羡慕?回答显然毫无疑问,伊甸园是我们永远向往的!

    男女关系,是劳伦斯一生集中思索的问题,是他的小说、诗歌和绘画的一贯主题,同样是这本散文集《纯净集》文章里的一个焦点,有许多精辟而令人深思的思想观点,闪烁着真挚而智慧的光辉。



    男人与女人是两条并行交汇流动的河流。

    劳伦斯说,男人和女人,各自都是一条流动的生命之河,它们时而交汇,又各自流淌。又说“性和生命是一条流淌的河”。我领会,这个论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互以对方为自己的河岸。无论是没有了哪一方,我们的生命都无法流淌,就如同没有岸的河流不是河流一样,那是沼泽,一团发臭的死水,人就不可能有灵魂,更无所谓幸福。所以他说,“我生命之河的一条岸是女人”(《唇齿相依论男女》);

    二,河水流动的过程中会有着无穷的变化。既然是一条流淌的河,它就会有不断的变化。“一会儿生机勃勃,一会儿平和,一会儿恼怒,一会儿又会随风飘去,飘去。”这种变化并不是坏事。每发生一次变化,就会有一种新的生命内涵和节奏应运而生;我们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更新我们的生命,从而获得一种真正的心灵宁静;并从而积累构建生命的完整。那种以为男女两人结合以后不会再有什么变化,对发生变化毫无思想准备,感到不适应甚至恐惧,不但是幼稚的,也是危险的。

    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缺少这种完整感,他们深感自身支离破碎,因此他们无法获得宁静。许多人经受不了这些生命流动的变化,于是,她(他)便抱怨、失望、痛苦,便轻率地宣布一切都结束了,决意离婚了事。其实,即使她再婚,所投入的仍然是另一条流动的河,情形依然如故。

    爱是关系振动中的平衡。所谓宁静并非凝滞,而是生命的奔流。每一对体面结了婚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每隔几年就大有改观。变化可能会带来欢乐,也可能会带来痛苦,就看你们如何对待。漫长的婚姻生活就是永久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男人和女人相互培育他们的灵魂和完整的自我。

    这种宁静和完整,便是生命的意义,性和爱意义。



    完全尊重两性尤其是女性的人格。

    劳伦斯强调,如果没有人格的独立,便没有真正正常的男女关系。但同时他又强调,这种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独立,不是大写的“I AM”——“吾者”,这个上帝曾用过的自称。“吾者”相当于中国帝王自称的“朕”、“寡人”。劳伦斯说“一旦一个人,无论男人女人,变成了了不起的大写的‘吾者’,他就一钱不值了。”

    他嘲弄男人是所谓“征服者英雄”女人是附庸的论调,“已经像兴登堡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元帅)一样陈旧过时了”,企图主张再次兴起此种花招的人是愚蠢的。

    他赞赏在封建压制下,妇女争取解放,获得自己灵魂和人格的独立,那是社会的进步的,也是男女关系的福音;可是,如今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这种独立和自由都有些过火了,走向了虚无,走向死亡的情感和荒漠的幻想”。显然这也是不可取的。(《唇齿相依论男女》)劳伦斯80年前(1930年)说的这段话,在今天我们的身边不是也出现了吗?

    劳伦斯特别不赞成男人以及女人自己,按某种想象中的模式,要求女人成为所谓“理想型”的女性而去迎合男性。诸如“管家型”的,“淑女型”的,“浪漫型”的,“少女型”的,等等,这是再愚蠢不过的想法。如果爱受到约束,就意味着爱的死亡。(《妇道模式》)

    男人和女人永远是微妙而又在变化中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必要用什么“契约”把他们约束在一起。最道德的事就是让男人忠于自己的男子汉之道,女人忠于自己的女人之道,从而让男女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因为,对各自双方来说这都是生命。(《道德与小说》)

    这使我想起当代一位哲学家的著名观点:“婚姻是人类最蹩脚的发明”。其来源大概就是劳伦斯这里吧?



    性爱在男女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得到正视。

    尽管“劳伦斯内心非常严肃、爽直,是一个真正的清教徒,他痛恨所有淫猥之物。”(劳伦斯的夫人弗里达回忆录),但在劳伦斯那个年代,性爱与情欲还是不能公然谈论的,把它写成书更是大逆不道。为此,心灵纯净的劳伦斯大声疾呼:“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肉欲的激情与神秘同神的神秘与激情同样神圣。”让我们“身怀敬意地认识自己吧,对我们体内那富有创造性的灵魂所张扬的一切甚至要报以敬重,因为它是上帝的神话。这样一来我们才能身心健康,自由自在。”“富有创造性的自然冲动之魂激荡起我们体内的欲望与渴求,这是我们真正的命运,有待于我们去满足并实现之。”(《〈恋爱中的女人〉自序》)

    劳伦斯针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流行观念指出:我们从一开始就全错了:在意识层面上说,似乎人就没有性这个东西。……我们不敢自然而然地谈论它,自然而然地想它。他结合自己青春期的体验说,“我再也不会为自己的性想法和欲望感到羞耻了,那正是我自己,是生命的一部分。”他说,承认了这种肉体意识极其重要,能教我们温柔、生机勃勃,人与人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就富有了同情心,那是慷慨而温暖的同情水流,而且流露得更真切。否则,不把一点点古老的温暖还与生命,那么前头等着我们的将是野蛮和灾难。(《恐惧状态》)

    劳伦斯指出,性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绝不是淫乱,绝不是乱作一团的风流韵事。

    对于来自各方对他“淫秽”的指责,劳伦斯给予有力的回敬:“绝不能说关于肚脐眼以下部位的字词是淫秽之词”,这些词本身是干净的,它们所指的部位也是干净的,与我们的脸、手和大脑一样干净,一样是神圣的。它们是被人的头脑肮脏的联想弄脏了。这些字词被懦弱而不洁的头脑逐入潜意识的黑狱。人把自己贬为某种耻辱和恐惧之物了。它们所代表的精神恐惧被夸大了。应该清洗人们的头脑。应该让这种状况结束。

    劳伦斯认为,理智的解除所谓“淫秽”禁忌,才可以建立新的科学的社会文明。(《〈三色紫罗兰〉自序》)



    驯服并不等于文明。

    “只有人是一个会刻意驯服自己的动物”,而且这种驯服没完没了。

    几千年来,人们受到了太多的所谓“文明”的驯服,结果把我们的理智和感情“驯服”得变了质。驯服是控制的结局。被驯服者自身会因此失去自控的能力,失去自我导向的能力,它必须受外界控制不可。一旦失去控制,他便败坏堕落。这种现象,无论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我们见到的太多了!

    奇怪的是人们看不到这一点,反而自得地“管这种自我驯服叫文明。”

    这不是文明!真正的文明应该与此大不相同。

    “除非我们把自己与远古的源泉相接,否则我们还会堕落,因为堕落,我们还会陷入某种奇特的感情放纵之中,它会让感情败坏,败坏成秋日那种色彩——秋日秋光之后是死亡的风暴,如同狂风扫落叶一般”。

    劳伦斯主张:现在我们需要再一次播撒“野性的种子”。所谓“野性”,就是原始而自然的,纯洁而不受污染的,理性而又人性的观念,那是来自上帝的声音。我们须得重新培养我们的感情了。

    劳伦斯告诫人们:回归伊甸园!这是因为“老亚当的先祖是上帝,他在老亚当黑暗的胸腔内,在他腹中。人自己反感了上帝,于是轰走了上帝,把他轰到最远的空间中去了。”“现在我们该回归了。老亚当也该昂起头、挺起胸,摆脱驯服,既非恶意也非玩笑,而是让上帝回到他的体内,回到他体内最黑暗的大陆上去。”(《小说与情感》)

    伊甸园正是劳伦斯的阳光下的大陆,理想的精神天国。

    劳伦斯渴求重回伊甸园那个生命纯净无染的王国,他盼望“新的亚当”与“新的夏娃”相遇,过上真正的男人与女人的理想生活。

    这给了我们的启示是极为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D.H.劳伦斯的散文



三、追求生命圣洁的光芒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写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代表”,这是现代世界文学史论给予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评价。可是,他生前在自己的祖国英国文坛上却没有任何地位。不但文坛上没有地位,甚至连生存的地位都十分窘迫。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情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其中对于性爱的直接描写,一度引发极大的轰动与争议,触怒了公众舆论和社会管理当局,因而屡遭查禁,劳伦斯夫妇被迫长期流浪各国。他只活了45岁,死在异国他乡。就是在那贫困交加的岁月,他以自己羸弱的病体,始终热情饱满地从事着写作。在不到2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十几部长篇小说、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多部诗集、散文集和几十幅绘画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这非凡的经历,让我们不能不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能够如此执着?

    我想从他的文章中寻求答案。



    劳伦斯在谈论自己作画的体会文章《作画》中说:无论要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视觉的,文学的还是音乐的,某种精神上的纯洁是必须的。这是所有艺术的开端。他还提议:“在每家艺术学校的门上都应该写上这样的座右铭:保佑精神上纯净的人,因为他们身处天国。”

    劳伦斯自己就是这样一个身处天国、精神纯净的人。



    身为小说家,劳伦斯最为关心并着力研究的是人的内心感情,通过写作揭示人的感情的关系及其变化。他认为今天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着善良和慷慨的感情的,但是许多人永远也弄不清、永远也体验不了这些感情,因为他们恐惧,他们受着压抑。一方面,受传统道德观念、法律、习俗的束缚;一方面受着金钱和掠夺的社会制度的伤害。“我们全被迫卷入金钱的竞争,这种竞争伤害了我们善良的天性,其伤害程度超出了我们的忍耐能力”。这也是造成人们的精神难于纯净的原因。



    就拿备受指责的“情欲”来说,情欲本是人的天性,只要不是那种逍遥放纵的淫猥行为,它就是圣洁的,健康的,就是情爱女神爱洛斯(Eros),就应理所当然地受到敬重和崇拜。这才是精神的纯净。否则,糟蹋我们身上的活生生的爱洛斯,反而是真正的“纯属堕落”!他的小说往往是以自传体的形式来写的,他“自诩为自身欲望之渴求与抗争的记录……举凡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均无不良可言,”没有背叛灵魂,就毫无歉意可表。所以,在英国那个古板顽固的环境下,对于任何对他的指控他不认错,甚至干脆不予理会,不企图作任何辩解。他宁可浪迹天涯,也不与强势的官方妥协,不与高高在上的主流文学势力攀附,用他的穷骨头、硬骨头表明他坚持与苦难奋力抗争。他生命里那股不屈的力量涌动着的就是对圣洁的坚贞精神。



    劳伦斯如先知一般地吁请人们严苛地审查生命。性爱是生命的重要部分。他毕生致力于男女性爱题材小说创作,他在揭示男女情爱的同时,将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炽烈的性爱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这种思考最终归结到他立志要用小说来“改变”英国的初衷。这正表明他是一个正直严肃的作家以及他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从事艺术需要心灵的真情投入。劳伦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我真正明白了一幅伟大的绘画中注入了怎样的生命,每一根曲线,每一个动作里都注入了强大的生命。精神纯净,意识敏感,强烈渴求要画出内心里的景象,一切就这样水到渠成。”

    艺术作品的高低优劣,它的全部价值,在于其富有生命。画要给人感觉“活生生”的生命感。没有生命,就没有意义,不过是墙上死气沉沉的斑点而已。

    而作品的生命是作者所注入的,产生于作者的高洁的品味,细腻的感觉,深入的理解,入神的眼光,面对描写对象,将生命寄寓其上又深入其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不叫艺术。没有激动,没有视觉听觉发现的欣喜以至于狂喜,也没有悲愤,就不可能产生富有生命感、生命力的作品。



    艺术应该带给灵魂以快乐。首先,创作过程会有着莫名的快乐,这种快乐未必一定是喜悦,更准确地说是心灵的快慰。人们从劳伦斯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出他永远是神思飞扬,激情四射,语言优美,气势恢宏,可以看到他在享受着创作过程,即使他当时正处于贫病交加、捉襟见肘之中。好的艺术作品一定会激起或唤起欣赏者灵魂的共鸣,从而令读者获得独特的快感。即使是悲伤的作品,也会调动欣赏者的情感,给人难以言表的慰藉和舒畅。



    劳伦斯告诫人们,“我们真应该摒弃艺术上的财产观念。”艺术的价值是它的美感,它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和愉悦,而不要把它当成了财富。“把画当成财产是致命的错误。”

    要保持精神上的纯净,就要摈弃庸俗的感知和庸俗的趣味,最首要的是摈弃庸俗的接触。劳伦斯认为这种接触,包括那些教条的、相互矛盾的、令人不得要领、把人引入歧途的所谓现代艺术理论,那些理论让人画不出真正的画来。劳伦斯为自己没有上过那种艺术学校受到那种教育错误引导而感到庆幸。



    劳伦斯对待艺术,完全把自己以及自己的灵魂和生命注入其中,达到了类似于“物我合一”的宗教般的虔诚,所以,一切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这表明他精神上的纯净,他在心灵中听从上帝的召唤,用自己的一生赋予对艺术的真诚追求。追求生命那圣洁的光芒!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天性,天籁之音,它是无比纯洁的,受不得人为地玷污。面对这自然之美,你的心灵也必须是纯洁的。必须有着用语言甚至都无法描摹的纯洁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


{:8_439:}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劳伦斯得出他对于生与死的感悟:死孕育着生。因而大自然没有死。灾难不过是把我们抛入新的生的开端,它使我们乘上了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像鸟儿那样在混沌中从死转向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性和生命是一条流淌的河”。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爱受到约束,就意味着爱的死亡。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姻是人类最蹩脚的发明”。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来自各方对他“淫秽”的指责,劳伦斯给予有力的回敬:“绝不能说关于肚脐眼以下部位的字词是淫秽之词”,这些词本身是干净的,它们所指的部位也是干净的,与我们的脸、手和大脑一样干净,一样是神圣的。它们是被人的头脑肮脏的联想弄脏了。这些字词被懦弱而不洁的头脑逐入潜意识的黑狱。人把自己贬为某种耻辱和恐惧之物了。它们所代表的精神恐惧被夸大了。应该清洗人们的头脑。应该让这种状况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09: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保佑精神上纯净的人,因为他们身处天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9-28 07:29 , Processed in 0.0518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