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内容简介
《索天图》是一部以更新、更全面的视角来观察自然、社会、人生,并提出相关方法论的文言体哲学著作。整个体系宏大而严谨。一百五十一章分篇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天欲、天道、物道、灵道、人道,道道相关;察物、谋事、运策、养生、修性、立信,面面牵连。广可达玉宇、细可剖尘微,《索天图》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对世界的认识。而其基于“生”“善”“美”的信念本原与趋势说,更投射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俯瞰个体在宇宙大环境中的位置和作用,分析其与诸多要素间的关系与运动规律,找到操控事物发展方向的手段;大至宇宙发展,中到国家治理,小及修身养性,《索天图》都有极其精辟的论述。
简单的说,《索天图》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运用三维视角观察
《索天图》打破传统的从时、空两个维度来认知世界的方式,而以时间、空间、逻辑三个维度来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在世界维度中加入逻辑,并加以充分有力的论证,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世界本质更新、更深入、全面的大胆探索,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二、运用模糊逻辑表达
《索天图》通篇运用文言这种概念边界比较模糊的语言,来表达严密的逻辑,从而使对问题的表述兼具逻辑严密与外延广泛两个特点,作者将这种逻辑叫做模糊逻辑。
运用文言,不仅解决了严密的逻辑与广泛的外延可以兼容的问题,而且充分发挥出我国传统语言精炼优美的表达优势,既可凝练有加,惜字如金,又可汪洋恣肆,一泻千里;音韵谐和,琅若珠玉,极具诵读之美感。
目录
第一章 不依于人
第二章 天无弃物
第三章 玉不琢
第四章 家国
第五章 小生大生
第六章 秋愤
第七章 信
第八章 三力
第九章 降心
第十一章 阴阳或缺
第十章 图谋
第十二章 修身就义
第十三章 天义
第十四章 索天图
第十五章 三知
第十六章 几道
第十七章 成败事
第十八章 天治
第十九章 舍庐
第二十章 求证
第二十一章 福祸相随
第二十二章 谐同
第二十三章 生灭
第二十四章 人有三行
第二十五章 演道
第二十六章 八备
第二十七章 如行
第二十八章 道不远人
第二十九章 理空
第三十章 余利互生
第三十一章 名实
第三十二章 不落因缘
第三十三章 五策
第三十四章 元
第三十五章 元性
第三十六章 元德
第三十七章 三纯
第三十八章 抗乘
第三十九章 三味真火
第四十章 生
第四十一章 无执
第四十二章 唯简易从
第四十三章 虚名利
第四十四 始生
第四十五章 力之远近
第四十六章 福祸自招
第四十七章 本真
第四十八章 顺性情
第四十九章 明欲
第五十章 大欲至信
第一章 不依于人
不依于人,所以自立。
不附于物,所以自生。
不弃人功,所以无怨。
不废物用,所以不穷。
第二章 天无弃物
天无弃物,物无废用,草窠牛粪,蚊蝇以生;日月星光,参芝采吸。
人追其能,物追其用,天之道。
故,惜人者尽其能为上;惜物者尽其用为上,是为大慈。
珍物而藏之,废其用而已;惜人而敬闲之,毁其能而已,是为大败。
然大慈常有恶名,大败常有善名。故善恶岂以名辩哉?
为人所用,所以有依;为已所用,所以有生。故他用者存,自用者生。生与存岂能相离哉?
故为天下所用者天下亦生之。
第三章 玉不琢
或曰:玉不琢不成器。
人之用物雕琢而已,人之用已修习而已。
雕琢者弃其无用而出其有用。修习者规其陋习而成其智能。
道之用物生灭而已,灭其无用生其有用而成大道。
故,生,道之本也,灭,道之用也。
第四章 家国
家国之道:校之以民旨,验之以自然;修之以内心,行之以人文,经之以制度。
何为民旨?民生、民长者也。
失民长者国衰,失民生者政亡,失自然者族灭。
更制度者政替,规人文者史进,修内心者得立。
观历史之长河,日月轮彀,政替文更,有形有体者莫不变。
夫唯不变者,民旨之心也。
故家国之道要,在于修持此心。
第五章 小生大生
以小成大,因大生小,究其极处,小大一也。生不害义,义不害道,道不害无,无不害生。舍生以取义,舍义以取道,舍道以取无,舍无以取生,如此循环则小大相生,有无递推,百序成,万物生。
明大小,以定取舍;分有无,以别万物。
第六章 秋愤
日与月,常相共;道与空,不相离。只有无爱才无恨,岂见施予不索取;施予常图知恩,索取常恨不予。故爱恨交替,煎熬凡心。
不施予,不索取;欲守虚空与死寂,又怕道不生,灭天理。谁能愤时静,静时动;不在形前,不在空后;守此真心,不欲形,常欲萌。
长空谁与共,大道自独知。
第七章 信
万念放下,一信方生。
而此一信,当如山云,远睹有形,近视无物。
持而不执,守而不有、生而不为,变化无穷。
风云喻持执:风可持虹,手不可执云。执可为,不可执者不可为。
第八章 三力
力维之,智服之,信摄之。
得力者霸,得智者能,得信者圣。
三者具得,圣王之道。
强行得力,用人得智,修身得信。
力 智 信 三位一体。
智胜力,信胜智,力胜信。
信立智用,力乃成行。
智出力行,信乃得立。
力萌信持,智慧乃出。
信为力根,力为智根,智为信根。
第九章 降心
民心如水,需降服之,曲而归宗,以利事宜。
随势者无谋,谋势以导之;势因形显。
逐利者寡志,示利以驱之;利因物成。
明志者高远,立志使之成;志因事随。
势随利出,利主势;
利随志出,志主利;
志随势出,势主志。
此三者一体,执机者循而推之,勿执于一端。
第十章 图谋
治事如弈棋,谋远图近易,谋近图远难。
故谋百成十,谋十成一;
谋一图一,步步艰难,几于败。
物愈小理愈密,物愈大理愈易。
故起于物小,谋于理密,施于理易,图与物大。
谋易图大,难矣。
事小可即为,事大则久为,事大始于事小。
谋既定,理既明,请先于事小而即为之。
第十一章 阴阳或缺
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阴阳合于一体,平衡汇于一身。
小象易明,大象难识。
居南而不知北,居左而不知右,远难至也。
居今而不知往来,遥不可及也。
居静而不知动,深不可理通也。
故小象阴阳全,大象常似缺。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故执南待北,执左待右。
执今待往来。
执静待动。
执阴待阳,执阳待阴,大象乃成全。
既有所执,当知其待,执而不待,怠矣。
第十二章 修身就义
天之道,义为先,义明而物成。
修身就义,义正而身伟。
修理饰身,义暗而身毁。
物常生灭,道不更迭。
身有生死,义不二存。
第十三章 天义
天趋物以:生死、利害、美丑。
生存之、死灭之,利使之趋、害使之避,美使之神往、丑使之情拒。
同利相竞,竞则进;
余利互生,生则谐。
此天趋物之道,然天趋物必以义,何为其义?
万物甘坠此道,竞相奔涌,曲而归宗,天义乃成。
故曰:天义物成,而物莫知之。
欲追之,不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中;
欲弃之,却在一言一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
第十四章 索天图
人世间,凡大工巨制,必先有宏图而后成。
纵观天地,其象伟,其理深,精彩卓绝,然天图何在?
试观之:
天之所欲:大生、大美、大和。
从天之欲行天之事者: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湖海、花草树木、鱼虫禽兽、人。
天之道:生存死亡,行选择之道;利害,行物励之道;美丑,行神励之道;同利相竞,行鞭策之道;余力互生,行谐和之道。
行事者道:天道为渠,行事者道似渠水,水行遇堤者止,行于中者竞自由。大主问事成,无问匠方。
如是天图或可成。
第十五章 三知
智知、情晓、力达
精思致密,以通幽远,逻辑之功,是谓智知。
临境而感,信而不移,人身之功,是谓情晓。
行与其中,处而获实,力行之功,是谓力达。
情晓则易智知,智知未必情晓。
智知则易力达,力达未必智知。
力达则易情晓,情晓未必力达。
智知、情晓、力达三者皆具,知之至也。
精思致智、修身体情、力行以达,循环往复不知其端。
第十六章 几道
天欲:
大生 、 大和 、 大美。
天道:
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余利互生。
神圣向往。
物道:
感以应力。
智以达变。
信以通物。
灵道:
感以应物。
智以达来。
信以同物。
人道:
力。
智。
信。
申张三维:
述力者空间,述智者逻辑,述信者时间。
力能充张四方,逻辑演绎存在,信念决择未来。
空间、逻辑、时间述物之三维,虽然独择其一亦可述物,不若三维述物之全面也。
第十七章 成败事
初观其势,凡事物之成败在于力,力形于势。
欲成之,增其势,欲败之,散其势。
次观其治,治主势。
欲成之,固其治,欲败之,乱其治。
再观其义,义主治,义正则众聚。
欲成之,彰其义,欲败之,毁其义。何以毁义?引势更义以毁之。
急图之以力,次以势,继以治,久图之以义。
第十八章 天治
法、理、情、义,人治也。天亦有治,需顺天承事。
人教我以法,天教我以力。
人教我以理,天教我以律。
人教我以情,天教我以存。
人教我以义,天教我以道。
义也者,和为之本。道也者,生为之根。
顺法、顺理、顺情、彰义,自治也,违之,治于人。
治人则执法、执理、执情、宏义。
顺力、顺律、顺存、演道,自治也,违之,治于天。
治物则执力、执律、执存、广道。
第十九章 舍庐
人制茅庐、广厦,所以避风雨也,然日月之光不阻,春秋之意不隔。圣人在世,亦不过百年,一时之躯耳,然其义千秋不断,百代不间。物有生死,代有兴衰,夫唯道绵绵不绝。
由是观之,所适者,情宜也;所立者,义也;所从者,道也。
识近者图宜,识远者图义,识往来者图道。
图宜者得势力,图义者得众,图道者无所得,无所不得。
三识既备、三图既得,事几于成。
第二十章 求证
混迹于流尘,以体人同;适情于山林,以察物动;神游于微子心内、八极身外,以照真明。如是与物情相同、理相顺、信相致,然后可以图用。
第二十一章 福祸相随
阴阳相推以演道,福祸相随以彰义。
阴阳同立于一体,福祸先后于一身。
得而失义,虽利亦不得,得而后祸至。
去而失义,虽害亦不去,去而后祸至。
得而就义,虽害亦得之,得而后福至。
去而就义,虽利亦去之,去而后福至。
福祸得去,以义辩之。
贫富财也,财因身而用,彰宜则成,以力得。
身处用则德财,物虽少而不贫。身不处用则损财,物虽多亦不富。
敬慢礼也,礼因情而立,彰序则成,以义得。
情相宜则德礼,俗虽简而不慢。情不相宜则损礼,俗虽繁亦不敬。
尊卑位也,位因权而设,彰义则成,以智得。
权方正则德位,位虽低而不卑。权不方正则损位,位虽高亦不尊。
此道易行而难知。易行则常行,常行则当然,当然则理难成。易行则易见,易见则熟视,熟视则无睹。行无理、视无睹,是以难知也。
第二十二章 谐同
春花、夏孕、秋实、冬藏,万物之应天时何其谐也;地富则物壮,土贫则物瘠,万物之应地利何其宜也。
物发而中节,动与天齐,是谓谐同。
草亦有花,木亦有果,类不同而理同,是谓道同。
君自南来,吾自北往,不约而同举,不谋而合,是谓信同。
谐同、道同、信同,三同具备是谓大同,大同之治不亦美乎?
第二十三章 生灭
力代行动、趋势。规则代方法、智慧。存在代现象、事件、物。
规则、力、存在,右序相生 :
先立规则、次力,则生存在与之应。
先立力、次存在,则生规则与之应。
先立存在,次规则,则生力与之应。
规则、力、存在,左序相灭:
先没存在、次力,则灭规则与之应。
先没力、次规则,则灭存在与之应。
先没规则,次存在,则灭力与之应。
生灭相随,生中有灭,灭中有生。
第二十四章 人有三行
人有三行:力行、智行、信行。
力行得财、智行得位、信行得序。
力行成身、智行长身、信行修身。
三行兼备,身乃得立。
第二十五章 演道
含元成体,体因色现,色因体有,体色相依,物乃生。
体之色,如浮云,其根有三:
一曰体、二曰客、三曰方。
体有所现,客有所受,方有所变。
三根具备,色乃有,体乃现,物乃生。
三根之增减,变化无穷;
体色之合从,变化无穷;
万物之生灭,变化无穷。
是为演道。
第二十六章 八备
察形辩势,备以八方:
一曰天:日月星辰之类也。
二曰地:山川河海之类也。
三曰生物:花草鱼虫之类也。
四曰人。
五曰宙心:万物一心,本于生。由小生大曰递生,因大服小曰敬从。
六曰文:一物之动与存也。
七曰序:类物之运与形也。
八曰演:因势而变者也。
八方既备,形势乃明。
第二十七章 如行
本意天心,推物演形,因缘而生,随机而变。物形生灭,常存其真;机缘反复,不离其意。
天心不灭,如默如行。
古往今来,发于一心;微子环宇,生于一心;机缘变化,始于一心。
欲知其心,当观其映。映于空间为万物,映于时间为势,映于逻辑为理。
应机而映,机无常定,故:物无常形,势无常存,理无常在。
第二十八章 道不远人
往古之道于今可得之,未来之道于今亦可得之;
幽微至深之道于一室可得之,恢弘至简之道于一室亦可得之;
微子之道于所处可得之,环宇之道于所处亦可得之。
何也?道不远人,全息于事物。
第二十九章 理空
力驱行,无信无智则力孤,孤力则行恣,久行则势均,均则寂,谓之热寂。
智逐理,无信无力则智孤,孤智则理约,久理则归一,一则空,谓之理空。
信蕴生,无智无力则信孤,孤信则生泛,久生则趋同,同则无,谓之生无。
热寂、理空、生无,灭之象也。
孤行、孤理、孤生,灭之由也。
孤力、孤智、孤信,灭之根也。
第三十章 余利互生
草木吐氧而人兽用之,人兽呼浊气而草木纳之,故人兽与草木互生。
物之功利无用于己而有用于它者为余利,万物相依,依于余利。
余利不争,故谐;余利不费,故奉。
营求之道善收它物之余利,收其余利而无争,营求之善也。
立存之道善生己身之余利,生己余利而无费,立存之善也。
故万物互生,生于余利。
第三十一章 名实
实者充与体也,名者约与形也。
有实无名则无约,无约则慢,慢则散,散则失体。
有名无实则无充,无充则苛,苛则穷,穷则败形。
名实相符,则体形兼备,行乃成,信乃立。
名实相离,则失体败形,行乃颓,信乃废。
第三十二章 不落因缘
风吹帆行,风吹铃响,风吹轮转。
万物随缘而应,应合其性,应合其心。
善心善应,恶心恶应。福基福应,祸基祸应。
善应为福基,本于善心。恶应为祸基,本于恶心。
善者共生也,本于利它。恶者相害也,本于自利。
自利利它,互为其根,阴阳相抱,乃蕴生。
故福祸互为其根,善恶互为其根。
若以福为喜,以祸为悲,则福祸相随,悲喜交加,心肝脾肺,反复煎熬。
不若心持生义,执福祸得失、扬善恶美丑,以演生,以彰义。
如是心有所动,不落空寂;心无所应,不落因缘。
执福祸、扬善恶,为其主,不为其仆。
第三十三章 五策
邦道,凡有五策。
一曰人文,二曰经济,三曰政治,四曰科技,五曰军势。
争斗存亡,初以军势,次以科技,再以政治,继以经济,终化于人文。
长治太平,初以人文,次以经济,再以政治,继以科技,终形于军势。
人文生发,为阳。军势敬肃,为阴。阴阳互为之根。
邦体为轮,五策为辐,五策交替循环,递推以进。
第三十四章 元
精成形,形成智,智成逻辑。
气成行,行成力,力成空间。
神成情,情成信,信成时间。
精气神始于含元,逻辑、空间、时间合于浑元。
含元、浑元一物之两面,此物为元。
于空间之一点,可演绎全部逻辑。
于时间之一刻,可绽放无限空间。
于逻辑之一环,可包含时间之始与终。
故于一室,可演律,可觉远,可推过去与未来。
此室若为元,则宇宙亦是此元。
第三十五章 元性
形有千变,不变者义,义无自形,寓形于众。
行有千变,不变者能,能无自行,寓行于众。
情有千变,不变者生,生无自情,寓情于众。
义、能、生万殊之通性也。万殊归一,一者元也。
故元有三性:曰义,曰能,曰生。
第三十六章 元德
形拱义则德形,故形尚义。
行拱能则德行,故行尚能。
情拱生则德情,故情尚生。
尚义、尚能、尚生是为元德。
第三十七章 三纯
智慧根于感受,纯智断根而自演,纯智万物通。
践行根于智慧,纯行断根而自运,纯行万物同。
感受根于践行,纯受断根而自觉,纯受万物一。
自演、自运、自觉,孰能合而为之?唯元可然也。
第三十八章 抗乘
信胜智则顺,智抗信则顽,智乘信则逆。
智胜力则治,力抗智则固,力乘智则乱。
力胜信则平,信抗力则恒,信乘力则暴。
第三十九章 三味真火
纯火升元,味以三真:真情、真智、真行。
真情生真智,真智生真行,真行生真情。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如是初元乃现,升于火浴,百练千锤,直至成纯。
莲花心内端坐,彩虹云端超然。近在咫尺,远在天边。
第四十章 生
自性显露,得天垂灌,物乃成形。
物生,本于自性,起于机、缘,应于力、境,合于律、天。
生物,始于机、缘,法于律、天,施于力、境,攫取物性。
故承天之运者,修持自性,以待物生;畅顺自性者,谐理万物,以期生物。此二者同出而异向,内外相推,生生不息。
第四十一章 无执
法择物,物因法存;物抗法,法因物变。
信择法,法因信存;法抗信,信因法变。
物择信,信因物存;信抗物,物因信变。
故不执于法,不执于信,不执于物。
不执则易变,易变则易择,易择则易生。
信法物互为首尾,因变而激荡,无执而有蕴。
海浪翻涌,风云激荡,日月交替,乾坤运转,是以得蕴万物。
第四十二章 唯简易从
唯简易从。
行事有繁,其理宜简,简则易从,从则成流,流则有定,定则有成。
唯是易得。
论有宏篇,其是唯一,一则易得,得则不惑,不惑生信,信则演,演则生,生则荣,荣则繁华。
第四十三章 虚名利
衣食住行,利也,度内则实,过则虚,太过多伤身。
声誉,名也,度内则实,过则虚,太过多害义。
影响,权也,度内则实,过则虚,太过多扭性。
名、利、权人之所求也,故执机者常设名利权以驱盲众。
故名利权取之有度,太过则去之,勿使之伤身、害义、扭性。
第四十四 始生
心生法,法生形,形动心;问宇之始,心动则始。
法生形,形生心,心演法;问理之存,法演则存。
形生心,心生法,法成形;问宙之有,形成则有。
心动、法演、形成则物生。
心灭及形,形灭及法,法灭静心;问宇之终,心静则终。
形灭及法,法灭及心,心灭散形;问宙之无,形散则无。
法灭及心,心灭及形,形灭止法;问理之亡,法止则亡。
心静、形散、法止则物灭。
第四十五章 力之远近
远有三远:时远、距远、理远。
近有三近:时近、距近、理近。
凡力有远近,近则多形,远则多义,形有所异,义有所不同,其道唯一。
力有五变:
弥近则为:物理、形势、权、军事类。
近则为:声名、利益类。
中则为:理、义类。
远则为:人文类。
终则为道。
治事必以力,以近力求近事,以远力求远事,则顺,则得治。以近力求远事,以远力求近事,则悖,则失治。
五力并举,远近相宜,则平和长治。
第四十六章 福祸自招
大道常理:
余利互生,己身所以获它生者,皆因己身之余利,故福无它求,唯增持己身之余利。
余害相克,己身所以获克者,皆因己身之余害,故祸无它避,唯减灭己身之余害。
不知增持余利,不知修福;不知减灭余害,不知避祸。不修福,不避祸,命数天定;知修福,知避祸,命数己定。
故智者修身:知余利,增持余利;知余害,减灭余害。
第四十七章 本真
境由心生,心有所变,则境有所幻,心有所定,则境有所定。
故反观内心,求其恒定之处,谓之本真。
心二则异,异则有变,变则有幻,心一则同,同则不变,不变则定,故本真万物唯一。
以本真观万物之本,若见本本相同,则此本为真,此真亦是己身之真。
故本真相照,物我雷同,见我如见物,见物如见我。则色界幻境,一箭贯通,似有所隔而无所隔。
故以本真照物,世界大同。
第四十八章 顺性情
性为生表,情为性华,生为情实。
故序成物,万序有情;殊成序,万殊有生;物成殊,万物有性。
生为性义,性为情义,情为生义。
故造物不役情,抒情不悖性,任性不害生。
故生胜性,性胜情,情胜生则顺,则平。
生悖情,情悖性,性悖生则逆,则乱。
依性顺情,生乃善;依生顺性,情乃美;依情顺生,性乃真。
第四十九章 明欲
欲生智、智御力以生物,物激欲以增减。故欲无止境,智无穷时,力无极处。
夫信,去旁欲而存一欲,故信一欲也。
一欲生智则智同,同智御力则力协。故信以同智协力。
诸欲生智则智繁,繁智御力则力杂。故诸欲致繁杂。
余利互生,生激欲则欲盛;余害相克,克激欲则欲衰。
至大无二,故至大之欲一也,至信也;信胜智,智胜力,力胜信,道也;故至大一欲因道而生盛衰两义,两义而生利、害、中和三方,三方而激生万物。
欲可予人,亦可夺人,唯至欲集予夺与一体,生杀与一身。
第五十章 大欲至信
天容物,以其志高也;地载物,以其德厚也。
元道发心,生万物,以其一欲也,至信也,其大也环宇,其久也亘宙。万物受其心而生,为其子。夫唯大欲可以分予,可以普施,普施则驱众智,众智运万物。
夫何以驱运宇宙者?以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