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7|回复: 5

艳诗悟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8 12: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圆悟克勤大师是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
    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是从一首艳诗悟道的。

    克勤自幼禀赋聪异,一日能记千言,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五祖法演的门下。

    数年之间,克勤精进不懈,时有所悟,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法演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克勤还没有见到自性。

    后来,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提刑大人,刚巧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纵然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声呼叫自己的夫婿。只能枯坐洞房、等待夫婿的新嫁娘,自不免愁恼之情。她只能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的,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历代的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的弦外之声。法演引用这首艳诗,自有其深意。陈提刑听了,心解意会,口中频频称诺,满意地回去了。

    克勤刚巧从外面回来,听到这段公案,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

    法演回答说:“他识得声音。”

    “他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

    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

    克勤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嘛!”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诗意谓悟道如热恋中的情事,只能自证自知,旁人是无法知道个中况味的。悟境言语道断,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风流韵事,如人饮水,只许自知。

    五祖法演见了,欣慰万分地说:“见性悟道是历代诸佛祖师们念兹在兹的大事,不是小根劣器的凡夫众生所能造诣的。今天你能和诸佛声气相通,我真为你高兴!”五祖于是对蜀中的禅门耆旧传出消息说:“我的侍者终于参禅悟道了!”

    克勤成了法演最杰出的弟子。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3-3-8 13: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总助理分享 艳诗悟禅!
发表于 2013-3-8 13: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总助分享。
发表于 2013-3-8 14: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庭前柏树子      

时间:唐朝。  
地点:赵州观音院佛堂前。  
人物:赵州从谂禅师,一个大和尚。一群小和尚。  
场景:万里晴空,风和日丽。古柏森森,枝摇条拽。大殿内,僧众列集,表情肃穆,都在聚精会神,听赵州禅师讲禅。   

赵州从谂禅师:“老僧我,年青的时候,曾到沩山灵祜禅师处学习,恰好,有学僧前来拜谒。学僧问沩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不回答问题,反而对来人说:‘把禅床给我搬过来’。据我看来,作为得道宗师,当时他不应该这样来回答学人的问题,应该以本份事来来开示和导引。”     

话音刚落,马上有学僧起立,当庭发问:“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赵州禅师抬头,仰望着风中摇拽的古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  “庭前柏树子。”     

学僧又问道:“师父,你不要用境界开示来人。你还是请您明确告诉,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赵州道:“好吧,我不用境界开示,我会明确告诉你。”     学僧追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正色,朗声答言:“庭前柏树子!”     

学僧所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话中的“祖师”,是指禅宗的中土初祖达摩。   

自慧能以后,禅门弟子们反覆参究为什么达摩从西土而来,急切地感悟达摩来中土弘扬禅法到底意趣如何,所以,“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一直成为禅门中的热门话题。   

答案,林林总总。其中,唯独赵州禅师的回答,最为情趣盎然,最为合情合理,最让人咀嚼不已。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便是拣择。”赵州禅师的这些话,就是指出:语言,即是分别妄想。眼前的学僧刨根问底,死死咬住“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是一种分别妄想。   

如果赵州禅师像日后的大梅法常禅师说“西来无意”,显然就缺乏活的机用,堕入无事的死水,微澜不起。   

所以,赵州禅师并不接学僧的话头,他随口一句“庭前柏树子”,其实是张牙舞爪,抖擞威风,目的就是想促使学僧能悚然惊醒,顿断理路。    学僧性愚,不依不饶,认为赵州和尚是“将境示人”,以譬喻还譬喻,怀疑赵州禅师的答言模棱两可。   

赵州禅师很有耐心,表示说“我不将境示人”。学僧自以为得计,再次追问。不料,赵州禅师依旧是那句“庭前柏树子!”    如果尽剥禅悟的隐语不深究,赵州禅师所说的“庭前柏树子”,只是随意表达的一种物体罢了。如果他当时看见迎头飞来一只乌鸦,肯定会回答“一只大乌鸦!”所以,他所说的是“柏树子”,只不过用这个概念来推翻学僧粘连于物的执着,来表达禅不可言道的精髓所在。   

至此,这个公案还不算完。   

那个学僧慧根短浅,但是喜欢刨根问底。隔了几天,他看到赵州和尚坐在院子里面晒太阳,就问:“柏树子,有没有佛性呢?”    赵州禅师:“有”    学僧:“柏树子既然有佛性,它什么时候能成佛呢?”    赵州禅师:“待虚空落地时。”    学僧:“虚空几时落地?”    赵州禅师:“待柏树子成佛时。”    学僧惘然,耷拉着脑袋,丧家犬一般,悻悻而去。   

其实,赵州禅师的“虚空落地时”,不是实指,而是借喻禅宗至境中那种能够泯灭心和境等种种妄想差别的境界,也就是身处“妙高峰顶”的感觉。    佛教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指出一切都是境由心生。所以,学僧以俗眼观之,柏树子是境;但赵州禅师以佛眼观之,柏树子就是心。正因为如此,在前一个语境中,赵州禅师言之凿凿,说他自己并没有“将境示人”。   

学僧不是知名达慧的根器,他转头再问赵州禅师“柏树子可有佛性?”显然,他还是固执于“有情”。柏树子在“有情”的前提下,才能探究它是否有佛性。如果柏树子属于“无情”的类别,当然它就没有佛性。    赵州禅师泯灭差别,消除六根,想给学僧打通凡圣,断言柏树子有佛性,能够成佛。这是因为,境即是心,心即是境,所以,“无情”的柏树子,也是“有情”之心的外现。    那个学僧的问题,恰恰是不少初入禅悟之门的人们的问题,正是他们自己内心中对于问题、名相的执着,最终成为了自己修禅悟道的最大障碍。    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就是让愚顽的人们去掉蔽遮在心中的云翳,把握眼前,之下人心,契入禅境,从根本上截断一切妄念。      

与此相类,赵州和尚还要口头禅:“吃茶去!”。      话说有一日,有二位外来僧人来寺院参访赵州禅师,态度极其礼敬。      赵州禅师问他们:“你们以前来过这里吗?”      一僧躬身回答:“未曾到。”      赵州禅师:“吃茶去!”      另一僧忙说:“我曾到过这里。”      赵州禅师:“吃茶去!”      一直侍立在一旁的监院,大惑不解,就问:“师父,这两个人,来过的、没来过的,为什么您都要他们吃茶呢?”      赵州扭头,大叫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    赵州立刻说:“吃茶去!”      

曾到的和尚,未曾到的和尚,还要本来就在寺庙的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呢?    要去吃什么样的一碗茶呢?    这碗“赵州茶”,盛装着赵州禅师的一颗滚烫而平静的禅心。   

“我法无别”。体证禅悟,关键是不同个人独特的体验与实证。所以,如果以语言来表达,难免隔靴搔痒.    “吃茶去!”各吃个人茶,各饮各人水。冷暖浓淡,苦甜酸咸,都是自己的实在体悟。   

所以,赵州禅师的禅法,在无尽的回味当中,还有一种众生平等的意念在里头。   

参禅悟道,修心最难。   

禅宗的机锋话头,到了宋代,就从赵州和尚的淡泊,日趋激烈和浓艳。   

宋朝的张九成,是个状元郎出身的大理学家。那时的文人,都喜欢参禅讲道,一次,他去寺庙造访喜禅师。    禅师问张九成:“你来这里,想干什么啊?”    张九成自觉很诙谐,拿着肉麻当有趣,回答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喜禅师,就是大慧宗杲禅师。他的法号叫“妙喜”,所以张九成说自己“特来参喜禅”。   

眼见面前这个人面露得色,自以为是,大慧宗杲禅师知道他禅悟的根基不深,机缘未至,就反唇相讥地问道:    “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男人就怕戴绿帽,张九成自己无明火顿起,大怒回言:    “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     见小张发怒,大慧宗杲禅师莞尔,笑看对方,说:    “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     号称已经“打死心头火”的翩翩状元郎,暴跳如雷之下,“炉内又起烟”,浅薄的智识,顿时显现。   

听妙喜禅师如此讲,张九成不得不低头,深感惭愧之余,大有所悟(故事见褚人获《坚瓠集》)   

可见,无论是“庭前柏树子”,还是“妻被别人眠”,都是禅宗大师们信手拈用的即兴点染。如果学人悟性高,自然从中受益非浅。  多嘴一句,那个张九成,乃宋代理学发展过程中从二程到朱陆的关键性人物。由于他早年多与禅宗大师交游,受禅学影响颇深,而被理学家讥讽为“改头换面,借儒谈禅”。朱熹更进一步,把他的见解斥为“洪水猛兽 ”。   

由于张九成是秦桧的政敌,宗杲禅师日后也受牵连,被秦桧强迫还俗,一直到权奸死后才重新披上袈裟。    如果秦桧秦大人胸中有“柏树子”,哪里会干那么多缺德事!
发表于 2013-3-8 21: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总助理幸福分享。
发表于 2013-3-8 23: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祖西来意是这个意思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5-2-23 05:52 , Processed in 0.0698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