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11|回复: 7

(转载)终南山,那个禅者(九-十二)-兴南山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 06: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终南山,那个禅者(九-十二)-兴南山人  2011-09-25 12:05:58|  分类: 修炼实录 |
http://liuguo1955.blog.163.com/blog/static/1307776592011825055861/
  终南山,那个禅者(之九)

        我们认为很成问题、很重要的问题,在禅者看来那就不是个问题。很多年前,我的一个侄儿上初中,和同学玩,把同学的一个篮球弄破了,同学要他赔,他没有钱,很紧张,就给远在北京的我写信要三十元钱赔同学的篮球,他在信中说,三十元钱一定会还我的,要我一定相信他。在他看来,把人家的篮球弄破了,是件大事,对于大人,是件不值一提的事情。

反观人生的很多事情,在一个心地觉悟了的人来看待,就像大人看小孩的事一样,没有事。用小品里的话说:“那就不是个事。”禅的说法是:本来没事。

你的心马上就放下了,安顿了。

《楞严经》里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十八岁就知道这句话,二十岁以这句话为修行的格言,到四十二岁才感觉到何谓“狂心顿歇”。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起心动念的错。修道之炼己修心不是说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是阴魔”,而是,没有妄念,而是,起心动念的因果你非常清楚,不会因为你的起心动念带来不可掌控、难以把握的事件以及相应的祸福。我本来好心好意介绍一位修道的朋友认识另一位功夫不错的道友,希望是这位道友帮助这位朋友。这是善念,这一念之动的结果促使他们的认识,因他们的认识而开始了在我看来是魔障之旅的交往。最初我没有看到这里面潜藏的魔障,也没看到两个朋友心性里的魔障。尽管,两位朋友彼此好得了不得,认为是前世的因缘、上天的眷顾。但那种潜在的魔障不仅我看到了,很多朋友也看到了。这种魔障使我不安,也为修道的圈子不安。

禅宗说:“万法自闲,唯人自闹。”真是透彻之语。只要停下这中业力与妄心驱使下的自闹,立马清凉,立马安宁。我们都在无奈地闹腾着,由于无明,我们把这种妄心下的闹腾当成人生,当成事业,当成理所当然,这才是人生的可悲。我和吾妻澄源经常反思自己的那些“自闹”,也看别人的闹腾,只有一句话:“一场笑话”。自闹闹腾的修行人,包括我,以为在度人、说法、弘道,由于自身没有证得大道或菩提,只能是起惑造业,还美其名曰:度人。看清这样的现实,对于我,学会的是老实与安分。这也是我发心阅藏的原因。自闹或者跟着他人闹腾,是无端地空耗自己的生命,是无端地空耗他人的时光。觉照之下,自当汗颜。我选择的是在闹市里守着自己的安宁。人愿闹腾,任其闹腾,我愿息心,自当歇妄。

我反思当初那一念的缘起,想到了禅者,发现禅者在我的心中叹息。就像我平时为一些遭遇魔障的修道者而叹息。

为什么那一念会引生出那些问题?我的心念也是不清净的,无明的。九十六岁的叶曼老人批评我们“不知常,妄作凶”时,看到了狂心和妄作的根子。

狂心顿歇的时候,我才知道“心中无事”的好处。寂静的湖水里,如果你无端地投下一颗石子,会激起涟漪,涟漪会传遍湖泊,直到过了很久,水面才会平静。

我看到禅者在我心中无言地看着我。

“何必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空谷传音一般,传来昔日在山中一起背诵诗词的声音。记住了,不一定懂了;懂了,不一定相应了;相应了,才会知道心的真相。

禅者沉默寡言,只是跟我的话多一点,那也是因为我的话多的缘故。

他在山中采了一些药材如黄精、野山参,既可以自己食用,也可以卖给收药材的山民,换点粮食。住山的修道者,大多如此。止俗、智光都如此。我看见他们把黄精和馒头一起蒸,这样,馒头就会带着药香,也能补益,而黄精经过这样九蒸九晒后可以收起来了,想用时泡茶喝水,把泡软的黄精吃掉。九蒸就晒,为的是去掉黄精里的偏性,让黄精吸收五谷之气,黄精的性味就中和了,食之不会上火,反而养人精神。这些养生方,禅者都懂。

禅者们洗衣服,很少用洗衣粉,多用山里的皂角,从皂角树上采下来打碎就用。止俗禅师常年如此


我跟禅者探讨过疾病的问题,他服食药物,修禅,为何生病了,还准备走了?他对这些事,谈得简略,说我以后会懂得。只说神通大不过业力,生死也是业力,只是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但得了旧业,更不造新殃”。没什么。我知道很到高僧为了旧业而甘愿于生死轮回中消业了账。禅者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但他说,没有那个因缘,现时代不属于可以真正弘法弘法的时代,自己的因缘没到,过去与今生的愿力太小,缺乏福报,出来弘法的障碍会很大,搞不好会给他人带来魔障,也给自己起惑造业。

  他修了某种法门,发了很大的愿心,法缘结在来生,那时,法缘会顺利一点,各方面的障碍少一点。
他还对我说,自己没有修成以前,不要谈“度人”,自己成就了再来“度人”,永远有众生。那我应该做什么?他说,“做实修中的学问,做学问中的实修。”

在实修中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实修。这多少年来也这样做事。我拜访过很多研究佛道的学者,尽管不少学者自称在弘法弘道,或者破译了佛道修炼的某些秘密云云。我向来不相信,一是这些学者的实修没上去,二是做人的境界或修为并没有和学问合一,许多研究佛道的学者对名利情欲的执著比普通人更强烈。看的多了,才想起禅者的教诲以及他指给我的路子是对的。四十二岁,想起二十多岁和禅者一起的情形,有如昨梦。我写过一首诗:

四十二年都是错,无端岁月空蹉跎。

幸有禅者为师友,翻身顿见清凉国。

办《益生文化》已经十年了,去年有诗感叹记述:

十年风雨不寻常,国学道脉谁担当。

自惭学养修为浅,四二华年谱新章。

青年时代因为喜欢传统文化,受南 怀瑾先生的启发,立志毕生做国学事业,二十余年,匆匆而过,虽然走错了很多路,翻转过来,能照见自性的话,就会知道,当下就是清凉国土。自性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也没有对错的二相。对错都是后天的。离了对错,离了善恶,把握那个“不二法门”。禅者心中无事,我不问,他不说,只是打坐修行。我推崇禅家“但得无心于万物,和方万物常围绕”的自在境界,无心于万物即是出世,万物常围绕即是入世,这句话把禅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心法说尽了。看看自己,能无心吗?我们的心被物欲、情欲、私欲堵得满满地,怎会在万物人事面前潇洒、自在?

能体会到无心于万物,就能把握那个念头;能把握那个念头,你才能在万物面前获得逍遥,活在平常中,拥有大成就,也不一定要显露成就,可能会默默无闻,但法身在法界为众生做着无尽的利益之事,做了利益之事,也不一定要人知道、要人认可、要人感恩、要人评述。这就是真正的禅者。

原来那些山中的修行人,并没有出世;原来那些入世了修行人,并没有入世。一切的一切,离四相,绝百非,没有对待(对立),有的是一性圆融里的圆融。

禅者常说,“古人说的,‘佛法其实无多子’是对的,把心放平,在朴实的人生中作一个朴实的人,在朴实中体验佛法,就会知道其实佛法很朴实,没有迷信,都是真实的,朴实的,朴实到‘即心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朴实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几年,我走了弯路,静下心来,读佛经,才感受到禅者的话很真实。我忽视了他的一个教诲,他要我看一个修道学佛的人,要看德性、风范和内在的觉性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敦厚之气,那种担当之力。不要看功夫,看功夫会误人;不要看文章,文章经常是意识著述,不代表这个人真的明心见性了;不要看理论,理论往往是假设和推理。这些都会是幻相,很容易使你认假为真。

只遗憾没记住禅者的话,没关注“三不”的原则,过于看重功夫,看重文字,看重理论。经过十年的体验,发现过于看重功夫,问题严重,也看走眼了人;至于那些文章和理论,我也为之动过心,和那些好文章、好理论家交往后,感到有个问题就是,理论好的人、文章好的人,有很多输在做人上,倒不是功夫。许多学者研究理论,写文章,境界很高,他们不做功夫很正常,无可非议,但问题是,做人上失态的太多。禅者是个“老江湖”,以他生意家修禅的经验,以他阅人无数的经验和住山清修的感悟,把半生心血告诉了我,可惜当初没有珍惜。

我听过很多故事,那些故事往往是禅者为了给我讲个道理现编的,只是为了那个道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故事是假的,但道理是真的”。他会编各种寓言故事,而我不会编故事,我写《终南修仙记》感到很困难,经常是慢慢构思,或者先有某个理念,然后慢慢根据理念构思,可是禅者并不这样,他能随时随地编个故事给我听,特别简单,而我写《终南修仙记》,还要借鉴一些故事。我后来才发现,他的那种编故事、打比喻的能力与他打通了中脉、心脉而开发了某些智慧有关。我渐渐能感受到那种境界,的确与气脉的修持有关,但那仅仅是加行,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深入大脑深层的智慧。他的坚持诵经,以及在山中忘我的修炼,使他获得了不少殊胜的体验。只是,他从不详谈这些体验,说多了会害了我,他只是编故事,或者谈小说,旁敲侧击。

原来他就是明师啊,从不谈奇奇怪怪的东西,教给你的是经典,他把玄妙的一面隐藏在日常的笑话、故事、寓言和小说中去了。我从小喜欢看古典小说,也知道古典小说里有修道的天机,那时我们在山中经常就古典小说与修道探讨,他把很多心法融化在小说的探讨中。原来这样不曾说法中说尽了大法,根本没有奇奇怪怪的东西。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沉默不言,说尽无生。

老子也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现在写博文,也要把很多修道的法诀和秘要融化在平常的行文中,得者自得。

禅者生前不喜欢和宗教界的人有太多的往来,这影响到我,

他说宗教界人员实际上把很多事情搞坏了。宗教界变成是非与名利之地,乃至权力和信仰的平衡机构
他要我保持距离,做个平常的居家修行者就行。将后,居家修行是时代大势。

现在有了网络,这种居家学佛道的趋势更明显。他还说江湖上、气功界藏龙卧虎,但是歪门邪道和江湖术士很多,要把握好,不要陷进去而身败名裂。

这些人生的经验都很宝贵。修道界也如同江湖。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6: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终南山,那个禅者(十)
   吾妻澄源经常说想和我一起住山,实际上这是她不知住山之苦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她跟我去过几回山里看望止俗禅师,她也在山上住过一两夜,晚上窜动的松鼠和游走的老鼠把她吓的难以入睡,别说常年住山的寂寞。没有心的境界的人,是享受不了寂寞的,就像都市里没有心的境界的人,也享受不了清福,总想找点事做做,以打发寂寞的岁月。

那些修行的人,不论禅者,止俗,都是很艰苦的。
衣食住行的艰苦不说,一人生活的寂寞不说,自己做饭自己洗碗的繁琐不说,山里的狼虫虎豹的恐吓不说,面对大山时无所事事的不安会毁了你。

只怕你住不了几天山就会跑下来。止俗禅师一个人在黄龙洞生活了十五年,苦修了十五年。那份寂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何况修行中还会遇见一些境界、考验。有一次,她对我说,她在房子里打坐,深夜里感到有大蛇来了,当时她有点紧张。接着,大蛇都缠绕到身上,禅师说,自己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心底很清凉,没有任何敌对的、恐惧的心,她把这看做佛菩萨对她修道心的考验,心里默默想:要是我欠了债要还债,安心还债,死了也无憾无嗔;要是考验诚心的,请不要打扰我的修行了。

默默地在心里想过。很快,大蛇就走了。大蛇是黄龙洞之龙的象征。从此,她修行上的恐惧心就破了。我起初以为禅师讲的是境界里的感受,原来不是,是真实的事情,那大蛇不是幻境,不是梦境,是活活的一条大蛇。我很敬佩她的定慧。读南公讲《维摩诘的花雨满天》时先生提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人打坐中也遇见了这样的事情,因为那人也没有伤害动物的意思,两者相安无事。
南公还专门说,动物很敏感,你一动杀念,动物立马会感应,立马会主动攻击。这样的境界并不是每一个修行人会遇见的,很多修行人会在山里感遇各种心灵上的恐惧的境界。

《心经》上说:“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要真地达到内心没有恐怖,没有大智慧(般若)是不行的

要克服生命深层的恐怖,不是靠来自外部的鼓励,也不是靠通常意义上的勇气,而来自心的觉照与安顿,就是般若,来自对生命的觉悟,才能真正破除恐惧。一个不怕鬼、不怕死的大修行人,还会有什么事能恐惧得了他?所有的恐惧的根源是对死亡的恐惧,学佛修道,都说要“了生死”。很多老修行在临终时对死亡是恐惧的,对生活是留恋的。恐惧也来自对所拥有的失去的畏惧、忧患,比如你所有用的生命、身体、财产、亲情、权力……你惧怕失去这些,你内心对失去的不安就是恐惧。学佛,要参透这些。

有些修行者内心的恐惧,来自邪师的不良暗示,那样很麻烦。我看过一本书,

讲过心理学上的暗示的道理:有个男子,他要经商办一件事情,她的母亲坚决反对,男子是个孝子。母亲对他说:你不听我的话,你就短命,活不过四十岁你就得死。儿子孝顺,但事业不能不做。他四十岁时死了

心理学家说他的无意识接受了他母亲的心理暗示,他的死就是接受暗示的“自杀”。就说传说中的“被咒死了”。实际上是潜意识接受了一种死亡、灾难的恐怖信息。

很多江湖上的术士很善于用这一套心理暗示术,说你将会有某某灾难,只有他能破解,说他能预言你的未来,帮你化解灾难。(有的邪师还说能出神看你的身体里附体者什么邪神正神。全都是扯谈,为的是骗钱。我刚看留言,看到某博友的相关留言,补写这几句。不要接受邪师的暗示,会害苦你的

这在佛法看来,两者——暗示者和接受暗示者,都是妄为。学佛的人,应该以正见,以你的空性,以因果的法则,以因缘的道理破去这些妄见,而是你的心从暗示的恐怖中走出来。

当年禅者抛家别子,割舍恩爱,独自住山,内心有很多恐惧,对未来的生活有恐惧,除了生命本身,他一无所有了,他不是叱咤风云的商人了,他要追寻生命的本源,解决他的根本困惑。也许他后悔过离婚修道,但他坚持下来了。


    我后来遇见过很多因住山修行而发疯的人,遇见过曾经抛家舍业而修行,后来后悔不已的事。我猜想,禅者当年后悔过,但他没有退却。

  也没有退路。只能奋力冲出一条道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经营。多少个难眠的夜晚,多少个刮风下雨的日子,多少个“又见青山青复黄”的日子里,他也许后悔过,也许流过眼泪。今天,我回忆他的教诲,使我和一些朋友受益,朋友们可否想到过他当年的艰难?他写过一些诗,我知记得两句:

                又见青山青复黄,满山风雨觉夜长

    我能感觉到他的寂寞。我喜欢古诗词,他也喜欢。偶然唱和,增点乐趣。他写的诗很清奇,诗歌不多,写完自己吟诵,也不记录,诗稿也焚化,让诗篇变纸灰随风而去。原来,这只是为了破除那个我。禅者对我说了一个秘密,现在也是公开的秘密。


   他说,其实,历史上很多禅家对“名”的看得很重,为了死后留名,设法把自己说法的法语、诗词、公案流传下去,还花钱请人编造法语禅语。禅者说,一些禅师和文人一样,文人最看重自己的文章,你可以骂他为人不好,他能忍,你可以骂他八辈子祖宗不好,他也能忍,但如果你骂他文章不好,他会恨你一辈子,甚至想杀了你。

    因为,文章关乎他的名,“文章千古事”,很多文人写文章写诗词时就想着像李杜一样要留名千古,他说就像钱钟书的《围城》里方鸿渐的父亲写《遁翁日记》,为的是想出名,自己死后,他的日记能像《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一样出版,流芳百世。这是文人的文执。禅师中也有禅执,想把他的名字留到各种传灯录、语录选里面,也造假。他要我不要迷信那些禅师的话。

   我过去崇古不疑古。他的话是我多年后懂得的,不仅禅师有造假的,道门的人中也有不少造假的,假造法脉法本,还不乏历史上有名的道士。

  禅者焚稿毁诗,对他而言,也许是破自己对文字的执著相。这是我猜的。我算不上是作家,也珍惜自己的文章,我能理解他的内心。

这样严格修行的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我们没法了解。


   文人的孤独与寂寞会成为清文;哲学家的孤独与寂寞会成为哲学探索的契机;科学家的孤独与寂寞会使他了解自然的奥秘;而禅者的孤独与寂寞,只与解脱有关,孤独中见证本性,寂寞里享受法喜

   都市里的寺院里有香火,有供养,住山隐修的人没有。生活上的清贫,供养了灵魂的清高,清净与高尚,谓之清高

     禅者早先写文章,像我一样,换两个稿费钱,后来焚稿封笔,稿费也没有了。说来惭愧,我没有供养过他,我当时是个穷汉,经常没有钱,自己在苦中,心量不广,也没有想到应该多挣些钱维持自己的生活,并供养禅者。倒是我打扰他很多。现在想来都遗憾。因此,对于现在住山的止俗禅师,我和朋友们还会供养。

     禅者的生活,主要是自己种地,种点土豆、茄子、豆角,晒些灰灰菜,面还是要用药材到村里去换,村民也愿意,山民们经常挖药材。禅者半日劳动,半日打坐。晚上不点灯,为了节省费用。作为农家子弟,劳动对他而言,得心应手

        一个人的生活需求简单了,心自然会净化。

  作为居士住山,他在戒律上没有出家人那么要求严格,但他还是守着一些戒律,不拿别人的东西,不接受他人的供养,他是在家人,住山修行,自力更生,不接受任何人的供养,以免自己修行不得力而背负业债。他会拿出采来的中药、晒干的柿子饼换些费用,过简单的生活,过百无所求的生活。

我看了《今日说法》上的一则节目,说是上海复旦大学的18名大学生到黄山无人区探险、旅游,结果困在山里,发出求救信号,民警们搜索营救,不幸有位民警战士牺牲了。这事就发生在2010年12月中旬。我看了那节目,很感慨。想起止俗禅师,有一次我和李先生一起去见宝珠大师,我们从黄龙洞出发,走夜路,打着手电,翻两座大山,道路极其难走,有时看不清路,有时就在悬崖边过,止俗禅师识路,领着我们走,不光识路,还不时说小心脚下,有条虫子。她怕我们不小心踩伤了虫子。

修行就是这样,古人说要有过来人带路才行,禅宗有句话说:“要知上山路,需问过来人”。修行就好比爬山。

   那时,我经常和李先生想到更深的山中去。已故的张百姓老人,生前供养过我的皈依师智光禅师,供养过止俗禅师,和我们结下深厚的友谊。我在好多篇文章中写过他和他讲的故事。那时,他多次说后山有不少隐修的人,他见过那些人山居的地方。我和李先生一直想到更深处去,据老张说,要步行三天才行,带上干粮。老张常年在山里采药,山路是熟悉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现在,老张死了,我也没有向导了,群山的更深处是去不了了,那些深山里的隐修者也无缘得见了。


   2000年冬天,止俗禅师想领我们去深山见几位隐修者,那次也是我和李老师入山,我们准备动身的前一夜就下了大雪,“终南阴领秀,积雪浮云端”。

   我们去不了了。我在山上住了半月,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反省,觉得自己欲情很重,尘念很重,不适合住山,应该到红尘中磨练,山居半月后就下山了。

   看了复旦大学的那十八位学生入山的遭遇,我联想到了修道者入山的艰难。用道家的行话说:没有降龙伏虎的本事,不要入山。信然。《西游记》里面写过唐僧师徒万里跋涉,西行取经,孙悟空就是降龙伏虎的好手,荡魔平妖的大圣,一路才是安全的。止俗禅师教了我们很多入山的规程。比如,入山前拜山神,入山后不妄语,不用剑指乱指,不进不熟悉的山洞等等。入山后妄语,说淫邪语,会引起山神土地的不满;剑指是做法的手诀,一用剑指,精气神就外射如箭,山中隐修的精灵就会受惊,受到干扰,无形中“结梁子”而不知;有些山洞里有野兽,也有的有“非人”(如精怪)在洞中修行,随便闯他人的洞府很危险。

    这些都是入山修行必须知道的内容。现代的年轻人大多不懂这些入山的道理。急着想入山修道,真是妄想。没有打好基础,冒然入山,那是很危险的。道家真人张伯端也说:

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皆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

   有位道友受神异的迷惑而放弃大学学业,入山修道,住山不到两年,就后悔了,很痛苦地下山还俗,而韶华已逝,大学的那为他打开过的门,早已关上了。


    他只好去打工。父亲为这独子出家,伤心忧郁,也患病辞世了。他看到的只是两眼失神的母亲。

居家修行,很好(天山:如果没有第二家园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6: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终南山,那个禅者(之十二)
    禅者是寡言之人,我是话多之人。禅者从不拣择。
  即便下山购两袋子土豆,也从不挑拣,大小好坏都要,不讲价,不抱怨,不争抢,不怕吃亏,不怕歧视,不怕羞辱。
如果有很多人挤在一起抢购什么,他会是最后一个购物者。

上公交车排队,他从不挤着上,最后一个上车

   他说,拣择也是心不平的原因。在他看来,大土豆,小土豆,一样。他说,挤车是心有焦急的原因。我说他“不怕歧视,不怕羞辱”,在于他不怕别人看他寒碜,也不怕别人伤害自己。他把这些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与修炼,是打磨那个“我”的最佳方式。


有一次,我和他下山,到太乙镇上,口渴,看见买西瓜的,想吃西瓜。问了路边的西瓜摊摊主,摊主打开了一个瓜,我尝了一口,不好吃,有点酸。我不要。摊主一看我们是外地人,逼着我买那个坏瓜。我还想辩理,禅者一把拉开我,付了钱,抱着瓜就走,对我笑着说:人家也是有成本的嘛。酸一点好,解解渴,酸酐敛阴,比甜的更好。

说完他就笑。我只好跟他吃有点酸的西瓜,看着他吃得很香的样子,我也就大口吃了,感觉没什么,酸和甜,一样。

他的修行就在日常中,很多很平常的事情里体现了一个修道者与世无争的风度。

他从不把生活中的小事看作小事,在他看来,生活中没有小事,点点滴滴都是心行的体现。


   他又不被生活所拘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禅修很精进了,给人春风化雨的感觉。那时我和一些朋友去拜访他,每一个人都觉得他和气、可亲,说话不多,句句透心,给人清凉。
  在他面前,你骄傲不起来,轻浮不起来,自满不起来,也自卑不起来。他给你的总是鼓励和肯定。

   他很少否定人,更不打击人。这一点,我体会很深,在婚姻生活里,夫妻之间,也要相互鼓励,相互肯定,不可以打击对方,否定对方。

   有一位女士来访,谈了她对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的女儿的忧患。我对她说:“把抱怨变成鼓励,把担忧变成祝福。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是禅者教给我的。

禅者的风度,不是天生的风度,是修养出来的风度。


   他富有过,贫穷过,贫穷与富有都经历过了,归在恬淡宁静的禅修中追寻生命的真谛,爱过,活过,追求过,思索过,修炼过,迷失过,也觉悟过,然后,淡然地死了,他的生,未必是“生如春花之绚烂”,
    但他的死,且是“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一直在想,他要是出家为僧了,会是弘一法师那样有风度的人,那种内在的风度中有持戒的严谨,有持心的慈悲。

   红尘中这么多年,我还没遇见像他那样有风度修行人。那种风度不是看得见的,而是用心感受到的。禅宗所谓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用生命来履践的。多少人,听理论,貌似圣贤;看行履,实在鄙俗。禅者用生命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悟证。

   禅者曾给我讲过他学禅中的一个经历。那时他觉得自己悟了,喜欢和人辩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下笔千言,有理有据。


   有一次,他去拜访山里一位成名的大师,这位大师我也拜访过,现在还在说法,也是老僧了。我不说他的法号了。禅者拜访大师,其实也是挑战大师,想和大师辩禅,想考验大师,大师和他说了几句。

   禅者不服,就大声辩解,大师大喝一声,叫声打,来了几个弟子,把禅者绑起来,吊起来打了一顿,赶出山门。禅者非常难过,非常生气,踉踉仓仓地往回走,天阴了,天下起了雨。

   山风呼啸,暴雨瓢泼,禅者失心地走着,这时,天上响起了闷雷,在夏天的深山里,下雨打雷太常见了,而在禅者挨打失心后的那一刻,轰隆隆的雷声与震天的霹雳,在禅者顶上,他在那一瞬突然明白了。

   他跪在雨里,给南五台的那位禅者磕头,他感受到了那位大师的慈悲。从此,他不再和任何人辩禅,变得老老实实。真有“灵光独耀,炯脱尘根”的感受。

多年后他给我说,那位大师,真是“慈悲心肠,霹雳手段”。


   我看到有人也用这句话形容毛泽东,说毛泽东对人民的情感是“菩萨心肠”,而他的大手笔、大决断经常是“霹雳手段”。那位大师竟然把禅者困住吊起来打了一顿。

     那才是大修行人。我看到有些人在迷惑中时,真想给他当头棒喝,但我从来没有举起过棒。我没有那样的气派做略,手中也没有棒。(有博友说我的文章也是棒喝。这是抬举我了。)看看禅宗临济义玄大师的“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那位大禅师对禅者,是人境俱夺。

   禅者也像那位大师,有人来辩禅,他两巴掌就打走了,他一边打,还骂“打你这业障鬼。”

我也希望能有大作家(大禅师)能给我巴掌和棒喝,把我的无明大散,把我的虚妄打破。研读禅宗书的时候,我发现,元代的高峰禅师就是这样的,学人来印心辩禅,能印心的,放你一马,不能印心,一顿好打。


   那真是祖师的慈悲。高峰禅师早年学禅,也挨了老师的打,如此三年,终于彻悟,成了八百年来独立特行、见地超迈、宗风爽朗的大师。

  我小时候很捣蛋,是个十足的坏孩子,父亲教训我,会用绳子绑起来打。


    我的侄儿来我家,开玩笑说要打人时总说:“吊起来打”。

我想起了父亲,也想起了那位大禅师。吊起来打,打出来的是一个孝子;   吊起来打,打出来的是一个禅者。

吊起来打,只是一个“极端”的教育方式,而打里面的关爱与期盼,慈悲与布施(法布施)人们常常看不见


  父亲辞世十二年了,我成年后就感受到了父亲打骂的好处和爱心。父亲辞世后,我多次在思念中想,要是父亲活着,能打我一顿多好。
   我愿意父亲还能活着打他的儿子,而不愿意到他的坟地给他烧纸。我看见老人,有亲和力,也与我对父亲的思念有关。

我是草根文人,过去写杂文,讽刺人,也批判社会,我从小研读鲁迅的杂文,从学生时代就喜欢写犀利讽刺之文,后来学佛道,感到那样写文章,心气不平,就放弃了杂文。


    现在写文章,也会因为“即事说理”而批评一些人事,但还是和平的语气,和善的心肠。禅者对我的影响,就是他的心气和平,和善忘我。

禅者那年讲过一个故事,多年来我一直在回味这个故事,想改编成剧本,感到无从下手,就罢了。


                  禅者说的故事《阿良寻真记》:
青年阿良生活在某城市,好吃懒做,活得无聊。母亲生病了,他遇见了一个假卖药的假郎中,他买药给母亲吃,母亲因吃了假药而死。父亲很生气,把他赶出了家门。原来,这个儿子也不是他亲生的,是妻子和他人相好而生的。郎中是假的,药是假的,父亲是假的,儿子是假的。阿良没有谋生的本领,他很失望。自己还有病,在他百无聊赖之际,看到一则气功师的招生广告,包治百病,功夫练得好的还能留下来教功。阿良报名参加气功培训,交了钱,他想学好了,自己有一天也能当气功大师,挣大钱。没想到这个气功师也是假的,只是骗钱,骗了学费后就跑了。

阿良后来在社会上混,多处打工,没有文凭,干的都是出苦力的活,太累。他看见很多哥们弄假文凭能找个好工作,于是他化钱买了个假文凭,拿着假文凭去应聘,被招进了一家销售公司,待了几天,才知道是个传销公司,干的全是骗人的活计,他被管制了,失去了自由,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在一家饭馆和朋友喝酒,结果喝的是假酒,害得他闹胃病。在社会上混了两年,越混越难,觉得活着没意思,想到出家算了,他来到终南山的一座寺庙里,请求出家,出家了,至少有吃有住,熬上几年,还能分点香火钱,这一辈就这样了。他怕人家寺庙里不接受,为了表达诚心,把打工挣来的钱都交给了主持和尚,于是,他出家了,法号良智。过了半个月,他耐不住寂寞,下山到市里去看看,回山时天晚了,人也饿了,就到一家乡村饭馆吃饭。在如厕时听见有间房子里传来一个很熟悉的声音,好像就是寺院里主持的声音。主持和老板娘在屋子里调情,原来人家是夫妻。主持和尚说:“半月前来了个二百五要出家,我不想收,他把身上的八百元全交给我了。”房子里传来的是饭馆老板娘和主持欢笑的声音。

阿良心都凉了。连和尚也是假的。这世间,还能信谁?

这世界上什么是真的呢?他非常难过,回不回寺院?走着走着来到山崖前,想一死了之,在他望下跳的那一瞬,突然感受到:即便世界上的一切是假的,自己的生命的存在是真的,自己来到世界上的事情是真的,自己面临的死亡是真的。

禅者问我:他跳崖了没有


我笑了,套用了一句禅书上的话:“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方苏,欺君不得。”

     禅者讲的是一个寓言。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虚假的世界,真在何处?真正堪破生死的大禅师,连生死都会看做虚妄,然后在这虚妄的红尘大作佛事。怎么会?(会,理解的意思)

唯一的真,不在外面,只在你心的觉悟。

这个故事我听了很多年了。有时在回味“寻真记”里的禅机。要是把这个故事演绎一下,写成剧本,由冯小刚执导,葛优主演,一定会成为搞笑中带着眼泪的、带着沉思的贺岁电影。

禅者系列就是我的《寻真记》。道家把得道的人叫“真人”,把修道叫修真,而禅宗一直说:参要真参,悟要真悟,修要实修,证要实证。禅道的追求,只此“真实”。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反省自己,虽然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但没有真正的价值,不过是“摘叶寻枝”的拼凑而已,没有自己真实修证所得的自性的大智慧。禅者焚稿,也许也有这样的意思。禅者后来的境界,他给我讲法,几乎都是聊天,直抒胸臆,一切都从胸襟中自然流出,不引经据典,与实相不相违背。


他很看重见地,经常给我说,一个修行的人不开正见,没有般若而修行,如人如暗室,一无所见,就是盲修瞎练。

一个人以般若为指导而修炼,有如在日光下行走,安全稳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6: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支持我到生活中去磨练。
我的老师智光禅师不支持我结婚
止俗禅师在我最落魄时对我说,如果在都市过不下去,可以回山,山里还有几亩地可种,可以修行。

  禅者不这样看待问题,他劝我到生活中接受磨练,不接受磨练,很难清除习气。
十余年的京城生活,我体会到了磨练的意义。
十年里所经历的事情,写出来会像传奇。
但我不写这些东西,涉及的人事太多,涉及人性的善恶与真伪太多,不如不说。居士禅者赵文竹先生的一句诗我非常欣赏:“一丝习气误平生”。  在生活里磨练,可以慢慢清除习气,在结合身心性命的修持,就能完成人格的升华。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格需要在生活中锤炼。
二十余年来,我拜访过很多修行界的有名的老师,很多人,面对名利时那种失态与变态,哪里还会有宗师的风度?真不忍心说下去。

想想那些真为性命、真为道脉、真为生死、真为众生的大修行人,我们真应该生起惭愧心。

禅者死了,但他一直是我心中一面良知的镜子

这样的文章我可以不写。吾妻澄源和一些博友鼓励我写出来。一位博友专门就读禅者系列打电话给我,她说自己因为上当,以及被江湖术士所骗,险些死了。这位博友来过我家,她在内心最痛苦的时候,我像当年的禅者对我一样,给她说了一些家常话。博友回家后写来信说,她知道,那一天,她感觉就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从此,日子就不一样了,从过去的痛苦、恐惧、无助中走出来了。她打电话说,禅者给她解了很多困惑,让她明白了很多,也知道了该怎样修行。

这真是意外的收获。也许,死去多年的禅者没想到我会写他,这对他,是意外;也许,一切有都在意料之中。

禅者系列快要结束了,但愿禅者,那个因修行而犯过错误,走过错路,又回归到觉性的老实人能带给你心灵的清凉,如果有那么一点点启示给你,就算这些文章没有白写。写死人比写活人好,死人不会从棺材里爬起来跟你辩解,死人不需要辩解,唯有活人,总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有时觉得禅者是我的灵魂,我是禅者的影子;有时有感到他是他,我是我,他的一切,与我何干?

有人指责我在《禅者》中说了是非。

张伯端祖师偈语云:“我是无心禅客,争甚是非荣辱。”

古禅德亦云: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提笔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如果是大修行人,如是如是。即便我骂人骂得狗儿喷头,罪业(特别是口业)我自承担,你还是做大修行吧。

心有是非者,满目是非;心无是非者,满天光明。

没有想起他的岁月,一样过去了三千六百个日日夜夜;偶然想起他的日子,因为觉照,而赋予了往事不同的意义。真如诗人说的:

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翻思倍有情。

罢了








发表于 2011-12-2 09: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天山大哥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5: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际 发表于 2011-12-2 09:22
谢谢天山大哥分享!

                  不谢,再转个禅者短故事望你欣赏,呵呵,人生大亊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主题:帅气的老公,或是有钱的老公,都不是容易看住看牢的...........

http://liuguo1955.blog.163.com/blog/static/130777659201182541838686/
..........我想起禅者那位“在悬崖边的两棵树间荡秋千”的朋友的故事,给妻讲了,妻很惊讶。那位商场上的朋友的妻子来找禅者,禅者和他丈夫是好哥们。他知道丈夫有了外遇,吓唬他,要和他离婚,商人对妻子和儿子还是有情的,不离。女人就闹,闹的目的不是真的想离婚,而是逼丈夫回家。没想到,物极必反,丈夫离家出走,干脆不回来,经常在外。这下她急了。她知道禅者和丈夫是好友,可能知道丈夫的行踪,或许,还能劝丈夫回心转意。禅者看着哭哭啼啼的母子,一言不发。过了半天,说:“他正月初一会回家过年,主动和你离婚,给你房产,给你很多钱。记住,无论如何,正月二十以前离婚,答应他的一切条件就行。”禅者看着朋友的儿子说:“我不愿意侄儿吃苦,就这样吧。一定记住我的话,记不住,你会后悔一辈子的。”禅者喃喃自语:“他出来了,我走了。”我们都没听懂这话。在那对母子临走时禅者说:“记着,有一天他再来找你,你要帮他。”

后来的事情是:那个朋友正月初一果然回家过年,主动提出离婚,只要妻子答应,房产给妻子,还给妻子五十万元。妻子本来不答应,想起禅者的话,就答应了,在正月二十前办完了所有手续。丈夫和那个单身的、有钱的女人结婚了。不到半年,那个女人破产,禅者旧友因商业欺诈被判刑七年。法院要查封他的资产。他已经和前妻离婚,前妻保住了家产,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不然,会随着破产。她对禅者充满感激,要面谢禅者,禅者拒而不见。商场旧友从监狱里出来时,禅者死了。我们这才明白那句“他出来了,我走了”的意思。


   禅者用了道术,用了占卜,这本是他极其不愿意的事情,不忍心看到朋友的妻儿落难,就帮他们。严格讲,他犯戒了,他的病痛中有一部分是担这里面某些微妙的因果。禅者死后,出狱的旧友知道了事情的本源,对禅者只有感激。禅者说自己动了私心,动私心而用道术,果报严重。这里面精微的道理       很多术士不懂,禅者懂,他敬畏天命,敬畏因果。

禅者精通《易经》,我只学了一点粗浅的皮毛,《易经》是用来自知和明道的,指自身的性命之理,明天地人的三才之道。..................................

........禅者能洞见未来和自己的生死,他不得已破了戒,动了私心,帮了朋友,这会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禅者说自己心太软,没把“面子”、私心修干净。为此他在山中静修很久。禅者是真信因果的人,有时,他会直接说出自己遇见的那些祸福之事是何因何果。他说“祸福不外因果。”我也遭过多次报应,反思内观,能知道某次疾病、某次事故、某次失误里面的因果。真如《金刚经》所说:“果报不可思议”。修行人的果报来得更快,清算得更快。我遭受过多次苦报,知道禅者之言不虚,面对各种苦乐境界,能坦然面对,坦然担当,如是因,如是果报,如是法门。

发表于 2011-12-2 15: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天山宝贝!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6: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生涯 发表于 2011-12-2 15:54
谢谢天山宝贝!

不谢,充滿爱心的玫瑰花好香啊

(转载)兴南子寓言故事会之那个禅者(1-5)http://liuguo1955.blog.163.com/blog/static/130777659201182533451735/

       那个禅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禅坐中面对死亡,参悟死亡。作为好友,临终前我经常去看他,聆听他的教诲。我每去,他总在端坐,消瘦的脸上带着微笑。我们坐下聊天,
   他说:“我一生被虚名所误。虽然外面看着风光,出了书,有人跟着我学佛,可


    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开悟,也没有明心见性,现在想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说得很诚恳。

     我说:“古来宗师,不是也有临终开悟得道的么?”他说:“那是大修行,放下万缘,一灵炯炯,不是我这种聪慧的小根器,我一生太聪明,太有才,太有情,因此有太多的放不下。”

   我又问:“那你最近如何用功?我每次来,你都在禅坐,我不忍心打扰你,在外面念佛,为你祈祷。”

    禅者淡然一笑,说:“谢谢。生死大事,何时死,乃至来生何处投胎,我还是知道的。”我说:“这就是大修行啊,你都知道你何时死,投胎何处,你还没开悟?”
   禅者有点赧然,说:“这只是功夫,与开悟没关系,更与明心见性没关系

   我出生到三岁,就能记忆投胎的因缘,长大后学佛来求证这因缘。我此生很早就知道自己‘生从何来’,一生的修行只为完成‘死向何去’,现在能知道死期,不过是预知时至而已,‘死向何去’,我也知道了,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再入轮回做众生’,

我的内心已经没有对死亡的恐怖,这点
粗浅修行离  得道 或开悟 或 见性 还远着呢。”......

天山诚心望禅者重返人间,开开心心活在生命禅院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5-2-23 12:49 , Processed in 0.0754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