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卓 于 2011-2-12 10:32 编辑
成佛到底有多难(续)
上文粗浅地解释了:人身难得,神州难生和佛法难闻;现在轮到讲善知识难遇了。
善知识就好比深夜里的瞭望塔,在无比的黑暗中为菩提路指引着正确的方向,在信念动摇的时候护持正知正见,在筋疲力尽的时候加持继续精进的勇气。借用佛经里的话说就是:如果没有善知识帮助,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果有了善知识的引导,则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万民草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倘若不是当初听闻了导游哥哥的一句“能量 结构 意识”,那么万民草绝对还在黑暗中摸索,哪里还有机会在这里妄谈什么成佛。
好,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说善知识难遇?善知识之所以难遇,其中有其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外在原因,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言了末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末法时期。在末法时期,能成就的人肯定比正法时期的时候少很多,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善知识,说的悲观一点,比中六合彩的概率还小。
再来看内因,五浊恶世里的人,个个刚强难化,难调难附。其中有人能发出离心就很难得了,能发菩提心的更是少之又少,能发阿罗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就算发了菩提心,要是着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哪怕善知识站在自己面前,也是有眼无珠,失之交臂。在这里就举个例子,弥勒菩萨是在贤劫里继释迦摩尼佛之后第五位成就正等正觉的如来,好像据《瑜伽师地论》记载,弥勒菩萨就在三十三天中的兜率天,好多天人嘴上狂喊,要跟着弥勒菩萨修学佛法,可是当弥勒菩萨就在眼前的时候,却是两眼茫然,根本不认识。真实应了一句老话:无缘对面手难牵;可能轮回中最无奈的事莫过于此。难怪佛陀在《楞严经》中会不禁感叹: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佛学最讲究这个缘,那么如何才能和善知识有缘呢?在这里还隐含了一难,就是自强不息最最难。善知识是我们成佛的大助力,而自强不息才是成佛的根本力。只有通过自强不息达到了一定境界以后,善知识才会自然显现,这不就是常说的“花香蝶自来,心净仙人至”吗?其实善知识也需要思想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文殊师利菩萨和维摩诘居士的大斗法,就更不会有流芳百世《维摩诘经》了。
为什么万民草总是一再强调要独立思考,就是因为自强不息最难。人都是有惰性的,当习惯了舒服的依靠后,再来培养独立思考就很难了。虽然独立思考会让人很辛苦很疲惫,可是这样毕竟是成长, "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通”。借此机会,万民草就说说最近自己的揣摩所得,请多提宝贵意见。
万民草最为喜悦的是“刚日诵经,柔日读史”。在刚日,心态起伏较大,诵经可以让心态平缓;在柔日,心中死水微澜,看史可以激发万丈豪情。唯有如此,方能刚柔并济。我们就来悟一悟经和史。
这经,自然是佛经。
什么是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如去如来,来去自如。通俗一点说就是可以畅游三界,随意幻化。好像还是不太明白,没关系,我们用比喻。古圣先贤都喜欢用水来做比喻,万民草不才也用水的不同形态来打比方:
冰:五浊恶世里的众生,我把他们比作冰,因为佛说他们刚强难化。在《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犹太人的神要使埃及法老心里刚硬,就是要让人心化做坚冰,冷酷无情。
水:当善男子善女人听闻佛法发了出离心,菩提心之后;人心随着学佛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柔软,意识也越来越有序,这大概就是《道德经》中所描述,“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
汽:当学佛突破量变到质变的临街点的时候,就是明心见性的那一刻,就是参破无始无明的那一刻,就是遍虚空尽法界的那一刻。
所谓畅游三界,就是如来可以在冰 水 汽三态下自如变化,这其中的关键就能量的自由收放。都说佛有穿越宇宙时空的大智慧,在中国的文字里,宇代表空间,宙代表时间;宇宙就是时间乘以空间,就是能量。佛智慧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自如调动和使用能量的方法。
同理佛家常说的烦恼就是菩提,就很好解释了。化了冰的水是菩提,结了水的冰是烦恼,它们同源同质,只是形态不一而已。所以《心经》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我们参禅悟道的时候,虽然表相千变万化,可是本质原理是不变的,考验的是我们应机投机的能力。
这史,是中国历史。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受影响最深的是诸子百家中的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这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又有不同。这其中实际是一个循环,而且各自对应,很是有趣。我们以人的一生,幼年 少年 中年 老年 晚年来作比喻。
老子代表幼年,在这个阶段,清虚无为是在蓄势,在为将来的成长打基础,强调顺应,就是所谓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墨子代表少年,在这个阶段,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就是所谓的“铁肩担道义”。
法家代表中年,在这个阶段,建立事功,就要靠强有力的手段,要有挥动倚天剑和屠龙刀的能力。所以才有“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
儒家代表老年,在这个阶段,要维护之前建立的秩序,所以要讲究温良恭俭让,提倡三纲五常。
庄子代表晚年,在这个阶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带着几许唏嘘和几分无奈,作着蝴蝶的美梦,发着“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的感叹。
思想的演变犹如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从道家出发,在经历了不同变化后,又回归道家。这有印证了佛学中的老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佛门中最爱讲觉悟,佛名大觉,阿罗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什么是觉悟?我们把觉悟拆开就可以知道,觉悟就是看见我的心,即觉者是心,是心自觉,心觉不二,乃称正觉。一句天地英雄本无主,让万民草大悟:能够把握自我内心的人,才是真英雄;能够做到外不着相,内不生心的定,才是真禅定。只有当自己通过自强不息睁开慧眼后,才会猛然发觉: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
最后用《易经》里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
天行健,自强不息
地势坤,厚德载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