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8|回复: 3

关于《金刚经》四句偈的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4 09: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金刚经》四句偈的考证


一.问题。
  《金刚经》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什么,历来为世人学佛者或者学术研究人员讨论,众说纷纭,莫衷心一是。金刚经中有十六处讲四句偈,但不指明是那四句。比如:
    1.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被。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依法出生分第八)
    2.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3.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4.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5.「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布施无量阿僧世界七宝)。(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这么多次提到四句偈,可见四句偈很重要,那么偈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语言才称为四句偈呢?



    二、四句偈的含义
    什么是偈,宽松一点的说法是:偈,梵文为Gatha, 译曰“颂”,‘偈’者就是偈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词而歌颂之者。(丁福保:《佛学词典》)古印度文体中,凡是有赞颂的词句都用四句,无论是几言,只要是偈,便都以四句为偈。按照这个说法,我们在佛经上所读到的所有的偈,便叫四句偈,无论这个偈有多长或多短,总是分作四个段落,每一段便是一句。这和古中国的诗是类似( 只差没押韵 ),可能四句偈在世尊住世的当时是属于日常用语,就好象我们现在所指的“说好话”一样,应该没有特别的指是哪一“句”。
其次严格一点来说:‘偈’者就是偈颂,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国的诗一样,但没有押韵,无韵的诗叫做‘偈’。这和印度所说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个字为一偈。龙树菩萨从龙宫背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句偈颂,翻译到中国来,成为十万五千句偈颂,这是连长文算在内,共三十二字为一偈。按照这个说法,偈有个字数限制。不过这个标准很严,要求《金刚经》中凡四句出现的,要么五字或七字一句,要么共三十二个字为一偈。



     三、《金刚经》提及四句偈的内容
    按照上面的标准来看《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指的是那四句,历来有两种主要说法: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五品)
     2.“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三十二分)
此外凡是本经中的四句的偈子,根据诸法师的说法,还有以下几句:
    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第六分)
    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二十六分)
    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十分)
    6.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十三分)
    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二十一分)
    究竟四句偈指什么,《金刚经》全经文中,从不言及四句偈内涵,故甚多解经者就说:四句偈就是指《金刚经》三十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有人举说,法身非相分二十六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世尊所言四句偈。也有人不赞同以上说法,甘脆就说:《金刚经》中任何四句,均是无上义,可都认为是四句偈。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四.《金刚经》中的四句偈的辨疑
在这里,需要几点考察问题的角度:一、利用其他佛经提供的线索来佐证《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二、利用《金刚经》中的上下文意和宗旨来讨论。三、等待考古或者新的资料的的发现,直接点明是哪四句偈。这最后一条,往往最具有说服力,可惜往往躲藏在某个角落或地下,让人不得而知。所以我们暂时采取前两个角度。
    考察诸多关于《金刚经》中四句偈的说法,大多利用其它佛典中的证据来说明《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有这样几种:

    1.以《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论说《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目前流通的《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版本,据说是由藏文翻译成中文的,非出自大藏经。罗浮山朝元洞有此经藏本,经名为《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罗浮山位于广东广州东方博罗县西北之罗浮山脉中,历代名僧如希迁、惟俨、大颠、行明等均曾留锡于此山中。
在此经论中,文殊师利菩萨请教世尊,何谓四句偈?
“《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 ”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长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予药,今证心空法了,药退病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含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生,阿罗汉果。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皆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有求佛者,一用斋戒,为佛基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三识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发根苗;五用结缘,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为;七破邪魔,远离外道;八用通理,不着有为;九用精进,习佛行德;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文殊师利,我灭度后末法年中,有多钝根劣智众生:心迷意碎,智暗情昏,虽有斋戒,并无智能;愚心高傲,邪见自专,不肯下心,参求明师真正觉法,一向执着,认妄为真;或有执着经书文字;或有执着诵持名数;或有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会佛意,自诳自瞒,虽是善因,难逃恶果。何以故?种子不真,所以不结菩提正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其中提出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而且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本段讨论四句偈结尾,世尊有总结说:证得初句,得预流果(须陀洹),证得第二句,得一还果(斯陀含),证得第叁句,得不来果(阿那含),证第四句,得无生果(阿罗汉)。比较《金刚经》中,世尊在第八品中云:“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之後,第九品即继续讨论说:修到初、二、三、四果时,应不应有得此四果的念头?须菩提尊者均答言:不能有所执着。由此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所言四句偈,应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也。
    但是此经论有个疑问,《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在大正藏无收藏此经论,观其内容稍嫌简略,似不全符合世尊的见解,但大部份却能显现出其真实意,甚符合《般若经》的精神。疑系后人所伪,故虽然符合《般若经》的精神,但是语言内容却不全符合世尊的见解。

    2.以《楞严经》论说《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清代文学家兼书法家俞樾先生于光绪九年十月所注解的《金刚经》。俞樾先生发现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经中不时出现“四句偈”的名词,解经的人或说指的是“若以色见我”,或说是指“一切有为法”这四句,可是这四句都是在“四句偈”之后说的,以佛经的通例及照须菩提的智慧,须菩提一定当下就问“云何四句偈”才合经文义理,可是《金刚经》却没有这样记载。
俞樾先生推论云:
“尝读《楞伽经》,知所谓‘四句偈’者: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与《金刚经》之旨颇合,而实非《金刚经》所有之文。疑佛平时常以此四句与《金刚经》并授诸弟子,后人遂牵连而及之。”   
    俞樾先生的意思是,禅宗的主要经典是《楞伽经》,当年东土初祖达磨师最后付嘱的正是《楞伽经》。其中有“四句偈”很符合《金刚经》的主旨,可能是佛平日经常将此四句偈和《金刚经》共同说个弟子们,所以当《金刚经》中出现四句偈的说法时,须菩提等可能熟悉了,并不追问。由于《金刚经》中的四句偈的名词出现和偈句出现的时机是混乱的,因此他认为《金刚经》的四句偈不是专指《金刚经》的,而是世尊平时就常说的四句。
    按照这个说法,那《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当为俞樾先生所认为的《楞伽经》中所谓‘四句偈’者: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但是此说的一个疑问是:俞樾先生所认为的《楞伽经》中所谓‘四句偈’者“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不一定就是“世尊常对弟子们说的偈”,而且“世尊常对弟子们说的偈”到底有没有也是一个问题。这最多只是俞樾先生自己的推测而已。

    3.以《阿含经》论说《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如果我们承认有一个“世尊常对弟子们说的偈”这个前提的话,可以试图找一找。《别译杂阿含》有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阿难对比丘众云:今说‘四句之法’,汝当谛听,慎莫忘失”(《大正藏》第14卷第289页)‘四句之法’云:
口意宜修善,不应作诸恶。
身不以小恶,加害于世间。
观欲空无实,修于念觉意。
若自不乐苦,莫作损减业。’
一婆罗门以其义味深远,非常人所作的。于是便去问世尊,世尊回答:“如是,如是,实为我居王舍城耆尼山,求迦尼娑天女所说。”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 若非世尊平时就常把这个偈对弟子们说的话,阿难也不会把它拿来强调。而这偈正是所有入门弟子初学的, 也是弟子终生修持不能忘记的。后来世尊涅槃前一再嘱付的修行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正是和这个偈的意义相同。由于此四句之法是迦尼娑天女,有一定的权威性,大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是佛从此偈所领悟获得的。世尊就是要求弟子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且要以如虚空一般不染著的心平等看待世间,“自净其意”正是《金刚经》中菩萨无四相的日常行法。
比较《金刚经》中,须菩提问道:“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后来再问一次:“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十七分)世尊这一次才针对“善男子善女人”回答这个问题,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接着又转入“菩萨应如何如何”的主题。这菩萨无四相就是世尊在日常对弟子们的要求。
按照这个说法,所谓《金刚经》中的四句偈,要么指佛得之于迦尼娑天女的四句之法,要么是他自己后来经常提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是此说过于牵强附会,仅拱参考。

4.“等“字释疑法
以上几个方面,皆从某经之证据来佐证《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但是无确然信服之处。采用第二个角度,返观《金刚经》中提及四句偈的言论,可以发现有一个特点,佛不说某四句偈,而是说“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如:
(1).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被。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2).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3).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4).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中,共六次提到——“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之语,其中“等”字的含义,可能是代表经中所有的四句偈。这种解释似乎合乎情理。因为一则佛未指明确定的四句偈,如果要通过其他的经典来佐证说明是某几句,不免揣测的成分大于实在的成分。况且其他经典也许有伪的成分,孤立一点线索不足为确凿的证据。二则《金刚经》的宗旨就是要明白“无物暂住”、“离一切诸相”等,如果佛要给你某个确定的四句偈让人信奉持守,其不失去金刚般若之了义?所以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金刚经》中的四句偈问题,似乎合情合理,既说明了《金刚经》没有明确指出某四句偈的原因,又不违背《金刚经》的宗旨。



五、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主要从两个角度讨论《金刚经》中的四句偈问题,第一个角度可以发现其他经典著作中的好几条线索,可惜皆为孤证,无法一以贯之,各说各有理,反而让人不相信。第二个角度虽然没有解决《金刚经》中的四句偈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但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的视野。也就是说谈及《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时,我们要清楚一个特点,佛不说某四句偈,而是说“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等”的意思可能表明不要执着某一句话,而是应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确实合乎《金刚经》的特点和宗旨。
“等”字除代表所有四句偈外,还同时代表经中或一言、或两语、或三言(即比四句少而又不超过三言)的精要句。这些精要句,悉皆含摄全经要义。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六祖惠能闻经至此,即悟道。如:“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此两语无异《金刚经》的浓缩。所以“等”字须重视,它意味佛于《金刚经》中所解说的四句偈并非指某特定的几句,可能是所有意趣深妙的精微的妙语,不加说明,则最易为人所忽略,如果加以说明,则又恐人执着,但要让读者能知其意,故在经中巧妙地用“等”密示其意。
如果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总结全经,可以发现不少如此类似“四句偈等”的精妙微语: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非法,非非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生无所住心。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http://www.foyuan.net/html/banruo/shijinglei/20090925/86316.html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09: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论《金刚经》的四句偈

北华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 汤正权

达摩东来,传 佛心印,以《楞伽经》四卷印心。由于《楞伽经》是讲唯识的,虽然唯识是科学的、逻辑的,分析得很精祥,但是它的学理太高深了很难看懂。中国人喜欢简化,所以《楞伽经》在中国始终没有流行开来。为了使人证入禅宗法门,五祖改用《金刚经》。其实在四祖时已经开始了这个方法,只是到五祖、六祖时更为盛行而已。五祖常对人说:“若持此经,速得见性。”他传法给六祖时,“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可见他对《金刚经》重视程度。六祖传法时也说:“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勤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由于五祖、六祖的大力提倡,《金刚经》传入我国后,深受各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唐初已有800余家注疏,宋朝有数十家注疏,明朝又有50余家注疏。在这些注解中,以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最为有名,古今盛传不衰。他对《金刚经》的评价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说:“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及根源,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闻道之宗,而明心见性之机括也。”

在该注中提到,《铜牌记》云:“天亲菩萨升兜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

偈是印度的一种文学体裁,由固定字数的四句组成一个表意单位,种类不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通偈,不限句数,凡梵文三十二个音节即为一偈。一是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等。中国唐诗中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中国的一种文学体裁,就是由四句组成,每句五言、七言,但有一定的平仄和压韵规则。乐府中的有些诗也是由四句为一组,如五言乐府《长干行》,七言乐府《渭城曲》,虽然限定五言或七言,但在平仄关系上要求并不严格。

《金刚经》的四句偈,泛指一个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它的字数不一定是固定的。如“无人相”、“无我相”是三个字,“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四个字。《四句偈》除四个无相外,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等等。

由全文来看,经中所说的“四句偈”是指经中任何一个四句偈,丝毫没有专指四个无相的意思。《禅》刊在1995年3期上,解答居士来信时也明确指出:“四句偈是指经中任何一个四句偈,而不是专指四个无相。”

国内外的一些大德,如宣化上人、南怀谨老师、王骧陆居士等,他们都 认为是任何一个四句偈,而不是专指四个无相。可以说在我看到的一些《金刚经》注解中,没有一个人引用《铜牌记》的讲法,但也没有见到有人站出来否定《铜牌记》。

弥勒菩萨位居一生补处,他的开示竟没有人引用和认可,我的心中十分不安。其中有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有必要就此进行一番探讨。哪怕我说错了,这个果报我甘愿自己来承受。在四、五世纪的北印度,已逐渐形成对于经义不能理解的地方,“上兜率宫问弥勒”的信仰。如瑜伽行派的无着、世亲的传记中,就明显记载着他们上弥勒内院请法决疑的事迹。其实定中上兜率天,在古德中大有人在,就拿近代的禅门泰斗虚云长老来说,他也上过兜率天。1954年云门事件中,虚老受重伤,几近于死。他委曲不言,除吃药外,便禅坐养病。于是一定九日,升兜率听弥勒讲《唯心识定》。

《铜牌记》中说世亲上天请问何为“四句偈”,显然是捏造事实。因为像无着、天亲这样大菩萨,不可能连“四句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都不明白。而且在世亲的时代,也从来没有人提出过《金刚经》中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这个疑问。事实上,大乘经曲中有很多问题比这要难得多,就拿《金刚经》本身来说,比什么是四句偈难懂的问题有的是。
发表于 2010-7-24 16: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论《金刚经》的四句偈

事实上,大乘经曲中有很多问题比这要难得多,就拿《金刚经》本身来说,比什么是四句偈难懂的问题有的是。
云水生涯 发表于 2010-7-24 09:17


云水幸苦了
发表于 2010-7-24 17: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向于“等“字释疑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11-16 09:03 , Processed in 0.0757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