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没事笑一笑

科学论道(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9 08: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最优的策略
  
   那么怎样的策略才可能是最优的策略呢?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在现实社会中可以分拆为两类行为模式,第一种是“以德报德”。“以德报德”的行为模式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若全社会都是这样的行为模式,我们的社会风气将很快得到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和谐而美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是非常鼓励这样的行为模式的,比如民间常说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意在鼓励这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另一种行为模式是“以怨报怨”。这种行为模式是必须纠正的,在现实社会中,正是这种“以怨报怨”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无止境的争斗和矛盾。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果,不仅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受到巨大的破坏。在争斗还未起之时,利益冲突的一方若能主动妥协,那么最终两败俱伤的局面将得到改变。若冲突之后,双方能够自我反省自己的过失,再见面时能够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进一步无休止的互相伤害。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试举一例:在韩国,自古因墓地引起的官司屡见不鲜,但尹、沈两大家族的墓地之争实属罕见。双方争议焦点是韩国首都首尔以北约40公里一座小山。两大家族从1614年就开始争夺这处“宝地”。 390年来,双方结怨甚深,因此墓地的争夺而发生的械斗导致双方家族成员多人丧命。在韩国现有4800万人口中,姓尹者有100万人,姓沈者有25万人。因为墓地纷争,这两个姓氏的人一度不得通婚,直到2005年和解协议达成前,尹、沈两姓有情人还得不到长辈祝福。
  
   任何基于利益上的争斗,都是一种内耗,最终会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家庭内的争斗,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疏远,最终导致家庭的分裂。一个国家,如果内部纷争不断,动乱不止,也很容易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争斗是一种无序的表现,会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加。而要使整个系统内部结构更复杂和精致,功能更趋完善,就要尽量避免无序结构的产生,使无序向有序转化,这样整个系统才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如果国家单独作为一个系统,国家内部的有序化,就会使一个国家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国力会越来越强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的行为模式往往会有传染或效仿的效应,一个坏的行为模式,往往会象一根链条一样传导至全社会。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
  
   有一个经理早晨上班前挨了太太一顿臭骂,又在开车赶时间时误闯了红灯,被交警抄了车牌,回到公司写字楼时窝着一肚子火。正好属下的部长来请假,被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通,轰出经理室。部长回到车间,就把一腔怒火倾泄到女秘书身上。女秘书回到家中,又迁怒于她五岁的孩子,骂他家庭作业没做好,狠狠地打了他屁股几巴掌。孩子满肚委屈走开,正好养的猫跑过来蹭他的脚撒娇,孩子就一脚踢过去,口中骂道:“滚开!你这臭猫!”
  
   踢猫效应其实时刻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把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毫无选择的传导出去。坏的行为模式会传导,同样好的行为模式也会传导。这种行为模式的传导性使得重建一个良好的行为模式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全社会在有意无意的鼓励自私自利、以怨报怨的行为模式,那么整个社会将很快处于不断的矛盾和纷争之中。反之,如果全社会能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以良好的行为模式为楷模,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将很快得到改观,系统整体的熵值将变低,社会更加有序和谐,全社会的效率将更高,整体利益将得到最大体现。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都能深刻认识到人类行为的一些根本症结,从而得出几乎一致的解决方案。
  儒家强调“性善”论,即人的本质都是善的,人应该回归自己至善的本心。要如何做到呢?《论语》中,曾子将孔子的理论概括为“忠恕”二字。所谓忠,就是尽自己的本心,而恕,就是以自己的本心推及他人。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忠于自己的本心,要凭良心做事,或者说,对自己,要做到不自欺。对别人,要象对自己一样,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做人不能自私,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给别人。自己想要获得什么,也要让别人同样能够得到。如果别人有负于我,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正直,坦荡的心理和行为面对别人的怨行,而不能采用“以怨报怨”的恶性循环的方法。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所作为,但要用无所执著的心去做。我们可以做许多事,但不要让这些事情挂碍于心。我们可以去品尝各种美味,但不要有贪著美味的心。把大事转化为小事,复杂的事转化为简单的事,别人若有负于我,我不必要耿耿于怀,而仍然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对待他。
  
   可以看到,老子对人类行为的动机和模式了解得非常透彻,因此提出的解决办法更加有针对性。即,别人有负于我,那是别人的选择,而我要始终以自己的心态来对待一切人和事。我若因别人的言行或态度而改变了自己做人的准则,那么就是受制于人了,因此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即,不管别人怎么对自己,自己始终要坚持自己的准则。这与孔子的“以直报怨”在道理上是一致的。
  
   有人会说,不管“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这不是明摆着是吃亏吗?难道做好人就一定要吃亏吗?事情显然并非如此,正如前所述,“以德报怨”或“以直报怨”的行为方式,从动物理性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吃亏的,但从人类理性来看,这并不是吃亏,因为这样的行为方式避免了“以怨报怨”的那种互相伤害的结局。同时,善行往往会给对方一定的正面影响,从而使对方逐渐接受这样的行为方式,并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反馈给其他人。当大家逐渐把“以怨报怨”的行为方式改为“以德报德”的行为方式时,最初坚持“以德报怨”的人往往获得的回馈最多,也就是受益最大。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我不与别人争,那么天下人都不会与我争。在第七章中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遇事谦让无争,反而能最终脱颖而出;圣人并不注重保全自身,但自身往往得到保全。这就是因为圣人以无私的心,最后反而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很明显,老子非常清楚这其中的道理,老子也并非要让大家去自欺欺人而吃哑巴亏。若真正明了老子之道,自然能够做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而最终获得最好的利益。中国的文化人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一些文人墨客们很喜欢把一些写着“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字幅挂在厅堂作为为人处世的警语,若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能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践行老子的道理,自然能够获得实在的受益。
  
   从佛家的角度来看,“以怨报怨”、“冤冤相报”正是佛家所极力反对的处世方式。别人有负于我,我若因此记恨在心,寻机报复,这就是执著,执著得越深,报复心理就越强烈。而佛家修行的根本就在于不执著。这种不执著,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去干,也不是什么都不去想,而是要以不执著,不攀缘的心来面对世间一切事务。
  
   未接触佛家理论的人,经常会认为佛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宗教,好像学佛的人都要出家来逃避一切世间的事务,什么也不能干,一不小心就犯了戒,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佛家修行的根本在于破执,若有所禁忌,即是心有所执,这与佛家的修行是南辕北辙的。
  
   六祖坛经有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六祖以无念、无相、无住作为修行的法门,并对此法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谓无念,并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在念头升起时不必要起心去压制它,在念头熄灭时,也不要起心去跟随它,这样,念头虽起起落落,心保持澄明的观照,这就是“于念而无念”。所谓无相,并非是要逃避眼前一切事相,而是指心不要贪著于事相。一件事情,不管成功与否,只要尽了自己的能力去做,结局如何就不是太重要了。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因为一件事情的不如意,因此怨天尤人,结果自己的情绪和生活都弄得一团糟,这即是太执著于事相的缘故。而无住,就是不要执著。不管是对自己有怨恨的人,还是自己的亲人,如果言语上发生了冲突,都不要太在意,心不执著,恨意也就起不来,自己的心境也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了。若在生活中坚持无念、无相、无住的原则,那就是秉承了六祖的法门,是实实在在的修行了。不仅如此,所有佛家的教诲,都是要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此,当别人有负于我时,我们仍然要以宽容的心理去原谅别人,并用善行去感化别人。可以说,佛家的大度,是其它宗教教义所不能比拟的。
  
   从以上对儒释道三家行为准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中,虽然行为准则上略有差别,但都摒弃了“以怨报怨”这种行为策略。这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古代智慧之士对人类社会规律深刻思索的结果。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千年而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其中显然包含了非常科学的因素。
  
发表于 2010-5-9 08: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华丽的转身
  
   西方文明从最初的“整体是部分之和”的还原论思想,逐渐走向了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和控制论思想。然而,西方文明的发展决不会止步于此,已有的迹象表明,“部分包含整体”的全息论思想已经逐渐在一些物理学家、哲学家的思维中成型,而全息论的极致,正是“一花一世界,芥子纳须弥”的佛家思想。
  
   在2500年前,东西方三种文明在同一个起点出发,如果说东方文明似乎在停步不前,而西方文明,更像是经历一个大圆后,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虽然还是同一个起点,但却已经发生了质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西方科学的发展,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无用功,借助现代科学理论的成果,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东方哲学思想的宝贵。
  
   当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个现象世界的本质时,就会发现东方文明的先哲们早已将通往真理之路为我们勘探好,并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然而我们并不自知,却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大旗引领下渐行渐远。 西方文明带来了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繁荣和发展,这是进步,不是退步。但如果我们的毕生都在追求物质文明而放弃对自我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造福于人类,也会为祸于世间。核能可以为我们提供清洁能源,也可以制造相互毁灭的原子弹。克隆技术为我们解决器官移植的难题,人类的伦理道德却面临打破的风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食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可是谁能担保这种技术的应用不是即将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西方文明的二元对立思维使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彼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利益最大化,石油、森林、矿产等资源被肆意消费破坏,现代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而这些都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目前环境状况恶化、极端天气频繁、南北极冰盖消融等等,无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警讯。对资源、利益的争夺,是大大小小战争的直接起因,而战争从来不会因战而止,一旦力量的均衡被打破,世界将面临一场新的动荡之中。
  
   对于普通的个人而言,可能难于担负起过多的社会责任,但至少我们不应该在这种浊流中迷失自己的方向。我们应该不时提醒自己,我们来到这世间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追逐那永无止境的欲望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平静一下内心的激荡,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吗?
  
   财富不可能带给人真正的满足,西方文明也已渐渐趋向人性的回归。越来越多的西方富豪选择将社会中取得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今年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宣布退休,并将自己名下的580亿美元财产全部捐给慈善机构,这正是人的一种淳朴本性回归的表现。同样,对各种欲望的追逐也不可能带给人真正的满足,这样的追逐,只会离我们的本心越来越远。回归本心,才是正道。
  
   在柏拉图的洞中囚犯的寓言中,囚犯们被火光的投影所迷惑,而不知道还有洞外世界的存在,我们何尝又不是这样的囚犯?我们无时不刻不被虚幻的现象世界所迷惑,迷失了本心,我们是否也应该来一次 “华丽的转身”?
发表于 2010-5-9 15: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论道(转)


——数学也出了问题
没事笑一笑 发表于 2010-5-9 08:02

不由你不信服
3x8=25
发表于 2010-5-9 15: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的这个评价也许仅是出于直觉,..............
云水生涯 发表于 2010-5-9 08:37

爱因斯坦的直觉与我几乎同频
发表于 2010-5-9 19: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科学与道的本质其实是超弦理论与浑沌秩序

量子力学太差劲,仅仅是说了人类有灵性的缺点,即很少人有灵性可以测量那个猫。。。
呵呵,不说那么多了,有空我写一篇文章专门论述超弦理论与道,专门用来解释
1,为什么磁铁吸铁而不吸铜
2,为什么电子与质子互相吸引
3,。。。。。。
发表于 2010-5-13 0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8_4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9-28 05:31 , Processed in 0.0575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