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2|回复: 5

ZT 墨子论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9 15: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论度

  郑人是墨子的学生。他谨遵师诲,墨守成规,然而买鞋的事却惹出了大笑话。在众人的讥笑声中郑人百思不得其解,是老师错了?还是自己有问题?最后他只好向自己的老师求解。  

  墨子问明了原委,连连摇头。郑人问:“老师,我宁信度,不信足,有什么错吗?”  

  墨子思索了片刻:“宁信度,不信足。这种说法并不为过,但是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郑人疑惑了:“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现在……”

  “你当时就不是这么认为的。”墨子断然否定了他的说法:“宁信度,不信足。说明度比足更重要,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么你到集市上去的时候为什么带着足,却没有带度?你把度忘了,说明你并不重视度,如果你真的带了度就不会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其实我觉得度是不需要的,我自己带着足不就够了吗?”郑人不解。

  墨子仰天长叹:“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凡事皆有度,我们的任务是去制定度,然后让所有的人都去遵守它,这才是我们墨家的精髓。你带着一枚度去买鞋,这显得很不方便,也没必要,可是如果你让别人帮你买鞋,度的作用可就大了。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将天下人之足皆一一测量,然后按其大小分成若干等次度,以甲乙丙丁名之,然后使人人皆知自己之度,这样一来以后买鞋只需记得自己的度名就够了,用不着每次买鞋都要测量一次。这样才能从复杂走向简单。人人有度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广而言之:我们要做到宁信度,不信人。”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6: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发现墨子2007年04月04日 星期三 22:532006年11月底,改编自日本漫画的电影《墨攻》开始上映,票房成绩不俗。该片讲述2300
多年前墨家弟子革离运用其高超的守城术与技战法帮助弱小梁国抵御十万赵军的故事。

有“疑似专家”断定影片编导对墨学“知之甚少”、“无知者无畏”,这种苛评显然低估
了《墨攻》。《墨攻》诞生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意义,关键不在于电影人是否完全读懂墨子
,而在于墨子之精神回归大众生活,因此值得从社会转型与传统再造的角度解读“中国重
新发现墨子”这一现象及其精神内涵。

  

墨家之思想

1990年代以降,随着民族主义的抬头,中国“尊孔运动”可谓热闹非凡。近几年更是如火
如荼。“读经运动”、“汉服秀”、“文化保守主义”,凡此种种,从文化生态上来说,
本无可厚非。令人忧虑的是,当那些自封为“新儒家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试图为
抢占头排地位甚至呼吁建立“儒教”,或者如有人批判以尊孔之名“讨政府以德治国的欢
心”时,笔者发现这些“文化投机者”或复古者未得要领——其实,近30年来中国早已另
辟蹊径,在被罢黜的百家(如墨家)之中寻找智慧,并不认同才子佳人们跪在孔像下面的
“独尊儒术”。

中国重新发现墨子,此一特征,最近几年表现尤为明显。透过最近几年中国主要的政治议
题,不难发现,诸如“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和平崛起”、“节约型社会”等
等都能从墨家学说中找到精神或思想之源流。

一、创新型国家。中国政府讲创新,讲科学发展观。然而,若以科学传统来论,墨子不愧
是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墨子的科学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墨经》以及《大取》、《小取》
之中,里面既有科学概念的定义,也有方法论的探讨。墨子善于从几何的观点看待具体世
界,并且做了世界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墨子曾制成“木鸢”,据说3天3夜飞在天上
没掉下来。难怪有人说,倘使墨学不曾没落,中国早成科技大国。可惜古代思想家只墨子
重视科技,而后来者都搞科举、忙着争当七品芝麻官去了。直到今天,谬种流传,科学家
求官成风以至于无所作为的例子屡见不鲜。

二、和谐社会。近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展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自此而出。同样,“兼相爱”也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与“兼相爱”齐名的“交相利
”同样可被视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精神源流)。尽管中国知识界在解构什么是“和谐”时与
官方话语时有出入,但是二者与“兼相爱”相行不悖。

孟子曾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显然,墨子兼相爱始于人性平等的原则
。在他看来,人性本无差别,如同蚕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两千年后,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白板论”)。基于人性有“恶化”的可能,墨子先于韩
非提出了“法治”,规范人性。墨子反对“命定论”,称“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


三、节约型社会。几十年来,在“GDP压倒一切”的政绩观的引导下,中国资源的过度开
采与对环境的破坏早已有目共睹。无论是生态社会主义还是节约型社会,都是对这种只图
一时一势的经济增长敲响了警钟。

众所周知,墨子也讲求节约,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反对繁文缛节,反对厚葬久
丧,认为这些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和平崛起。近年来,面对西方国家的担忧,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强调中国的崛起是和
平崛起,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与此对应,墨家始终站在民众立场上,其“非攻”思想
是建立在弱小一方的基础上,认为战争是一种盗窃行为,战争的获利者为君主,受害者为
人民。应该说,墨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和平主义者,也是中国最早的世界主义者。关于这一
点,在影片《墨攻》中同样有所体现,主人公“革离”或许就是“革命,然后离开”,是
个切·格瓦拉式的革命流浪汉。

针对大国侵略小国,墨子提出了尖锐批评。在墨子看来,这些“精神分裂者”以偷人一瓜
一果为耻,却以侵占一国一城为荣,实为“颠倒黑白”。所谓“窃人之桃李瓜姜者,数千
万矣,而自曰义也”。

五、中国重提社会公正与墨子精神遥相呼应。

无疑,社会公正同样是墨子坚守的一项重要价值。墨子痛恨“国相攻”、“家相篡”、“
人相贼”、“强劫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做贱”。在《非乐上》中,墨子
批评当政者无视民众生存权与休息权,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
不得息。”从这方面说,新领导集体的“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
民所谋)与墨子之“三不得”在精神上亦有契合。今天,中国政府在逐步解决了民众“不
得衣”与“不得食”等“温饱问题”后,开始着力解决“不得息”的问题。显然,从总量
上说,中国民众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的权利。

  

从墨子到胡适

尽管 “三个代表”理论与墨子的“三表”思想并无关系,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后者
与上世纪初胡适舶来的“实用主义”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

墨子所说的“三表”,即本古者圣王之事,原百姓耳目之实和用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前二表讲的是知识的来源,既强调经验与传统,又主张民众当拥有解释权和创造力(这一
点颇像胡适主张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至于后者“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更
可视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古代版。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神似”,早在几
十年前,胡适称墨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所谓新思想,都是旧主张。每个国家在思想变迁中所取得的进步,都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
完成,它必然得益于历史的点滴报偿与累积。在历史并非风平浪静的发展过程中,许多“
不合时宜”的思想既会因一个特殊时代的降临被遮蔽,同样会在新的时代开启时重新显山
露水。

今天,当我们重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思想历程,许多可以从胡适思想中找到印证。比如
,几年前笔者在通读胡适文集时曾经找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理观。即
使我们抛开政治思潮不论,仅从知识的角度来说,邓小平高屋建瓴推动中国改革的“摸着
石头过河”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等思想与胡适所提倡的“大胆地假设
,小心地求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主张同样有神似之处。此外的神似还
有,胡适早年讲“充分世界化”,中国搞“改革开放”;胡适晚年提倡“容忍比自由还更
重要”,近年来中国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胡适讲“宪政是宪政的最好训
练”,几十年后的中国政府同样开始着手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

进一步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传统不仅是不断地发明创造出来的,同样可以不断地被发
现。如果说胡适的思想重新被发现是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由极端走向理性的一个注脚,那
么中国重新发现墨子更意味着今日中国人在重新寻找自己文明的坐标时已经取得成绩。

  

国学不如知识

中国人常讲“礼失求诸野”,却很少谈到知识被主义或国家充公时求诸什么。回顾历史,
当一个学派被尊奉为“国学”,往往也是这门学问步入穷途末路的开始。浅显的道理是,
国学是国家之学而非社会之学,作为封闭之学而非开放之学。与此相反,我们之所以可以
通过知识寻求解放,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无限接近真理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断
地学习取得进步,可以通过互相纠错共同推动一个社会滴水穿石的成长。

儒学当年成为国家之学,对于其他学派来说不啻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众所周
知,早在战国时期,和儒家一样,墨家同为显学。孟子曾感慨“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
墨”;韩非子在《显学》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吕不韦同样孔、墨并举,说“举
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孔、墨)也——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
”。至于墨家之没落则在《史记》中有所体现。在这部被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史学巨著中,有关墨子这个“人”的记忆几乎消失殆尽。司马迁含糊其辞,只为后人
留下寥寥数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或许,儒、墨之分野,关键在于儒家走上层路线,并最终导致文化精英与统治者合流;而
墨家来自劳动阶层,走的是下层路线,墨家的衰败,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力量在王权背景
下彻底衰败的一个必然结果。当王权择器而用,致儒之鼎盛而墨之极衰,难免为历史留下
无数“笔头剥削锄头”、“笔头磨秃变棍棒”的悲剧。还应该看到的是,当儒学上升为“
国学”与“帝王之学”,同样是儒学被“充公”并最终不能继续发展与自我修正的原因所
在。正因为此,笔者认为,1000年来儒学表面上被王权圣化,但内底里早已因为摧断脊梁
而被矮化为“侏儒学”。

若是墨家文化没有淹没无闻,中国社会不但不会被王权全面压倒,甚至还有可能在其后的
漫长岁月里培育出民主政治。只是历史早已不容我们如此多情地假设。回到当下,我们讲
“中国重新发现社会”,可以肯定的是,“重新发现社会”的要义在于重新发现个体在历
史中的创造,在于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尊严与人生价值。在此背景下,有理由相信,今日中
国从重新发现胡适到重新发现墨子,作为中国重新发现传统与社会的重要一环,至少在观
念上将为中国转型带来一个光明的前景。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6: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概述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 (俗称 鲁班 )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四、墨家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墨子广为人知的主张“非攻,兼爱”。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编辑本段]五、主要著作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诒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样一个时代里,墨子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他实力的最佳证明。
[编辑本段]六、学术成就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另外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论方面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整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在给出了时空的定义之后,墨子又进一步论述了时空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他认为,时空既是有穷的,又是无穷的。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穷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则是有穷的。他还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所组成。他把时空元定义为“始”和“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这样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无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的单元所构成,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他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连续的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
  对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墨子也有精辟的阐述。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质的本原是“有生于无”(《老子》第1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章)。墨子则首先起来反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主张。他指出,“无”有二种,一种是过去有过而现在没有了,如某种灭绝的飞禽,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为“有”;一种是过去就从来没有过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这是本来就不存在的“无”。本来就不存在的“无”不会生“有”,本来存在后来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于“无”。由此可见,“有”是客观存在的。接着,墨子进而阐发了关于物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石头,就不会知道石头的坚硬和颜色,没有日和火,就不会知道热。也就是说,属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属性是物质客体的客观反映。人之所以能够感知物质的属性,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
  
2.数学方面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墨子所给出的数学概念主要有:
  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如二尺为一尺的“倍”。关于“平”的定义。墨子说:“平,同高也。”(《墨经上》)也就是同样的高度称为“平”。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
  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说:“同长,以正相尽也。”(《墨经上》)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长度相互比较,正好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同长”。
  关于“中”的定义。墨子说:“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中”指物体的对称中心,也就是物体的中心为与物体表面距离都相等的点。
  关于“圜”的定义。墨子说:“圜,一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圜”即为圆,墨子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进行检验。圆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给予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的贡献。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
  关于正方形的定义。墨子说,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
  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正方形定义也是一致的。
  关于直线的定义。墨子说,三点共线即为直线。三点共线为直线的定义,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晋代数学家刘徽在测量学专著《海岛算经》中,就是应用三点共线来测高和测远的。汉以后弩机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据此发明的。
  此外,墨子还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墨子则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所说:“商代的数字系统是比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同一时代的字体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3.物理学方面

  
  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首先,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墨经上》)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做力。对此,他举例予以说明,说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举,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例如,两质量相当的物体碰撞后,两物体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两物体的质量相差甚大,碰撞后质量大的物体虽不会动,但反作用力还是存在。
  接着,墨子又给出了“动”与“止”的定义。他认为“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也。”的观点,意思是物体运动的停止来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没有阻力的话,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这样的观点,被认为是牛顿惯性定律的先驱,比同时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学诞生和发展的标志(亚理士多德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停止是物体的本性,这样的观点是符合常人观测的结果的,却是肤浅和错误的)。
  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说,“本”即为重臂,“标”即为力臂,写成力学公式就是力×力臂(“标”)=重×重臂(“本”)。现在人们一般都习惯于把杠杆定理称为阿基米德定理,其实墨子得出杠杆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应称之为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此外,墨子还对杠杆,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光学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如果说墨子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也不为过分,至少在中国是这样。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卷中所说,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他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从表观看它的影也是随着物体在运动着,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运动着的物体位置移动后,它前一瞬间所形成的影像已经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运动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会永远存在于原有的位置,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运动,只是新旧影像随着物体运动而连续不间断地生灭交替所形成的,并不是影像自身在运动。墨子的这一命题,后来为名家所继承,并由此提出了“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命题。
  随之,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接着,墨子又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这是因为光线经过物体再穿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方成像于下,物体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为倒像。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特别可贵的是,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镜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远近对称的像,但却左右倒换。如果是二个或多个平面镜相向而照射,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像。凹面镜的成像是在“中”之内形成正像,距“中”远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处则像与物一样大;在“中”之外,则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远“中”像小。凸面镜则只形成正像,近镜像大,远镜像小。这里的“中”为球面镜之球心,墨子虽尚未能区分球心与焦点的差别,把球心与焦点混淆在一起,但其结论与近现代球面镜成像原理还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还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导学生说,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罂上进行侦听,以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敌的准备(原文是: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内迎之)。尽管当时墨子还不可能明了声音共振的机理,但这个防敌方法却蕴含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4.机械制造方面

  
  墨子是一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时与公输般进行的攻防演练中,已充分地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造诣。他曾花费了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在《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水”、“备穴”、“备蛾“、“迎敌祠”、“杂守”等篇中,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5.哲学方面

  
  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其贡献是先秦其他诸子所无法比拟的。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他把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但不管是传闻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部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出,推知所有的圆都可用圆规度量。由此可见,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消极简单地承受,而是蕴涵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除闻知和说知外,墨子非常重视亲知,这也是墨子与先秦其他诸子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墨子所说的亲知,乃是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他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虑”是人的认识能力求知的状态,即生心动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仅仅思虑却未必能得到知识,譬如张眼睨视外物,未必能认识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让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与外物相接触,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质和形状。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识,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观知识,且有些事物,如时间,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识还是初步的,不完全的,还必须把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整理、分析和推论,方能达到“明”知的境界。总之,墨子把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认识论领域中独树一帜。
  墨子又是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他称逻辑学为“辩”学,把其视之为“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他认为,人们运用思维,认识现实,作出的判断无非是“同”或“异”,“是”或“非”。为此,首先就必须建立判别同异、是非的法则,以之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合者为“是”,不合者为“非”。这种判断是“不可两不可”的,人们运用思维以认识事物,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或为“是”,或为“非”,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为“是”,或二者都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现代的逻辑学名词来说,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由这一思维法则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维方法。他把思维的基本方法概括为“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小取”)。也就是说,思维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探求反映这种必然联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表达出来。“以类取,以类予”,相当于现代逻辑学的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还总结出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使墨子的辩学形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体系,在古代世界中别树一帜,与古代希腊的逻辑学、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并立。
  
6.军事方面

  
  中国古代战争最著名的守城战术典籍是墨家的《墨子》,《墨子》十五卷,其中第十四、十五卷全篇介绍了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共二十篇,存十一篇,为《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即蚁伏,指步兵强行登城)》,《迎敌祠》,《旗帜》,《号令》,《集守》。《墨子》中的守城战术及其丰富,仅存的十一篇就几乎含盖了所有的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术。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学造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的行列中堪称为佼佼者之一。遗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领域中的理性灵光,随着后来墨家的衰微,几近熄灭。后世的科学家大多注重实用,忽视理性的探索,此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莫大损失。
[编辑本段]七、墨子名言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尚同。
  【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节用。
  【译文】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节葬。
  【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
  【译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非命。
  【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天志。
  【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鬼。
  【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今重不为不义攻国。
  【译文】现在(您)重于攻伐别国,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备者,国之重也。
  【译文】防备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译文】什么都要礼让是不可以的,狭窄的小路就不能相让了。
  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译文】君子不用水为镜子来照自己,而用贤人为镜子来照自己。
  万事莫贵于义。
  【译文】天下万事中,没有什么比道义更可贵的了。
  以攻战亡者,可胜数。
  【译文】由于攻战而亡国的,可是数不清了。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译文】好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不能以巧诈树立,君子就是君子,要身体力行地得到名副其实的荣誉。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译文】钓鱼人躬着身子,不是对鱼恭恭敬敬;用虫子作为诱饵捕鼠,不是喜爱老鼠。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译文】节俭的就昌盛,淫佚的就灭亡。
[编辑本段]八、墨家思想的历史价值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
  九 墨子的故事
  词目 墨守成规
  发音 mò shǒu chéng guī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示例 墨守成规,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快马加鞭
  解:给快跑的马再抽几鞭,使它跑得更快。用来形容:快上加快,疾弛飞奔,或用以比喻不断努力,继续前进。
  述源:《墨子·耕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则。'"
  词目 墨突不黔
  发音 mò tū bù qián
  释义 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6: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墨子也是个多才能多方面有建树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6: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凡事皆有度,我们的任务是去制定度,然后让所有的人都去遵守它,这才是我们墨家的精髓。
发表于 2012-4-20 17: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9_668:}削足适履”看似笑话,但世人“宁信度,不信足”者甚多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5-2-23 19:41 , Processed in 0.0760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