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时规定出家人的修行团体为“六和僧团”。为什么叫“六和僧团”?主要是因为教团组织严密,各项职务井然有序,让大众生活和合无争,能够安心办道。
当时,僧团里有一个比丘名叫驼标,他负责接待远方挂单(登记住宿)的云水僧,驼标比丘心思细腻,慈悲柔和,察房总是窗明几净,被褥用具一一齐全,为风尘仆仆的云水僧准备安稳的住处。
每晚,他都在精舍的门口,等候远到的云水僧,常常过了深夜,他仍提着灯笼,接待挂单的客僧,送他们到住宿的地方。
年复一年,漫漫岁月,驼标比丘总是在别人已经休息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睡眠,提着灯笼,带领着远到的客僧,无论是少年比丘或中年比丘,灯火都映照着他的身影。
30年的岁月过去了,驼标比丘再也不用提灯笼照路,因为他日夜以谦卑心、欢喜心迎送挂单的人,他的手指渐渐地发光,亮如灯炬。
夜里,他举指照路,引领客僧,他不以为是神通而得意自满,他欢喜的是,再也不用害怕刮风下雨会把灯火吹熄,延误客人安歇的时间。
现在,凡事都求速成,谁肯服务大众30年?手指放光,听来不可思议,放光不是佛菩萨的专利,只要有一颗纯净至诚的心,人人都可以放光。
当我们鼓励安慰他人,当下就是口里放光;给人方便的服务,不就是手中放光吗?对人慈颜含笑,面上无嗔,是脸上放光!处处给人欢喜,给人信心,让别人得到智慧的清凉,当下内外通身光明。
只要减去一点自私心、贪爱心、嗔恨心、争论心,不但可以让自己放光,也可以驱走黑暗,照耀别人。所以,人人都是“发光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