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禅院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9|回复: 4

从道德经第一章看修行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17: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道德经第一章看修行法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中心之说,也可以说是佛法的心经。在这一章老子言简意赅的揭示了天地万物形成的根本、形成原因、相互关系、因果变化等事实真相,通过对事实真相的揭示,巧妙的说出了回归自然、圆成道业、恢复本有智慧德能、得到人生最高享受的方法与步骤。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段说明了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即事物的理体、事物的现相和事物的作用。“道”是指事物的理体,不可思,不可议,离言语分别,故称为“道”。“可道”是指事物的作用,里面有思想,有见解,有行为,故称“可道”,可是可知、可见、可行。“非常道”是指事物的现相,现相在矿物有成住坏空,植物有生住异灭,动物有生老病死,因为有变化,故称非常道。一般来说,在修行法门中,由体切入的法门叫智慧门,如实相念佛法门;由相切入的法门叫慈悲门,如观想念佛、观相念佛法门;由用切入的法门叫信愿门,如持名念佛法门。

    这三个方面如果以“般若”来理解,理体称为实相般若,作用称为观照般若,现相称文字般若。那么修行的一般规律则是,从文字般若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从闻法到证果之间,所依的则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仅局限于道场修行,而且还会贯穿到一切日常生活当中,使人们明了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而自然离开挂碍恐怖,颠倒梦想,自然渐入大道之路。下面的一个例子可以帮助理解。

    日本有个一休和尚,很小就很聪明。在他八、九岁时,一天他的师父出去了。他就在玩,跑到方丈室,看见师兄在那儿哭,师兄比他大几岁,哭得很伤心,他说:‘我们是学禅的人应无所怕,不应该哭,你哭什么呢?师兄说:“你不知道,我这儿不得了了,师父就是这个盒子最宝重,从来不许我看、不许我动,不知什么东西?我就想看,想动;今天师父出去了,我就把这个盒子偷偷打开来看,是件瓮器,我不小心给摔了,师父回来我怎么办呢?我今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哭了。”一休说:“你不要哭了,就说是我摔的。”师兄说:“那我对不起你,你要受责打怎么辨呢?”两个都是小孩,最后商定,今天师兄应得的馒头给一休吃,让一休承认瓮器是他摔的,他拿著一包碎瓮走了。师父回来了,问一休:“在干什么?又在玩?”答:“没有,我在参禅呢!我参究问题,我在用功。”师父问:“你参什么?”一休说:“我参一切都无常啊!究竟有没有一个人能够不死呢?如果能够,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呢?”师父笑了说:“咳,糊涂啊!没有,都是无常,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老活,没有的事情。”一休又问:“噢,是这样。人是这样,东西呢?”师父说:“东西也不能常存,法是一样的,都是无常,没有一样东西常有的。”一休又问:“是这样,咱们最心爱最喜欢的东西要是坏了呢?”师父说:“那也没办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时节因缘到了它就要坏,那有什么办法。”一休交出一个布包说:“师父,这儿就有一个时节因缘到了,坏了的东西。……”师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没话可说。所以我们心中如果有智慧,碰到忍耐不住或舍不得的事情,也就很平静。从这小事,我们可以体会观照般若的妙用。我们在生活中,根据这些道理对待一切事物,那么我们就会比凡夫,比其他不学佛的人减轻很多烦恼苦痛。如果在烦恼苦痛中,这位日僧可能大发脾气,打这孩子一顿,这便是恼害众生;由于一休提醒了一切无常,这样一来,老和尚就只好一笑了。这很自然,这就是观照的作用。

    如果以“心”来理解这三个方面,则“道”是指本心,“可道”是指识心,“非常道”是指肉团心。“本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识心”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这叫六识,另外还有七识、八识,识心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肉团心犹如倒挂莲花,有开有合,有生有灭,有生老病死。《六祖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如果以“身”来理解这三个方面,那么“道”就是指的法身,“可道”就是指的报身,“非常道”就是指的应化身。佛法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清净平等,微妙难思,绝待圆融,在圣人无增,在凡夫无减,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不可以言语分别之所能知。

     “报、化身”凡圣有别,报身在圣人称智慧报身,有生不灭,圣人无起心动念,无分别执著,所以,证得法身,就是智慧报身;报身在凡夫称业报身,是烦恼业报之身,有生有灭,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化身有生有灭,应化身在圣人,则是应众生所感而现身,是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圣人到人间来,到任何一道来,他都没有障碍,自由自在,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来去自由;而凡夫的应化身,则是六道里善恶果报感应,是由善恶业力所感而得的身,有三苦八苦,有无量诸苦。

    “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一个名字相,“可道”与“非常道”都是一个名字相。道本来无名,如果勉强给它一个“道”的名字,那么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并不能完全代表道之理体,所以不能执著。名相会随着不同的因缘而有所改变。譬如身为老师的人,在学校,在学生的面前,他是老师;回到家里,在父母的面前,就会变成儿子。在医院,在医生面前,他是病号;到商店里,又会变成顾客。因为名相会随着不同的因缘,而有所变化,所以称之为“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本来无名无相,但天地万物又都是由它变化出来的,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本体,有名是作用。无名是理性,有名是事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无名是离一切相,有名是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为实相。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无相就是“无名”,无不相就是“有名”。又实相无相无不相,那就是亦有名相,亦无名相。实相无相,就是无名相的实相。无名相的实相,是讲本体,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无不相的实相,是讲现相,是宇宙万有的现相,一切现相都属于“有”,故说“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是指不生不灭的理体。这一句是对凡夫所说,让凡夫离有。凡夫的特点是著有,著有即是著相,执著在现相上,就是著有。认为一切现相都是真有,不知道这些现相是非常道,是非常名,不知道是假相。所以,把假相当作真相,把假我当真我,执著于有相,而生贪欲心,生嗔恨心,生愚痴心,生烦恼心。故“常无欲”就是让众生离开物质欲望,断除见思烦恼,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错误见解,错误行为。贪嗔痴慢疑等,是众生的错误思想;我见、人见、边见、成见、邪见等,是众生的错误见解;杀盗邪淫妄语等,是众生的错误行为。“有欲”离开了,才能观到自己微妙的理体,出离三界生死。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的意思是边际,意指一切现相,即万事万物的不同种类现相。前面“常无欲”是培养一切智,“一切智”是知道天地万物的本体,佛法里面常说“万法皆空”,这是指本体,知道本体的智慧叫一切智。这一句“常有欲”,是培养道种智,道种智是知道“现相”,现相是有的,种就是种种,现象无量无边,所以用种种来说,“道”是道理,天地万有、森罗万象,什么道理发生的?什么过程发展出来的?对于这些事情完全明了,那个智慧叫道种智,所以,道种智是知“有”。

    “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对小乘圣人说的,小乘圣人与凡夫相反,知道身体是幻相,所以他不著幻相,证得偏空涅槃,从而出离三界生死。然而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然是相。六道凡夫著有相,小乘圣人见思烦恼断了,知道这个身是缘生之法,这个身是由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那么身不是我又是什么呢?身是我所有的而不是我。我所有的关系,比较我就比较疏远了,譬如说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把身体跟衣服看作一样,那么衣服脏了,你可以换一件新的,很容易的就换一件,身体坏了马上再换一个新的身体,就像换衣服一样,就不会有恐惧,也不会有痛苦。然而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就是我,所以你要叫他换个身体,那就会感到十分的痛苦,死去活来,真的是舍不得。执著了这个就叫迷惑,执著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阿罗汉是指小乘圣人,他们比我们凡夫高明,不执著这个身体,他证得的是什么?证得的是“空”,这个空是偏空,不是真空。什么叫偏空呢?偏是相对圆讲的,偏不圆满,偏在一边而执著空,执著空也是错误。执相即是著“有”,不执即是著“空”,小乘圣人是不执有,小乘圣人执著空,他比我们好一点,这是他出离了三界六道轮回,但问题在于他不能见性,在三德里面,只证到了“解脱德”,还有般若德、法身德没有证到,没有证得法身的原因,是他执著空,执空就不能证得三德圆满,而成就究竟大觉。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是指理体与现相,“同出”是二者同出一个实相,是一个实相的两个方面。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只要知道现相是虚妄即可,如果执著空就会堕于所灭,性与相不异,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是现象的本体。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以老子说:“同谓之玄”,“玄”是神妙难以捉摸,“理体”是无,是离一切相,神妙难以捉摸;现相是有,是即一切法,也是神妙难以捉摸。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以强名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所以,无相谓之“玄”,有相也谓之“玄”,他们都是实相,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即不离,这就是大乘圣人之法。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深奥不可思议,意为离妄想、离分别、离执著,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烦恼断了就是菩提,就是般若智慧。怎么才能得到大乘圣人之法?老子说:“玄之又玄”。第一个玄是玄的第一步功夫,不著“有”相,不著“有”相则不落凡夫;第二个玄是玄的第二步功夫,不著“无”相,不著空相则不落二乘。空、有都不著,是玄的第三步功夫,即是大乘圣人的“众妙之门”,众是万法,无量的现相,妙是一法即理体,由无量法与一法合二为一的法门,在佛法称净土门,极乐门,门是门径,是修行的法门。门是门径,是修行的法门。如佛家念佛法门一样,“阿”意为无,为万物之理体;“弥陀”意为量,量是有量,为万物之事相。“佛”意为智慧觉悟,是离有、离无,中道不二。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快乐,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觉悟。一句阿弥陀佛将不著有、不著无与中道不二,三步功夫圆融成为一个整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是不著“有”相,“无念而念”是不著“无”相,有、无都不著,即是“众妙之门”,是中道不二之门。这个功夫是理一心不乱,是上层的修行功夫。念佛“功夫成片”是伏烦恼,是功夫浅一点的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断烦恼,是功夫深一点的事一心;“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是上层的修行功夫。
楼主热帖
发表于 2010-11-18 09: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妙逝居士的分享,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道德经》。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体、相、用来解释令人耳目一新。到了最后对“众妙之门”的解释没有直指本质。
发表于 2010-11-18 21: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不过感觉还是未解释清楚,还是导游一语道破天机。
发表于 2010-11-19 07: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高深!
看来没狠读过几本经书的甭想得此智慧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09: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谢谢各位道友的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生命禅院

GMT+8, 2024-11-16 11:20 , Processed in 0.0679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